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拥抱
发布时间:2021-09-23 儿童成长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大熊的拥抱节说课稿拥抱宝宝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
宝宝的情感表达方式最简单,也最直接,对他来说,最好的表达爱他的方式就是去拥抱他。通过亲一亲、抱一抱,告诉他你对他的爱,他就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并且会给予回报。
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的宝宝会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宝宝健康得多。
拥抱宝宝有4大好处
1.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大人搂抱、触摸宝宝,与宝宝身体亲密接触,对其大脑发育有着重要意义。每当你抱起宝宝,轻柔地触摸他的身体,亲亲他胖嘟嘟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脑袋、捏一捏他可爱的小脚丫,这些都是在“抚触”他的心灵。你每一次抚触,宝宝的大脑就接受了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
2.让宝宝感觉到安全
温柔的拥抱和抚触能让烦躁中的宝贝安静下来,减缓压力。宝宝只有在平静时才有探究环境的兴趣,才能把周围一切事物当作探索的对象,在探究中学习。
3.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指出,拥抱有利于缓解宝宝的沮丧情绪,提升免疫系统的效率。许多儿科医生发现,拥抱和抚摸还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身体发育和疾病治疗。
4.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爸爸抱着宝宝,用胡子轻轻扎扎他的小脸,把他举得高高的,或者让他在脖子上“骑马马”,会让宝宝感觉到爸爸的坚强有力。而妈妈抱着宝宝,给他讲故事,等他瞌睡的时候给他唱摇篮曲等,会让他感觉到妈妈的温柔。你们也在拥抱宝宝的过程中感受到宝宝的乖巧与可爱,而在这种亲子互动中更易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宝宝何时需要拥抱?
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三次拥抱:
早晨醒来第一次拥抱
宝宝在睡了长长的一夜醒来,给他一个拥抱,问候宝宝早上好,睡得香不香,然后给他穿衣起床。
下班回家第二次拥抱
你在外工作了一天,宝宝一天没有见到你,更需要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来弥补这种长时间分离带来的亲子想念。
宝宝睡前第三次拥抱
在宝宝睡前亲亲他的小额头,亲子之间互道晚安,宝宝带着你拥抱的余温,一定能美美地睡个好觉。
每天接送宝宝上幼儿园时:
把宝宝送到幼儿园,意味着他要和你分开一整天,此时给他一个拥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的分离焦虑感。晚上接宝宝离园,亲子之间由于较长时间的分离,也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
特殊时期更需要拥抱:
宝宝焦躁不安时、生病时、受了委屈时、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这些特殊时期,你的拥抱能减缓宝宝的焦躁感,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宝宝对病、痛、委屈等的注意力。
拥抱宝宝有讲究
拥抱宝宝如此重要,你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地随手一抱,拥抱也不只是简单地双臂抱紧他,要知道,拥抱宝宝的过程实质是给他心灵以滋养的过程。
拥抱宝宝时,你可以给他感兴趣的东西,如妈妈的乳汁、温柔的抚触、好听的歌谣等,同时辅以柔和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在关心他、关注他,让他知道你最了解他、最爱他。
从现在开始,敞开双臂,温柔地拥抱你的小宝贝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温馨的家庭环境
在幼儿园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的家庭问题。那些问题首先从孩子的异常表现中看出来。有时候,首先是孩子的表现突然之间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没有可以追究的理由。细细调查之后,才发现原来最近孩子的家庭有了一些问题,或者父母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
大凡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特别不好,孩子总是会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可见,家庭的不和谐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在这件事情上是最敏感的。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在行为上没有异常,但是在心理上却有着一些不正常的想法,其实那样是更危险的。
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深知这类事情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所以,以后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就会把它放在心上,总是会尽量做出一些努力,尽力去帮助他们。也有过一两件成功的经历,这让我倍感欣慰,现在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还是会打心底里感到幸福。尤其是看到孩子恢复到平静的状态之后,我特别会觉得很开心,很安慰。
这可以说是工作之外的多管闲事,但是我觉得我喜欢管这样的闲事。当然是要能够管得着,有些想管还管不着呢。
再从大的角度来说,他其实也不是闲事,也是我们份内的事,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树人。胡锦涛主席在清华百年校庆中,曾说:立德树人,教育育人。我觉得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树人,幼儿园的教育就是为他们的今后的成才打下基础。
象宝宝需要的那样拥抱他
象宝宝需要的那样拥抱他
宝宝还看不见,听不懂之前,就拥有一个很敏感的感觉器官,就是皮肤的触觉。
分娩时,宝宝受到子宫、产道的挤压,这是宝宝重要的第一次触觉经验。出生后,妈妈的怀抱是宝宝温暖、安全的家园。宝宝的皮肤需要这样的刺激,宝宝的心灵需要由此传递而来的爱和安全的讯息,母亲和孩子的依恋由此而来。
拥抱宝宝,不只是刺激他这样简单,拥抱宝宝是给他心灵以滋养。为此,请象你的宝宝需要的那样拥抱他。
在宝宝刚出生的日子里,请你将他抱得略紧些,让他紧贴着你,别让他担心会掉下来。
等到他稍大些,宝宝爱在你的怀里东张西望,动来动去的时候,请你略微松开些,别让他感到约束。
当你拥抱你的宝宝时,请以柔和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让他知道妈妈在关心他,关注他。
当你拥抱你的宝宝时,请同时给予令他感兴趣的东西——:乳汁、轻抚、低语、歌谣......让他知道妈妈了解他。
当你将宝宝抱在怀里时,请别忘了及时发现和解除他的困难——尿湿了、呛着了、寂寞了......让他相信妈妈有能力帮助他,他是安全的。
如果你发现,你有时并不能做得那样好,象你的宝宝需要的那样,请不要责备你自己。养育孩子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当你太疲倦的时候,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你确实无法做得更好。重要的是,你对此要有所察觉,并向你的丈夫和家人寻求帮助,让你能有独处的时间来恢复体力和心绪。
孩子需要完整的成长
“完整”不是“完美”,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能够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自然发展,准许孩子能够成为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核心。
天真: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
好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兴趣: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童年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也许童年只结束于一次偶然降临的钢琴考试,而缘起是全社会的艺术教育潮;也许童年只结束于一段上了街找不到玩伴的落寞,而缘起是太多的独生子女都留在家里玩电脑,街心花园也没了孩子的喧闹;也许童年只是结束于进了一所名牌小学,而缘起是优质教育也教会孩子早早地懂得胜出的必要……
有多少种力量在无情地掠夺着孩子们的童年,而且还是以种种十分高尚的名义!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托词之下,追求着成人自己所需要的虚荣,甚至还是依照一些家长的自我补偿心理在精心“设计”着孩子遥不可及的“未来”!
在我们成人世界里,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为曾经撕毁过弟弟的一只风筝而深深地忏悔?“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鲁迅先生笔下的挖何首乌、采桑葚……的童年生活,在今天的孩子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们不给孩子们以地球,却去教他们地理;不教他们语言,却去教他们语法。他们渴望的是叙事诗,供给他们的却是编年的史实和日期……最可悲的是,在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早已习惯了这种了无生机的童年生活,并渐渐地认同了这是必须付出的“成长的代价”。
教育理论家周贝隆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足够的闲暇、玩耍,不但是青少年享有美好童年和青春的天赋权利,也是现代教育的特点。”惟有七彩的金色的童年,每一个成年人都有推卸不了的一份责任,那就是——放牧孩子的心灵,把童年还给孩子。
让孩子完整的成长,而非完美。
孩子考试分数高了,家长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于是,各种奖励接踵而来。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家长就觉得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得出成绩都不高,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肯定也表现不好。家长的这种做法,让孩子觉得,高分数、高名次能带来老师的喜欢、同学的佩服、家长的自豪;低分数、低名次则只会让老师不重视、同学看不起、回家受惩罚。如此一来,孩子为分数而学习、以名次为目的竞争求胜,也就理所当然了。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平凡并不等于平庸。很多人对平凡不屑,整天就想着成功,成功教育,成功宣传,铺天盖地,仿佛人生只有成功才有意义。”比起一个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家长往往更重视孩子能否考上好学校,学校更关心的是多少学生能考上,政府关心的是哪所学校考得好。”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家长、学校没时间知道,也似乎没必要知道,因为只要考了高分就说明是优秀的、成功的。至于孩子是否能够完整地成长,没有人关心,甚至连孩子自己也不会在意。就这样,孩子完整成长的权利被活生生剥夺。一把椅子缺一条腿不完整,我们的身体缺少一个部位也不完整,教育和学习只有一个动机也是不完整的。
“完整”不是“完美”,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能够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自然发展,准许孩子能够成为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核心。
远离溺爱,拥抱健康
远离溺爱,拥抱健康常常在想,中国一直在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就是让孩子无形中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享受着全家人的宠爱,这无疑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虽然现在已经在开始推行二胎政策,但是任何事情的改变都不是一蹙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而且,二胎政策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的,那么,对于众多的象我这样不符合二胎政策的,或者放弃二胎权利的家长来说,又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作为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改掉溺爱的缺点,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一、杜绝过分注意
经常的,会有孩子时刻被全家人过度的关注着,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在其他的场合,家长总是会这样要求:来,宝贝,给大家唱首歌,或者跳个舞,然后所有的人为孩子鼓掌夸赞。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自己才是家里的中心,只要自己做了,就一定能够得到掌声。
第二、杜绝特殊待遇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家里可以享受几乎所有的特殊待遇,饿了,可以先吃饭,喜欢吃的,可以端到自己面前,过生日,一定要给买礼物,买蛋糕,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会变得自私,不顾及他人。
第三、杜绝生活懒散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家里,杖着自己的宠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在生活上,毫无规律可言,晚睡晚起,不按时吃饭,不规律作息,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懒散的坏习惯,会难以自律,缺乏上进心。
第四、杜绝轻易满足
经常的,会有孩子发现,只要自己提了要求,或者采取其他的哭闹手段,这些要求就会被轻易的满足,比如想买玩具啊,想去游乐园啊,不愿意去幼儿园啊,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不懂得珍惜,轻易浪费的坏习惯,会缺乏忍耐精神。
第五、杜绝大惊小怪
经常的,会有孩子一旦有个头疼闹热,摔跤呛水之类的,家长则会惊慌失措,张罗着赶紧上医院,看医生,吃要打针,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娇气不能吃苦的坏习惯,会过分的依赖家长。
第六、杜绝祈求央告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吃饭或者睡觉的时候,会要求再玩五分钟,再看一个动画片,再讲两个故事,不满足要求,就不做,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凡事讲条件的坏习惯,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也会让家长失去应有的信任。
第七、杜绝剥夺独立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剥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会给洗干净,切好,放在面前,在出去玩的时候,家长会亦步亦趋,担心孩子磕了碰了受伤了,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在家里却横行霸道。
第八、杜绝包办替代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要求喂,在穿衣的时候要求家长给穿,在睡觉的时候要家长帮忙收拾玩具,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要家长帮着拿书包拿水壶,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劳动的快乐,会缺少责任感。
第九、杜绝当面袒护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在父母批评教育的时候,会有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出面袒护,说什么:别打孩子,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了,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时时寻求庇护所,不懂得承认错误,遇事首先想到躲避。
第十、杜绝害怕哭闹
经常的,会有孩子不顺心了,就大声哭闹,而家长一旦看到了孩子的眼泪,所有的原则和要求全部彻底放弃,会无条件的顺从孩子,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自私、无情、任性,会对人缺乏尊重。
不知道众位家长能否对照着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无形中通过各种行为在给孩子上枷锁,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设下种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