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反对“虎妈”应尊重孩子
发布时间:2021-09-17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在升格为奶奶后,又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教育经验?30日在此间首发的《长大不容易》中她告诉天下所有父母,“教育要以孩子为本,教育要以顺应成长规律为本”。
2004年出版《告诉孩子,你真棒!》创下百万册的销售记录后,卢勤时隔七年再度出山,以30年的积淀以及荣升为奶奶后的全新家教感悟凝集成这本《长大不容易》。
针对当今时代下家长们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卢勤在新书中提出了“成长有规律,长大不容易”的全新家教理念,倡导“教育要以孩子为本,教育要以顺应成长规律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
三十多年“知心姐姐”的一线教育工作经验让卢勤接触了大量焦虑的父母,写这本书,卢勤就是要告诉全天下的父母们:“长大不容易,成长有规律。”过度焦虑的情绪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父母们都要认识和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她有一个观点:“三岁之前一定要让孩子玩够了,玩的开心,玩的专心,这样孩子将来才能放得开,过早学习太多的知识,以后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她一再强调,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根本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对目前的兴趣班她也认为根本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本来就是有兴趣才能发展,但是太多了就没兴趣了,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对于此前热传的“虎妈式”教育,她也不认同:“中国人用过于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新一代的孩子灾难即将来到。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将来逆反会非常强烈。今天把他管住了,将来这种反抗会成为强大力量,反作用于家庭和社会。这是家长的问题,孩子的灾难。”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
与孩子协商是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协商在我理解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经常与孩子协商,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我们交流,不仅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相互的理解,还可以避免亲子中一些无谓的争吵。
昨天下午5点时,接到素敏姨的电话,是xxxx打来的
xx:“妈妈,我今天下午不想上架子鼓课。”
我:“宝贝儿子,为什么啊?”
xx:“妈妈,我肚子疼。”
我:“宝儿,是因为肚子疼不想去上课吗?那我们去医院检查一下。”
xx:“妈妈,我就是今天不想去上架子鼓课。妈妈,我不想说了。”
这时,电话已挂断。几分钟后我再次拨通素敏姨电话,继续沟通
我:“宝贝儿子,如果是因为肚子疼不想去,那我跟耿老师请个假。如果是以后都不想学架子鼓课,那妈妈给你退了好吗?”(因爸爸的不同意,英语课与架子鼓二选一留一个,xx选择架子鼓!)
xx:“妈妈别退,我去。”
因为架子鼓是xx从中班一直学到现在,爸爸当初也是很不同意,使用多种玩具、食品、游戏诱惑让他放弃,他都不没有放弃过一直在坚持,足以证明架子鼓是xx真心喜欢的一个业余爱好!
有次上英语课时,因为牙疼xx都没有要求请假休息,而是放学后去了医院,又赶紧回来上英语课,所以当xx以肚子疼为理由时我不太信。虽然最后结果xx是同意去上架子鼓课,但我总认为自己处理的不是很恰当。如果是以前的我,不会有商量的余地,绝对是命令式的要求,更不会想着要进一步去剖析孩子内心中真正的想法。
于是架子鼓下课后,我再次询问xx下午不想上课的真实原因
我:“宝贝儿子,肚子还疼吗?”
xx:“妈妈不疼。”
我:“那你能告诉妈妈不想上架子鼓课的真实想法吗?妈妈保证不训你。”
xx:“妈妈,我想早点回家写作业。”
我:“对不起!宝贝、妈妈误会你了。妈妈以为你是想出去玩呢。”(给了xx一个大大的拥抱)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经过了解之时,很武断的下结论,误伤了孩子。让我更深体会到xx这次善意谎言
背后的原因是:
今晚吃饭时,xx爸的朋友对我说---在你回老家这半个月时间,有一天晚上去你家,看xx写作业在那磨磨蹭蹭,我无意识的说了句:“如果你妈妈看到你这样,肯定会不高兴的。"xx爸的朋友发现xx在那偷偷掉眼泪,问xx是不是想妈妈了?xx点点头说:“嗯!但我没哭。”还偷偷的赶紧把眼泪擦干。听到这时感动的我,忍不住的留下眼泪。又让我想起,刚回家时xx对我说的话:“妈妈你终于回来了,你不在的时候,我就偷偷哭过一次,他们谁也不知道。”听后我抱着xx说:“宝贝儿子长大了!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xx常说男儿宁可流血不流泪),是个男子汉!。妈妈爱你!”
xx从小就一直跟着我,除了在我生病或外出开会时才分开过,几乎没有分开的时间。所以xx对我的依赖性是比较强,但这次半个月的分开,孩子与爸爸独处时日,父子俩不仅相处和睦、也锻炼了父子之间各自的自理能力以及xx身上多了一份男子汉的气概。韩老师说得对,妈妈们要试着放手、学会示弱、多创造孩子与爸爸独处的机会,间接性的让爸爸多参与进来。
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
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
前两天和朋友聚餐,看她愁眉苦脸,一副闷闷不乐的姿势,便问起她最近和孩子同处的状况。一讲起孩子,她的心境就变沮丧,沮丧的原因是由于世人给予的压力,让她突然之间不知道要怎么经验孩子。
尊重每个孩子的“专属方式”
朋友在前年生下孩子后,就辞掉作业尽心在家照顾孩子。孩子现在1岁半,对任何事物都觉得新鲜幽默。良久没有见到孙子的婆婆,日前带了许多朋友到家里来看孩子,临走时,婆婆要孙子挥手向咱们说再见。只见孩子两个眼睛专注肠盯着许多客人看,却不见他把手举起来向咱们说再见。婆婆当时觉得很没有面子,过后不由得责怪起儿媳妇来,问她整天都在教小孩,怎样孩子连挥手说再见都不会!
长期和孩子同处的朋友非常了解孩子,知道孩子不是不会说再见,而是当时孩子的专注力都放在客人身上,每位客人都是生疏面孔,咱们不断对他说话,这对他来说,是件特别又幽默的事。当时孩子专注调查着每位客人的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行为,底子无暇理睬大人再三敦促的“挥手说再见”的指令。当客人都走了之后,孩子才沉着地举起手,悄然挥着手。
朋友向婆婆解说孩子当时没有说再见的原因,但婆婆却以为街坊的孙子才1岁3个月就很会说话,更别说“挥手说再见”这么简略的动作,而自己的孙子年纪比他大却学不会这些动作!她无法了解儿媳妇说的特别状况,一味以为是儿媳妇没有教好孩子。除了婆婆的责难之外,当了全职妈妈的朋友发现,许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较,当孩子的才干和同龄的孩子有落差时,便急着练习孩子,要孩子迎头赶上。
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会哪些技能”和“不会哪些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事物幽默”、“哪些东西特别”、“哪些人特别有吸引力”,是这些日子中的元素不断牵引着孩子往学习之路迈进。在任何时刻,孩子都有可能因某些特别有吸引力的事物,而张大眼睛,那是学习的动力和开始。假设父母把专注点落在和其他孩子比较,要求孩子迎头赶上,马上学会某项技能上,不只会损坏孩子的学习兴致,更会由于逼迫孩子学习而损坏出色的亲子互动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别,有专归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发展,当令的引导和提示是促进学习的润滑剂,但过多的压力和烦扰却会阻挠学习。父母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学习的进程,而不应该拿孩子的学习效果,作为大人之间彼此比较的东西。
学习对每个孩子来说,应该是愉悦而夸姣的,而学习的主导权应该回归孩子身上,它不归于任何人,只专归于孩子。
孩子喜欢重复家长怎么应对
了好好地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必须抓住“孩子喜欢重复做事”这一特点。如果父母与孩子长时间重复做事情吃不消的话,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与孩子面对面重复做事。
给孩子读过书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欢重复。一个故事,已经讲完了,孩子会请求:“还讲。”你以为是要讲新的,不对,他要听刚才的故事,从头到尾。好不容易,今天讲完了,第二天,又拿着那本书来了。翻开,“还讲”! 学龄前的孩子,反反复复听同一个故事,看同一本书,和大人的习惯很不一样。我们大人,知道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不会再去重复。当然,有特别爱某本书的人,比如三毛,钟情《红楼梦》,看完三百遍,还要看第三百零一遍。可是,那是名著呀。小小的孩子,几乎把每本书,都当《红楼梦》对待,一遍遍要求重复,爸爸妈妈就紧张了,这孩子,正常吗?不会得了强迫症吧?其实,如果问问别的爸爸妈妈,就会发现,要求重复,在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个很普遍的现象。道理呢,也简单,和三毛阿姨一样:吸收养分。孩子的吸收,和大人不同。大人一般能说出自己在吸收什么。孩子呢,说不出这一次次的重复,到底吸收了什么。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会学习语言,会学习概念,会学习思考和推理。尤其是,重复的阅读,使孩子学会预期。孩子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预期,然后,通过重复阅读,他发现,他的预期实现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快乐的事,他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他的自己的信心、他对世界的信任,可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了。
因此,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给孩子重复的机会。蒙台梭利认为,孩子通过自发重复,不仅发展了身体的机能,而且,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重复的专注,得到圆满的成长。更有趣的是,你如果在重复阅读中,想来点偷工减料,那是绝对过不了关的。您家的小法官,铁面无私,会立刻指出,你这次念的,和上次不一样!在某处某处不一样!结果,大人只好灰溜溜地重新来过,兢兢业业,今后再不敢做偷懒之想。原来,通过重复,孩子几乎可以把书“背”下来了。看着画面的线索,他能出声——或是不出声——地参与阅读了!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学习的精神,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了。因此,大人们,多一点耐心吧。如果孩子还要求你重复,那就说明,这本书里,还有东西他需要吸收。为了孩子,再来一遍吧!有重复结构的书怎么讲给孩子听我们凭直觉感到,重复,一定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对这个论断,有个旁证,这就是,在各民族文化的民间故事里,重复的结构和语言,是经常出现的。
今天的童书,大量使用这种重复手法。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EricCarle插图,BillMartin,Jr.撰写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全书只有两个句型: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Iseearedbirdlookingatme.然后是,Redbird,redbird,whatdoyousee?Iseeayellowducklookingatme.句子朗朗上口,结构重复,但每句又都有变换的部分。还记得,儿子不到2岁的时候,就会翻着这本做成纸板书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奶声奶气,从头“念”到尾,很唬人呢!在幼儿园里,这也是孩子们最爱的一本书。《可爱的鼠小弟》这套书,也有不少重复结构出现。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其他动物都想要,每个动物上场时,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可是每个新上场的动物都比前面一位个子大,都说:“有点紧,还挺好看吧?”结果,背心越撑越大。重复的结构和对话,为最后的戏剧性结尾做了很好的铺垫。前边推荐过的《天线宝宝故事书》、《我的第一本英文书》
瑞典: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她创作的文学形象长袜子皮皮,可以说无人不知。1945年以来,关于皮皮的书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儿童书籍。该书的译本畅销60多个国家,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作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会上的任何约束,把孩子贪玩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力大无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她挑战权威,不去学校上学,淘气捣蛋,有时还编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见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亲,都是读着林格伦的书长大的,因此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随着现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严厉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更重要。
曾观摩过瑞典一所小学。瑞典小学生都有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那次上英语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对。因为他暑假在英国度过,对该单词很熟悉。经查实,老师马上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并让学生大声地把该单词再念一遍。整个过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上数学课时,授课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说,相对而言,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些。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从老师会被看成没有主见。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瑞典人认为,孩子是上帝赋予的礼物。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过后天的雕琢变得更好。
儿子的幼儿园有绘画课,一次去接他,看他正认真地在涂抹,告诉我正在画一个飞机,看着那分辨不清的形状,我连说带比划,告诉他应该怎样画才是飞机的样子。旁边的阿姨听了,马上走过来说,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变得更好”。后来我每次留意观察,发现幼儿园阿姨教授绘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们涂抹,决不加任何限制。而在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与其说她们在教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在她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能远远赶不上孩子的创造性重要。
另一方面,瑞典人认为孩子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当地一个华人家有两个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从国内接了老人来照料。有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饭,奶奶就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后来不知哪位邻居看不下去,叫来了警察。父母被很严肃地告知,不应该强行给孩子喂食,否则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饭时很随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等下一顿再吃,父母亲从不勉强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
瑞典人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除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瑞典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制止。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道别时总要求孩子说一番客套话。而瑞典孩子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究,父母也少有督促着他们讲这些礼貌的。有一位中国朋友带着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儿子到我家做客,告别时那孩子转身就跑,妈妈立即抓他回来,告诉他要讲礼貌等。可爸爸却在一边说,不必对小孩子要求过多,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节也不迟。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