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不见了
发布时间:2021-10-06 幼儿园教案乌龟 送乌龟回幼儿园说课稿 小乌龟上幼儿园说课稿午后,暖暖的阳光射进窗台,照得整条走廊都暖洋洋的!吹散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寒意,这个时候坐在走廊上晒太阳、听故事应该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每每此时,我们就会请吃完午餐的孩子自己到走廊上或折纸、或阅读。
这天中午,最快的孩子整理完用餐工具就早早地搬小椅子去走廊上阅读!突然,他惊叫着跑来,边惊愕地叫嚷着:“老师,乌龟不见了!乌龟不见了!”(什么?乌龟不见了?这可是我们养了一个学期的宝贝啊!)“不会是被猫叼走了吧?”我边疑问边朝窗台架上的乌龟缸看去,乌龟缸上只剩下半缸沙子,乌龟的影子都没有!这时候,孩子开始着急了!他们在走廊上到处找乌龟!“老师,乌龟会不会冬眠呀!”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对啊,我怎么把这个给忘记了!于是,我不紧不慢地对孩子们说:“哦!你们在乌龟缸里再仔细找找吧!”说完,就继续进去管午餐了!
没过多久,有个孩子尖叫:“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它在沙子里面呢?”大家都一蜂窝地赶去,“真的!老师,真的再沙子里!”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欢呼雀跃着!“乌龟,为什么会躲到沙子里去呢?”大家都被我问得默不做声了,看样子这方面的知识点还是个盲区啊!“大家一起回家去找找资料吧!”
第二天,一到幼儿园就有孩子向我汇报他的搜索结果,“老师,我爸爸说乌龟钻进沙子是在冬眠,这样就不会冻死了!”“老师,我妈妈说乌龟冬眠的时候要把乌龟缸搬进教室里,不然也会冻死的!”“我上网查了,小乌龟是不能放在沙子里冬眠的,要放水,还要喂它吃东西呢!”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搜索答案,都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还有的孩子带来了许多乌龟冬眠的图片,我们一起上了一堂关于“乌龟冬眠”的课!yJS21.com
感谢孩子们让我和你们共同成长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乌龟
今天的美术课是画乌龟,再认识了乌龟的特点以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个背面及侧面,两种不同角度乌龟,然后再鼓励幼儿们在造型基本准确的基础上自由的组织画面并涂色。
我看到有不少幼儿们在造型能力上有所进步,感到十分的欣慰。但同时也发现有些幼儿在组织的画面与我的画面十分接近,缺乏个人特色,正当我暗自摇头感到遗憾的时候,正好看到子赫的画。我发现他的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园上画满了各色的纹样,构图十分饱满,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大胆。我便感兴趣的问他,你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乌龟呀!乌龟脑袋呢?脑袋缩进去了。一句不以为然的话震惊了我,找到了,这就是我一直找的与众不同。孩子的思维创作性,正是通过他的画面体现出来的,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在讲如何表现乌龟-头部造型,如何体现身体上的花纹,却忽视了乌龟-头能够伸缩的特点。
于是我就表扬了子赫并启发幼儿在从不同角度上打开思路,展开想象。
接下来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有的幼儿表现着乌龟妈妈背着乌龟宝宝戏水的情景。
孩子们的画就是这样妙趣横生。但愿他们活泼的天性无边无际的想象,在五彩的笔下自由的舒展和延伸,不会被我们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教育随笔:乌龟的壳硬不硬?
“咦,有小乌龟呀!我看看,给我看看!”早上,在晨间活动的走廊里,我们班新来的“小客人”引起了很多幼儿的注意,大家都围在一起想看看这位“新客人”的面貌。于是我走过去说:小乌龟长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了,有的说:它的头在哪里呢?我怎么没看到,有的说:它是黑黑的......大家讨论的都好不热闹。
“老师,它的壳是什么样子的?”有个小朋友突然这么问,于是我说:你想自己感受一下吗?你可以用你的小手指去感受一下,摸摸看是硬的还是软的。于是,这个小朋友犹豫着把小手指伸到乌龟的背上摸了一下,然后兴奋的说:我知道啦,它是硬硬的!其他小朋友也都在说我也要摸摸看,我也摸摸看。一时间,我们的自然角好不热闹啊。
幼儿总是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他们的好奇心会被我们扼杀,觉得他们太烦,慢慢地,幼儿也就失去了原来的童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和幼儿一起探索这个好奇的世界,而不是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乌龟冬眠吗?
在一次示范课上,活动《动物是怎样过冬》遇到了这种情形:教师和幼儿讨论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大家都认为乌龟是冬眠的,这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乌龟不是冬眠的,我家里饲养的两只小乌龟到现在也没有冬眠。
孩子提出不同看法并不奇怪,但事实上却构成了对教师的挑战:面对孩子的说法,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个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老师也许在想,假如没有这个孩子的发言,这个活动会圆满地完成既定目标。而这一切也许都在教师的微笑中进行着,让孩子明天带乌龟来,大家一起养,看他到底冬不冬眠?活动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了。
今天的教学计划也许就这样被破坏了,但是老师却向幼儿开拓了新的、更直接的、更有意义的探究空间。这就是一种智慧一种新的教学观体现:科学教育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曾有人提出一个惊人的判断:“孩子是没有错误的”。他这样说是提醒我们,孩子的任何想法都是有理由的。
作为教师应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幼儿,尽可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自主空间,支持他们探究,才是科学教育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所在。
雪花怎么不见了?
下面是“雪花怎么不见了?”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当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入园后,漫天的雪花飞飞扬扬的还在下着。
“老师,雪花真漂亮!”“老师我们去玩雪吧?”看着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一声令下“let’s,go!”孩子们欢呼雀跃着一起冲进了院子和雪花一起玩了起来。
孩子们有的用小手捧着小雪花和它对话:“嗨,小雪花,你真美!”有的和小雪花一起翩翩起舞,有的在打雪仗,这时吕世瑞跑过来委屈的说:“老师,我的小雪花怎么不见了呢?”我看了看她手心的小水珠笑了笑,说:“我们先回教室好吗?。
”
趁机我把孩子们领回了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雪花不见了的原因。
”张李柠说:“吕世瑞不听话,小雪花不愿意和她玩了。
”孟子涵说:“不对,我听老师说过,好像是……什么呢?”这时吕世瑞委屈的看着我,泪水在眼里打转,说“小雪花愿意和我玩!愿意!”“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好吗?”我趁机说:“小雪花啊是空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的,它是一种晶体,是六角形的,非常漂亮。
那为什么捧在手里就变成了小水珠呢?是因为当雪花遇到热的物体后就会变成水的。
”吕世瑞高兴地笑了,孩子们也似懂非懂的点着头。
随后我让孩子们以“最美的雪花”画一幅画,把自己心中最美丽的雪花画下来。
关于“雪花怎么不见了?”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有趣的小乌龟
东东带来一只小乌龟,硬硬的背壳、短短的尾巴,笨重的身体用短短的小腿支撑着慢慢的爬,小小的脑袋转来转去,用那黑黑的小眼睛观察着,仿佛像个刚来的娃娃,害羞的偷偷瞄着,认着周围的孩子们,乌龟可爱的模样引的孩子们一阵阵喝彩声。
我看孩子们这么喜欢小乌龟,便借此机会引导幼儿认识乌龟,了解乌龟的特点和它的生活习性。孩子们了解了乌龟以后我们便开展了“有趣的小乌龟”美术活动。
活动开始了,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个背面及侧面,两种不同角度乌龟,然后再鼓励幼儿们在造型基本准确的基础上自由的组织画面并涂色。孩子们画的很开心,有的画的歪歪扭扭的特别像小乌龟在爬。
活动中,不少孩子在造型能力上有所进步,但同时也发现有些幼儿在组织的画面与我的画面十分接近,缺乏个人特色,正当我暗自摇头感到遗憾的时候,正好看到增凯的画。我发现他的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园上画满了各色的纹样,构图十分饱满,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大胆。我便感兴趣的问增凯,你能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乌龟呀!乌龟脑袋呢?脑袋缩进去了。一句不以为然的话震惊了我,找到了,这就是我一直找的与众不同。孩子的思维创作性,正是通过增凯的画面体现出来的,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在讲如何表现乌龟头部造型,如何体现身体上的花纹,却忽视了乌龟头能够伸缩的特点。
于是我就表扬了增凯并启发幼儿在从不同角度上打开思路,展开想象。接下来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有的幼儿表现着乌龟妈妈背着乌龟宝宝戏水的情景。
孩子们的画就是这样妙趣横生。但愿他们活泼的天性无边无际的想象,在五彩的笔下自由的舒展和延伸,不会被我们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住。
我的鞋子怎么不见了
优美的午睡起床音乐响起了,孩子们纷纷睁开了惺忪的眼。“醒一下,马上起床!”老师温柔的话语安抚着几个还在梦中的孩子……“好,小朋友们轻轻起床吧!”孩子们都陆陆续续乖乖自己起床了,这是一个多月教育引导的成果啊!犹为欣慰。
“我的鞋子怎么不见了?”凡凡拎着一只鞋子轻声说着。“找一找,凡凡的眼睛最亮。”我边鼓励凡凡找鞋,边下意识蹲下看看:“咦,会在哪呢?”其实我已发现鞋的踪影,在床底下。凡凡也忙蹲下找寻着:“我的鞋在那。”便开心地伸手去拿,哎呀够不着。聪明的他看看我,想到了求助老师:“老师帮我拿。”我试着去拿
,随后起身说:“哎呀,老师也够不到,我们的手臂都太短了,怎么办?”凡凡看看我,一脸困惑。我忙说:“能不能请什么帮帮忙,使我们的手臂变长?”凡凡在我的启发下,尽然想到了扫帚。我忙配合取来了扫帚,一下,两下,鞋子终于“蹦”出来了。凡凡笑了,忙拿鞋穿。“凡凡,我帮助了你,你该说什么呀。”这一环节的礼貌教育咋能疏漏,我当然记着啦,可爱的凡凡忙说:“谢谢老师。”又在集体谈话时说了凡凡找鞋的事,教育孩子们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也可请求老师或其他朋友的帮助,并教育孩子们以后午睡一定要把两个鞋子朋友放在一起,养成好习惯。
老师的耐心启发引导,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机会,使幼儿通过动脑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这些小班的宝贝们,我们老师该经常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去探索、去体验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彩虹糖的颜色不见了
熙熙找到自己的茶杯,然后倒了一些热水,就坐在科学区的小椅子上了。他选择一棵蓝色的彩虹糖,并把糖轻轻地放在杯子里,然后他就静静地看着杯子里的彩虹糖,不一会儿,熙熙开心地大叫起来:“彩虹糖的颜色不见了。”于是我就追问他:“那彩虹糖的颜色去了哪里呢?”熙熙又仔细瞧了瞧杯子里的水说:“水变成了蓝色。”这时,菡菡、心艺也加入到游戏中,菡菡选了红色的彩虹糖,心艺选了黄色的彩虹糖,熙熙仍然选了蓝色的彩虹糖。菡菡和熙熙把彩虹糖放在杯子里后就静静地等待着,心艺看见盒子里还提供了吸管,她就拿吸管捣了捣,过了会心艺也喊出来:“我的彩虹糖也不见了。”熙熙还发现了:“我的彩虹糖有一个大,有一个小?”我就问他为什么,熙熙想了一会说:“我知道,大的彩虹糖是我后来放的。”
分析:
从今天的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基本上都能发现彩虹糖放入水里之后,颜色会不见,也就是融化的现象,虽然孩子们还不太能理解什么是融化,但他们乐在其中,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察现象。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了解了彩虹糖有多种多样的颜色,能力强的孩子还发现了先放入水里的彩虹糖先融化。其实老师提供的辅助材料吸管,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点难度,还不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地探索。
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分层的材料,例如辅助材料还是可以提供,种类也可以多两样,让孩子们的探索更有趣味性;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记录表,记录彩虹糖杯内水的颜色,再放一粒彩虹色,水的颜色会如何变化等。
教育随笔:东西不见了
这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柯涵芳的柜子里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柯涵芳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柯涵芳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跟踪观察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柯涵芳的行为,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柯涵芳“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柯涵芳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行为分析
结合对柯涵芳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柯涵芳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柯涵芳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柯涵芳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柯涵芳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柯涵芳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柯涵芳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应对策略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柯涵芳,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制定分享玩具的集体规则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开展整理书包的集体游戏
为了保护柯涵芳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大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