父母与婴儿间的神秘色彩
发布时间:2021-11-29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婴儿早期教育婴儿的社会关系,总的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他们主要是同照看人发生接触,而一般情况照看人是父母。如果是别的人,如保姆、祖父母等,情况也是一样的。
父母与婴儿间的神秘色彩
一、母-婴同步性
母亲和婴儿之间,似乎多少有些神秘的色彩,他们彼此不用言语,却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当婴儿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似乎总是恰好准备要去看她的小宝宝;而当母亲去看宝宝的时候,宝宝也似乎总是正在等待着她的到来。这种紧密协调的关系被称为母-婴同步性。据观察,仅仅几个星期的婴儿的在接触母亲时就会睁开和合上眼睛。母亲和她的小宝宝之间存在着类似“交谈”的关系,在许多方面相似于成人间的对话,只是婴儿不会用词而已。
这样的交流如何进行的呢?一个母亲也许凝视着她的小宝宝,平静地等待着他谈话、动作。当小宝宝天真地做出了反应时,母亲也许通过模仿婴儿的姿势,或者对着婴儿微笑,说某些事情来回答婴儿。母亲每这样做一次,中间都略有停顿,以给婴儿一个轮流“交谈”的机会,好像婴儿在这种交流中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当这种交流持续时,宝宝明显地表现了紧张,他的动作和声音不仅变得更频繁,而且更突然和不稳定。在某些时候,宝宝放松和打断这种紧张,不去注视他的母亲,而是用一小会儿时间注视或触摸其他的物体。在一个适当的间隙之后,母亲和宝宝都又回到对彼此的注意上去,继续开始了他们的交流。
直到宝宝几个月时,这种母-婴之间的协调活动仍就保持着。但这时的交流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小宝宝开始主动影响他的母亲,他友善地同母亲微笑,注视并咿咿呀呀地谈话。这种母-婴同步性强化着母亲和宝宝的关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宝宝成年以后与家庭的关系。
二、同父亲的相互作用
在对宝宝的影响方面,父亲和母亲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父亲和母亲同宝宝玩同样的游戏,但他们的方式不同。同父亲的游戏往往倾向于出现激动的情形,比如,有些父亲喜欢忽而把孩子高高举起,忽而又放在床上。同母亲相比,父亲倾向于更多的竞争感,而更少的交谈。父亲总是喜欢用更多的时间同孩子玩,而不是“交谈”。YJs21.COm
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能以适当的形式同他们的小宝宝发生相互作用,这是无容置疑的。所以应当相信,父亲和母亲在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女中有着同样的义务和能力。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和母亲或亲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联结,是婴儿的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的形成与母亲或亲人经常满足婴儿的需要,给婴儿带来了愉快、安全等的感觉有关,也是婴儿在与人的交往中出现了倾向性选择的一种表现,是婴儿认识能力提高的结果。
依恋的情感使婴儿喜欢同经常照料他的人接近,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婴儿会表现出安静、愉快、情绪积极,而当他们离开他时,婴儿则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寻找,尤其是对他最依恋的人——母亲,会出现哭闹,焦虑不安、不思饮食等的消极情绪,这种现象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尤为明显。因此,满足婴儿的这种依恋情感对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依恋的情感能使他获得安全感,能给他带来勇气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帮助他在陌生的环境中消除紧张、惧怕、焦虑的情感,能使他更好地与外界交往,更好地适应环境,还能使婴儿产生对人信赖、产生自信,和同伴和睦相处,将来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小缺乏依恋情感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不善于与人相处,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不适应环境的后果。要满足婴儿对父母或亲人的依恋情感,父母必须要和孩子多相处、多交流,建立好早期的亲子关系,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的喂养需要,情感需要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来说也同样重要。
游戏时间与婴儿发展
今天,大多数人都能充分认识到与宝宝经常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婴儿所能体验到的外部世界的确令人吃惊。然而,通过与大人(和其它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宝宝从中获益的程度令人更为惊讶。
每天您都应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宝宝玩游戏并开展互动交流。实际上,您在一天里的任何时间都能以游戏的方式与宝宝进行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把游戏融入生活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在吃饭时玩游戏,也可以把其他日常活动与玩游戏相结合。
首先,为提高亲子活动交流质量,您应为宝宝选购适龄玩具。现在市面上甚至有适合婴儿的益智玩具(研究人员最近了解到,婴幼儿了解世界的能力超乎我们之前的想象。教育专家认为,即使在婴儿时期,选用适龄的寓教于乐的玩具,并使宝宝开始学习的过程也是尤为重要的。)
如果家里有稍大点的孩子,您也会希望让他参与到婴儿的游戏互动中。当然,在孩子与婴儿游戏时,您需要确定一些行为规范,确保他们在游戏中都不受伤害。
尽早与您的宝宝进行互动,您和宝宝都能够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你们之间的关系将更紧密,感情更融洽,将来对双方都有好处。其次,宝宝会更多地感受世界,实际上就是较早地开始学习。最后,与宝宝游戏将成为您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父母和照管人如何与婴幼儿沟通
与幼儿互动沟通是一种特殊的、和成人沟通不同的方式。这种方式叫做“母婴语言”。之所以叫做“母婴语言”是因为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母亲是婴幼儿最初的照管人,然而,这种“母婴语言”的互动沟通却可以被父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和其他孩子的照管人使用。
“母婴语言”有着特殊目的。因为它听起来是与成人语言截然不同的,而且婴幼儿知道谁在叫唤他们。他们很注意倾听那些使用母婴语言说话的人因为那些语言很奇异并有意思。总而言之,母婴语言吸引并且保持孩子的注意力。
比起成人对话,母婴语言的语音语调要高。你和孩子交流时,你会自然而然的、无意识的提高你平常的声音语调。在和孩子交谈时,使用高音调的假声似乎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而且他会帮助吸引和保持孩子的注意。想一想你对孩子说,“嗨,那边”以及之后对你的配偶说时的音调。
母婴语言是直接指向孩子的。当你与孩子交流时,你会直接的看着他们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看着其他东西和专注在其他事情上面。这样会帮助孩子把兴趣集中在你正在说些什么。
母婴语言意味着不断地重复和“婴儿词汇”的使用。当你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你会频繁的重复你的单词,短语和句子。例如,你可能会说,“那是你的洋娃娃。没错,是你的洋娃娃。多么可爱的洋娃娃啊!”还有,你可以用“婴儿词汇”,尤其是那些拖长尾音或末尾增加一个相同音节的词语。还可以使用那些听起来奇特有意思的词语。
母婴语言包含停顿和音调的其他方式来鼓励孩子回应。与孩子交流时,你时常停顿并给孩子回应的机会。例如,你会说,“那是什么?嘿,那是什么?”然后你停顿一下给孩子机会回应。如果孩子没有反应,你可以再说,“那是你的脚趾。没错,那是你的大脚趾!”还有两个方法可以鼓励孩子回应:
1、模仿孩子所说和所干的事情,如他们会说,“啊-啊啊”并且快乐地甩动他们的小拳头,你模仿他们,然后他们再次重复。
2、刺激、促进使用某种类似促进物的提示信号来鼓励孩子回应,例如一个期待的眼神或者是类似“广告噱头”的手势。母婴语言包括使用触摸和手势。母婴语言包括非口头语言的交流方式,包括使用触摸和手势。这些非口头语言的交流方式会对你所说的话增加意义和兴趣并且帮助孩子专注于你向他们传达的信息。例如,当你说“乖孩子!”时,你还可以微笑着,拍手并拥抱孩子,这些可以一同进行。
母婴语言包括使用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当你与孩子交流时,你使用有趣的、夸张的面部表情。例如,想想你跟朋友说,“你有多么可爱的笑容”以及之后跟孩子说时的音调会是怎样的变化。
母婴语言包括使用简短、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当你使用母婴语言时,你会使用简短、简单母婴语言词语和句子,例如“嗨,在那边,干吗了?哦,干吗了?”如果你使用长句子,孩子会很快失去兴趣。
在你对母婴语言越来越注意并继续使用的时候,孩子就会受到鼓励专注的倾听你的说话并且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对话交流。
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只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前者,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有人会认为,不管怎样看待他,对婴儿还不是一样地满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抚养吗?其实大不一样。理念上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0岁教养方案,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成为一个时刻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外界环境的自信的人,还是处处受到环境压制的被动接受者。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从出世,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学习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断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尽办法去了解身边的世界,并学习控制环境,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如,他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饥饿、不舒服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用伸手、蹬脚和各种动作去逐渐发展自己对外界的作用力。瞧,他与我们成人一样,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设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但婴儿又与成人不同,他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从婴儿成长的初始,就随时满足他这种主动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儿初期,虽然他还没掌握语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给他充满关爱的话,以满足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语言发展的需要;在他能够伸手抓握时,给他设立一些游戏,像一抓绳就能有玩具飞到眼前或有变化出现,这样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的作用,增加他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兴趣等。假如我们这样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一点一滴地满足着婴儿的发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励,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会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种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仅把0岁的婴儿看成是吃饱喝足就够了的被动接受者,无视他们的发展需求,在他不会说时就不提供充满爱意的语言,对他各种能力的萌芽也只当作无意义的动作予以忽视,那么,孩子的探索热情总是受到压制,能力发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励,他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不支持他,他是无助的。与处处受到鼓励的婴儿相比,这种在无助感中成长的孩子,会大大降低对外界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长大后,无论怎样重建自信,根基总是摇摆的。
早期教育大师蒙特梭利告诫我们:儿童的成长没有一样是由母亲来完成的,它属于儿童自己的成就。——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承认儿童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父母要说服自己从儿童成长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他们对儿童的帮助就显得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帮助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的话,儿童就会健康成长。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让孩子成才。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尚未成年的孩子,获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认识从生命的初期就开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义,抛掉做孩子的权威,设计、指挥他们的观念,确立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样才会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稳固基石。
婴儿发信号,父母要回应
婴儿发信号,父母要回应
有的母亲认为一哭就抱会养成好抱的习惯,而横下心来对啼哭的宝宝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目前婴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婴儿期的许多心理问题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满足婴儿的心理需要与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同样重要。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时,给家人带来很多欢乐。别以为他只会吃奶、睡觉或是大声哭泣,许多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甚至出生前,他们的感觉器官已经十分发达,甚至能有选择地做出反应。婴儿的这些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由于婴幼儿具有各种心理活动能力,因此,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和不良的环境因素,以及本身的生物学因素,都有可能使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
婴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哭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他发出的信号总是得不到回应,婴儿就会陷入一种“无助状态”。婴儿会得到一种经验,即他们自己不能控制自身的环境,因而逐渐放弃对环境的探索,当婴儿得不到回应性环境时,他只能学会放弃,这些婴儿常常表现出冷漠、被动和退缩,反应迟钝,发育缓慢。因此,不必担心好抱成癖,想抱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把宝宝抱在怀里。
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两大秘诀
在“屏幕时代”,家长跟孩子该如何交流,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走到哪里孩子们都会告诉你,今天的爸爸妈妈整天抱着手机不放,手机成了他们的最爱,让孩子感到被冷落了。而今天的父母也非常困惑,他们觉得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瞅都不瞅我,也不跟我交流,有跟我想说的话发个微信就可以了,于是两代人都遇到了困惑。
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是成就美好人生的最大秘诀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孩子跟父母的交流、融合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一个调查:“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什么样的人人生能获得最大的幸福?”调查跟踪了76年,跟踪对象是268名19岁的哈佛大学生和一群贫困的孩子。结果是温暖和亲密的关系,才是美好人生最主要的因素。
也就是说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才是推动一个人在成长中获得成功的秘诀。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这种与生俱来的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大家都抱着手机,于是手机成了妈妈的孩子,手机也成了孩子的妈妈。
屏幕社交背后“隐藏”着孩子成长的重大问题
当然,在父母的困惑之下还“隐藏”着关于孩子成长的重大问题。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将缺少人情味,他们只是和一个虚拟世界的人建立了关系,却对生活中的人不感兴趣了。当爸爸妈妈跟孩子聊天时,孩子的一句话“不知道”,是在“证明”他没兴趣跟你说话了。今天爸爸妈妈却很少思考: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当孩子与父母缺少这种面对面的亲情沟通之后,孩子将害怕走向这个世界。他们将把自己圈在更小的圈子里,他们的沟通方法只有通过手机才能进行,他害怕与人交往了。于是爸爸妈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显得非常地焦虑,还跟孩子对着干,打孩子骂孩子,嫌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嫌孩子不能跟他沟通。于是孩子更逆反了,觉得你还这样呢,你还管我?于是,事情越来越糟糕了。
信息时代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什么叫教育?教育不是把一个桶装满,给他什么题都会做的,教育是点燃人心中的火炬,教育是催发人的潜能,教育是让一个人的生命充满了活力。面对这样一个多彩的世界,一个新的时代,多么希望我们孩子充满了创造力,充满了活力,但是当我们的方法错了,当我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这样一个非常美妙的方法,我们今天再使外力都没用。一个孩子成长,我要出来,我要长大,我要飞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所以孩子成长,不可能缺失了跟父母、跟老师面对面的亲切沟通。
今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的爸爸妈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怎样在信息时代和孩子进行非常好的沟通呢?我觉得有两点特别地重要:
第一点就是爸爸妈妈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让他知道“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的到来,我每天看手机用多少时间,我看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我不是趴在那儿……”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不能无休止地拿着手机不放。多少成名的人都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羲之教子的方法。
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从小他爸爸就在写书法,他很羡慕,于是问爸爸,“我能成为书法家吗?我怎么才能成才呢?”爸爸跟他说,“你把院子里八口大缸里的水练干,你就成才了。”于是他就开始练练练,练了很久也练得很努力,有一天他写了个“大”字,很高兴地给爸爸看。爸爸看了以后拿着笔点了个点,成了太字了。孩子很高兴,跑去给妈妈看,妈妈我写出来了,你看。妈妈看了以后高兴地说,“我儿练了七年,终于有一点像王羲之了。”他非常地惊讶,这点我妈都看出来了,出门碰见一个老奶奶正在烙饼呢,烙完饼老奶奶把这个饼一扔扔到后面,所有的饼都齐刷刷地摆成很直的一溜。他很奇怪问奶奶,“你怎么扔得这么准呢?”奶奶说“跟王羲之一样练呗。”他受到了启发开始练,最终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这就是一个大家人物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所以今天作为成人的世界,只要你有孩子,你不能不关注他的那双眼睛,他在看着你怎样面对一个手机的时代。如何去处理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了。
第二点,爸爸妈妈无论再忙,手机再重要,工作再重要,也不要忘了和孩子亲密的接触。我给父母“如何爱孩子”提了七条建议:
第一, 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你眼光里的“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营养。
如果整天看着爸爸妈妈凶巴巴的目光,孩子内心产生的就是不安全感。我曾经和一个日本人做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关于青少年犯罪防范,他说了一个观点,青少年犯罪最初年龄是零到三岁,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看到爸爸妈妈冷酷的凶巴巴的目光,心里产生的就是不安全感。所以今天很多的爸爸妈妈缺少目光交流,眼睛里老是冷冷的,没有色彩,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妈妈内心的爱。
第二, 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微笑是爱的语言,当你冲他微笑,孩子觉得我爸我妈爱我,当你理都不理他,他认为你不喜欢他了。所以微笑是极其重要的。我这点非常感谢我的父母,那时候没有手机,我妈妈生前有个抽屉一直是锁着的,钥匙放在自己内衣兜里,不知道妈妈锁住了什么。妈妈打开抽屉一看,大家都很惊讶,里面没有一分钱,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我们六个孩子出生的阳历阴历和几点几分,和我们生的孩子出生的详细时间。这就是妈妈的存折,是妈妈全部的遗产。妈妈生前总是说她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她的孩子,她没有任何的物质财富,却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所有的孩子都爱妈妈。
妈妈给我印象最深的,她临行的时候她把最后的微笑给了我儿子,儿子从大学跑出去看她,她睁开眼睛微笑地说,“悦悦来了”。那场景现在想想都让我想流泪,妈妈把最后的微笑留给了医生和护士,医生过来看她,她睁开眼睛说谢谢大夫,就这样她83岁的人生就这样谢幕了。所以每当想起我妈妈,永远想起那永远不落的微笑。而今天我们爸爸妈妈脸上有多少微笑?我们所有的焦虑都表现在脸上了,你让我们的孩子能顺利地渡过他的童年,是多么地不易啊?
第三, 用爱的语言激励孩子。
爱的语言是正能量,恨的语言是负能量,一个孩子在正能量中长大,就会产生“我能行”的自信,一个孩子在负能量中长大,就会是“我不行”的自卑。所以爸爸妈妈今天说什么太重要了,是给他鼓励还是给他讽刺打击?这对一个孩子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 用爱的分享滋养孩子。
分享才能让人产生爱的情感,一家人在一起吃一桌饭,都是建立亲情关系最重要的方式。而今天我们吃饭的时候各拿各的手机,没有人在品尝这桌饭菜,没有人再去进行交流。那我们的孩子心中就是越来越冷漠。其实分享对今天的孩子至关重要,我们这代人都是学会分享的,因为我们是在分享中长大的。
我妈妈有六个孩子,我妈妈有六个孩子,我妈教我们分享用的一句话,“给妈咬一口”。夏天我妈就买六根冰棍,要求所有的孩子给妈妈咬一口。我哥哥姐姐很主动:“妈妈你咬一口”,我排行老五,每次躲到后面,我想我妈最好咬小一口,最好一口不咬,我妈每次都狠心的咬一大口,我可心疼了。慢慢的习惯了,我妈不咬一口没法吃了,有好吃的,我妈呢?我妈呢?找我妈。好像这好吃的我妈不咬一口就没法吃了似的。就没那么好吃似的,于是分享成了我家的家风。
我今天看到很多老人带孩子出去吃饭的时候,“宝宝吃,爱吃什么奶奶给你买。”“奶奶你也吃。”“奶奶不爱吃,奶奶就爱看宝宝吃。”奶奶永远是参观团的。有一天奶奶饿了真吃了,孩子火了,“你怎么真吃了?你给我吐出来,那是我的,你不能吃。”奶奶很奇怪,明明我买的,怎么变成他的了?当把孩子变成一个独生独养的孩子,他们就学会了自私冷漠,当我们的孩子学会分享的时候,他们还会拥有幸福的童年。
第五,用爱的细节来打动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在慢慢长大,他生理心理的需求你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你低着头发现不了。任何一个孩子的童年,如果有缺陷有缺失的话,长大了都会有问题。
三年前,我去江西一所留守儿童学校,我走进一个班级问孩子们:“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一个孩子说:“我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一个孩子说:“我希望爸爸妈妈这次回来别走了”,一个女孩站起来坐下,坐下又站起来,我问她:“你想说什么”,她站起来小声说,“我想吃到生日蛋糕。”
我说:“你没吃过吧?”“没有,我只和弟弟吃过。”我说:“你今年多大了?”“都快十三岁了。”我说:“你什么时候过生日?”“5月26日。”当时是5月初,我说:“好,今年过生日一定让你吃到生日蛋糕。”我拿了一百块钱,请班上的同学在5月26日那天买个蛋糕拿到班里来,给小姑娘过生日。
三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封女孩的来信,她叫邓云,她写道:“我想吃到生日蛋糕,可我从来没吃过,我只是看弟弟过生日奶奶给他买过,奶奶还给他做一碗生日面,而我没有,因为我是姐姐。每次在家里吃我最爱吃的西瓜的时候,我要想才能吃到口,弟弟不用想。奶奶会给他留着,因为我是姐姐。我最不喜欢过寒暑假了,我要干很多的活,弟弟不用干,因为我是姐姐。可我也是个孩子,我多么希望在我过生日那天,妈妈也打来电话,奶奶也给我做碗生日面。“
“5月26日,那个世界上只有我记住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老师笑咪咪地走进来,同学也笑咪咪地走进来,班长手里拿着大蛋糕,他们一起唱起了祝邓云生日快乐,还送我很多礼物,我哭着跑回家,我想把这一切告诉奶奶。一进门奶奶在屋里坐着,奶奶笑着说云云,奶奶祝你生日快乐,老师来电话了,奶奶都知道了。桌上有一碗生日面,我一边吃一边哭,我想我要好好学习,报答所有爱我的人。”
我当时看了非常地感动,我跟她说:“云云,有些爱是藏起来的,其实妈妈是爱你的,奶奶是爱你的,老师、同学都爱你,可你没说出来他们不知道,今天你说出来了他们就知道了。”爱是需要表达的,我很庆幸,在她13岁生日的时候来到她身边,让她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如果再过一年十四岁,她将永远把这个秘密埋在心中了。可是别的孩子呢?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孩子藏着多少秘密?如果我们不仔细地观察,他不会告诉我们的,所以爱需要细致。
第五, 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家有家法,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我们怎么让孩子从小懂得遵纪守法,这需要语言的交流,需要跟孩子遇到一些事情讲明白。只有在这个小的时候,懂得规矩的孩子走到社会才不至于头破血流。有些事永远不可以干,比如吸毒,比如说赌博……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这个东西有多危险,他一旦陷进去,就可能选择自杀。
第六, 要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
所有的孩子在不同的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长大,如果爸爸妈妈没有一个宽容的心允许他犯错误,孩子就无法生存了。当一个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如何去面对,这对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个考验。网络是解决不了的这个问题的,有一次我到中央北京广播电台去做一个六一的直播节目,做之前小主播漂亮的女孩跟我说:“卢老师,有一个先生知道你来,让我代他向您表示感谢。”我说:“怎么了?”,“小时候你去过他们班,一进门你就问,谁小时候偷拿过家里的钱,他举手了。你单独送他个礼物,说他是个勇敢的男子汉。他从那天开始他懂得,人可以犯错误,但勇敢的改正,他现在非常地优秀,他就是我现在的男朋友。”我当时很高兴,他还记住那件事,我也为自己高兴,还能做了这样一件事。孩子不可以不犯错,但是犯了错,该如何面对,需要多种的方法和父母的智慧和他宽容的内心去包容他,让他知道有爸爸妈妈在,走错了可以回家。
第七, 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什么是爱的机会?我们只是拼命地给予孩子东西,没有让他付出过,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是成就感和幸福感,要让孩子一生幸福快乐,一定要给孩子爱你的机会。
所以我给当父母的两句话,“享受你的儿子,对你的儿子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欣赏着女儿,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孩子需要使用,我跟很多爸爸妈妈说,三岁就可以用了,帮你拿个拖鞋,给你拿个小口袋,他都完全能做到,你要抓紧去用他,让他为你做事,而且你一定要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对女孩来说,女孩最需要父爱。今天父亲你觉得女儿不和你沟通,那是因为你没有走近她,没有给她充分的父爱。父亲爱女儿怎么爱?一句话就够,“有个女儿真好”。女儿为你做任何事,你都要说“有个女儿真好”,说这话要轻轻的、柔柔的,不要憨里憨气地说有个女儿真好,孩子会觉得你傻乎乎的。这种东西确实要用语言来表达的。
说实在的,一个家庭的幸福不幸福全在于我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信任,相互的理解,相互的使用,和相互的欣赏。没有这个就没有一切了。没有爱哪有家呢,没有爱哪有孩子?所以任何时代的到来,都不能离开“爱”。而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用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