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表明 名字确能影响人生
发布时间:2021-11-23 幼儿故事名字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读书笔记有些人喜欢给孩子取个与众不同的名字,以示个性或者是为了不与别人重复。美国的情况与中国有很大差别,他们通常使用通用的名和姓。不过如今不少人开始给孩子取独一无二的名字。美国有学者对取名进行了研究,认为取名要慎重,因为名字确实影响一个人的求职婚姻。
美国研究表明名字确能影响人生
美国取名“黑白分明”
目前在美国好莱坞的明星圈中,给孩子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是最热门的事。比如,格温尼丝帕特罗和克里斯马丁将他们的新生儿取名叫“Apple”(意义是苹果);汤姆克鲁斯给女儿取名为“苏里”(“Suri”是个东欧人常用的名字),让外界颇感惊讶。
这些不同寻常的名字听起来确实让人难忘,不过在一些研究者看来却不值得提倡。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副教授罗兰弗赖尔说:“每年加州出生的30%黑人女婴都去了一个别人从未使用过的名字。白人取名叫‘莫利’的很常见,加州共有1600万人叫莫利,其中只有6个是黑人。另外,没有一个白人叫‘拉卡沙’,这个名字和‘阿伊达’、‘雷金纳德’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黑人名字。”
简历试验:
美国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电视新闻杂志《20/20》曾经收集了22对名字,一半是白人,一半是黑人名字,然后将他们分别置于内容完全相同的求职简历中,在网上发出,结果发现,填有“白人名字”简历的下载量比“黑人名字”简历多得多。
名字影响职业与择偶
美国心理学家布雷特佩勒姆曾经研究了数十万个名字,认为名字明显能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他举例说,一个名叫“利浦尔”(英文“跳跃者”的意思)的人成为跳高运动员并不是偶然的事情;许多叫“丹尼斯”(Dennis)的人后来成为一名牙科医生(dentists)。名字甚至还能影响一个人的婚姻。佩勒姆说:“我的研究发现,名字相像的人们更容易成为婚姻对象或者朋友。”他举例说,明星汤姆克鲁斯与佩内洛普克鲁兹约会、帕里斯希尔顿曾经与帕里斯拉奇斯订婚都不是偶然的。
名字反映社会偏见
专家表示,根据名字作决定也是错误的,但“另一方面,名字最能代表你。如果你对自己的名字赶到满意,那么你对任何类似你名字的事情都会赶到满意”。名字偏见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偏见。虽然美国主流社会“非洲裔美国人”来尊称黑人,但在职场等领域存在的名字偏见,使得黑人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得努力。当然,也有一些杰出的非洲裔美国人克服了黑人名字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社会学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克服偏见需要挑战的是社会,而不是名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仆人型的爱影响孩子未来生存能力
这种家长心中有一种模糊的爱的感觉,一般都对家人给自己的爱不满。有被爱的欲望,但不知这种感觉如何实施,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像对上帝那样对待孩子就行了,其实是把自己内心想得到的爱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
以为孩子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无尚敬仰地对待孩子才是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快乐,于是就把高级餐管服务员照顾客人,电影里看到的宫女照顾皇上的感觉拿来对待孩子,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时候,都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来满足孩子。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过于被重视,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这样对待他。对于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委屈和伤害,结果使得其他人都远离他,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找一个皇上留在自己身边。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也会以高贵的身份与群体进行交往。由于很少顺应别人,不能感受别人的需要,也从来不知道应该怎样服务于他人,这孩子就会被群体排斥。对于孩子来说,莫名其妙地被人不喜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产生受害感,要么以为是自己不好,认为自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进而在生活中变得极其自卑和萎缩,要么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回到家里对亲人极其暴虐和强势,以缓解白天所受的压抑。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这种境地下都无法找到生活的快乐,其生活是极其可悲的。
这种爱,没有分寸,会给孩子造成只要别人顺应自己,自己无需顺应别人的错误意识,最终使孩子不能成长起利他的精神,不会关怀别人,也无法与别人很好的相处。由于不能体贴他人,也无法为别人服务,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不能很好生存的人,一味地掠夺家长,最后只能靠别人养活,靠啃老度过一生。在家长老年后,他依然不能体恤老人,不能计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资源,反而认为社会不公、怀才不遇,既可能危害亲人又可能危害自己。
美国研究认为幼儿不宜学游泳
美国小儿科研究院近日建议,4岁以下儿童不宜过早地开始学习游泳,因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还不适合接受游泳训练。
由于婴儿是在母亲的羊水中成长起来的,于是健康专家一直误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而且不少专家甚至建议幼儿应该尽早学习游泳。
主张幼儿学习游泳的专家认为,幼儿学习游泳有很多益处。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开展游泳活动,对身心发育大有好处。幼儿经常游泳可使心肌发达,新陈代谢旺盛,心跳比同龄幼儿慢且有力,这就为承担更大的体力负荷准备了条件。幼儿游泳这一复杂动作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这样在游泳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快,智力发育好。幼儿经常游泳,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了提高,表现为肺活量大,憋气时间长。经常游泳可消耗过多的脂肪,利用全身各部位的肌肉,使体型匀称健美。另外,经常游泳还可以提高耐寒和抗病的能力。
然而,美国小儿科研究院近日却建议那些4岁以下儿童的父母,不要再让他们的孩子过早地开始学习游泳,因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还不适合接受游泳训练。
研究认为,婴儿天生会游泳其实是一种误导。由于人体的密度比水稍低,任何人如果不惧怕水,能放松自己的肌肉,不会游泳也能在水中浮起来。可人类在后天形成了对水的惧怕心理,一到水里就惊慌失措,拼命挣扎,容易吞水吐气,反而容易沉下去。而婴儿还没有形成对水的惧怕心理,到了水里容易放松,所以比不会游泳的成人容易浮起来。
美国研究人员称,小于5岁的儿童原则上都不适于学习游泳。这个结论有3个理由:(1)水中的低重力环境不利于孩子骨骼的成长;(2)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善,学习游泳不安全;(3)游泳的高强度训练也容易损伤幼儿的身体。但他们也承认,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资料表明到底儿童在何时开始游泳最佳。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到了4岁左右一般已具备学习游泳的能力,但就神经肌肉的发育程度而言,他们还需要训练人员的特殊指导才能确保安全。研究人员告诫儿童家长,最好不要将孩子送去参加通过反复把儿童沉入水中等方式来锻炼游泳技能的培训班,因为这种号称首先要培养儿童不惧怕水的心理的训练,只会增加孩子对水的惧怕心理,而导致孩子成人后对水的心理障碍。
据美国小儿科研究院称,目前有500至1000万名美国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已接受过某种形式的水上课程训练,在一些地区,年满3岁的儿童就可以报名参加游泳课,但据一些课程的组织者称,3岁左右儿童的游泳课程只不过是为了让他们早日开始与水打交道而已,并不教授特别的技能。为此,研究人员告诫说,儿童家长在选择是否让自己的孩子参加游泳课以及参加何种课程时应当谨慎为好,并且不要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定他们经过学习以后就一定能成为游泳高手。
国外幼儿看护研究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飞速发展,国外幼儿看护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本文介绍国外幼儿看护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以期能给国内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幼儿看护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70年代,研究者集中关注的是母亲看护和非母亲看护的比较。这种研究的起因是女权运动在西方开展,越来越多的母亲外出工作。“母亲外出工作会对婴儿造成多大伤害”是幼儿看护研究者所关心的话题。此时研究者尚没有考虑幼儿看护的类型、质量及家庭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等。第二个阶段是在80年代,由于母亲外出工作已不再是有争论的话题,研究者们开始评估幼儿看护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对幼儿看护质量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关注幼儿看护质量。第三阶段是在90年代。这一阶段幼儿看护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了。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幼儿的整个身心发展状况,并综合考察对幼儿看护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下面着重介绍第三阶段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一、家庭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
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人对幼儿的漫不经心或不适当的看护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研究及实际经验的证实。现在的幼儿看护研究者不仅关注父母亲的个性、经济收入、感情质量、受教育程度及对幼儿教育的态度等,还关注在幼儿的成长环境中家庭其他成员对幼儿看护的影响。在家庭因素中对幼儿影响最明显的是家庭关系,良好、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会使幼儿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更强的责任心。影响幼儿看护的另一个重要家庭因素是母亲,通常母亲与幼儿的接触最多,与幼儿的感情交流也最频繁、最直接,因而对幼儿的影响最大。研究者从母亲的个性、文化修养、身体状况、婚姻生活质量以及母亲对幼儿的态度、单身还是再婚、是否外出工作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研究表明,母亲的身体状况、婚姻生活质量以及是否为单身这三个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最为明显。母亲情绪不稳定、低落、抑郁等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幼儿不易与人相处。另外有纵向研究表明,母亲的长期抑郁会导致幼儿的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单身母亲由于本身缺少生活及情感上的稳定感,对幼儿看护的态度也会有很大的波动。如果幼儿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情感环境中,他们的个性及情感发展都将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最新研究发现,母亲外出工作并不影响对幼儿的看护,只要母亲能抽出时间来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二、幼儿看护机构对幼儿的影响
由幼儿看护机构照顾幼儿是非母亲看护的主要方式之一。看护机构对幼儿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衡量幼儿看护机构的看护质量可以有很多标准,但最基本的标准是能否满足幼儿的健康和安全要求。另外,是否有足够适龄的看护人员、看护人员与幼儿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是否有不断发展的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需要的课程、是否有充足的室内外空间等因素也是衡量幼儿看护机构质量的标准。研究表明,幼儿看护机构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看护人员,二是看护机构的管理。看护人员和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处于良好的关系中的幼儿,能较好地与自己的同龄人相处,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进入学校后,这些孩子会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强的领导才能和吸引力。研究表明,这种良好关系的确立取决于看护人员是否经过特殊的职业训练,能否及时地对幼儿的需要及行为作出恰当的反应。看护机构除了要对看护人员、场所及课程等作出合理的安排外,还必须加强对整个机构的管理,这种管理包括将幼儿按年龄分组看护,看护的人数要适中,看护人员要相对稳定,看护人员的心理素质、精神状况要符合要求等等。由于看护机构对幼儿的社会化及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幼儿看护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三、家庭聘请的看护者对幼儿的影响
研究发现,聘请家庭看护者来照顾幼儿,可以减少陌生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不适应,在家看护的幼儿不分明确的年龄组别,也没有统一安排的课程,幼儿活动的余地很大,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另外,在家庭中由于幼儿不多,看护者与幼儿有更多交流的可能,幼儿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在这种条件下,幼儿很少表露出不合作行为,并能从看护者的语言激励中获得动力。但由于家庭聘请的看护者一般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训练,大多数只能进行一般性的照料,幼儿缺少真正的教育。与进入幼儿看护机构的幼儿相比,家庭看护的幼儿探索行为较少,社会适应能力、领导才能及组织能力、使用精神等都比较差。这些研究表明,家庭聘请的看护者并不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提出警告说,把不足三岁的儿童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的书名叫《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他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
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
美国专家:“天资”影响学习成绩比想象大
(伦敦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常被夸“天资聪颖”。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天资”差异的确存在,并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不过,专家强调,这一结果只说明人在不同领域的天生差异,而环境与后天教育仍能起重要作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对1万1000名16岁英国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生均为同卵双胞胎或异卵双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则有约一半的基因相同。
研究发现,在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对考试成绩的直接影响超过一半,而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约占36%。
从学科差异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更容易受基因影响,遗传因素对这些学科成绩的影响可高达58%,而对艺术、音乐等人文学科成绩的影响占42%。
领导这项研究的行为遗传学教授罗伯特·普洛明说,这项研究表明,先天差异的确存在,“天资”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要大,有些孩子学数学更容易些,有些则更喜欢阅读,因此“因材施教”和发掘不同孩子的不同特性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同时强调,人们不应把遗传学等同于决定论,基因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后天努力和外部环境对学习表现的重要影响。
父母会影响到孩子的可能性
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性质和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家庭,一眼就能看出父母投在孩子身上的影子;有的家庭,孩子跟父母的个性正好相反。这就是取决于家长们得方法的不同。
孩子不可能完全不受父母的影响,也不可能是父母分毫不爽的的复制,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能,但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确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那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结果究竟有几种情况呢?
第一种扬弃性影响
真不知道这个孩子象谁,好像既不象他爸爸,也不象我……
那次我跟他回他的家,真难想象他是从那样一个家庭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家庭的影子……他有点象他爸,但又有很大不同……
有的家庭,孩子虽然广泛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有明显的扬弃和很大程度上的丰富,不知内情的人或者对于家庭影响不敏感、缺乏经验和观察力的人,
会感到这个孩子的特点和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父母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对于前两种情况来言,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出现,一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孩子天生有开放式的可塑性;2孩子很早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之外有着丰富而独立的阅历;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是硬性的、非如此不可的。
第二种反向影响
他一点也不象他父亲,他父亲多厚道的人呀,不象他没便宜的事儿不做,一句实话没有……没想到那个家伙还有这么厉害的孩子,真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的,老子英雄一生偏偏养了个败家子,爸爸懦弱无能,可是儿子顶天立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肯,他的父亲鄙视知识、目光短浅,而林肯却求知若渴,自学成才,从小胸怀大志,在小卖部帮工居然去竞选议员。这其实也并不奇怪,一方面物极必反,一方面还有它的合理的其他道理。
一般出现“反向”教育效果的家庭,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父母对孩子愿望和压制导致极端的逆反;
2、孩子极端厌恶、排斥或者父母的价值观和做法,立志改变。
有些家长性格极为外向,爱说话、爱表现,孩子却腼腆、内向,喜欢独处和深思。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孩子作为旁观者,发现了父母这种个性的不足,觉得父母不值得效仿,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某个方面过度发达和张扬反而压抑了孩子这方面的倾向。
第三种同向影响
哎呀,这父子俩简直象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简直就是一个“翻版”……
我一直纳闷这孩子怎么小小年纪这么厉害,直到我见到了他父亲,有那么厉害的父亲必然就出现这么厉害的儿子……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所谓“虎父无犬子”“船家的孩子会凫水”。这种情况表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同向影响,比如,父母比较有抱负,孩子也从小有志气,父母尔虞我诈,孩子也从小狡猾。
这种“同向”教育效果的往往具备这样的条件:
1、父母对孩子教育要求颇具影响力
2、孩子对父母的价值观、人格特质表示赞同和敬佩
当然,与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但是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不起到决定作用,短时间的相处也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现实中,每种家庭都曾走出过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不可期望我们能够主掌孩子的命运孩子的道路,我们是孩子命运的一部分,是孩子道路的一个阶段。亲子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我们需要从生活本身学习的还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