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为什么不肯吃母乳
发布时间:2021-12-23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寒假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新生儿为什么不肯吃母乳
洪大夫:您好!读了您的初生宝宝“写”给爸爸妈妈的文章,我才知道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也有心理需求。我在喂养宝宝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不知是否跟心理有关?请您帮助分析一下。
我家宝宝刚满一个月,但是他竟然不肯吃妈妈的奶!谁都知道母乳最有营养,是新生儿必不可少的饮食选择。可是我的孩子根本就不吸吮,闭着眼睛一个劲地哭,好像那上面抹了辣椒面一样。我没办法,只好拿牛奶给他喝,他特别卖力气。您说这到底是为什么?(一位新生儿的妈妈)
新妈妈:你好!
天下没有不吃母奶的孩子。经过调查,不是孩子不认母乳,而是妈妈没有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力。在小宝宝刚刚出生的时候,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给宝宝喂上母乳,而是先喂了牛奶,那么这个小宝宝很快(一般也就是3天左右)就会适应“牛奶”这种新的口味。而且橡胶的奶嘴又柔软,孔口又大,宝宝吃起来又快又省力;牛奶的糖分还比母乳高,甜甜的,让小宝宝觉得好喝极了。如果等宝宝适应了牛奶,再让他回过头来换吃母奶,且不说气味上又腥又咸,那些偏细的奶管就让宝宝费尽了力气。吃一顿奶还要累出一身汗,小宝宝自然难以从命。
新生儿刚从母腹来到人世的最初半小时是很关键的。一个弱小的生命初到人世时,那种体验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换了个新环境”、“又新奇又好玩”;新生儿从温暖舒适、很暗但很满足的母腹出来,对比强烈的寒冷感和光线刺激会让他很不舒服,温度、压力、呼吸方式全变了!外面的世界如此嘈杂、混乱、空旷、冷漠,多么孤立无援!面对这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宝宝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会紧张得发抖……如果他会说话,他一定告诉你:我要回去,我要回到那个熟悉的故乡去!知道了宝宝对于吃奶的“心理需求”,妈妈应该做什么呢?
尽快满足宝宝的需求,把赤身露体的小生命放入母亲的怀中。当宝宝听到母亲的心跳,贴着母亲的体温,闻到熟悉的气味,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会产生再度与母亲结为一体的心理渴望。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把乳房给他,小家伙一定会紧紧地抱住乳房,拼命地吸吮。虽然这个时候妈妈的奶汁还没有正式准备好,还只能提供少许稀清的初乳。但他(她)可不管有没有奶,他最(她)需要的不是乳汁,而是乳房!所以他(她)会非常卖力地吸吮,这是小家伙的心理需求啊!
这就是小宝宝的第一次“及时奶”。当他(她)得到心理安慰的时候、获得了和母亲结为一体的安全感的时候,他才稍稍定下来。也可以这样说,在孩子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是母亲给了他温暖宽厚的胸怀,是母亲给了他极大的心理支持,这是最深刻的亲子情感的体验,同时也给他上了人生第一课――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握着小拳头、为奋斗而来,自己的饭碗自己找。
天下没有不吃母奶的孩子,只有不懂儿童心理的家长。懂了这个道理,就会在小宝宝刚刚出生的一小时以内,看得懂他惊恐的眼神和求助的渴望,尽最大可能去抚慰他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奶水量不够大,也不够稠密,孩子会吃不饱。其实婴儿在最初的3~4天里,只需要很少的营养,而且小家伙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把这部分营养储备充足了。因此出生后,饿上2~3天没有问题,只要有水就成了,婴儿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是很强的。
要想将牛奶戒掉,就只有让孩子使劲吃母乳了。吃两口孩子会拒绝,会哭,等着牛奶的到来,此时妈妈要狠一狠心,坚持不喂牛奶。一次吃不多?没有关系,那就多吃几次吧。只要家长坚持,孩子很快又会适应母乳的。这样做,既能加强孩子的免疫力,让他得到均衡的营养,又能增进亲子关系,花费气力是值得的。
养育宝宝的原则就是“师法自然”,违背自然的做法,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宝宝为什么爱吃纸?
导读:孩子吃纸多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引发,查明原因,找对方法,改变孩子吃纸的习惯。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宝贝就像瑞瑞一样,把身边碰到的纸拿起就往嘴里塞,吃得还津津有味。大人看了,先是担心不卫生,对宝贝健康不利;接着会很纳闷,宝贝怎么会对纸张感兴趣呢?难道那味道很可口吗?其实详细分析起来,宝贝爱吃纸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常常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
一、生理原因引发
宝贝处于乳牙萌出阶段,喜欢咬纸、咬衣服边角或其他的东西来缓解长牙齿时的不适。
妈咪应对策略
1.给宝贝准备适合啃咬的物品
*地瓜干
地瓜干是寻常可见的小食品,正好适合宝贝的小嘴巴咬,价格又便宜。买上一袋,任宝贝咬咬再扔掉也不觉得可惜。如果妈咪觉得宝贝的嘴比较幼嫩,地瓜干又太硬,怕伤害宝贝的牙床,那么只要在米饭煮熟后,把地瓜干撒在米饭上焖一焖,地瓜干就会变得又香又软。
*胡萝卜条
胡萝卜略微加工,也可以成为天然的磨牙棒。把新鲜的胡萝卜洗净,刨去那层薄薄的外皮,切成食指大小并适合宝贝手抓握的条状,什么调料都不用放,隔着水蒸一下,硬度视宝贝的需要而定。最好制成外软内硬的程度,这样,既让宝贝可以吃到胡萝卜又不至于被消耗太快,是不错的磨牙物。
*香菇饼
香菇也可以做成磨牙饼。把香菇去除根蒂部分,只保留顶盖备用。在沸水或汤中投入整个的香菇顶盖,煮熟即可。千万不要炖得酥烂,待香菇变凉就可以拿来给宝贝当磨牙饼,既鲜香又软硬适度,咬烂了就再换一片。宝贝较小时最好用新鲜香菇,肥滑、弹性好、硬度较低;待宝贝大些可以改为水发香菇,加强韧度和硬度。
*水果条或蔬菜条
把新鲜的苹果、黄瓜或西芹切成手指粗细的小长条,清凉又脆甜,还能为宝贝补充维生素,也是宝贝磨牙的上品,同时还可以锻炼宝贝的手指抓握能力。
*磨牙饼干或手指饼干
各种磨牙饼干既可以满足宝贝咬的欲望,又可以让他练习自己拿着东西吃。有时候,他还会很乐意往妈咪嘴里塞,表示一下亲昵呢。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口味太重的饼干,以免破坏宝贝的味觉培养。而且,一次给的量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宝贝吃奶和其他正餐的胃口。
*牙胶
牙胶通常由无毒塑料制成,有很多不同种类,如带香味牙胶、入水牙胶、摇铃牙胶,更有许多带牙胶功能的玩具等。牙胶有不同的厚度,能让宝贝体验各种咬嚼的感觉。不过,使用时妈咪要注意清洁消毒。
2.按摩缓解宝贝出牙不适
妈咪洗净自己的双手,用一根手指轻轻来回按摩宝贝的牙床,这对减轻宝贝的疼痛非常有效。
二、心理原因引发
1岁以内的宝贝处于口欲期,往往喜欢用嘴去品尝身边的各种物品。用舌舔或用牙咬是宝贝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正常途径,只要是干净的纸,让宝贝啃啃其实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像报纸这类的纸,就不要让宝贝啃了,因为会对宝贝的健康带来损害。
妈咪应对策略
1.将报纸等随时收纳好
看完报纸,要随时放到宝贝够不到的安全地方,以免宝贝顺手拿起来塞到嘴里。
2.制止宝贝吃捡起的脏物
当宝贝捡起洒落在地上或路边的脏东西时,妈咪要眼疾手快,制止宝贝吃这些东西,同时告诉宝贝“不行”,“脏”,面部作出皱眉痛苦的表情。渐渐宝贝就会明白这些东西是不能吃的,吃了会生病。
三、健康原因引发
如果宝贝的身体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锌,就容易导致异食癖,表现出吃一些不该吃的东西,比如爱吃纸。
妈咪应对策略
1.重在预防
孕妈咪及哺乳期的妈咪应注意膳食平衡,多吃动物蛋白及含锌量多的食物。新生宝贝尽量早开奶吃到初乳,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按月龄添加各种辅食,自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挑食。
2.无缺锌症状的宝贝也应多吃富锌食品
无明显缺锌症状的宝贝,在饮食上也应多吃富锌食品,尤其是春夏两季。因为,每年四五月份,是宝贝一年中生长最快的季节,有“神秘五月”之称,各种营养素需要较多。适量补锌除了可增加锌元素外,还可增加食欲,有利于其他营养素的摄入;而夏季出汗多,自汗液中损失的锌较多,也应适量补充。
3.宝贝一旦缺锌要及时补锌
一旦宝贝出现缺锌症状,首先从饮食上进行纠正,多吃富含锌的动物性食物。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量补锌制剂。补锌的同时应注意摄入足量蛋白质,同时补铁、钙等。提醒一点,补锌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补锌过多,造成锌中毒。
Baby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
导读: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孩子为什么会不合群
导读:心理专家表示,孩子胆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导不善造成的,应该自我反思和纠正。
一岁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见人就笑,很讨人喜爱。满以为他会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没想到到了两岁,丁丁却越来越沉静,总是喜欢躲在爸妈和爷爷奶奶身边,不愿参加同龄小朋友的游戏,对人家给他的新鲜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他就是胆子太小!”丁丁爸妈言语中常常透着无奈,但心理专家表示,孩子胆小、不合群往往是父母引导不善造成的,应该自我反思和纠正。
“家长总对孩子说‘不行’、‘不可以’,就会使孩子从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从而更加依赖父母。”广州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家良说。一两岁是孩子学习和模拟的重要时期,父母应该多鼓励他们去尝试,而不是禁止、阻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要乱跑,就会编一个被坏人带走或被可怕动物吃掉的故事,结果老令孩子睡觉做噩梦,害怕外出,以致变得离群、孤单,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黄家良说,要锻炼孩子的胆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对灶台上的火感兴趣,建议家长拿着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上,让他感觉一下高温再收回来,随后问问孩子痛不痛,告诉他离火更近手会更痛,所以不要随便玩火,等长大了再学用火,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过于害怕,又能让他们了解火的危险性。
其次,要注意亲身示范。没跳过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紧张,即使看人家跳得高兴,自己也不敢尝试。若是家长先跳给孩子看,再把孩子带上一起跳,在这个过程中教导他、帮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并喜欢上这样的游戏。
专家提醒,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称呼别的长辈时,家长不要勉强,因为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