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为什么他不肯认错?
发布时间:2021-06-07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背景:我班籽延小朋友,他聪明、爱学习、爱哭、是个闲不住孩子,并且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掉上几滴眼泪,等他妈妈走后,他会马上笑起来,并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非常高兴。有一次,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籽延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来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得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还有一次音乐游戏,小朋友在玩《找朋友》的游戏,伦伦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抬手就打了伦伦,伦伦哭了,其他小朋友说是籽延打的,籽延却怎么也不承认,一个劲地说:“不是我。”
分析:究竟什么原因引起他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遮掩自己的错误到了撒谎的地步。离园时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从小在他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有年迈的外婆带着。他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的快。出去玩到处乱跑,外婆怕他摔倒,就经常吓唬他说:“你再跑让收破烂的给你收走了。”有一天,他跑远了,看不见外婆了就大声哭起来,正好来了一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他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他带走,吓得使劲的大哭,晚上睡觉时在梦中还大声得哭。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的胆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险地事,处处都十分小心。经常缠着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调皮,经常犯点小错误,爸爸经常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他经常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听他辩解,有时他能逃避错误。在结合每次犯错误的表现,与他的胆小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犯了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为了逃避这些,才会出现以上观察中的表现。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籽延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没想到这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慌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他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
对策:1、为他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地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逐渐锻炼他的胆量。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想妈妈一样关心她,使它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4、给籽延爸爸提建议,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子,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男子汉的形象影响孩子,养成敢做敢当的良好习惯。
反思: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的要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他为什么总是欺负人
一:案例主题
小年龄幼儿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但像严胜骏小朋友一样经常无理由攻击别人,还屡改屡犯实为罕见。教师一方面运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他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一方面与家长紧密联合,用讲道理,物质奖励等方式使他改正攻击行为;再一方面用同伴间的友好关系转移他攻击别人的注意。一个半月下来,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二:背景
新幼儿入园,老师最担心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严胜骏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例。屡屡用推、咬、打的方式无端欺负同伴,当老师指出他行为错误并要求他改正时,他当即表示改正,态度良好。然而不过多时,攻击别人的行为再次上演。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更有的家长主动向老师提出要自己的孩子远离严胜骏的请求。
三: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一
晨间,早来园的幼儿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严胜俊同组的孩子这时有三个,大家都在玩小方块积木。箩筐里的积木方形的多,长条的少。于是大家都选长条的玩。一女孩刚取到一长条积木,严胜骏见状立即去抢。女孩拽着积木不等送手,严胜竣早就快速低头狠狠咬了对方的手。女孩“哇”的哭声充满了整间活动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见很用力。
事件二
晨间谈话,老师批评了几名做操不认真的幼儿。话音刚落,严胜骏就冲到其中一名被批评的幼儿旁,挥动手臂用力打他,并严厉说道:“你怎么不好好做操啦……。”
事件三
一活动结束,幼儿三三两两进厕所小便。男厕的小便槽不算小,不过同时上厕的人较多,于是会有几个人在旁等候。此时小便槽边都是人,严胜骏也等在一边。一幼儿解完小便,另一幼儿跟上,这时严胜骏突然猛推了另一幼儿,把位置留给了自己。那幼儿倒在地方,严胜骏瞧也不瞧。
事件四
幼儿排队散步,跟着老师的速度边走边看。排在严胜骏前的一女孩走路有点慢,严胜骏毫不客气地用脚踢那女孩,如同踢皮球。女孩流泪告状,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走的那么慢!”
如以上发生的类同事件每天无数次。有的幼儿忍气吞声,有的幼儿则以牙还牙。一次次批评,他一次次低头谦虚思过。头痛的是,不出几分钟,又有新案再发。
四:事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认真分析他的所作所为,造成他强烈的攻击行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多次看见严胜骏发脾气欧打教养他的奶奶,而奶奶只是一味得说:“告诉你爸爸去,告诉你爸爸去。”脸上却是笑。可见在奶奶面前他是大王。在奶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势必影响了他面对班级幼儿的时候也同样为所欲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二,爸爸工作忙碌,极少和他呆在一起。最多的父子碰面时间可能就是奶奶报告严胜骏的行为问题,爸爸一贯坚持用棍子教育。这样长期以来在严胜骏的心里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攻击就是教育。三,未入园前,严胜骏与其他孩子接触甚少,全部生活几乎只与奶奶在一起。奶奶样样依着他性子,他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同伴间该如何交往,也就不用学习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谦让,道德意识薄弱。
由此再来看发生在幼儿园的事件,都和以上三个原因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只要处理好了以上三个原因,他的攻击性行为也就会自动消失了。
首先,我们和严胜骏的奶奶进行了思想上的沟通。指出教养孩子应从事情的性质看问题,不能由着孩子任性,该宽容的时候需要宽容,该严格的时候就要严格,区分宠与爱的关系。我们列举了由于严胜骏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造成许多孩子被欺负的事例,奶奶恍然大悟。
其次,我们联系了工作繁忙的爸爸,向他爸爸报告了严胜骏喜欢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棍棒下教养的孩子只会变得更倔强,身心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会学着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试用说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多点鼓励,哪怕物质上的,都比棍棒强。他的爸爸不好意思,说以后一定改一定改。
最后,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用故事告诉孩子学会友好相处,用故事使孩子明白同伴间相处要懂得谦让。找严胜骏个别谈话,肯定他积极向上的心态,否定他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并教他放弃用攻击的行为,学会用语言解决问题。同时,开展有趣的集体游戏,活动中,使其感受同伴相处的快乐。小事件一天天少起来,我们为他加油,也加重了批评的语气。
五:评论与反思
看如今的孩子,从他的言行上就能分辨家庭养育环境。是父母自带的孩子明理,动手能力强,但骄气。隔带教养的孩子乖顺但自我中心。全全都关怀的孩子知识面广不过很能变,让人不知道啥时听话啥时不听话。
严胜骏的例子其实是个典型,通过他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众多小年龄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是什么。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关键。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大致上都和家庭有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当看见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很快改正时,不能姑且养息或者严厉指责。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出现,问题持续的长度和强度,就要看运用的方法是否合适。需要仔细观察孩子行为,找准问题的切入口,和家庭同步开展教育,以说理为主,用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慢慢改正错误。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方法解决。老师有心,家庭有心,就没有不快乐的孩子。
Baby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
导读: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案例:牛奶为什么会倒翻
从“五一”长假后,孩子们在早上来园的点心时间里,我们采取了让他们进行自助式喝牛奶的方法,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和好奇的事情,为此我连续观察了三天的时间,并对一些事件进行的记录和分析。
案例一:牛奶为什么会倒翻
在开始自助式喝牛奶之前,我们没有向幼儿介绍应该怎样使用小茶壶,应该怎样去喝牛奶等,而只是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他们喝牛奶可以自己倒了,然后我就在一边悄悄地观察。
孩子们洗完手后,大多数的人都不是急于去倒牛奶,而是先看看同伴是怎样倒的,然后自己再倒,而且倒的时候,都非常得小心,很多人都只倒了小半碗牛奶,喝完后再倒第二碗的,结果全班三十位幼儿没有一个人将牛奶打翻。
反思:
原以为第一次让孩子们自己倒牛奶喝,教师在没有提示和暗示的情况下,可能会有许多孩子把牛奶打翻,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所有的孩子都顺利地喝完了牛奶。
事后我仔细的分析了原因,从中不难发现:其实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较以前更独立了,尤其是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因此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劳动都能很好的完成,而且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会观察、会思考,对于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也不会很冲动的去做,而是会“三思而后行”了,所以第一天的自助牛奶无人出差错。
第二天孩子们在自助牛奶之前,我依旧没有对幼儿进行任何提示,而是在他们都喝过牛奶之后,请小班长对今天幼儿喝牛奶的情况进行的讲评,结果只有辉辉将牛奶倒翻了,原因是他倒好牛奶后没有及时喝掉,却又去帮别人的忙,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牛奶打翻了。
第三天自助牛奶后,小班长在讲评中告诉大家:今天有两个小朋友把牛奶打翻了,一个是蕗蕗,他把牛奶倒得太满了,所以他端起来喝的时候,一晃就翻掉了;另一个是骋骋,他倒牛奶的时候没有看准,结果倒在外面了。这时骋骋站起来说:“我没有瞄准呀,我是不小心的。”
反思:
为什么在第一天之后连着两天都有孩子将牛奶倒翻,而且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是不是我该对幼儿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呢?但我转念一想,可能是孩子们在第一天的自助牛奶之后,发现这件事情不是很难做,所以有些孩子在自助牛奶时,不像第一天那样认真地去做这件事了,这也是一些孩子的特点——不会长久的、专注的去重复做好一件事,如果我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话,或许能收到一时的较好的效果,但却压制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忽略了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总结、提升经验的方法,于是我决定继续观察孩子们喝牛奶的情况,并采取下列措施:
1、鼓励幼儿用互相提醒的方法,当发现同伴的牛奶要打翻的时候及时提醒他。
2、坚持请每天的小班长对当天大家喝牛奶的情况进行讲评,总结大家好的经验和方法,并让大家帮助那些打翻牛奶的幼儿分析原因,用幼儿教育幼儿的方法。
请幼儿尝试对每天打翻牛奶的人数进行统计,争取做到“0记录”,以此来鼓励幼儿不要打翻牛奶。
案例:趣解十万个为什么
由趣解《十万个为什么》想到的……
从幼儿园资料室新领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以供我班午间活动之用。本来我是打算逐个讲解给孩子们听,但我转念一想,与其让他们机械地接受还不如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回答,这样有可能会更能激发孩子的答题兴趣,更能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
我把孩子分成2组进行答题比赛,只要谁的答案最接近正确答案,所在的该组就可获得一分。在这样的比赛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较好的发散性思维,虽然有的答案会让人觉得很可笑,但我同样对他大胆发言予以表扬和鼓励。
曾有一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我问他们: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
彭翰森说,是因为小兔子太会哭了,所以就红了。
王昊飞说:是因为红红的胡萝卜吃多了。
梁九天说:是因为小白兔草吃得太多了。
金昶炀说:是因为小兔眼睛血管的颜色太深了,透出来了。
……
为了能使自己一组答题胜利,孩子不断开动脑筋,不断产生出一些新鲜有趣的解释。虽然有的解释不合常理,惹人笑但我同样把他们的回答记录在案。在这些记录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参与回答的幼儿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回答数量较少。在这些问题面前,一些被老师看好的女孩子很少见她们积极地举手,有的甚至充当着旁观者。
由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男孩子个性随意、胆大,由此产生出的思维想象也极富有创造,思维空间比较开阔。而平时一直被老师表扬的乖乖女在思维上则表现得拘谨,有点墨守成规。其实男、女孩子的这种区别不仅是表现在回答《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还有在绘画、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次趣解《十万个为什么》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幼儿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