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听音乐可以变漂亮
发布时间:2021-08-07 漂亮的幼儿园教案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导读:经常让幼儿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对这一点,日本幼儿开发协会做过试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美国有关科研部门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儿童的容貌,使孩子的脸孔变漂亮。
我们知道,喜、怒、哀、乐都是通过接受外界的资讯而产生的,即资讯通过耳、眼等器官传递到大脑,大脑再经过处理指派面部某个部位的神经发生变化。【GSi8.coM 工作汇报网】
常接收悲伤、恐惧、惊吓等不愉快的资讯,与常接收喜悦、欢乐等愉快的资讯比较,儿童面部的某些肌肉有着根本的差别。因为大脑神经使面部某些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愉快或悲伤的面部表情难以退去而固定下来。
经常让幼儿听些欢快的乐曲,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对这一点,日本幼儿开发协会做过试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他们把几十位出生不久的孩子集中起来,一一拍照、录像,作为原始资料。然后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3次播放莫扎特的小夜曲。开始时没有什么变化,可四个月以后,这些孩子的面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情也比一般孩子活泼,动作协调,就连眼神都与一般孩子有根本区别。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小儿常听音乐容易孤僻
虽然音乐能引起婴儿的反应,但有些科学家认为,给婴儿常听音乐可能有害。
如婴儿常听音乐可能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还会丧失学习语言的能力。故专家表示,在婴儿牙牙学语的年纪,父母不能每天长时间给婴儿听音乐,否则,会丧失学习语言的环境,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言及说话的兴趣,反而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
还有人认为,婴儿不宜长时间听节奏明快、优美动听的立体声音乐。这是因为婴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鼓膜、中耳听骨以及内耳听觉细胞都很脆弱,对声波的敏感度很强,很容易发生听觉疲劳。尤其是婴儿带上立体声耳机收听音乐,由于音量较大、耳机闭塞外耳道口,立体声音乐进人耳道内没有丝毫的缓和与回旋的余地,直接刺激幼嫩的听觉器官,时间一长,就会使孩子的听力受影响。还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害。医学家认为,收听立体声音乐或使用立体声耳机的孩子,年龄越小,听觉器官受到的危害也就越严重。
综上所述,父母在给婴幼儿听音乐时要十分慎重,一不要给孩子较长时间听音乐,二不要给小儿听立体声音乐,更不要让孩子用耳机听,以防对孩子造成危害,而不能发挥音乐对小儿的良好作用。
咀嚼让孩子更漂亮
导读:一般认为,只要有上下咬的动作,就表示婴儿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备。4--6个月是训练婴儿咀嚼吞咽的最佳时期或称敏感期,7--9个月时咀嚼动作有节奏而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
日本医学家船哲秀越教授研究表明:咀嚼能力强的孩子更加俊秀聪明,这是因为:
·咀嚼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加速头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使脑细胞获得充分的氧气与养分供应,让孩子大脑反应灵敏。
宝宝的口唇生来就有寻觅和吸吮的本领,但咀嚼功能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必须经过对口腔、咽喉反复刺激,不断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
一般认为,只要有上下咬的动作,就表示婴儿咀嚼食物的能力已初步具备。4--6个月是训练婴儿咀嚼吞咽的最佳时期或称敏感期,7--9个月时咀嚼动作有节奏而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
·勤咀嚼有助于视力发育
经研究证实,常吃软食的学生视力差的较多,而喜吃硬食者相对较少,故常吃点硬食可防止近视、弱视等眼疾发生。
试验资料表明,咀嚼墨鱼片时脑血流量平均增加21%,咀嚼布丁时平均增加16.5%。勤咀嚼增强咬肌活动,惠及视力发育。常吃不需咀嚼的软食的学生,视力差的特别多,所以常给孩子点硬食有助于预防近视、弱视等眼病。咀嚼对牙齿是一种锻炼,并能使牙齿自洁,可减少牙周病、蛀牙、牙菌斑等的发生率。硬食的种类,当以水果、胡萝卜、豆类、动物骨、玉米为宜。
·有助于面部的正常发育
经常咀嚼锻炼下颚肌肉,从而使孩子五官端正,脸庞秀丽。
专家的建议:父母可选择一些硬质食物,例如硬肉水果、胡萝卜、豆类、土豆、动物骨、玉米等,以增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能力。
要根据孩子牙齿的发育情况,适时地给一点具有定硬度的食品,增强其咀嚼功能,有助于儿童的面部健康成长发育。
8步改变不听话孩子
导读:孩子是一块玉璞,好的工匠师都能将它雕琢得完美,那么,希望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最好的工匠师。
突然间你发现,孩子的性格变了,不听话了,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其实应对孩子的执拗是有方法的。通过小小的引导和启发,孩子会给你惊喜!
“亲子成长8步法”是美国俄勒冈健康科学大学的康丝坦斯?汉夫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首创的,后由他的学生、马萨诸塞大学巴克利教授等在临床中使用和修改而成。按计划,共有8个步骤,每一步花1周的时间。
第一步:从出生时开始关注孩子。孩子从小就期望父母而不是别人的肯定、欣赏和接受,父母的微笑和点头告诉婴儿,学习站立和走路很重要,甚至值得冒摔倒的危险。但有的孩子后来渐渐发现,父母的关注总是负面的———批评、命令、不满,很自然地,孩子就不再有为表扬而努力的动力。
第二步:正确积极地关注孩子。这一步教父母注意和承认孩子的良好行为,同时忽视不良行为。帮助父母欣赏孩子及享受和孩子一起的时光。
通过“特殊时间段”:每天花15—20分钟,完全投入地与孩子轻松游戏,不要命令、指导或提问,让孩子做主。最好的游戏是孩子自己选择的游戏,只要时间一到,就对孩子说:现在是咱们一起玩的特殊时间,你想玩点什么?如果是两个人玩的,父母就要处于次要位置,让孩子做指挥官;如果不是能一起玩的游戏,父母则要心甘情愿地做个亲切的伙伴和有趣的旁观者。
原则:1、不指导,不纠正。不管父母说什么,别指导孩子做什么,或试图改变孩子玩耍的方式,这种做法只会被解释为您要控制局面,孩子会立刻跟父母顶牛。如果父母的描述不带批评色彩,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干的事感兴趣。
2、不提惹人烦的问题。对9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问更多的问题,以显示父母对孩子有真正的兴趣,对年龄小的提问内容要丰富多采,如“你最喜欢哪块积木?”“我们明天出去玩,你想买什么?”。
3、有选择地表扬。表扬孩子时应相当具体,也可以因为没做不受人欢迎的事而表扬他,如“真高兴看到你最近干净多了。”
方法:1、家长发出指令后不要离开孩子去忙自己的事,而是要和孩子在一起,孩子不论何时服从了家长的要求,家长都要表扬他。另外,家长要用放大镜盯着孩子的良好行为,如果在没有家长提醒的情况下,孩子遵守了家规做了家务,家长要给孩子以表扬和奖励。
2、给孩子提出一系列简单、温和的指令,如“请把那只铅笔递给我”。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孩子养成服从习惯的程度取决于练习机会的多少。每天至少找出两三次机会指令孩子给忙,要选择孩子不是很忙的时候,不至于让孩子痛恨家长打断他的事情。在孩子服从每个指令时表扬他1次,对于很小的孩子,可以用点心或饮料作为奖励,对大些的孩子口头表扬就可以了。
3、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只要改变发出指令的方式,就能极大地改善孩子的行为反应。发出指令时请注意:
不要发出没有必要的指令。家长发一些日常指令前,要停下来想想指令的重要性:这是需要先做的吗?是孩子必须做的吗?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那家长就不必发这条指令了。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家长则要准备鼓励和惩罚双管齐下,让孩子服从指令。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明白,家长是言出必行的,就会更加服从家长。
家长的指令要简单,一次只发一个指令。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如果听到一个复杂的指令或一次听到几个指令,就会犯糊涂,通常的反应是哪条指令也不执行。
确保孩子听见家长的话。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家长不要从另一间房子里往外喊或连头都不抬就发号施令,必要的时候轻轻地把孩子的脸转向家长,以确保孩子在注意家长说什么。
消除干扰物。比如在发指令之前关掉电视。
如果你的孩子才3岁或更小,请及时、灵活地奖励他的服从性,比如孩子听话就给他一小块点心、一根棒棒糖等。但家长会发现,如果孩子还有自然和数学作业要做,不太可能因为他完成了语文作业就马上奖励他看电视15分钟,也不太可能因为他10分钟没打搅家长,家长就放下手中的事陪他玩30分钟,另外,小点心和小奖励很快会失去吸引力。
这个问题可通过建立一套代币系统解决:如果孩子完成了指定任务,就能挣到扑克牌或奖励分,然后用这些代币兑换孩子喜欢的奖励或特别待遇。
1、家庭扑克牌方案,适合4—7岁的儿童。
找一副扑克牌,告诉孩子,你觉得他在家里表现得很好,所以用扑克牌奖励他的好行为,使他得到自己喜欢的奖赏或特别待遇。给孩子看牌,向他解释:完成不同的任务,挣的牌数不一样,任务越难和花的时间越长,挣的牌越多。
按任务难易程度给1-10分,对于难于做到的任务,给的分要多,一天一般能挣30—50分。根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可包括:个人自理方面如按时起床、穿衣洗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增加责任感;学习任务的完成:不马虎、拖拉;行为问题的纠正:不和大人顶嘴、吵闹,不做出攻击性行为等。
2、家庭奖励分系统,适合8—12岁的儿童。
买一个笔记本,在封皮上注明是孩子的家庭奖励分登记本。在笔记本上设5列:日期、事项、存入、支出和结余。告诉孩子只有家长能用这个笔记本,孩子只能看,不能自己往上写数字。按照扑克牌方案一样的办法列出奖励表,比如按时起床存入5分,看电视30分钟支出4分。
3、注意事项:
不要告诉孩子因为他总是犯错误,所以家长把他所有的待遇都剥夺了,他得再挣回来;开始一周不要因为不良行为罚掉孩子的分,在此阶段,只将本方案用于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第一周不要小气,哪怕微小的良好行为都要奖励;家长要确保本方案实施;要立即奖励孩子;在你给孩子扑克牌或奖励分时,一定要微笑;孩子得分时、家长要说明具体原因。
小编点评:这八个步骤,最核心的精髓就是家长要耐心和细心,其实孩子是一块玉璞,好的工匠师都能将它雕琢得完美,那么,希望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最好的工匠师。
小孩子可以跟大孩子玩吗?
导读: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
刚刚满周岁的贝贝很爱跟其他孩子打堆,妈妈也经常特意安排他和小朋友们呆在一起。妈妈发现,当宝宝与同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玩时,一切太平无事;但当他与比他稍大些的2-3周岁的大孩子们在一块时,麻烦就来了。他真的很喜欢观看大孩子们如何游戏,遗憾的是,他的身体经常受到他们的攻击(如:他有时会被大孩子们挤压和恶意拥抱,手中的玩具会被他们抢走),甚至被他们称做笨蛋。那么,婴幼儿喜欢跟大孩子玩究竟好不好?作为爸爸妈妈,是应该避免还是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大孩子们相处呢?
小孩子眼里的大孩子
大多数幼儿对那些比自己年长一些的大孩子的活动总是心驰神往。一般在1周岁之后,他们便能够或多或少地看懂大孩子们在玩些什么了。他们还往往把大孩子们视为心中偶像,大孩子们的力量、智慧、作派和能说会道常常会让他们惊羡不已,并力图仿而效之。此外,如果孩子是独生子女,便更可能渴望受到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孩子的保护,以增加安全感或减少寂寞感。由此要是大孩子们欢迎他们加入自己的队伍,或仅仅只是容许他们跟自己在一起,这些小不点们便会受宠若惊地跟大孩子们泡在一起,有时受点排挤、遭点欺负也在所不惜。实际上,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十分正常的依附心理。
益害分析
年龄稍小的婴幼儿通过与年龄稍大些的大孩子的接触和交流,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他们身体的灵敏度和协调性明显加强了,语言和社交水平提高了,并从胜过自己一截的大孩子身上获取了智慧以及宽容、让步等技巧。调查显示,与那些只愿和同龄孩子玩的孩子相比,喜欢跟大孩子玩的孩子其智力和身体发育得较快,也能更为融洽地与他人相处。
不过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有时并不总是受到大孩子们的欢迎。作为候补的游戏成员,由于腿脚尚没有大孩子般坚强有力,动作尚没有大孩子灵活,他们常常会被横冲直撞的大孩子绊倒在地。此外由于脑袋也远不如大孩子灵光,他们在激烈的游戏中往往也只能甘拜下风,或充当象征性的陪客之类的角色。
妈妈应该作的判断
如果宝宝在和大孩子们一起游戏时只是望洋兴叹还无伤大雅,但如果他不时遭到来自大孩子的过分轻视,把他们当作玩具一般任意摆布,或粗暴地被剥夺参加游戏的资格,或被侮辱性地称作死猪、笨蛋,就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的自尊心无疑会受到损害,这对他们的未来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育自然是不利的。
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身体弱小而遭到大孩子的排挤、欺负甚至歧视,就有必要阻止自己的孩子参与这样的游戏,即便他们仅仅只是一半参与一半旁观。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游戏对他们来说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从中也学不到任何正面的东西。
父母在自己的婴幼儿身体或情感上受到伤害之前就须早早予以关注并适时地予以干预了。其实,要求年龄稍小的婴幼儿在遭到大孩子的拥抱(其实完全是攻击行为而非温情好意)时尽量忍耐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同样,要求他们顺从地忍受自尊心被剥夺也是荒谬的。
教会宝宝说:不要让自己的幼儿在跟大孩子一起时免受欺负,教会他们说不也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由于年龄太小而必须由父母充当代言人。但待其稍大些时,就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当自己的身体或情感遭到大孩子的侵害时,便理应退出游戏,或主动寻求大人(包括大孩子的父母)的帮助。
孩子可以适度淘气
导读:太淘气也不行,也利于孩子成长,我们提倡的是给孩子一点淘气度,而不是放任自流。
孩子淘气好还是不淘气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淘气不淘气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目前不少家长评判孩子好坏只看听话不听话,这是不正确的。
做家长的,应该给孩子一点淘气度,允许孩子有时不听话。也许孩子不听话时并不对,尽管在他们心里感觉是对的,那也没关系,总比唯唯喏喏要强,敢反抗、敢提自己的见解是可喜的现象,就怕什么主意都没有。
淘气的孩子总不满足肤浅的答案,总爱刨根问底,爱挑刺,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这是发明创造最需要的一种思维。淘气的孩子胆大、敢闯、敢干,接触面广,这对扩大知识面,发展个性都有好处。未来社会需要思维独特、有个性的要才,应该给孩子一点淘气度,千万别把他们束缚得死死的。
当然,太淘气也不行,也利于孩子成长,我们提倡的是给孩子一点淘气度,而不是放任自流。对淘气的孩子要给以引导,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决不能让他们变得无法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