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孩子为什么不愿去托儿所?
发布时间:2020-07-24 带孩子去幼儿园工作总结 教育孩子笔记 什么是教育笔记家 长:我有一个三岁的男孩,一去托儿所就生病,他告诉我,他害怕去托儿所。一到托儿所他就不说话,但是他心里很明白,很多事情他都懂,他就是不说。老师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干,也不说话。在家里,他可爱说话了,而且他开始说话很早。他去幼儿园三个月了,前两个月去几天就生病,基本上就没在幼儿园好好呆过。从幼儿园回来以后,如果什么愿望得不到满足,脾气就特别大。
他在潜意识中不愿意离开母亲进入幼儿园,因此,就会有一系列心理上的反应。他这个反应实际上是对你把他送进幼儿园的一种对抗行为,是在表示不满。
另外,他从小跟你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对你的依赖心理成了他的一种软弱性,有可能当他面对陌生的生活和新鲜的环境时,确实有不适应和感到压力的地方。
你现在重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说你现在因为孩子的这种反应(生病),从此就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自己带他,那么你就把孩子一直害到底了。他就永远不会离开你,不会有勇气走到社会中去。
所以,首先应该使他逐渐克服第一个情绪。你要明白他为什么不满?要设法理解孩子,在送他去幼儿园时,不要让他觉得你在排斥他,不再像过去那么爱他、管他了,不要让他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你要和幼儿园的老师配合。请老师用一定的方式,把他对母亲的感情和依恋转移到幼儿园的生活中。这需要幼儿园老师比较好地配合。如果老师对这件事持比较冷漠、不太注意的态度,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尖锐。你现在应该和老师配合起来,商量一下,使孩子在情绪上逐步地转化。
你只要认识到他是这样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对离开你的潜在的不满,一个原因是他离开你以后,走进新的环境产生的不适应和压力感。这两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就可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要想办法使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好奇、喜欢;产生对幼儿园老师的亲切感,这是你要做的工作。这些要你去慢慢寻找具体的方案,原则上是这样。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以后,脾气特别大,其实是对母亲不满的进一步反应。做母亲的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使儿子产生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是很容易产生的。恋母情结在孩子长大以后,对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母亲要爱孩子,儿子没有爱,未来的生活也是不健全的,但是这个爱不可过分,过分了会使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使他今后不能正常地对待生活。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否则孩子长大以后,不仅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还会有控制母亲的情结。这些都是会产生的,他三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对这个问题要有审视,逐步把关系调整正确。
具体的方法:第一,希望你能够处理好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是说,你不要把照顾孩子的任务独自管起来;第二,应该增加孩子和其他人的友情。
培养孩子与他人友情的方法是,只要有了比较新的小朋友,你就要非常明确地鼓励他。逢人就讲,我的小孩喜欢和谁在一起玩,而且一下就玩熟了。经常以表扬鼓励来引导他,哪怕只有一点点迹象就要鼓励他。千万不要指责他这个缺陷,而是用引导的方法使孩子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游戏的原则,奖励的原则,这一点家长们要清楚。只要你认识到这一点,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就会慢慢得到解决。
我认为,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从家庭原因来讲,有特殊情况和普遍情况两种。
特殊情况有这样三种,一种是有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或者说父母中有一个人去世,家庭的变故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刺激和创伤,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病变。另一种情况,比如个别家长对孩子施暴、虐待,孩子可能会产生精神创伤和心理疾病。还有一种,就是孩子遭受过外界的欺凌,比如有流氓骚扰他,甚至对他有过性迫害,同学中有小霸王欺负他,这也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和不健康现象。
当然,这三种原因还属于数量比较少的,除了这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外,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使孩子们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把孩子放在温箱里,一味地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对待。像刚才这位家长讲到的情况,其实是与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分不开的。对孩子的溺爱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心理上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
第二,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爱到非常细致、非常全面,对孩子有了种种的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到。
溺爱的结果是把一切都管到,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会变成专制,缺乏民主的精神。让孩子在溺爱中,同时又是在管制中生活,这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要知道,孩子尤其需要一种自在状态。
第三,就因为溺爱,家长们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在偏重智力教育的时候,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小的溺爱,再加上对智力的高追求、高开发,这种偏向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第四,家长关心孩子,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对孩子常常期望值过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变成行为,就对孩子产生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和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升学竞争等等结合在一起,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累积起来,孩子心理上的扭曲、不健康是必然的。
第五,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和父母在一起,关系非常之紧密,由此会产生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按照大家还都能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一般来说,女孩子容易恋父,男孩子容易恋母。在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男孩子恋母的情结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我们的母亲成天带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就可能变得很畸形。我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对母亲呵斥来呵斥去,就好像一个很粗暴的男性在呵斥很听话的妻子一样。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和母爱,他们是不会健康的。任何一种爱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无法在心理上健全地发展。反过来,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也要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有些家长很骄傲地对别人讲,他的儿子都七八岁、十来岁了,晚上睡不着觉时还要她搂一搂才能睡着觉,吃不下饭还要她喂一喂。当家长这么讲话的时候,她好像很骄傲、很幸福,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这是葬送孩子未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呀!一个男孩子十来岁了,离开母亲不能吃饭,不能睡觉,这是一种病。家长怎么能不知道这一点呢?
你把孩子往什么方向培养呢?是往疾病这个方向上培养,还是往健康这个方向上培养?往一个强者方向培养,还是往一个弱者的方向上培养?这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溺爱孩子时,要思考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观念: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育儿观念: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有个同小区的妈妈,比我晚当妈两年,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总是问我一些吃喝拉撒的问题。由于好为人师的本能作祟,所以联系的很频繁,渐渐的成为了不错的朋友。
当孩子渐渐的长大,我和这个妈妈之间产生了微妙的隔阂,因为我觉得她对孩子过于的严厉,而她又觉得自己所坚持的育儿理念很正确。真应了那句话——道不同不相与谋!相信当妈的都理解我这种感受哈,没有共同语言了,关系自然就渐行渐远了。
最近有一次,大家一起打羽毛球,我发现她的闺女缩在角落里,而妈妈拽着孩子,勉强她,让她叫叔叔阿姨。我劝她别勉强孩子,顺其自然就好了,等回家在慢慢引导。朋友跟我叨唠起了孩子的问题,她说孩子现在已经上中班了,总是偷偷的把小朋友柜子里的东西拿回家,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有时候甚至就是人家画的一个小卡片。回家后如果被妈妈发现,她会说是老师发的。朋友非常郁闷,她问孩子为什么喜欢什么不跟家长说,还总是说谎话!而我隐隐的觉得这跟她平时严厉的管教有些关联。不过没敢相劝,担心又变成一次教育理念的PK。
我一直非常排斥严厉管教,因为我的妈妈就是一位标准的严母。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妈妈也不是什么都限制我的,但是她给我的感觉是:“什么事情都没得商量!”带着这种感受,我从记事起就怕妈妈。好在家里有个任我欺负的爸爸,我算是找到了一些平衡。有一次我在小朋友家意外碰破了头,小朋友的爸爸带我去医院缝针包扎好,我说什么也不敢进自己的家门。因为我觉得我犯了错!这种感觉在别人看来是不是很奇怪?明明身体受了伤,理应扑到妈妈的怀里大哭一场才对呀?但我却觉得自己犯了错。这就是我当时对亲子关系的一种理解与感受了!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后,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跟一帮同学到运河滑冰去了,在冰面上我摔到了尾骨,几乎半年的时间骑不了车,但是我没有跟妈妈提起过一个字。原因是,那天我回家很晚,一进家门妈妈就劈头盖脸的给我一通数落,现在想来是她担心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我编了个瞎话糊弄过去了,却根本不敢提自己受伤的事情。那次的摔伤其实是很严重的,完全有必要去医院检查,骨头一定是受伤了。但是幼稚的我担心的是比摔伤更为严重的惩罚!
如今我也成为了母亲,很能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但是我对她的做法是绝对不敢效仿的,因为那些事情曾经给我的内心造成过很深的伤害。我总是在内心反复的猜想妈妈对我的爱有多少,在爸爸温和态度的对比下,我总觉得她根本不爱我。
昨天跟姐姐姐夫聊天,说起这事儿,姐夫深有感触,他儿时的一个伙伴,淘气上树结果摔了脚脖子,怕跟家人说了挨打,就一直忍着,没想到最后居然被截肢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因为我曾经有过相同的感受,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他当时的做法,他一定是平日里被家长的严厉吓坏了,所以发生意外的事情时,第一反应是“我错了”!
我只是想阐明自己的育儿立场——孩子与我们是平等的人,他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引导,而不是严厉管教(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很严厉了)。试想想,如果总是有一个比我们大两号的人,严厉的指导我们,不允许我们犯一点点的小错,我们不说谎话才怪?!
育儿观念:打了不改为什么还打?
育儿观念:打了不改为什么还打?
那天是我在幼儿园门口值班(接待早上入园的孩子),当快要关门时,一个小班家长拽着哭闹的孩子走了过来,我赶忙上前抱起孩子,还没等我抱稳,家长照着孩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我有些生气了:“孩子犯了什么错需要用到打?”家长看看我不好意思的说:“天天要玩具,不给他买就哭,打了不知多少次就是不改,真没办法”说完就走了,看着家长漫不经心的表情,再看看孩子委屈的样子,让我说不出的痛心。
既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这说明打了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换种说法你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既然出错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打继续犯错?
正巧,过了几天我们班王柏森也出现了这种打了又打还是改不了的情况。放学时妈妈气呼呼的把他拉到我跟前:“整天就想要买大爆丸,家里有许多了,还要!”柏森眼睛里还挂着泪,看样子刚刚被“修理”了一顿,他一脸不服气的说:“不买我就不走了!”说着把手里的玩具扔到地上,先是坐在板凳上左拧右拧,后来干脆躺在教室里打滚,妈妈又要抬手打他的时候,被我拦了下来,我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说:“你的玩具已经很多了,而且还有一些买回来的玩具你都没有玩过,所以那个大爆丸是不会给你买的。我们现在可以走了吗?”他眯着眼见我上前关照就继续边哭边打滚,我和他妈妈就像没事发生一样转过身去聊着天,就这样经历了几个来回,这次我又叫他,他显然已经很累了,伸着手让我拉起来,我们什么都没有多说,然后柏森跟着妈妈回家了。
过了几天,妈妈来送柏森时看到我惊喜不已,说从那以后只要我们说出不买东西的理由就不再坚持买了,有事情还会主动找大人商量。这次我既没有打也没有骂,就这样解决了。
不是只有打孩子才会让孩子听你的话,打孩子产生的所谓“听话”效应,其实就是一种不可反抗的“屈从”,孩子的想法根本得不到实际的共鸣,所以干脆屈从。长此以往等孩子长大后有两种可能:要不叛逆,要不没有主心骨。
自古以来都流行一句话“不打不成材”,这句话的效果可想而知,因为我们这些80后的许多家长都有这方面的体会。本来我们要用爱心呵护的小苗苗不断地受到鞭打还会长成参天大树吗?这简直就是摧残,是我们至今为止没有停止的封建陋习。孩子是弱势群体,更多的应该是受到我们的保护和关爱,不听话肯定有原因,找准那个原因才是关键。孩子也有反驳你的权利,有时你也会有错,家长要不说忙没时间、要不就以高姿态说“我没有错”为借口打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你教会了孩子什么?恐怕只有至高无上的唯我主义吧。
在这里我要呼吁家长多思考:打了不改为什么还打?你的手不疼吗?多替孩子想想吧,不妨你也蹲下来试着和孩子沟通一下,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育儿观念:教育孩子,我们究竟为了什么
育儿观念:教育孩子,我们究竟为了什么
学校放假了,孩子们也从紧张的气氛中缓过神来,站在校门口接儿子,看到儿子漫不经心地从学校里走出来,看起来不像往常那样的兴奋,难道是考试没考好?还是没有拿到自己心仪的奖状?
心里嘀咕着,怕给孩子的情绪火上浇油,一路上默默地陪着,也没敢多问,倒是他忍不住了,“妈,今天怎么这么安静,也不问问我考得怎么样?”
“考也考好了,考得怎么样,也就那个样呗,对吧?”儿子朝我眨眨眼睛,“妈,你别怪我,这次英语考得不够理想,真的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知道原因了吗?”
“知道了,是当时太性急了,没听明白就下笔做了,做到后来也没有好好检查就急急忙忙上交了”
儿子的眉头还是紧锁着,看得出,他有一丝愧疚,也有一些不甘!但是结果就是那样的出现了,谁也扭转不了。
到家后,我小心翼翼地从他书包里拿出了他的成绩报告单与奖状,他默默地看着我如我默默地陪他走路一般平静,看着老师给他的评语:你是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你不仅聪明,学习上进,还是我们班的“爱心好榜样”,你还获得了学校数学竞赛的二等奖,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老师的评价令我欣慰,我相信老师给每个孩子的评语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写出的,我作为孩子的家长,关心的不仅仅是孩子分数的变化,我更注重孩子品行的培养,这对他整个人生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领悟,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又有独特个性与魅力的人,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试图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才会去找原因,如果今天是我告诉他还有那些地方不足,一定让孩子觉得我在批评他,他也会立即展开他叛逆的翅膀,避我而去。
分数固然重要,它将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升学问题,但是除了升学,我们的孩子还有一大半的人生是要在社会中度过的,如何让孩子今后脱颖而出,其实我们的目光不妨放得更远一些。那么,个人觉得不妨从以下方面对孩子展开引导:
一、拥有乐观的心态,让孩子更阳光一些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他就不会怨天尤人,他首先想到的是从积极的一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急着去推卸责任,这样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真的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的积极、奋进,其实他就是一种力量的象征,相信周围的人也会感到:有这样的人在,气氛都会变得很活跃,如果少了他,大家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所以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受人欢迎的好人缘孩子。
二、拥有正确的态度,让孩子有担当一些
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工作,一个拥有正确态度的人,相信他一定是个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他坚信说得好还不如做得好,很多时候他是一个实干家,他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步,这样的孩子其实是个有担当的好孩子。
三、拥有宽容的胸怀,让孩子再大度一些
这样的孩子表面看起来,他可能是受大家“欺负”的对象,甚至有时候像个“受气包”,但是他却有着大海般宽容的胸襟,面对无端的猜疑与争论,他总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样的孩子还是一个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手。
四、拥有善良的品格,让孩子有爱心一些
一个善良的孩子,他总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看到感人或者感动的事迹,他会摸遍所有的口袋,恨不得透过屏幕就能将他的爱心传递给对方,让对方立刻转危为安或者破涕为笑。
五、拥有刻苦的精神,让孩子更坚毅一些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凭空得来,一定是经过刻苦的钻研或者不断的摸索,才取得了最终可喜的成绩,让孩子做一个有始有终,不轻言放弃的人,孩子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个人魅力。
六、拥有创新的思维,让孩子更独特一些
不管是天马行空也好,异想天开也罢,总之应让孩子的思维发散性更广一些,不拘泥于一种答案或结果,让孩子享受到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感,他会发现:事情可以这样,原来也可以那样,世界原来如此奇特与美妙!
所以无论用哪种方式教育孩子,我们总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人,为了让孩子今后拥有一个圆满幸福的世界,那么作为家长,我们除了引导,还能干什么呢?
育儿观念:为什么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育儿观念:为什么要否定孩子的感受?有一次宝宝发高烧不退,到了医院,医生用灌肠的方法给他降温。本身就身体不舒服,再加上需要被爸爸妈妈按在床上,让医生给直肠灌入冰水。这个过程,宝宝当然哭了。给宝宝做灌肠的医生可能想让孩子止住哭闹,就说,“真丑,真丑,哭起来真丑。”我马上截住了医生的话,“宝宝觉得灌肠不舒服,是吗?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哭一下的,妈妈觉得没关系。”医生的说法,可能在大人看来是开玩笑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她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压制了孩子对感受的表达,甚至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这些感受是丢人的!昨天带宝宝做入园体检,其中有一项就是给他抽血。虽然在抽血前,我已经给孩子沟通过了,也让他观察了一位叔叔的抽血过程。但是,当把孩子的手臂固定住,再往手臂上扎针的时候,宝宝还是哭了。抽血的护士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不勇敢.....”我赶紧抢了这位护士的话,“宝宝一定觉得疼!疼的时候可以哭一下下。”由于要抽两管血,同时我看到血流出的速度很慢,抽血的医生要有节奏地按压孩子的手臂,以促使血液流出。所以这个过程持续地相对来说比较久,不像大人那样几秒钟就搞定了。宝宝还是比较紧张的,我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看护士电脑上不断变幻的屏保。后来,抽完血后,我夸了宝宝勇敢,因为他只哭了一下下。宝宝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抽血只哭了一下下,我表现得勇敢。”孩子感觉疼,为什么不能表达呢?把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固定住,给他抽血,孩子为什么不能感到紧张呢?护士的做法同样是想止住孩子的哭闹,但是却分裂了孩子的感受,“我感到疼,但是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这种感受表现出来是不被接受的!”如果不断地否定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会混淆自己的感受,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也不能很好地感受这个世界。感受和行为是两码事,任何一种感受都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是行为却不同。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否定孩子的感受呢?孩子:妈妈,我不饿,不想吃饭。妈妈:不,你饿了,你一个上午都没有吃东西。妈妈你为什么否定孩子对饥饿的感受?
孩子为什么不愿换衣服
我儿子今年24个月了,小家伙特别会粘人,特别是粘住我。只要我休息在家,他谁都不要,即使有时候和他爷爷奶奶玩得很开心,不出五分钟,他就会跑到我身边来,除非他们带他出去玩(强带的),玩开心了也就不粘我了。平时我要上班,早上7点钟左右起来时,他就会醒,拽着我的衣服或手臂不让我起来,嘴里还说:“妈妈不要上班班!”一边说一边嘴巴就会扁起来要哭了。我也经常告诉他,妈妈不上班宝宝就没有好东西吃,可是小家伙回答我说“爸爸上班赚票票,妈妈不要上班。”等我上班后,他其实在家玩得挺开心的。我现在比较担心,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到九月份他到托儿所去的话,又不知会闹成什么样了,请各位专家帮帮我好吗?
专家答疑
在这个年龄,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这种情况会好转。但是平时需要注意带孩子多与外人接触,鼓励他参与同龄海子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接触,部分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为何不愿换衣服
我的女儿彤彤现在1岁10个多月了。大概两个月前开始送她上幼儿园了。现在她已经基本上度过了初上幼儿园时的焦虑情绪。虽然不愿意去幼儿园但是把她送到教室后她已经不哭了。但是自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发现她开始喜欢上了一件小棉袄,每天都要穿这件衣服,外面不让穿羽绒服,到了幼儿园她也不让老师给她穿罩衣,回家不能脱这件棉袄,睡觉还要抱着。这些天脾气还越来越大,只要关于这件棉袄的,发生不合她心意的事情,她就会大哭大闹。我想问的问题是,穿衣服的问题是不是和上幼儿园有关?是不是她把分离焦虑转移到衣服上了?就是找了个替代品来缓解她的分离焦虑?我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还是就这样不用管?随她怎么样?谢谢!
专家答疑
确实是孩子将对亲人的情感依恋、分离焦虑转移到衣服上了,强行管制是不可以的,要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心理成熟达到去幼儿园的水平应该是三岁左右。
关于宝宝的逆反心理
专家您好,我是一个为宝宝教育问题而发愁的母亲。我的宝宝十九个月了,不知为什么最近变得很“任性”,有些逆反心理似的,你叫他做什么就偏不做什么。比如很温和地对他说大人进门时要主动打招呼,可是每天妈妈下班回家,宝宝看见妈妈高兴的表情是挂在脸上的,但他偏偏就是故意要别过头去不喊妈妈(爸爸也如是)。书上说对孩子要和言悦色,要保证他听懂你的话。宝宝在玩八音盒,妈妈看着宝宝,很温和地说:“这个音乐盒是玻璃的,怕摔,所以你拿的时候要当心,明白吗?”孩子很肯定地点点头,说“好”,还笑了一下,还没等妈妈回过神来,他就把音乐盒从桌子上拿起来,放到地上,一看好象没动静,就高举起来摔了下去,然后还得意地看着我笑。象这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而且孩子好象会故意“欺负”妈妈,爸爸的话就比较听,妈妈每天陪他游戏、看书、讲故事,可是他就专门对妈妈发脾气,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答疑
一般在1岁到2岁半的孩子进入了“否定的年龄段”。该年龄段告诉我们,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并对其周围世界比过去又有了一个新的不同看法。同时,孩子知道自己是单独存在的人。与别人不是一体,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能走,能说,能够独自处理自己范围以内的事情,父母应采取新办法与孩子相处好,不应强迫孩子乖乖地呆着,不再对父母说:“不”字了,而是让您好好看管孩子及时稳定孩子的情绪,视其特点予以满足各种要求,使孩子乖巧如初。火气要消一点,对孩子说话就会变得温和些,如,以往您说,“孩子,现在洗澡好吗…”,以前高兴答应的孩子,这时可能回答“不”,因为他到了这一回答的年龄段了。所以您应该说:“到时间了,去洗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