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宝宝乖乖地刷牙?
发布时间:2021-11-23 怎样教育孩子 宝宝入园 幼儿园小兔乖乖说课稿导读:你是不是也在为宝宝不肯刷牙烦恼呢?
你是不是也在为宝宝不肯刷牙烦恼呢?本文为你介绍几个让宝宝乖乖刷牙的窍门。
不妨来点艺术的
我想,与其跟孩子说“我们来刷牙吧!”不如跟他探讨“我们给牙齿们画画好不好?”这样更能提高孩子刷牙的兴趣。我时常会煞有介事地在自己的门牙上刷来刷去,假装画好一个图案,然后不满意重来。再在孩子的门牙上试试,告诉他现在画什么,用什么颜色更好。这种方法试一两次效果很灵的。天天妈妈
用牙膏做个游戏
我在孩子面前,经常把牙膏叫做“魔力软条”,说它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每次刷牙之前,让孩子许上自己的心愿。告诉他如果能够让“魔力软条”彻底变成白泡泡,他的愿望也许就能实现。宝宝非常愿意做这样的游戏,这可是个百试不爽的高招。
利用宝宝好胜性
宝宝很喜欢取胜,我就利用他的好胜心理,用刷牙跟他进行比赛。每天早上,我把宝宝叫到洗漱台前,对他说:“以前我们干什么事情都是比谁最快,今天我们比比谁最慢,看谁刷得时间更长,好吗?”或是“今天我们从下往上刷,还是从里往外刷好,比比谁刷得干净!”宝宝一般都会欣然接受挑战。一一妈妈
常用宠物做示范
我常会抱着孩子最喜欢的小狗玩具,嘴里嘟嘟嚷嚷地说:“我想刷牙呀,可是我不会。”然后再招呼宝宝:“来,咱们来教教小狗好吗?”这时,宝宝大多会很乐意地被当作模特给狗狗做示范,就在此时,我也完成了给宝宝的刷牙。军军妈妈
点评:有时妈妈为了达到目的,确实需要开动脑筋,那些看来并不是正面说教的招数,其实,对孩子来说更管用。轻松愉快的歪招,不仅能使孩子乖乖顺从,而且大人和孩子都身心愉悦,你不想也尝试一下吗?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怎样让宝宝安全地学爬?
导读:宝宝6个月以后,应经常让他俯卧。妈妈在前面摆弄会叫或会响的玩具如小鸭子,小熊打鼓等,吸引宝宝的注意。爸爸则在身后用手推着宝宝的脚掌,使其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移动身体拿到玩具,以后可以逐渐减少帮助,训练宝宝自己爬。
宝宝开始学爬,爸妈是不是会担心宝宝会弄脏小手小脚,或者担心宝宝发生意外而受伤呢?千万不要剥夺了宝宝爬行的权利,只要掌握好以下7个爬爬全攻略,相信一定能让宝宝爬得开心,爸妈看得放心!
攻略1创造机会让宝宝学爬
多给宝宝提供学爬的机会,把他从婴儿背带、推车和学步车中解放出来。如果宝宝经常躲在在爸妈的怀抱或者推车和学步车里,宝宝会产生依赖,就不愿意再学爬行了。
攻略2舒适空间有助爬行
首先是要给宝宝足够的空间,比如一张大床或是家具摆设较少的房间。其次是要给宝宝舒适的爬行空间。宝宝爬行的地方应该软硬适中,摩擦力不可过大或过小。摩擦力过大会增加宝宝爬行的难度,而摩擦力过小又容易使宝宝摔倒。
攻略3爸爸妈妈一起来
宝宝6个月以后,应经常让他俯卧。妈妈在前面摆弄会叫或会响的玩具如小鸭子,小熊打鼓等,吸引宝宝的注意。爸爸则在身后用手推着宝宝的脚掌,使其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移动身体拿到玩具,以后可以逐渐减少帮助,训练宝宝自己爬。
攻略4借助工具辅助爬行
宝宝刚学爬过程中,腹部离不开地面,爸妈可用一条大毛巾提起腹部让他练习手膝爬行,以后逐渐减少帮助,让宝宝练习自己爬。爬行过程中,如果宝宝的脚不动,大人可以把手放到宝宝的膝盖上,帮助他弯一下小腿,还可以通过推宝宝的脚掌来帮助他向前爬。
攻略5花样多多不厌烦
想要提高宝宝学爬的兴趣,当然要多变化一些花样,不让爬行沦为枯燥的练习。
●定向爬。让宝宝趴着,把球等玩具放在宝宝面前适当的地方,吸引他爬过去取。待宝宝快拿到时,再放远点。
●自由爬。整理一块宽敞干净的场地,拿开一切危险物,四处放一些玩具,任宝宝在地上抓玩。但必须在家长的视线内活动,以免发生意外。
●转向爬。先把有趣的玩具给宝宝玩一会儿,然后当着宝宝的面把玩具藏在他的身后,引诱宝宝转向爬。
●蜿蜒小路。将不同质地的东西散放在地板上,让宝宝爬过去。如把一小块地毯、泡沫地垫、麻质的擦脚垫、毛巾等东西排列起来,形成一条有趣的小路,让宝宝沿着“小路”爬,体会不同质地的物品。
攻略6宝宝情绪决定训练时间
别在宝宝刚进食之后进行爬爬训练。在宝宝高兴时可多练习,但当宝宝情绪不佳、身体不适时则不宜练习爬行。
攻略7安全最重要
宝宝会爬了,他能看到更多的事物,此时,他的“探索欲”非常强,说不定爸妈一眨眼,他又爬出了老远。爸爸妈妈的火眼金睛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因此必须事先做好安全防范——
●房间里容易被拽倒、摔碎的物品要收起来,比如热水瓶、花盆、玻璃器皿等;
●剪刀、水果刀、针线等物品要收拾妥当;
●塑料薄膜、塑料袋、气球等物品要收好,以免造成宝宝窒息;
●药品,尤其是糖衣片以及其他不适合婴儿吃的食品也都要收起来;
●将所有尖锐的桌角、柜角套上保护垫,以免宝宝不慎撞到;
●注意电源线,并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防护盖或使用安全插座;
●宝宝在地上爬行时,要铺上软垫;
●用肘和膝爬行,很容易磨破皮肤,因此爬行时最好给宝宝穿上护肘、护膝;
●别忘了要适时鼓励宝宝,或者给宝宝一个甜蜜的拥抱,这会让爬行训练平添更多的乐趣。
怎样让宝宝不再随地大小便?
导读:不随地大小便是文明社会的要求,要从幼儿时开始培养。给小儿准备一个痰盂,一岁左右就能够坐盆大小便,父母要在旁边照看,每次不要让孩子坐在便盆上过久,一般5-10分钟,每天次数不宜过多,尤其是冬季,便盆不宜过凉,上面可放个棉圈或纸圈,盆口大小要适合,便盆固定在一个地方,放在墙角较为合适,比较牢稳些,要按时提醒宝宝大小便,养成习惯。
不随地大小便是文明社会的要求,要从幼儿时开始培养。给小儿准备一个痰盂,一岁左右就能够坐盆大小便,父母要在旁边照看,每次不要让孩子坐在便盆上过久,一般5-10分钟,每天次数不宜过多,尤其是冬季,便盆不宜过凉,上面可放个棉圈或纸圈,盆口大小要适合,便盆固定在一个地方,放在墙角较为合适,比较牢稳些,要按时提醒宝宝大小便,养成习惯。
每天于睡前、醒后、饭前、饭后、外出时训练孩子小便,夜间可摸摸小孩子的小肚子,如果有尿,肚子比较膨胀,叫醒孩子解小便,免得尿床。
父母立家规,培养乖宝宝
导读: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举动所带来的后果;给予孩子的良好行为以正面的支持;缓和孩子急躁的脾气等等。
小孩子的自由散漫、调皮捣蛋、物我两忘、阴晴多变,是大人很难掌控的。作为朝夕相处的父母,以我的亲身体会,建议你千万不要企图说服你的宝贝,或者感化、或者改变、或者棍棒加糖果……,因为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随心所欲的小动物的结合体,不要企图成人世界的手腕,就能让你的孩子服服帖帖、规规矩矩。
1、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教会你的孩子正确举动》一书的作者之一查尔斯?斯卡尔菲教授认为,要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就有能力明白基本的因果关系。他建议家长试着用一种“事实就是如此”的语气来陈述某种不寻常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你把玩具留在车道上,它们可能会被车辆碾过。”让这种自然发生的状况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换掉那些损坏的玩具。
小提醒:如果你永远都不想要你的孩子丢面子,那么他就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振作起来。
如果事情本身带来的结果可能非常危险(比如孩子用玩具敲打玻璃桌),或者可能代价昂贵(比如他忘了锁自行车),就给他另外安排些合理的后果。比如把玩具收缴,一个星期不准他骑车等等。
父母常犯的错误:安排了一些与他的举动所造成的损害毫无关联的后果。
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时跳上沙发,用取消他的一次娱乐安排作为惩罚他是毫无作用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你需要他明白他的举动和造成的后果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必须关掉电视。
2、给予正面的支持。
“抓住你孩子做出好表现的时机——比如他和别人一起分享玩具玩耍,对别人表现得彬彬有礼,帮助做家务事等等——就赞扬他,向他微笑或者拥抱她。”《你孩子的健康》一书的作者——丹佛的儿科医生巴顿?D?施密特提到,“每天对孩子的批评和赞扬,要达到一定的平衡程度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向孩子表达你明确的态度:“谢谢你在我通电话时保持安静”以及“对于你今天解决你和你弟弟之间的争端的方式,我感到非常自豪。”
父母常犯的错误:把奖励当作贿赂来防止孩子的不正确行为。
专家认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应得到这样的款待。制止不正确行为,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停下,取消他们的某项优待特权。
3、缓和孩子急躁的脾气。
畅销书《了解你的孩子》的作者之一儿童精神学家斯特拉?切斯认为:孩子性情上的差异是造成教育子女不能一概而论的主要原因。四十多年来她对于131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而近年来有关个人特性的科学发现,比如基因等也支持了她的结论。
切斯说:“仅仅出生几个星期后,婴儿就会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个孩子的性情,影响了他的行为标准、专心程度、对新环境的反应以及他感情表达的激烈程度。研究者现在发现了试着改变这些人格特性是无用的,因为某些性情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为适应你的孩子而竭力改变周围的世界。
如果你带着你精力旺盛的孩子走访亲戚,不要叫别人把所有易碎的东西移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相反你应该在走亲戚之前就训练孩子具有正确的行为;如果她要调皮捣蛋,马上把她带出去。
4、把持底线。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不喜欢听到当你阻拦他的计划进行时他所发出的尖叫。
父母教育中心的研究表明,教育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开始己初见成效。所以,你越早开始把持和孩子打交道的底线,效果越好。《抚养一个没被宠坏的快乐孩子》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波顿?L?怀特说:“就算一个婴儿在哺乳过程中咬疼母亲,也应该把他拉开。如果用一种简单的、适合他们年龄的办法向学龄前孩子阐述道理,他们最终能做到遵守规则。”
一个孩子要逐渐融入社会,他需要知道怎样区分自己和别人的合理权力。怀特说:“要想有效把持给孩子设定的底线,你必须学会面对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不快的哭泣。”
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父母常犯的错误:对孩子过分严厉。
孩子们需要机会在经历中发现并学习经验,所以不要设置不必要的底线。比如你不该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原地,而应该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5、别打击你的孩子。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很容易引起了父母的反应,如命令式的:“立刻把你弄脏的地方打扫干净”、威胁式的:“如果下次再迟到,就惩罚你”,或者在冲动之下,带点讽刺味道:“如果你不能把头贴到肩膀上,那么也就忘了那事吧。”心理学家托马斯?哥顿父母教育效力训练项目的创始人,他认为:“这样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了一种责备的情绪,会使他们感觉不被父母爱护着,或者遭到了不公平的指责。”
如果你这样说:“亲爱的,电视声音这么大让我难受。我和你爸爸都听不到对方说话了。”这样简单的语言,也比唠叨叨叨的埋怨好。孩子心里会想“妈妈在向我唠叨了,其实我并不想打扰他们谈话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将“从我出发”的信息表达成了“从你出发”。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语言以“我觉得……”开头,而后面跟随着某种污辱性的语言,而当时你自我感觉正在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说“我觉得你很自私”与“你很自私”有一样的效果。试着向孩子表达具体的感情和具体的事情:“那些家务事本来你答应了要做的,现在让我做了,我感到精疲力竭。”
怎么样?感觉有收获吗?
在你还没找到对付小家伙的办法之前,不妨试试这“5条军规”。
怎样让宝宝变勇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怎样让恶梦远离宝宝?
一.梦是孩子情绪的反映
一岁的孩子虽不善表达梦境,但是他们会做梦,当孩子接近两岁时,他就可以用语言来讲述对梦的回忆。幼儿做梦的内容并不复杂,白天受惊吓、被责骂、严厉的管教、突发意外等,到睡觉时便容易有做恶梦的现象。
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它都是为儿童设计一个允许表现和虚拟的舞台,去做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敢、不做、不行做的事情。总之,梦是一种心理缓和剂,安全阀。
美国一位专攻睡眠方面的专家佩杰博士指出,受恐怖夜梦所影响的孩子,约占1——4%,发生在4到12岁。但若是持续性的恶梦,特别是孩子醒来之后仍长时间感到惊慌,恐惧,害怕,便是孩子承受过多压力的信号,父母最需要做的是鼓励孩子将梦境讲述出来,就会发现影响他情绪的重要线索。
二.学会倾听孩子的恶梦
佩杰博士解释:让孩子安心、以及适当的倾听、支持鼓励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如果使用药物治疗,会进一步导致睡眠的失常与紊乱。
如果他的语言表达有欠缺,让孩子用纸和铅笔将恶梦描绘出来,在倾听孩子的诉说或分析图画时,尝试将孩子从虚幻中拉到现实,向他证实:“一条蛇在你衣柜里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存在会吃小孩的大怪兽。”儿童心理学家还有更有趣的建议。爸爸走进卧室,连喊了3次“恶梦!恶梦!离开房间!”不要小看这种做法,孩子相信父母有力量解决一切难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游戏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比利时著名的儿科专家还想出另一奇招。他们用羽毛编织了一张网,取名为“捕捉恶梦神网"。当然,这只是一张象征性的网。网的制作非常简单:取一块钉着长钉的木板,长钉之间用铁丝网相连。然后把它放在窗前。然后告诉孩子,恶梦从此再也进不下房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