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好方法帮助孩子戒掉坏习惯

发布时间:2021-09-23 幼儿好习惯故事 幼儿园好习惯说课稿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导读:如果家长觉得有时候不能够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请长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扮演一些“坏人”的角色。家长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宝宝一些惩罚,让他们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在教训完小朋友之后,你还要跟进,看看小朋友的坏习惯有没有“复发”。家长可以把家规写出来,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动准则”。

小朋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一些坏习惯,身为家长的你,是否偶尔会为这些习惯而感到头痛呢?

不用担心,现在专家告诉你一些办法来帮助小朋友戒掉坏习惯:

1.皆因外力权威学龄前的儿童都会比较听家长以外的大人的话,好像小朋友比较听爷爷奶奶的话。例如,帕克就非常听他爷爷的话。他爷爷以前是一名医生,所以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权威的代言人。因此,当爷爷叫帕克吃药的时候,他就立马把药吃下去了。

所以,如果家长觉得有时候不能够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请长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扮演一些“坏人”的角色。

2.警告,然后跟进有一位母亲这样举例到:我的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多次告诉她要收拾玩具,不过她就是屡教不善。最后我发怒了,拿出垃圾袋对她说‘如果你再不收拾东西,我就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把地上的东西给扔进垃圾袋!’女儿还是听不进,于是我就趁她睡着之后,把东西收进袋子,然后藏了起来。女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教训,之后就学会了收拾的好习惯。几个月后,我再把玩具悄悄地放回玩具篮。

所以,家长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宝宝一些惩罚,让他们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在教训完小朋友之后,你还要跟进,看看小朋友的坏习惯有没有“复发”。

3.明示规条当你把家庭法则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废话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卡尔为了训练她那2岁的儿子,于是就在纸条上写着“不能乱推,不能咬,不能踢,不能随地吐痰”。虽然2岁的儿子还不识字,但每次,当儿子犯了上面的错误的时候,她就指着对应的纸条,然后告诉儿子他做错了什么。之后,为了让小朋友能获得更多正面信息,卡尔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纸条“可以随便玩耍、大笑、唱歌、跳舞!”

所以,家长可以把家规写出来,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动准则”。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帮宝宝戒掉孩子吃手毛病


“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他吃吧,一是担心不卫生,二是担心会对宝宝将来牙齿的发育有影响。可这个给宝宝带来快乐的习惯,纠正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宝宝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吗?怎么戒?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据调查研究显示,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看来吃手的习惯在宝宝当中还真是个普遍现象。

专家告诉你:2岁是个分界点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2岁以下的宝宝偶尔地啃啃脚丫子,吮吸小手,妈妈们不用为此太担心。因为,这时宝宝的牙齿发育不会受此影响。宝宝在5~6月的时候长的是虚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没有什么坏处。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总结: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消灭宝宝坏习惯的方法


小朋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一些坏习惯,身为家长的你,是否偶尔会为这些习惯而感到头痛呢?

不用担心,现在专家告诉你一些办法来帮助小朋友戒掉坏习惯

1,皆因外力权威学龄前的儿童都会比较听家长以外的大人的话,好像小朋友比较听爷爷奶奶的话。例如,帕克就非常听他爷爷的话。他爷爷以前是一名医生,所以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权威的代言人。因此,当爷爷叫帕克吃药的时候,他就立马把药吃下去了。

所以,如果家长觉得有时候不能够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请长辈或者其他亲戚、朋友扮演一些“坏人”的角色。

2,警告,然后跟进有一位母亲这样举例到:我的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多次告诉她要收拾玩具,不过她就是屡教不善。最后我发怒了,拿出垃圾袋对她说‘如果你再不收拾东西,我就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把地上的东西给扔进垃圾袋!’女儿还是听不进,于是我就趁她睡着之后,把东西收进袋子,然后藏了起来。女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教训,之后就学会了收拾的好习惯。几个月后,我再把玩具悄悄地放回玩具篮。

所以,家长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宝宝一些惩罚,让他们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在教训完小朋友之后,你还要跟进,看看小朋友的坏习惯有没有“复发”。

3,明示规条当你把家庭法则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废话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卡尔为了训练她那2岁的儿子,于是就在纸条上写着“不能乱推,不能咬,不能踢,不能随地吐痰”。虽然2岁的儿子还不识字,但每次,当儿子犯了上面的错误的时候,她就指着对应的纸条,然后告诉儿子他做错了什么。之后,为了让小朋友能获得更多正面信息,卡尔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纸条“可以随便玩耍、大笑、唱歌、跳舞!”

所以,家长可以把家规写出来,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动准则”。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儿女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例如:不肯洗澡、挑食……有时候,要帮小朋友改掉这些坏习惯,需要父母发挥创造力,参与其中。以下,为各位家长提供一些成功的例子:

挑食有一位叫克米的母亲,说:“我的女儿以前不肯吃健康的食物,那些花椰菜、牛肉或者其他味道有点特别的东西都不会吃。我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最后,我不得不让她从我的饭碗中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奇怪的是,我的女儿竟然对我的碗碟的东西统统接受,并且,几个月后,变得乐于吃新的食物!”

学龄前,餐桌如同战场。小孩会挑食,家长也会试图给小孩提供或不提供某些东西。但其实,太多的规条只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沮丧。如果你的小孩不喜欢坐着吃饭,你可以让他站着吃,但也要求他不要四处跑来跑去。总之,不能用高压的方式管制小朋友吃饭,不然很可能会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尿床的问题胡拉一早自来发现自己2岁的女儿晚上尿床,尿布无法吸收全部尿液,导致床上也沾湿了。然后,她就在尿布外面绑了成人用的尿布,成人尿布就把漏出的尿液吸收了。

上厕所的问题家长在教儿子使用尿兜的时候需要发挥创造力。莎莉的3岁的儿子曾经每天都会在大厅的行李箱后面尿尿,一天,莎莉灵机一动,跟儿子说:“不如我们把你的小尿兜放在行李箱后面吧!”奇怪的是,儿子竟然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说法。慢慢地,小孩习惯了使用尿兜,最后他上厕所的地点也从客厅,回到了洗手间。

另外,不要低估玩笑的力量。艾莉的儿子在2、3岁学上厕所的时候,就经常跳“厕厕舞”,而她也经常跟他一起跳,这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愉悦的力量。小孩也因为敢于在家长面前上厕所,最后更快地学会了这一技巧。

寝室恐惧感很多小孩都会害怕妖怪,因此,害怕一个人留在自己的睡房。有的家长会跟小朋友讲一些滑稽的小故事来让小朋友忘记那些可怕的怪物。也有一些家长,会在房间里喷香水,并告诉小朋友“恶魔不喜欢香香的味道”,借此来安慰小朋友。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作为父母或监护人,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习惯的榜样。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法(一)

1. 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

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分享等,并告知孩子违反规则的后果。

2. 用正面的方式进行奖励和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例如表扬、奖励小礼物等,让孩子明白好行为会得到回报。

3. 建立倾听与沟通的环境。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合适的反馈和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4. 以身作则。

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要成为孩子良好行为的榜样,自己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表现出积极的行为习惯。

  5.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

6.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纠正和引导,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7.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

孩子需要感受到家庭和教育者的温暖和关怀,这样才能更积极地培养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的“坏”习惯不一定坏


导读:其实作为爸妈,我们只要试着把所谓的“正确”放在一边,仔细观察、思考、探究一下,宝宝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所有烦恼就迎刃而解了。

新生命的降临,给我们全家带来无比的欢乐与喜悦!但随着宝宝一天天的成长,我们又为宝宝不断出现的“坏”习惯而困扰,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些行为并非真的都是“坏”习惯,而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作为爸妈,不应该随意遏制这种自然的行为,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引导宝宝开启无限的潜能。

事件一:吃手指

淘宝四五个月的时候总是吃手指,后来发展成把自己能拿到的东西都要放到嘴里咬一咬。一开始,我觉得这样很不卫生,有时候难免会训斥宝宝“不要咬”或是强行拿下宝宝手里的东西。可是时间久了,我发现当他抓到一个东西时,会先看一看、敲一敲,然后再咬一咬。我才明白原来他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因此,我不再阻止淘宝的“乱咬”行为,而是为淘宝做好玩具的清洗和消毒,防止由于不卫生引发消化道疾病。此外,我还给他买了专用的牙胶、磨牙饼干,但我发现他并不喜欢咬这些东西。后来,就采用了很多网友的提议,自己动手把瓜果切成条,比如苹果条、红萝卜条、黄瓜条。让淘宝咬瓜果条,既简单便宜又有营养价值,还能缓解出牙期的不适。

事件二:扔东西

淘宝在七个月大的时候,开始有了扔东西的“坏”习惯。他总是故意把手里的东西扔到地上,然后让你捡起来递给他,他再扔到地上。对这种故意的行为一开始我们确实很烦恼,批评他、和他讲道理,没作用不说,我们的态度反而让他觉得扔东西很特别,可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所以水杯、玩具什么的也没少摔坏。不过慢慢我发现:如果他扔的是一个轻轻的物体,他就会睁大眼睛看物体落下去;如果是一个重的物体,他会自己先闭眼,听到“砰”的落地声后再睁开。这说明他已经知道了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扔不同性质的东西,落地的方式和声音也是有所差别的,原来扔东西也是宝宝学习的一个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再对他大呼小叫,反而给他一些合适的东西,比如皮球、塑料袋,让他扔个够。如果在适当的环境,我们也会让他扔一些玻璃瓶之类的东西,让他明白有些东西扔了就损坏了,告诉他是不能随便扔的。随着月龄的增长,淘宝这种扔东西的行为也逐渐淡化了。

事件三:到处爬

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这话很有道理。淘宝到了八个多月的时候,已经可以爬得很好了。一开始,淘宝的姥姥认为让宝宝在地上爬很脏且行为不雅,我就对她讲爬行的好处:爬行可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还能够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经过我的讲解,全家人都开始关注淘宝的爬行了,为此我还专门查找资料学习如何让宝宝学会爬行。可是我家淘宝天生就有运动细胞,不需要我做太多的引导,小家伙就开始“爬行天下”了。到十个月大的时候,淘宝已经不满足于平面爬行,而开始追求起爬楼梯的高难度挑战了。在十一个多月的时候,淘宝在大人的看护下,可以独自从一楼爬到四楼。当然这和我家四层的复式结构有关,毕竟有这种可以让天天练习的场所。还记得,淘宝第一次从一楼爬到二楼,再到三楼、四楼,从他开心得意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的成就感。面对这种带有危险性的游戏,作为爸妈我们并不是一味地阻止,更多的是鼓励他自己去挑战。当然,面对这样精力充沛的宝宝,看护工作也是异常辛苦的。

事件四:认生

淘宝九个月大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脾气变得很大,一有陌生人看他,就开始哇哇大哭,别人抱他更是不行。而在此之前,他对看到的每个人都会露出纯真甜美的笑容,谁抱都让,是所有人都喜爱的超级宝宝。淘宝的这种“认生”行为让我在朋友面前很尴尬,只好推辞说这是越大越没出息。为了让淘宝改掉“认生”的“坏”习惯,我查找了很多育儿资料。原来,“认生”这种行为表明宝宝已经开始有惧怕、警觉反应,他会对熟悉的人表现出好感,对生疏的人表现出陌生感。从那以后,我们去亲戚朋友家、逛街购物、外出旅游、饭店吃饭,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带上淘宝,目的就是让他适应不同的环境,接受丰富的刺激,让他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男女老少的不同面孔;偶尔也会带他去附近的幼儿园,鼓励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通过各种方式让他长“见识”,减少他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还别说,这种办法还真管用,到了周岁,淘宝再也没有出现过“认生”的情况。现在,淘宝见到小朋友特别热情,主动与小朋友握手、拥抱,有些胆小的“小哥哥”、“小姐姐”还会被宝宝的热情吓哭,我这个妈妈还要在后面向人家解释:“小弟弟是要和你交朋友……”。

事件五:喜欢搬东西

淘宝十三个半月学会了走路,到处乱走已经很让我头疼,偏偏这时他又出现了新的嗜好,就是当“搬运工”。力气大不说,见什么搬什么,对这项工作真可谓“兢兢业业,乐此不疲”。饮水机上的水桶、纸箱,这种大的物件是淘宝最先开始搬运的对象;接着他又对重物感兴趣,象家里种的葫芦差不多有四五斤重,小家伙也不会因为重而放弃搬运;再之后,走路稳了,就开始搬运一些精细的物件,比如餐具。厨房是淘宝喜欢光顾的地方,每天光顾这里数次。橱柜里的锅、碗、瓢、盘,甚至整桶油都是淘宝搬运的对象。自此,家里的很多东西就会经常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虽然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但我和淘爸对于淘宝的搬运行为都非常支持。因为每一次搬运对淘宝来说都是一次锻炼,看着东西从A点到B点的改变,他会有成就感,这可以培养他的自信心。当然,我会注意把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在他拿得到的地方放些容易搬运的东西而不让他因此受伤。另外,淘宝搬运时的恒心与毅力,是我和淘爸都非常佩服的。

事件六:爱探索

在公共场所,淘宝总是爱乱摸东西,小手、小脸脏兮兮的不说,连衣服也是“惨不忍睹”。在广场,一闪一闪的“地灯”总能引起淘宝的兴趣,“擦灯小义工”不是白当的,整个广场的灯他都要“擦”上一遍;喷水池也是他常去的地方,戏水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就连做隔挡的生了锈的铁链他也不放过,真是见什么摸什么,在淘宝的世界里没有“脏”的概念。看着他开心的笑脸,我又怎么忍心责备他呢!仔细想想淘宝只是对自己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这可比几个月前用“咬”的方式强多了。所以,我不再因怕淘宝变成“脏”宝宝而对他说“不”,脏了洗干净就可以,重要的是要让淘宝自己在玩中学会思考和观察,比如沙子是一粒一粒的;水是可以流动的;石头是硬的;泥巴是软的……如果不通过亲身体验,宝宝又怎么能知道呢?!

事件七:其他

淘宝还有一些让我更头痛的“坏”习惯。比如:电话响了他要抢着接;坐车他非要坐在驾驶员的位置;在车上不老实经常去开关CD机;看电视的时候抢遥控器;用电脑的时候抢鼠标……我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宝宝越大越气人。为此,我没少批评他,可是一点不见成效。后来,有一次一家人全在车上,淘宝还是像以前一样反复地开关CD机。淘宝的姥爷发现每次等到音乐停,淘宝才去按开关。我们这才明白淘宝反复开关CD机的原因是,他不明白两段音乐之间有空档,以为音乐没了要再按一下才会响。这件事让我明白宝宝的行为是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的,所以那些困扰我的问题都可以解释了:宝宝抢电话、坐车抢方向盘、抢电脑鼠标的目的除了好奇,更多的他是想模仿大人的行为。这就好比宝宝模仿大人的发音才能叫出“爸爸、妈妈”一样,这是宝宝成长的过程。再以后,电话响了我会让他先听听里面的声音;停车的时候,我会抱着他让他握着方向盘假装驾驭;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要换台就让他来拿遥控器……这样做不仅满足了淘宝的好奇心,也为他提供充分模仿学习的机会,“抢”东西的“坏”习惯也就自然消除了。

淘宝现在十六个月了,类似这样的“坏”习惯举不胜举,但我再也不会为他的“坏”习惯而发愁了。其实作为爸妈,我们只要试着把所谓的“正确”放在一边,仔细观察、思考、探究一下,宝宝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所有烦恼就迎刃而解了。

培养好习惯,矫正坏习惯


导读: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要遵循八字原则。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或教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而大伤脑筋。在此我结合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与我自己的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哪个不爱?又怎会不成功呢?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

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妈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家长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

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导读:父母与其指责孩子的小毛病,不如去了解一下他们到底有什么压力,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到紧张。

吮拇指、拉头发、挖鼻孔……几乎所有孩子在焦躁、无聊或疲惫时都会做一些不雅的举动。家长对此深恶痛绝,总希望能把它们“扳”过来。但有时,过分的关注不仅收效不大,还会适得其反。美国丹佛的儿科医生玛丽安妮·内佛特博士在《育儿》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这些儿时的小毛病通常都是无害的,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随年龄增长自行消失。

1.挖鼻孔

几乎每个孩子都挖鼻孔,有的还会把鼻屎抹得到处都是。这不仅是社交上不能容忍的行为,还可能造成鼻孔出血,增加感冒风险。如果孩子挖了鼻孔再揉眼睛,还可能引起结膜炎。

该怎么做:看到孩子挖鼻孔不要说他们“恶心”,因为这会使孩子觉得你不喜欢他,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可能会有过度反应,变本加厉。家长应用就事论事的态度让孩子不要在公共场所做出这种动作。给他们块手绢;注意及时为他们剪指甲;在房间里可以用加湿器,避免鼻子出现不适。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给他的手指贴个橡皮膏,让他挖鼻孔时感到不顺手,就会停下来。

2.拉头发

孩子在5岁以前往往喜欢用手去拽头发,一旦停下来,就吸吮手指。相对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对付的。另外一种比较严重的发生在较大的孩子身上,叫拔毛发症,他们会不能克制地长时间扯头发,这有可能造成明显的秃顶。

该怎么做:不要为此惩罚他们,也不要给他剪短发,更不要企图用买玩具的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这会让孩子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对学龄前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只要忽视就可以了,当他们不再吸吮手指时,这个动作也会消失。但大些的孩子如果总拔头发就要看医生了。

3.吮手指

大约有一半4岁以下的小孩都有吸吮手指的毛病。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是正常的。而且,婴儿觉得孤独时,吸吮手指还能帮他舒缓情绪。通常情况下,孩子到了三四岁就不再吮手指了,1/5的孩子会晚一点,到5岁才结束。但如果孩子到了6岁左右换牙时,仍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对牙齿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该怎么做:在孩子4岁以前,不必刻意去制止他们,即使孩子年龄稍大还没有改,也不要为此责骂他们。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做些有益的运动,避免枯燥的生活,比如玩一些需要双手都动起来的游戏。孩子懂事后,耐心地叫他们不这样做就可以了。6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因此牙齿受损要尽快去看医生,同时也可以考虑去看看心理医生。

4.咬指甲

10—18岁的青少年不少都爱咬指甲,这表明他们感到紧张、无聊或正在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干燥的、有裂痕的指甲也会吸引人去咬,而且一旦开始,就会形成习惯。这很容易伤害指甲周边的皮肤,引起流血或感染,同时,也会对牙齿,特别是门牙造成损伤。

该怎么做:不要指责孩子的指甲难看,这只会加重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不要让他们用指甲去做挖土这样的动作,因为这会使指甲边缘变得粗糙,刺激他们去咬。家长应该每天对孩子的指甲做护理,涂些滋润乳,修理指甲的边缘,用指甲锉把不平整的地方弄好。

5.舔嘴唇

舔嘴唇或咬嘴唇是孩子想要滋润干燥开裂嘴唇的表现。当他们感到紧张、焦虑、疲劳时,舔唇动作会明显增加。这种行为易使嘴部皮肤出现感染,令嘴唇周围一圈的皮肤呈现红色。

该怎么做:不要对此过分留意,但要给孩子一些护唇膏,让他随意使用,晚上也可以敷上凡士林促进皮肤愈合。

6.磨牙

15%的孩子有睡觉磨牙的习惯,对此,专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原因。但有种理论认为,这是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长期用超出平时的力量运动下颌,会使下巴酸痛,牙齿也会变得松动,还可能引起头疼。

该怎么做: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在磨牙时把他叫醒。坚持带孩子做牙科检查,可以预防磨牙。尽量减轻孩子的生活压力,比如睡觉前聊聊天,帮他放松心情。

7.男孩爱抓自己的“小鸡鸡”

小男孩总爱玩自己的“小鸡鸡”,对此,多数父母认定是个坏毛病。实际上,这只是孩子在熟悉自己的身体,对幼儿是完全无害的。所以家长不应该做出过分的反应,这会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误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精神上受到伤害。其实,当孩子逐渐长大,意识到这样的举动在公共场合不能被接受时,他就会不这么做了。

该怎么做:把身体每个部分的正确名称教给孩子。如果孩子小时候在其他人面前露出生殖器,要不动声色地用其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到了四五岁,可以告诉他,生殖器是不可以在其他人面前展示的。如果孩子在规劝后仍经常这样做,还总想触碰其他人的,那就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相关推荐

  • 帮孩子改掉起床磨蹭的坏习惯 帮孩子改掉起床磨蹭的坏习惯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起床磨蹭的问题,很伤脑筋,有时还会因时间紧迫会大动肝火,最后弄得孩子也情绪化哭闹。以前我总认为那不是什么大事,不就让孩子起个床嘛!我们多点耐心,多给孩子一点...
    2020-10-19 阅读全文
  • 如何帮助孩子改正生活坏习惯 Baby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
    2021-12-14 阅读全文
  • 改掉孩子拖拉习惯的方法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兴趣激励。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
    2021-05-11 阅读全文
  • 帮助宝宝改掉吮指习惯 琳琳四岁了,是个人爱的小女生,每个叔叔阿姨见了都忍不住抱抱她。不过,只要和她玩上一小会儿,你就会发现,琳琳总是喜欢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妈妈把她的手指拿出来,但只要过个两三分钟,琳琳就又会把手指放进嘴...
    2020-10-03 阅读全文
  • 养成好习惯去掉坏习惯的作文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要积极培养好的习惯去造就更完美的自己。你平常有没有收集关于养成好习惯的作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养成好习惯去掉坏习惯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2-07-18 阅读全文

帮孩子改掉起床磨蹭的坏习惯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起床磨蹭的问题,很伤脑筋,有时还会因时间紧迫会大动肝火,最后弄得孩子也情绪化哭闹。以前我总认为那不是什么大事,不就让孩子起个床嘛!我们多点耐心,多给孩子一点...

2020-10-19 阅读全文

Baby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

2021-12-14 阅读全文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兴趣激励。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

2021-05-11 阅读全文

琳琳四岁了,是个人爱的小女生,每个叔叔阿姨见了都忍不住抱抱她。不过,只要和她玩上一小会儿,你就会发现,琳琳总是喜欢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妈妈把她的手指拿出来,但只要过个两三分钟,琳琳就又会把手指放进嘴...

2020-10-03 阅读全文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要积极培养好的习惯去造就更完美的自己。你平常有没有收集关于养成好习惯的作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养成好习惯去掉坏习惯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2-07-18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