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积极暗示给孩子“正面”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5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给幼儿讲故事 怎样教育孩子

积极暗示法就是通过成人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和激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案例一:不要怕,这点痛算什么

洋洋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针吃药。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受罪”,妈妈经常心疼地掉泪,奶奶还当着洋洋的面埋怨爸爸和妈妈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孙子。为了看护好生病的洋洋,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对他更是呵护备至,有求必应。过了几天家人发现,洋洋的病虽然好了,但是脾气却比平时更大了,更娇气了。

方法运用

洋洋病好之后的表现,其实正是因为在生病期间得到了家人消极暗示造成的。洋洋病了,全家人兴师动众的紧张气氛,让孩子觉得:我是全家的中心,我生病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平常的心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把担忧、焦虑、心疼的情感藏在心里,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成人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可以跟孩子聊天:“妈妈跟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得过和你一样的病,妈妈也怕打针,打针也会哭鼻子呢!不过疼也得打呀,不然病怎么会好呢!其实打针也没什么可怕的,就像被小蚂蚁咬了一口,对了,妈妈给你讲一个《小蚂蚁和大力士》的故事吧!”……孩子在家长积极乐观态度的暗示下,会领悟到: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生病,病了就要积极面对和治疗,这点病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知心话语

在孩子生病期间,给孩子介绍一些勇于跟病魔作斗争的榜样,如:张海迪、保尔、海伦·凯勒等;还可以讲讲解放军叔叔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打敌人的故事,让孩子在榜样的激励作用下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毅力,从而培养孩子不娇气,坚强自信的性格品质。

案例二:我就是不爱吃青菜

爸爸妈妈带宝宝去餐馆跟朋友一起吃饭,饭桌上,宝宝把不爱吃的青菜都从碗里挑了出来,妈妈看到,跟朋友说:“这个孩子,就是不爱吃青菜,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

方法运用

家长可以采取积极暗示的方法:“我们家宝宝原来不爱吃青菜,现在能够吃一些了,他知道青菜是很有营养的,不吃对身体没有好处,对吗宝宝?”如果宝宝还是不愿意吃就不要勉强,大人只要边津津有味地吃边讨论这个青菜做得如何好吃就可以了。

妈妈在家里也可以故意跟爸爸讲悄悄话(让宝宝能听到):“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家的宝宝不挑食了,开始吃一些青菜了,他还把学过的儿歌说给我听,‘吃饭了,快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粒不撒汤,鱼肉蔬菜都吃光’。不信吃饭的时候你偷偷观察一下……”

知心话语

如果孩子存在哪方面的缺点,家长不能经常唠叨和数落,更要注意不能当着其他人的面进行批评和数落,因为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间接给孩子提了醒,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并让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认同,在潜意识中认为“我就是这样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2020家长给孩子消极暗示易自卑


在生活中,成人不知不觉会给孩子暗示。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孩子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在儿童之家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犯有"消极暗示"的错误。

在和家长交流时发现:孩子在家吃饭很难,也很挑剔。有的说孩子不爱吃肉,有的说孩子不爱吃菜,有的说孩子吃饭习惯不好等。其实,初生的婴儿都一样,先天并没有注定谁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很多人在孩子面前说"我不爱吃肉,太腻","我不爱吃菜,没油水"。或和别人交谈时,当着孩子面说"我这孩子只爱吃鱼","我这孩子很少吃水果、蔬菜"等等……这种说法就是暗示孩子:肉不好吃,菜不好吃,我只爱吃鱼,我不爱吃菜。其实,等于"教"孩子挑食。

在同孩子的接触中我们还发现: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家长认为是有问题的习惯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抚养人的消极暗示造成的。有的家长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孩子不肯。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就这样,胆小、害羞。这种对孩子的解释方式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暗示孩子"我胆小、害羞"。再和人打招呼时孩子就真的变成胆小、害羞了。有些家长在和别的家长交流时,常常羡慕别人的孩子哪儿都好,反过来马上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不如这个小朋友。这种暗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这些消极暗示要不得。

积极暗示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有位家长介绍说他们家在吃饭时都很"夸张",比如爸爸故意大声说:"哇!好香!"一家人争着说鱼好吃,菜有营养。孩子一直生活在积极暗示的环境里,家长也不会为孩子的饮食而发愁。这位爸爸总结说,大人不爱吃没关系,可千万别说出来影响孩子。当然,积极暗示不同于鼓励。它更多是不知不觉的从侧面去影响孩子,避免了鼓励和表扬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真实的判断。

由此可见,暗示对孩子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孩子要慎言慎行。

积极的暗示让宝宝变勇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断进步,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激将法

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他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家长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暗示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父母言行影响之“不良暗示”


小明妈妈告诉心理医生:“我在生小明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九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先天不足,脑子不正常,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位于班里的后十名。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查出什么毛病。他主要是脑子有问题,是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儿。”妈妈反复强调。

当医生将目光转向了小明,小明不假思索地说:“我的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我也挺着急的,不知怎么办好。”小明妈妈又说:“每一次看病我都将他脑子受过伤的事情,还有影响学习的事情给医生说一遍。”

经过测定,小明的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等不好的情况,完全是因为小明的妈妈给了小明过多的不良暗示。小明则在学习上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反而以自己的脑子不好为借口,在学习上比较懒惰,成绩不好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而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譬如妇女和儿童,就比较容易接受暗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小明就是由于长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学习困难。而往往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身边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母亲等。如果长期对某人施加不良心理暗示,必然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对于儿童的正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起到促进或限制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尽量多给儿童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以及实际的帮助和引导。此外,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许更重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认知,更利于他们成年后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位置。

育儿心得: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育儿心得: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陪伴儿子健康成长

我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我并没有整天盯着孩子学习、做作业,而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家人和客人说:“我儿子的学习从来不用我管,他每天放学回家总是放下书包先做作业,不做完作业从来不玩。”刚开始,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表扬,回家饭也不吃就先做作业。听话的孩子谁不喜欢?夸多了,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不做完作业不玩也不吃饭的习惯。

偶尔,孩子做作业也有马虎、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并不指责他,而是问他:“你班里谁的字最漂亮?”孩子说汤洁藩的字最好。我说:“那老师和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他吧?老师会越来越注意和喜欢那些学习好、习惯好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孩子,在老师眼里是最优秀的,汤洁藩就是你学习的榜样。”我发现孩子学习越来越认真,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除了让他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外,我有意识地给儿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有足够的自豪感。例如:让他初步接触硬笔书法、绘画、思维训练等等;还安排一些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儿子,你是妈妈的骄傲,你从来不用妈妈操心,自己能把自己管理得很好,让妈妈放心。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好!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一枚大雁的蛋,因为地震,从山上滚落到山下农家小院的鸡窝里,被母鸡孵化出来了,大雁一直和鸡群生活在一起,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比鸡大,也不知道自己会飞。一天,看见大雁从天上飞过,它很羡慕,就问鸡妈妈:“它们是什么?为什么能飞得那么高?”鸡妈妈说,“它们是大雁,当然会飞,那是天生的。”言下之意:你不是大雁,当然不会飞了。于是,这只大雁就想:“我是鸡妈妈的孩子,所以我不会飞。”也从来没有大胆地尝试过怎样去飞,更没有品尝过飞翔的快乐。

由此我想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每一个暗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家长,应尽量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暗示。“暗示”比“说教”更能让孩子接受,更能促使孩子进步!

给孩子一个积极地态度


我经常在超市里和翔翔趴着看玩具,他专心致志的看,我就在旁边转悠。他够不到的就让我帮他拿下来,他会问我怎么玩,我就告诉他应该怎么玩,他会很仔细地看,看完再按原位置放回去.通常,他会从这边看到那边,看完后跟我说:"妈妈,走吧."假如,有他特别中意的,想买,我就诚实的告诉他:"翔翔,好东西都很多,但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回家."其实,这只是一个习惯,习惯了就好了。当然看到比较不错的,我也会给他买,或者,给他个承诺,什么时候买;过年的玩具就是爸爸提前承诺好了的,但过年忙着忙着就忘记了,翔翔去的时候提醒我们立马就买下了。

家长很多时候想别人有的自家孩子没有会很窘的,其实难堪不难堪是家长的感觉,假如你传达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那么孩子根本就无所谓的,他会认为很正常.当我从超市里两手空空的出来时,别人问我:"什么都没买?"的时候.不好意思的是我,翔翔早就没事的跑了.孩子比我强.

现在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大家都宠着,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总有我们不能给或者不应该给的,所以给孩子一个积极地态度,让他理智的面对,是我们真的爱他。周末,带翔翔去淘气堡玩,在淘气堡出来,翔翔又坐了会飞机,然后,跟我说,妈妈,我要捞鱼,我就说:“你不能每一样都玩的,我们下次再玩。”“不嘛。”“你有钱么?”摇摇头,没有。然后,指指我说:“妈妈,你有,付钱。”那个小样子让人忍俊不已,但最后,我们还是商量好了没玩。其实,这个时候,就要看家长怕不怕丢人了。你不怕,孩子就不会觉得丢人。

你的这些“暗示”,正在毁掉孩子的自信


前段时间,幼儿园举办的一次中秋演出,成了邻居小敏的一个心结。

小敏的女儿然然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安排了一场歌舞表演,其中,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唱歌。于是,老师就想到了颇有唱歌天赋的然然。

可是,然然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老师和小敏私下沟通了这件事,小敏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就开始劝说然然,可是然然怎么都不同意,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小敏追问原因,然然哭着说:“我不去,我一定唱不好的。”

小敏和我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叹了口气说:

“这孩子做什么事都不积极,特别不自信。平时一点小事都总要爸爸妈妈帮忙,一有事情做不到也不肯自己想办法,就是在那哭。”

“在幼儿园里,老师提问她也不会主动回答,我和他爸爸也不这样啊?”

02

为人父母,我们都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是勇气的来源,也是行动力的开端,拥有自信的孩子,也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多人生的可能。

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孩子不知道何时开始变得胆小退缩,不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

追根溯源,其实往往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向孩子传达了“你不行”的暗示。

来看看这些话会在你的家里经常出现吗?

“来,宝贝,我帮你。”

“别去,别碰,危险!”

“这有什么难的,来像爸爸/妈妈这么做。”

……

过度热心的帮助,让孩子觉得“我不行”。

好友琳最近找我聊了与婆婆共同育儿的一段“小插曲”。

琳的婆婆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不仅家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且非常细心,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更是特别周全,琳常常向我夸赞婆婆的好。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却让琳觉得要和婆婆好好沟通一下了。

原来,琳的女儿柔柔前几天学着自己扣鞋带,刚扣了几下没扣上,奶奶马上跑过去手脚麻利地帮着扣好了。

之后,柔柔看到茶几上有刚刚洗好的桃子,便伸出小手过去拿,想要放在嘴巴里面啃。奶奶见状忙拿过柔柔手中的桃子,说:“来,奶奶帮削削”,然后迅速削皮并切成了小块。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琳发现很多次柔柔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被奶奶抢先做好了,而柔柔则越来越失去了做事的主动性。

其实,过度的包办,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积极性。在每一次成人的“替代性完成”发生时,都在像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到,你需要我来帮助你。”

密不透风的保护,让孩子陷入无助。

当人在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时,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个著名发现,叫做“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的一次次尝试被制止后,他会逐渐认可自己是无法掌控环境和事物的,自己的行为总是会被阻止的,从而失去再次尝试的欲望。

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孩子陷入长期的自我否定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否定自己。

当孩子做一次尝试遇到困难时,身边的陪伴者常常会为了鼓励他,对他说这样的话:“宝宝,这个一点都不难,你再试试”,或者“这个很简单,你像我这样做就对了。”

可事实上,很多件事对于孩子而言真的很难,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东西需要艰难的努力,才能够去习得。

可怕的是,身边的大人却总能轻松驾驭在他们心中很难的事情。

而如果此时,大人们无法看到孩子内心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而是告诉他这一点都不难,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同时去否定自我的价值。

03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见证一个生命走向独立的过程。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天独挡风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是,一些父母会在孩子的错误和问题面前,用非常激烈的言行指责、羞辱孩子,试图通过“打击式教育”的方式激发孩子做的更好。

比如对孩子说:“你真笨”、“怎么这都做不好”、“别人都比你强”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不仅难以达到帮助孩子改正的预期,更成为了摧毁孩子自信心的“强力武器”。

长期在父母的指责、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陷入深度的自卑之中,并且相信父母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失去表现自我和挑战未知的勇气。

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往往意味着保护他们对事物的主动性,增添孩子从容面对人生的动力。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原则是,我们要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力量。

想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信,我们可以这样做:

1、放手让孩子去体验。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强调过“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

孩子们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事物的,这些知识是经过他自己验证才获得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实,在孩子发现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越来越多时,他们也在通过体验,建立着自身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不是他人能够赋予的,只有孩子亲身获得,才最有激励意义。

2、给孩子正确的鼓励。

鼓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的鼓励要更加深入而具体,让孩子感受到真诚。

不要仅仅是停留在“你真棒”上。而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美好的特质。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看到你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努力的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做的特别好。”——赞扬孩子的坚韧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宝贝,我看到你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了小妹妹,你特别有爱心”——赞扬孩子的品质。

3、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一些父母会把“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其实也是在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

这种不平等的感觉,会渗透到孩子心理的方方面面,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大人的互动,来感知自己的能量的。

当他们的话语得到回应,当他们的选择被尊重时,更能够获得内心真正的自信。

4、做到充分的接纳。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接纳。要知道在努力尝试的过程中,“犯错”是必经的过程。

孩子需要意识到“做不到”、“做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想要习得一项新的技能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比“做到”更重要的是不断自省和改进的态度。

当父母充分接纳孩子的时候,“出错”不再是令人恐惧的,而是充满契机的。这样也能够帮助孩子快速的重新积蓄勇气,有信心投入到新一轮的尝试之中。

人生总难免有艰难险阻与磕磕绊绊,当孩子满怀欣喜的开始探索人生旅程,愿我们在背囊里为他装满了自信与勇气,这份爱终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相关推荐

  • “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导读:暗示,可能帮助孩子也可能害了孩子。积极的暗示让孩子充满自信,主动而积极地面对生活;消极的暗示让孩子自卑、意志消沉、失去自信和主动的勇气。父母应审视自己的言行,看看你带给孩子的,是正向的积极暗示,...
    2021-05-26 阅读全文
  • 用正面的行为影响孩子 孩子们来上学时,我们按照惯例在他们入园时都要进行班级晨检。敏敏进来后,我正要检查她的小手,她却藏了起来。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敏敏手上肯定有秘密不想让老师知道。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我说:敏敏来让...
    2021-04-23 阅读全文
  • 2020家长给孩子消极暗示易自卑 在生活中,成人不知不觉会给孩子暗示。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孩子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
    2020-05-29 阅读全文
  • 积极的暗示让宝宝变勇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
    2022-01-27 阅读全文
  • 父母言行影响之“不良暗示” 小明妈妈告诉心理医生:“我在生小明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九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先天不足,脑子不正常,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位于班里的后十名。...
    2021-04-09 阅读全文

导读:暗示,可能帮助孩子也可能害了孩子。积极的暗示让孩子充满自信,主动而积极地面对生活;消极的暗示让孩子自卑、意志消沉、失去自信和主动的勇气。父母应审视自己的言行,看看你带给孩子的,是正向的积极暗示,...

2021-05-26 阅读全文

孩子们来上学时,我们按照惯例在他们入园时都要进行班级晨检。敏敏进来后,我正要检查她的小手,她却藏了起来。这一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敏敏手上肯定有秘密不想让老师知道。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我说:敏敏来让...

2021-04-23 阅读全文

在生活中,成人不知不觉会给孩子暗示。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孩子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

2020-05-29 阅读全文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

2022-01-27 阅读全文

小明妈妈告诉心理医生:“我在生小明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九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先天不足,脑子不正常,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位于班里的后十名。...

2021-04-0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