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老去厕所
发布时间:2021-10-29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吃点心时间,孩子们都坐在位子上吃东西。奇怪,昭阳小朋友哪里去了?教室里没有,我迅速走进厕所,结果昭阳就蹲在厕所的窗户边不知在干什么,我让他回教室,孩子一动不动,我接着说:“厕所是大小便的地方,气味不好闻,再说这里也不是玩的地方啊。”说完我轻轻牵着他的手回到了教室。可几分钟后,他又不见了,又回到了厕所里。原因弄明白了,原来宿乐豪尿湿了一点裤子,他怕小朋友们笑话他,于是就躲起来了。孩子的心是敏感的。我微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只湿了一点点,再说这是你不小心弄湿的,小朋友也不会笑话你的,以后尿尿注意点就好了。”他见我在笑,没有批评他的意思,就轻松地跟着我回到了教室。
中午离园时,我向家长说明情况。昭阳妈告诉我,孩子在家小便时,只要尿湿一点点裤子,就非要吵着给换下来不可。了解了情况后,知道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先教给幼儿大小便的方法,再提醒他们注意别尿湿裤子,并告诉他们,即使尿湿了裤子也不要担心,还有老师会帮助你。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何况他们的心是敏感的、脆弱的,需要老师去爱抚、去安慰、去耐心地引导。因此,我们老师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留意孩子的一点一滴,帮他们清除心灵的障碍,让他们在园中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他为什么撒谎
下了第一节课后,一会儿要做课间操,我正在组织孩子们穿衣服,因为今天外面有点冷,孟老师在组织孩子们上厕所。
孟老师凑近我说:“刘老师刚才孟祥林用腿在椅子上摇晃,现在椅子腿已经断了,看他怎么办?”听了孟老师的话,我的视线转向孟祥林,只见他把自己坏了的椅子和后面任佳俊的椅子换了。
因为任佳俊小朋友去拿自己衣服了,孟祥林没有穿外套,一会儿任佳俊拿着衣服回去,孟祥林对着任佳俊说:“任佳俊,你的椅子烂了。
”任佳俊很疑惑的看着自己的小椅子,椅子腿坏了,不能坐,任佳俊在那站着。
看到这,我走过去问:“佳俊,椅子怎么了?”“老师,任佳俊的椅子坏了。
”孟祥林抢着说。
“谁弄坏的?”我又问。
“任佳俊。
”孟祥林依旧抢着说道。
“老师,我……我不知道。
”佳俊一脸无辜的说道。
“就是任佳俊弄坏的。
”孟祥林大声说,“我看见了,刚才他跪在椅子上晃烂的。
”“老师真的不是我。
”佳俊有点急了。
当时我气的够呛,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撒谎,还诬陷别人,我真是恨不得扇孟祥林两把掌。
可是教师的职责告诉我,必须要冷静,不能意气用事,我强压住怒火,“到底是谁把椅子弄坏的,刚才老师已经看见了,只要你承认错误,老师不会怪你的,承认了错误,你还是好孩子。
“就是任佳俊。
”孟祥林仍旧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没办法,我把他们俩人叫到跟前决定用思想教育来解决此事。
“你们俩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吗?”我问道。
他俩点点头,“好,孟祥林你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孟祥林讲完故事,我说他:“你认为撒谎好不好?撒谎的孩子结果怎么样?”这时我看到孟祥林低下了头,“老师,我错了,椅子是我晃烂了,老师我改了。
”孟祥林带着哭腔说。
当时我就原谅了他,并让他向任佳俊道了谦。
此事似乎应该结束了,下午放学时,我把此事向孟祥林的爸爸说了,爸爸的回答更让我吃惊,“孟祥林在家也是这样,做了什么错事都是姐姐冤枉姐姐,都是姐姐的不是,孩子这样是我宠的,把他惯坏了,老师,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现在,我终于知道孟祥林撒谎的真正原因了。
听到家长的解释,我把事情的严重性跟孟祥林的爸爸讲了,家长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不会再这样宠孩子了。
爱孩子,但不能宠孩子,疼孩子,但不能惯孩子。
家长有义务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忽略了去厕所的孩子
额!
这真是一句让人要心脏爆破的话。今天,我就被差点爆了一次。
下午吃点心时间,有的宝宝吃完去洗手了,有的宝宝还在吃。孩子有快有慢这完全是个正常现象,可也因为这样的快慢导致老师要分一部分的精力观察吃好的孩子,分一部分的精力观察还没吃完的孩子。
因为厕所离教室有点距离,且是在教师目力无法触及的地方,所以当我还在喂孩子吃点心的时候,去厕所的孩子那是被忽略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次忽略,不巧,今天有个孩子去洗手的时候摔跤了,划破了嫩嫩的皮肤还出了点血。幸好伤口不大,小家伙挺勇敢,哭了一会就没事了。我领着小家伙去老万那涂红药水,他的小手紧紧拉着我,我知道他肯定是有点怕的嘛。拉得我都很心疼这个白白净净的小家伙呢!
因为小家伙父母下班晚,且是找人来代接孩子,所以事情的具体情况只好通过电话来和父母沟通了。放学后,马上给小家伙妈妈打了电话。其实,家长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即使你说是个小伤口,那在没见到孩子之前家长还是不放心了。虽然妈妈一再说“没关系的”,那我还是很过意不去。
晚上19:30又给小家伙妈妈发了条消息,问候情况。因为这个时候,妈妈肯定是见着孩子并观察过伤口了。妈妈回复说孩子没事的,让我不要担心,我这才算是放心了下来。
这件事情给了我重要的提醒:
1、主配班老师和保育员要特别注意小班孩子在各种过渡环节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当有一部分孩子在从事A活动,而有另一部分在从事B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让老师看到。
2、进一步加强常规教育,特别是在去往洗手间的路上和在洗手间里不能奔跑、拥挤。
3、和家长的沟通一定要及时,承认自己的过失比找借口更能让人接受。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拿他人东西
“老师,程把我尺拿走了。”“老师,我的橡皮泥被程拿去玩了”“老师,程把XX的卡片拿走了。”……每天我的耳边总听到很多孩子说程的不是,不是拿这个同学的尺就是动那个同学的本子。天天教育不要拿他人的东西,可是天天去拿他人东西。我真搞不懂孩子是怎么想的。
今天罗的妈妈给每个孩子送了新年卡片。中午吃好饭又有孩子来说程把一个孩子的卡片给拿走了。当我去教室了解这件事时,程的手里拿着一盒卡片,被拿的那个同学很生气“那是我的,我刚上个厕所就不见了,就你拿的。”程还在小声嘀咕着:“这是我的。”这话被其他同学听见,纷纷叫道:“这不是你的
,我明明看见你拿的。”“程,你自己的卡片呢?”“是这一盒。”“我不理他,再问道:“你自己的呢?”“在我书包里。”“拿出来给我看。”他从书包最底下拿出了自己的那一盒卡片。我把他手中的那盒还给了那个同学,拿着他的卡片让他和我一起去办公室。
“程,请你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不玩自己的卡片反而要去动他人的卡片呀?再说罗妈妈不是每个人都给了一盒吗?你的和他的有什么不一样吗?”他喃喃道:“是不一样的。”“哪里不一样了,不是都一样吗?”“里面图案不一样了。”“里同图案不一样你就要去拿他的了。要知道店里这样的卡片成千上万张,你是不是打算全去拿了算了。”我听着火气就上来了。“不懂得感恩不说,还给自己找理由。同学妈妈送礼物我们应该感谢知足,你倒好。要一盒不算,还要两盒、三盒,是不是所有不一样的,都想要。”“不是的。”“既然不是,为什么要去拿东西呢?”你先坐旁边想一想,你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这个孩子几乎天天要去拿他人东西,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按理说他家条件挺好的,该有的都有了。可是他对于自己的从不好好爱护,乱拿瞎掰。坏了旧了就不喜欢,就想动他人的。我一直要找如果让他改掉这处坏毛病的好方法,可现在看来我的方法不见效,还得努力。
厕所里的交易
最近在厕所里,有几个小朋友在里边呆的时间很长。我想,大概是他们肚子有点不舒服吧。问他们却说没事,还有几个小朋友老上厕所,一会儿就要去一次,于是我产生了疑问,便悄悄跟踪了几次,原来,厕所是他们玩耍,“交易”的好地方。
一次,我看见浩鑫小朋友手里拿个吹泡泡的瓶子,在洗手间水龙头上接满了水,然后跑向厕所,在厕所里吹起了泡泡,还一个劲地喊:“明浩快看,我吹得泡泡多大。”明浩一边夺,一边说:“给我,我来吹,我来吹,咱们一起在这里玩会吧?”“好,别让老师看见。”
昊昊说:“把你的泡泡糖给我一块吧?”“不给。”这是丁杰的声音。“我用我的橡皮泥跟你换。”“那给你一块吧。”“不行,两块。”交易达成了,皆大欢喜。
辉辉说:“把你的卡给我一张吧。”“不行。”新宇大声说:“我给你大头娃娃贴图。”“好吧。”一桩交易又成交了。
华华和丁明,你靠着我,我挨着你,正聚精会神地玩着一只小甲虫……
原来,孩子们上厕所并不只是为了解手,而是贪恋这块自由自在的小天地。
看到这些,我心里非常沉重,孩子们居然在厕所里玩得那么开心!是平时禁锢太多,约束太严?是啊,平时常常过分强调纪律,要求整齐划一,孩子们自己游戏玩耍的机会太少了,以致引起了孩子们心理上的厌烦,也抑制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我思索着,怎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今后,我会让孩子们在自己开心的玩耍中,孕育明天的发明和创造。
老师,为什么不叫我?
慧慧是一位不声不响的小朋友。记得我刚到这个班时,指导老师介绍班上情况时,特别提到一些比较聪明、能干的幼儿,但没有提到慧慧的名字,自然我也就没去注意她。
为了和孩子熟悉,了解他们,我这个才上岗的新兵一有空,我就有事没事找那些活跃、能说的幼儿,和幼儿聊天,联络感情,上课时也总请这些小朋友回答问题。
一天自由活动时,慧慧跑到我面前,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上课的时候为什么总不叫我回答问题?\"我听了心里一怔,支吾着说:\"可能是因为你没有举手吧?\"\"不,我举手了!可是你还是没有叫我?\"慧慧坚持着说。我感到十分窘迫,但还是想方设法为自己找个借口,低声地说:\"那可能是老师没有看到。\"慧慧听了,大声地说道:\"那我以后把手举得高一些。\"\"好,我以后一定叫你。\"\"真的?\"慧慧兴奋地问我,我用力点点头,她高兴地又蹦又跳,跑出活动室。我独自怔怔地坐在椅子上。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注重个体幼儿的发展,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可我却……
从那以后,我上课提出问题,不只让聪明能干的孩子回答,也想方设法让所有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我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我发现,慧的思维其实并不比别人差,语言发展也较好。在我教研课上,班上幼儿和我配合得相当好,尤其是他们创编的诗歌让听课老师大为震惊.
教育随笔:他为什么总爱尿裤子呢
晋晋是我们班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平时不言不语,很少说话,可最近一段时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尿裤子,为什么看似平常的一件事会让人感到头疼呢。
一天中午起床后,我在整理被子的时候,发现晋晋一直在他的小床上坐着,我一边叠被子一边说:"晋晋,快点穿衣服。"可是,晋晋跟没听到我的话一样一直不动,这时,我走过来,一边拉他一边说:"来,老师帮帮你。"说着,我就把孩子抱起来,这时,我摸着他的裤子湿湿的,一看床上的被子就知道尿了,但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只是觉得可能是孩子睡觉时尿的,只是把它当成一次偶然事件并没有再多想。但是接下来一连几个星期晋晋几乎每天都会尿裤子或是尿床,尽管我们多次叮嘱他小便,甚至告诉他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有小便都可以去厕所,但是这样一来,他不但像以前一样尿裤子,而且小便的次数越来越多,只要你不提醒,他就尿裤子。有一次,我刚叫他去了厕所,回来没几分钟就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为此和她的妈妈谈过许多次,后来听说他可能是因为害怕才导致的。于是,我开始关注他,决心一定要找出原因,在观察中我发现,晋晋从来不主动说上厕所,只有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他才去,即使时间长了,他也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主动要求上厕所。每次,我们提醒他上厕所时,他两眼看着我,表现出很恐惧的样子,有时越提醒反倒孩子去了厕所尿不出来,出来马上尿裤子,我忽然意识到是不是心理紧张造成的呢?也许老师和家人的关注给晋晋造成了太多的压力,老师时时提醒让孩子感觉到他是一个很爱尿裤子的孩子。以至于他越发紧张,老师越提醒,他倒越紧张。越紧张,越尿裤子。
想到这些后,我觉得应该改变自己的方式,针对他的表现制定了改变其状况的计划,我想首先给她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不提她尿裤子的事,其次,在小事中寻找他的长处,树立他的自信心。最后又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交流,让他表现自己,挣得孩子的赞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现在晋晋小朋友变化很大,他敢于和老师说话了,尿裤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也变得活泼起来。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对于孩子的有些错误不要过分的关注,要找出问题的关键,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对症下药。
老师为什么不穿袜子
我班有一名小朋友,上幼儿园经常不穿袜子,鞋子因为有汗臭味就会变得特别难闻。
小朋友之间也经常议论他,说他不讲卫生。
有的小朋友甚至说让他离自己远点儿。
我对他说:“你以后每天要洗脚,要穿好袜子哦,穿上袜子才会更卫生,你的脚才会更舒服。
”后来这个小朋友改掉了不穿袜子的习惯。
我还在大家面前表扬了他。
看到他高兴的样子,我从心里感到欣慰。
直到有一那天,这个男孩子很莫名其妙地跑来指着我的脚对我说:“老师,你怎么没穿袜子?你也不讲卫生了。
”我当时愣了一下,看看自己穿着凉鞋的脚,确实不太好看。
便说:“夏天这么热,就不用穿袜子了,夏天很多人都这样的。
”
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对他讲过的话,而如今我这样的回答有些不妥。
可能孩子会理解为,只要是夏天,我就可以不用穿袜子,或者他还在疑惑着,老师为什么可以不穿袜子,我就不可以不穿袜子。
我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内疚。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
我从这件事情,也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行为应该更加规范、严谨。
我们教师不仅在教授孩子有形的知识,还在潜移默化着他们的兴趣、思想、情感等这种隐形的教育,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孩子,你为什么恨老师
今天中午,我组织孩子们洗手时,国道远忽然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恨你!”听完他的话我觉得很纳闷就问:“你为什么恨我呀?”他说:“因为你刚才训我了!”我这才想起,早晨国道远拿了一根穿火腿肠的棍,因为它的头上很尖,我怕有危险,就说:“拿这么个棍来干嘛,赶紧扔了!”由于着急可能语气稍重了些,接着我又忙着接别的孩子,把这事给忘了,没想到他还记在心里。我想了想对他说:“对不起,刚才老师因为着急语气不太好,那你知道老师为什么那么着急的让你扔了棍吗?”国道远摇了摇头,我说:“你看穿火腿肠的棍儿上面有个尖尖的头,如果不小心跌倒了就会戳伤眼睛或脸蛋,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你身上,也许还会扎伤别人,所以老师很害怕,很着急,说话就重了些,你说老师是为了谁好呀?”程成说:“是为了我和小朋友好,老师,我不拿尖尖的棍子来了!”我接着笑着问:“那还恨老师吗?”程成不好意思的笑了:“不恨了。”我听了也如释重负。
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理解水平,在我们对他们进行表扬或惩罚时,必须让他们知道我们表扬或惩罚的原因,让他们知道自己对在那里,错在那里,这样才能发挥我们所实施的教育措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