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李开复教子经: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

发布时间:2021-10-04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经典故事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

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订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李开复教子经: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不过,处罚还是会的。我大女儿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是六、七岁的时候,在计算机上与陌生人讲话。我们那时与她约定,如果你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讲话,还是上了一些比较不好的网站,被我们发现,就可能……比如说,两天不可以用计算机。这是他们比较小的时候,现在已经不管那么多了。

但我觉得,任何的惩罚应该都尽量地不要做。我会宁愿让她没有犯错的机会,而不是让她犯错、被发现…然后受到惩罚。

每一次孩子违背规矩受到惩罚,其实对她的心灵都是一种打击。孩子违背规矩的话,可能都有理由。也许她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也许认为这件事只要不被捉到就可以做;也许她说,你订的规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后孩子违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被捉到或没被捉到,对她都是负面打击。

所以什么是我们在乎的?宁愿营造一个环境,让她没有机会犯错。比如说,我们会把计算机放在家庭厅里,位置就在厨房,餐厅,客厅中间,每天我跟我太太,总有一个人会在这三个地方走来走去。这并不是监视她,我们也不会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么事,但她知道我们在她旁边。

李开复教子经:发怒处罚伤害大


气忿下先叫停,发怒处罚伤害大

不是光立规矩的问题,还有互相体谅的问题。假如说,她脾气不好,对我们大叫之类的,我们也会去考虑是不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讲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样的,你在气头上,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一个叛逆期的青少年发脾气,你打他一顿,骂他一顿,大概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叫停,当时你就不要理他,等双方气消之后再来讲道理。

我有些时候也会脾气不好,我也会希望对方可以叫停,两个脾气不好的人在一起辩论,不会有好下场。

教养孩子和与他人相处是一样的,无论我是在公司里面对同事,还是对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时候当一方开始发脾气不理智了,另一方一定要学会叫停,这是我从人生历程慢慢学到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

对呀,我也承认我打过小孩。大概是在她们(两个女儿)十岁以下,各挨过一次打。过去几次,当我比较不理性的时候,对孩子太凶了也好、打她们也好,事后都蛮后悔的。并不是说她们没有做错,不该得到惩罚,而是觉得这样对父女关系,对她们的成长过程,都有负面的影响。

身体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复愈的,但如果伤了她的心,你对她这样粗暴,她会想,“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或者亲子的关系会变得有点隔阂,“你是我的朋友,你怎么可以打我?”让她们觉得无助;或者做父母亲的会觉得,“我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些情况会造成我,或者其它(有相同情况)父母的后悔。这时就应该下一个决心,就是以后不要动手。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并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娇气,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明明不累,却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

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好说歹说都没用,只能以一顿暴打结束他的无理取闹。

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不听他的,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总之,类似的不可理喻的行为非常多。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社会很少对刻板者和偏执狂给出太多偏爱,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多动症”、“自闭症”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把控制当作教育。

如果有人对他说不要给孩子定太多规矩,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会立即反驳说,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东西、随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吗?持有这样极端思维的人,其话语逻辑令人无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看来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只能这样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所以要严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负责任。

避免用琐碎的规矩束缚孩子,和纵容孩子做坏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犹如一个老板对下属充分赋权,充分给下属在工作上自由决断的空间,这和他允许下属做违法乱纪的或损害公司的事完全没关系一样。人文社科领域的话语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极端,一切讨论必须基于基础概念的相同和基础价值观的相近,否则就失去了讨论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温和的反驳,如,孩子不能完全没规矩,适当的规矩还是需要的。这样的反驳看起来既客观又理性,却同样没有意义。

事实是,没有谁说过孩子应该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谁会认为不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需要。极端思维和庸俗思维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这些人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规矩”,致使思维狭隘。

没见识过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个人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过“立规矩”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尤其面对孩子的过失时,不知道离开了惩戒,还有别的办法。

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很多精英人物,在回忆童年时,上树掏鸟窝,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脸,打架等等,所有这些“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却完全影响不到他们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

孩子,我希望你懂规矩,但不要困在规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鼓励性。

管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很多父母建立规矩失败是因为轻忽。父母轻忽的管教态度会让孩子藐视你、藐视规矩,无法对规矩心存敬畏。孩子需要先敬重父母,对父母存敬畏之心,才能把他带入敬畏规矩、遵守规矩之中。父母要建立真正的权威,不是寡言少语、保持距离,而是依理行事,要言出必行,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父母设立的规矩是否坚定。

1、建立孩子的规矩前的准备

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有此行为习惯,应该怎么解决,如:孩子不乖乖吃饭,多半是因为饭前吃零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挨饿。

其次,要在环境中取得支持,如配偶或家中长辈的一致态度。此外,要将零食收起来,放在孩子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父母将规矩告诉孩子时要说清楚,执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可以选择吃饭,如果你不吃,就要等到晚上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绝吃饭,不需要训斥,平缓地接受,但是要说到做到。过程中孩子喊饿,要吃东西,父母可以嘴软而心不软,可以说:“你饿了,我知道,因为你没有吃中饭,但这是规定,你还有几个小时就可以吃饭了。”

2、建立规矩时,掌握七个技巧

管教孩子时,要和孩子保持很近距离,不要很远距离就大声喊叫,过于随便且容易情绪化,很难让孩子产生敬畏,反而产生抗拒。和孩子说话时,孩子首先听到的是说话者的态度,其次才是内容。

管教时的情绪很重要,安全感的需求要先满足,管教才会有效,导正孩子的行为时,要先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

管教的规则要清楚,而且必须是孩子做得到的。

管教孩子时,不要用拒绝爱的方式,如:“你不乖,我就不爱你”,更不可把他和别人做比较,因为孩子们的基因、后天生长环境和经验不同,因而有个别差异。孩子只能跟自己比,有进步就要奖励他。

教孩子要有技巧,选对时间才能事半功倍,孩子从体验中得来的机会教育是宝贵的,有感动才能内化,这内化的行为就是品德。如:要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最好的时机就是等他口渴了,给他白开水喝,让他体会到水的清凉甘甜,以后就会爱喝了。

父母在改正孩子行为时,不可以只说“不”,而一定要同时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背后的原因,孩子只有了解不能做的原因之后,行为才不再发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而省略解释。如:不要孩子孩子去摸烫的东西,除了禁止之外,还要说明“因为它很烫,会使手受伤起水泡很痛。”父母有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不听话的自然结果,如:爱玩火柴的孩子,只要被伤了一次,他就知道玩火的危险了。不过这样做父母一定要在旁边。

父母的认知会受到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管教的标准往往不一致。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规矩上多少会有落差,要尽可能做到一致,家中若有长辈,养育子女的主要责任是父母,因此在教养上要尊重父母,要使长辈们能明白这点。规矩的一致性并非一成不变,如遇到孩子生病,父母的规矩就与平时不太一样。

3、有规矩缺乏爱,只爱不建立规矩,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爱和规矩分离会产生困难,传统里严父慈母,好似父亲代表规矩,母亲是爱的化身,如此往往造成有规矩缺乏爱,另一个只爱不建立规矩。结果孩子是因为害怕父亲不得不照做,而不是处于对规矩本身真正地理解。

当爱和规矩平衡时,孩子能够敬畏规矩,以及设立规矩的父母,并且沉浸在父母的爱里,享受在美好的亲子关系中,爱喝规矩能为孩子成就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

  • 李开复教子经: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不过,处罚还是会的。我大女儿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是六、七岁的时候,在计算机上与陌生人讲话。我们那时与她约定,如果你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讲话,还是上了一些比较不好的网站,被我们发现,...
    2021-10-04 阅读全文
  • 李开复教子经:发怒处罚伤害大 气忿下先叫停,发怒处罚伤害大 不是光立规矩的问题,还有互相体谅的问题。假如说,她脾气不好,对我们大叫之类的,我们也会去考虑是不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2021-10-04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
    2020-08-04 阅读全文
  • 孩子,我希望你懂规矩,但不要困在规矩里!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
    2021-01-04 阅读全文
  • 李开复教子经: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
    2021-10-04 阅读全文

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不过,处罚还是会的。我大女儿比较小的时候,可能是六、七岁的时候,在计算机上与陌生人讲话。我们那时与她约定,如果你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讲话,还是上了一些比较不好的网站,被我们发现,...

2021-10-04 阅读全文

气忿下先叫停,发怒处罚伤害大 不是光立规矩的问题,还有互相体谅的问题。假如说,她脾气不好,对我们大叫之类的,我们也会去考虑是不是因为青春期荷尔蒙,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如果她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2021-10-04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

2020-08-04 阅读全文

管教孩子包含了爱与规矩,为得是教养孩子走正路。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面对现实,操练孩子忍耐、等候,延缓满足,教导孩子关怀周遭有需要的人。规矩是要发展孩子的自律或自制的训练,是积极性...

2021-01-04 阅读全文

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却导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

2021-10-04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