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对父母的依恋
发布时间:2022-01-06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婴儿早期教育依恋是婴儿和母亲或亲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联结,是婴儿的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的形成与母亲或亲人经常满足婴儿的需要,给婴儿带来了愉快、安全等的感觉有关,也是婴儿在与人的交往中出现了倾向性选择的一种表现,是婴儿认识能力提高的结果。
依恋的情感使婴儿喜欢同经常照料他的人接近,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婴儿会表现出安静、愉快、情绪积极,而当他们离开他时,婴儿则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寻找,尤其是对他最依恋的人——母亲,会出现哭闹,焦虑不安、不思饮食等的消极情绪,这种现象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尤为明显。因此,满足婴儿的这种依恋情感对婴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依恋的情感能使他获得安全感,能给他带来勇气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帮助他在陌生的环境中消除紧张、惧怕、焦虑的情感,能使他更好地与外界交往,更好地适应环境,还能使婴儿产生对人信赖、产生自信,和同伴和睦相处,将来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小缺乏依恋情感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不善于与人相处,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不适应环境的后果。要满足婴儿对父母或亲人的依恋情感,父母必须要和孩子多相处、多交流,建立好早期的亲子关系,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的喂养需要,情感需要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来说也同样重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喂母奶对婴儿的好处
哺乳有益于婴儿与母亲的健康
许多国际专家的研究显示: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摄取不足,对儿童的智力、视力发育都会受到影响;此外,足够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取量,可以减轻幼儿脂漏性皮肤炎以及改善过动儿的情况,而母奶是婴儿获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来源。另外,母奶内富含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胺基酸(如:牛磺酸),所以喂母乳的小孩会比较聪明。
但是由于国内社会环境不易配合,医护人员无法提供正确协助,而且大多数母亲是职业妇女,早出晚归,有些年轻妇女甚至担心喂母乳会使乳房松弛下垂,影响美好身材,以至于台湾地区婴儿母乳哺育率一直逐年下降,因此浪费了母亲身上天然的宝贵资源。
喂母奶对婴儿的好处
一、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胺基酸和脂肪酸,是婴儿脑部发育的基本成份,而婴儿期是生命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若婴儿期营养不良,很可能影响大脑发育。一般而言,母乳喂养的婴儿比牛奶喂养的婴儿,在神经元发育、智力等方面表现都比较好。
二、母乳中含有各种免疫物质,特别是分娩后不久分泌的初乳,可以帮助宝宝抵抗各种感染,这对前三个月的婴儿尤其重要,可助其免疫系统较强,所以婴儿得感冒、腹泻、便秘的机率都比较低。
三、牛奶中所含的必需胺基酸较少,遇到胃酸不易被消化,而母乳最容易消化吸收,宝宝比较少有胀气感及不适。另外母奶中蛋白质含量少,所以蛋白质代谢废物-氨也比较少,对于婴儿未成熟的肾脏系统负担较小。
四、因母乳可以直接喂食,故可避免因奶瓶消毒不完全,或洗手不干净造成的感染,如:沙门氏菌肠炎。
五、方便、经济:不必准备奶瓶、奶嘴,在任何时间都可喂母乳,又省去买奶粉的钱。
六、因为喂母乳时的肌肤接触,有利于宝宝情绪的稳定和心理发育,并增进母子亲情。
七、宝宝在吸吮动作中,会充分运用上下颚、嘴唇及双颊的肌肉,可以促进各种肌肉的发达,日后咀嚼能力会较强。所以美国小儿科医学会认为母奶是(头一年)婴儿最佳食品,可提供免疫、营养和身心、社会等方面的好处。
喂母乳对母亲的好处
一、促进产后的恢复: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骨盆腔充血。
二、可延长产后无月经的时间,达到自然避孕的效果。
三、母亲每天喂乳约消耗四百至六百卡的热量,可以早日恢复身材。
四、据研究统计,喂母乳的母亲,罹患乳癌的比例较低。
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只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前者,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有人会认为,不管怎样看待他,对婴儿还不是一样地满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抚养吗?其实大不一样。理念上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0岁教养方案,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成为一个时刻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外界环境的自信的人,还是处处受到环境压制的被动接受者。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从出世,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学习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断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尽办法去了解身边的世界,并学习控制环境,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如,他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饥饿、不舒服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用伸手、蹬脚和各种动作去逐渐发展自己对外界的作用力。瞧,他与我们成人一样,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设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但婴儿又与成人不同,他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从婴儿成长的初始,就随时满足他这种主动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儿初期,虽然他还没掌握语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给他充满关爱的话,以满足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语言发展的需要;在他能够伸手抓握时,给他设立一些游戏,像一抓绳就能有玩具飞到眼前或有变化出现,这样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的作用,增加他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兴趣等。假如我们这样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一点一滴地满足着婴儿的发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励,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会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种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仅把0岁的婴儿看成是吃饱喝足就够了的被动接受者,无视他们的发展需求,在他不会说时就不提供充满爱意的语言,对他各种能力的萌芽也只当作无意义的动作予以忽视,那么,孩子的探索热情总是受到压制,能力发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励,他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不支持他,他是无助的。与处处受到鼓励的婴儿相比,这种在无助感中成长的孩子,会大大降低对外界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长大后,无论怎样重建自信,根基总是摇摆的。
早期教育大师蒙特梭利告诫我们:儿童的成长没有一样是由母亲来完成的,它属于儿童自己的成就。——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承认儿童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父母要说服自己从儿童成长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他们对儿童的帮助就显得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帮助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的话,儿童就会健康成长。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让孩子成才。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尚未成年的孩子,获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认识从生命的初期就开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义,抛掉做孩子的权威,设计、指挥他们的观念,确立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样才会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稳固基石。
父母与婴儿间的神秘色彩
婴儿的社会关系,总的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他们主要是同照看人发生接触,而一般情况照看人是父母。如果是别的人,如保姆、祖父母等,情况也是一样的。
父母与婴儿间的神秘色彩
一、母-婴同步性
母亲和婴儿之间,似乎多少有些神秘的色彩,他们彼此不用言语,却能很好地协调起来。当婴儿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似乎总是恰好准备要去看她的小宝宝;而当母亲去看宝宝的时候,宝宝也似乎总是正在等待着她的到来。这种紧密协调的关系被称为母-婴同步性。据观察,仅仅几个星期的婴儿的在接触母亲时就会睁开和合上眼睛。母亲和她的小宝宝之间存在着类似“交谈”的关系,在许多方面相似于成人间的对话,只是婴儿不会用词而已。
这样的交流如何进行的呢?一个母亲也许凝视着她的小宝宝,平静地等待着他谈话、动作。当小宝宝天真地做出了反应时,母亲也许通过模仿婴儿的姿势,或者对着婴儿微笑,说某些事情来回答婴儿。母亲每这样做一次,中间都略有停顿,以给婴儿一个轮流“交谈”的机会,好像婴儿在这种交流中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当这种交流持续时,宝宝明显地表现了紧张,他的动作和声音不仅变得更频繁,而且更突然和不稳定。在某些时候,宝宝放松和打断这种紧张,不去注视他的母亲,而是用一小会儿时间注视或触摸其他的物体。在一个适当的间隙之后,母亲和宝宝都又回到对彼此的注意上去,继续开始了他们的交流。
直到宝宝几个月时,这种母-婴之间的协调活动仍就保持着。但这时的交流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小宝宝开始主动影响他的母亲,他友善地同母亲微笑,注视并咿咿呀呀地谈话。这种母-婴同步性强化着母亲和宝宝的关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宝宝成年以后与家庭的关系。
二、同父亲的相互作用
在对宝宝的影响方面,父亲和母亲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父亲和母亲同宝宝玩同样的游戏,但他们的方式不同。同父亲的游戏往往倾向于出现激动的情形,比如,有些父亲喜欢忽而把孩子高高举起,忽而又放在床上。同母亲相比,父亲倾向于更多的竞争感,而更少的交谈。父亲总是喜欢用更多的时间同孩子玩,而不是“交谈”。
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能以适当的形式同他们的小宝宝发生相互作用,这是无容置疑的。所以应当相信,父亲和母亲在培养、教育自己的子女中有着同样的义务和能力。
婴儿发信号,父母要回应
婴儿发信号,父母要回应
有的母亲认为一哭就抱会养成好抱的习惯,而横下心来对啼哭的宝宝置之不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目前婴儿的心理卫生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婴儿期的许多心理问题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满足婴儿的心理需要与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同样重要。
当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时,给家人带来很多欢乐。别以为他只会吃奶、睡觉或是大声哭泣,许多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甚至出生前,他们的感觉器官已经十分发达,甚至能有选择地做出反应。婴儿的这些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由于婴幼儿具有各种心理活动能力,因此,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和不良的环境因素,以及本身的生物学因素,都有可能使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
婴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哭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他发出的信号总是得不到回应,婴儿就会陷入一种“无助状态”。婴儿会得到一种经验,即他们自己不能控制自身的环境,因而逐渐放弃对环境的探索,当婴儿得不到回应性环境时,他只能学会放弃,这些婴儿常常表现出冷漠、被动和退缩,反应迟钝,发育缓慢。因此,不必担心好抱成癖,想抱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把宝宝抱在怀里。
正确面对“依恋” 给孩子爱的基础
“我的宝宝跟妈妈最亲,特别粘我。”有的妈妈甜蜜的抱怨;
“我的宝宝根本不找妈妈,却追保姆。”有的妈妈不无烦恼;
“我离开时宝宝大哭,回来后宝宝却不找我。”有的妈妈满怀不解。
妈妈们对此不知所措。殊不知,这都源于宝宝对妈妈的“ 依恋”。正确面对“依恋”,妈妈才能给宝宝安全的爱。故事:宝嘟儿和宝嘟儿妈的“恋情”
随着宝嘟儿一天天长大,宝嘟儿妈准备上班了。可是烦恼的事情也就接踵而来。宝嘟儿成了妈妈的“小膏药”。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再有趣的玩具都无法安慰他,一双大眼睛总是到处寻找妈妈的身影,紧张、焦虑,又哭又闹不肯吃饭。妈妈回来后他却又发脾气,推开妈妈,好像在惩罚、抱怨。宝嘟儿妈被他缠得痛苦不堪,尤其是早晨出门前,就像生离死别一样,宝嘟儿哭得“肝肠寸断”,宝嘟儿妈也急得满头大汗,到了公司还偷偷抹眼泪,几次被同事撞见,直劝说她去看心理医生。宝嘟儿妈内心也开始打鼓:孩子这么依赖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问题?真的要去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学上,妈妈与宝宝的这这种关系被称为“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依偎和跟随行为。母婴依恋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认识依恋 给孩子爱的基础
依恋被儿童心理学家看作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那么,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为什么宝宝对分离有不同的反应?我们为您一一解析。
依恋的形成假说
一般地,每个婴儿都会形成一种依恋,那么,依恋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关于依恋形成,存在着哪几种解释?
学派
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
依恋起源于母亲对婴儿的喂养,母亲如何与婴儿相处决定着婴儿依恋类型的性质。那种积极、温暖、宽容和充满爱心的育儿方式,会产生安全的依恋,反之则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依恋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联结。儿童的依恋就是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
社会学习理论
婴儿天生就存在一种依恋某种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母亲的拥抱和微笑具有强化的功能,因此依恋的实质就是母亲满足婴儿基本生理需要的一种替代产物。
习性学
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即婴儿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被环境中所存在的适合的客体所激起。
任何年龄的个体,不仅是婴儿,也包括成人,都具有一种发展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倾向,这与依恋所固有的生物功能密切相关。依恋是人类的印刻,就像每个人的头脑中天生就被印刻了的标记。依恋可以使婴儿和成人保持一个可接受的距离中,保护幼小的婴儿不受到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伤害。
认知理论
婴儿的依恋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陌生人前感到害怕。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客体永久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奋力的焦虑依赖这种能力。
虽然依恋的形成原因存在多种解释,但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满的解释依恋的产生,都是从各自的理论体系出发对依恋做出说明。
依恋是如何发展的?
依恋不是突然出现的,根据心理学研究,依恋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称为无差别的反应期。这个阶段的宝宝看见或听见任何人都会向那个方向转过去,眼睛会骨碌碌的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一会向这个人靠过去,对他发出微笑和咿呀语等。这个时候的宝宝并没有与妈妈发展起独特的一对一的依恋关系。因此,出门时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抱宝宝,宝宝的反应基本上是良性的,不会有明显的哭闹。
第二个阶段(3到6个月),称为有差别的社交期。此时宝宝对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对母亲或照顾者的反应越来越频繁,并会做出专门反应,如张开小手,或眼睛紧盯着妈妈,表现出企盼的样子。
第三阶段(7个月到2岁),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系进入了明确期。此时宝宝对于特定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并主动探索环境。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他们感到需要安全时,就又返回到妈妈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在这个阶段,宝宝不但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妈妈时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虑──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他们以反抗、紧握、恐惧等方式对待与妈妈的分离。
年龄
阶段
主要特点
0-3个月
无差别反应期
对陌生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
3-6个月
有差别社交
追随母亲,表现出需要母亲
7-2岁
母婴关系明确期
对照顾者尤其偏爱,对陌生人开始抗拒与回避
一般2岁以后,宝宝开始能够较好地理解爸爸妈妈愿望、情感和观点了,他们还能够根据这些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他现在能够忍耐妈妈因为别的事情而迟迟没有注意自己,也能够忍耐同电话铃声或家务暂时吸引了妈妈的注意,还能够忍耐同妈妈的短期分离,因为他相信妈妈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
为什么不同的宝宝对待分离有不同的反应?
儿童心理学家们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婴儿在妈妈离开的时刻显得特别的不安、害怕,而有些孩子会很快的恢复平静?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一些婴儿对母亲的可亲近性和母亲能否及时回应自己的需要而缺乏信心?”则答案似乎很明显。自信源于经验,婴儿的心理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如果妈妈总能及时回应我,则我预期下次也能得到同样回应。而如果在我需要妈妈时没有回应,下次我就不知道该预期什么。
心理学家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测验”的方式来评价婴儿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这种“陌生情境测验”的基本原理就是仿照婴儿与分离的场景进行的:在一个小型研究专用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供妈妈使用、地板上有玩具供宝宝玩,妈妈和宝宝一起在房间中玩耍,整个过程被录像。在两个关键性时刻,发信号让妈妈出来,让宝宝自己在房间里呆三分钟,妈妈第一次走出来,只留下女助手和宝宝在房间里,第二次则只有宝宝自己留在房间里。
许多心理学家期望在幼儿对母亲的离开所产生的反应中,获得关键性信息。一位叫做Mary D. Ainsworth的心理学家耐心仔细地收集了近三十个婴儿的资料,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婴儿属于哪种类型,在妈妈离开的时间,他们都哭闹得十分厉害。婴儿之间的区别在于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反应。
依据这些不同的反应,Mary D. Ainsworth将婴儿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
依恋类型
妈妈返回时的表现
安全型
很高兴,靠近妈妈、伸手,等待妈妈拥抱。 在远处微笑或愉快的用手势打招呼。 妈妈拥抱后,平静的继续玩耍
不安全型
不安全-回避型
转过身去,不看妈妈,拒绝面对妈妈。 先靠近然后再转向一边闷闷不乐。 入迷的玩地毯上的线头或茫然拍打玩具。
不安全矛盾型
仍然嚎啕大哭。 无力接近妈妈。 推开妈妈的拥抱。 在妈妈身边哭很久,不理会妈妈,也不要求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