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宝宝认知发展标志事件
发布时间:2021-07-29 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 幼儿认知故事 宝宝入园1~2岁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识别和理解的速度快得惊人,也许昨天他只会指指点点,而今天就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他想要什么。这个突然变化的过程,其实是孩子的大脑正在掌握一系列重要的认知技能——包括智力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总结一些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认知和理解事物时的标志,抓住它们,让孩子的一岁更丰富多彩。
尧尧快20个月了,最近我发现她很喜欢看我给她买的布书,睡觉前她会主动把布书找出来,拿给我,然后在对上面的图画指指点点,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猫猫,花,妈妈……”,像是在给我讲故事。更让我惊奇地是她能分辨出不同形状、颜色的图案,甚至连小狗身上不同的斑点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能找出来。妈妈怀里那个只会傻笑的小baby,已经跨出婴儿期,大步向前地迈向她的认知时代!
认知标志:宝宝记忆力飞速发展
新发现:一岁左右的宝宝,记忆力与日俱增。而且它还促进很多重要技能的发展——比如,交谈,模仿,以及参加一些情景游戏等能力。美国儿童研究学会的专家解释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长时间在大脑里储存很长一段记忆。还可以将大脑中瞬间闪过的事情用图画表现出来。这时候孩子的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而且这些抽象思维能力将大大加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经常读书给孩子听,或是教他唱歌。如果他表现出兴奋、并用语言或是动作给你回应,说明他喜欢这些,这时应该多多鼓励他,多给他一些这样的练习。专家提示我们,在给孩子读书唱歌时,最好能形成规律,且多重复几遍,不断地重复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认知标志:孩子开始模仿你的语言
新发现:语言能力在一岁的阶段将有突飞猛进地发展。专家解释说,孩子从学会第一句话,到能流利地对话(掌握至少50个句子)只需要短短6个月,进步的速度相当快。最开始他会记住一些简单地词语,慢慢地再用这些词语排列成他想要的句子说出来。也就是说,孩子的理解能力要比语言能力先行发展。因此,有时候你会觉得你的孩子好像懂事了,其实很可能就是这样。比如,当你提到要去买东西时,他可能会把他的鞋拿来,暗示你“我也要一起去!”。这时候,家长应该注意:是时候让孩子把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该教他说话了!
如何帮助孩子:尽量给孩子创造语言环境。当孩子对你正在做的事感兴趣时,你应该继续做,并且对你所做的事附加一些语言注解,说给孩子听。比如“妈妈正在做饭”,这样孩子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到更多,更丰富地词汇。
认知标志:他开始注意到事物之间的不同了
新发现:对一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小狗汪汪地叫声和小猫喵喵地声音,似乎很相似难以分辨。不必着急,大多数的宝宝到了2岁左右就能区分出小狗和小猫、大卡车和小汽车之间声音的不同。除此之外,学步阶段的孩子还能识别出哪些部分是属于一个整体,比如盖子和瓶子。而且他还会通过一些复杂的游戏反映他对具体事物的理解。比如他会给玩具娃娃带上项链,这就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反映,意味着他已经意识到项链的用途,以及它和玩具娃娃之间的隶属关系。
如何帮助孩子:把拆开的东西混在一起,让孩子分辨出那些是一组的。引导孩子通过玩具的形状、颜色、功能等,把拆开的玩具重新分组,恢复原来的样子。一开始孩子很可能不能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你可以先向教他如何辨别,相同点是哪些,不同点是那些。他理解之后便能很快分辨。(述职报告之家 WWw.ys575.cOM)
认知标志:开始注意数字
新发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可以区分出多和少的不同。但仅仅是开始明白量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到了2岁左右,他才会知道数字的含义,“1”就是指一个事物,而其他的数字所指的要比“1”多。准确地数数要到2~3岁才能进行。
如何帮助孩子:经常给孩子一些数字的引导。比如准备餐具的时候,你可以一边数数给孩子听,一边摆放。数数有几个碗,几个勺子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情景下练习,可以加强孩子记忆。专家还建议,不论是在什么情景下给孩子数数听,一定要声音洪亮、发音准确,最好边数边让孩子看到。尽量使用数量词,比如“1、2、3、许多、很少”等。
认知标志:孩子了解空间关系
新发现:如果你把两块积木给一个12个月大的宝宝,他很可能会用它们互相敲打。而到了一岁以后,他更愿意用这两块积木摆出不同的造型,或是把他们放在一个容器里。专家解释说,一岁的孩子,开始喜欢探索,想找到事物之间更深一层的关系,比如两块积木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找到答案。这时他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更为复杂。两岁左右,大多数孩子能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放入正确的模子中。
如何帮助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空间关系。比如太空游戏:用空纸箱做隧道,让孩子在里面穿行。或者简单的积木游戏。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上、下、中间的概念。游戏过程中,速度尽量放慢,让孩子自己体会他所获得的认知,这样会让他更兴奋,更乐忠于游戏。
无论孩子的能力发育到那一步,家长都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仔细观察,不要错过一点细节。也许你会发现一些更新的东西。
TIPS:你的孩子做到了吗?
每个孩子发育的速度和先后次序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可能语言能力比较超前,有些孩子可能善于思考。只要孩子总体发育很好就可以。但是有些标志是要在一岁这个年龄体现的,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以下这些,最好去医院检查。
1、能用表达一些简单的请求,比如“我想要一个球”。
2、能识别出身体的各个部分:肚子、腿、胳膊、头等。
3、可以模仿爸爸妈妈的一些简单动作:如擦桌子,梳头发等。
4、能说几个词语,或是一两句简单对话。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1-3岁宝宝语言发展检查指标
导读:孩子1-3对期间,各阶段有不同的语言发展标准,孩子每个阶段间的进步是明显的,希望家长们多注意多留心。
13-15个月
1.努力模仿成人的动作和语言;
2.能够听懂10个左右常用物品的名称和语句;
3.会说的单词3-8个左右,处于单词句阶段;
4.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五官的位置及熟悉的人和物;
5.会用动作表示肯定或否定;
6.常说出一连串成人听不懂的“小儿语”。
16-18个月
1.能理解简单的语句,理解的词语大于能说出的词语;
2.理解并且喜欢歌曲、故事、儿歌等;
3.理解并执行成人的简单指令;
4.会说的单词10-20个左右;
5.喜欢翻阅图书且“指指点点”、“叽哩咕噜”,好像在讲解;
6.会对看到的物体进行命名,命名时常有泛化、窄化等现象。
19-21个月
1.常用的词语达100个左右;
2.处于双词句阶段,即说出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3.能理解并执行两个动作要求的命令;
4.喜欢听成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并且能简单复述大意;
5.能够理解并说出一些常用的动词和形容词;
6.说到自己时,总是用名字代替;
7.不断地提出问题,疑问句较多;
8.语句中出现“重叠音”(如狗狗、猫猫)和词语“接尾”现象。
22-24个月
1.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2.理解并能正确地回答成人提出的一些问题;
3.理解的词语达300个左右;
4.能够说200-300个左右的单词,小儿语逐渐消失;
5.双词句仍占优势,可以模仿着说出三词句;
6.与人交往依靠语言,表达时动作及手势相应减少;
7.能理解一些方位介词、时间介词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25个月-30个月
1.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相关的指令;
2.会用语言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谈;
3.喜欢提问,且会使用某些动词、形容词、介词、数量词、副词等;
4.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请求、拒绝、肯定、提问、求助等;
5.能够模仿成人说出一些复杂句,“重叠音”和“接尾”现象较多;
31-36个月
1.重叠音和接尾现象逐渐消失,但仍有发音错误;
2.能理解并正确回答“谁”、“什么”、“哪儿”、“什么时候”、“如何”等问题;
3.知道并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属相等;
4.理解并执行成人一次发出的两个互不相关的指令;
5.能够说出5-6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复杂句;
6.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语;
7.会用语言描述一些物体的外形特征;
8.能说出一些数量词以及1-10以内的数字;
9.语言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
2-3岁宝宝个性发展
到了这个年龄段,宝宝能更好地调节他的情绪。他表达需求、想法和感情方面的能力表明一些以前可能最后是以眼泪收场的情况现在可以通过对话来解决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妥善处理一些强烈的感情(如生气),他会说:“我并没有打朋友,你可以打枕头而不用来打我。”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失望情绪,适当的时候,继续给他选择食物、服饰和游戏的自主权,还有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他人的情感,你要鼓励他尽量与人为善。
父母也经常会为3岁的孩子犯愁,例如孩子将自己喝水杯里的开水倒入鱼缸,并说:“鱼儿也要喝水。”此时,你别责怪孩子,更不能打他,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这样做。这是3岁孩子“自我中心”心理特点的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孩子认为他自己所想、所感、所要,便是别人所想、所感、所要。例如,妈妈指着盆里的黄瓜告诉孩子:“看,这叫黄瓜。”孩子回答:“不,妈妈,这是绿瓜”。妈妈是让孩子认识黄瓜,但孩子认为这瓜的颜色是绿的,应该叫绿瓜。3岁的孩子都有点“自我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摆脱自我中心观念。因此,父母可帮助3岁的孩子在不同情境中学习,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事关宝宝语言发展
导读:在语言发展方面,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自言自语是宝宝社会性语言的基础。一岁以前的宝宝尚处在自言自语阶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有关宝宝语言发展的问题!
宝宝喜欢自言自语怎么办?
Q:我家宝宝刚满一岁,他老是自言自语,但不愿与人交流怎么办?
A:在语言发展方面,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自言自语是宝宝社会性语言的基础。一岁以前的宝宝尚处在自言自语阶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到一岁半以后,有的宝宝会停止这种自言自语而对与人交流感兴趣,这一阶段,宝宝往往能理解成人的句子,但他的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能发出的音还比较少,这种能理解的句子大大超过他们能发出的句子的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一般大约到一岁半左右,家长会发现孩子更加不爱开口,甚至停止了自言自语,在儿童发展周期中进入了短暂的相对沉默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宝宝,父母要多用积极的方式与宝宝进行交流,告诉宝宝现在正在做的事,或将要做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能告诉宝宝的尽量与宝宝说,长此以往,宝宝有时就会用一些发音来呼应父母,有时哪怕宝宝只能发出一些音节,也要及时赞扬他,用积极的方式来强化宝宝的行为。比如用相似音来加以引导与强化,使宝宝能发出更多的音节来。
方言会影响宝宝语言发展吗?
Q:我们家的语言环境很杂,爸爸跟宝宝讲普通话,奶奶和宝宝讲宁波话,我跟宝宝常常讲上海话,请问这样的语言环境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吗?有什么方法帮助宝宝的语言发展达到正常水平?
A:在这种多语的环境下,最关键的是与宝宝的“主要交流方”及主要扶养人(照顾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宝宝模仿的语言样板。如果宝宝平时主要由奶奶来照顾,她是用方言与宝宝交流的话,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希望孩子使用哪一种语言,如果确定是普通话的话,那么,妈妈或爸爸就要将普通话作为固定语言与孩子交流,这样,宝宝的语言发展将会受到普通话语言样式的影响,模仿并学习普通话的发音。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固定交流对象,这将会延缓宝宝语言发展的速度,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何引导宝宝叫人?
Q:宝宝明明会发“爸爸、妈妈”这个音,但他不会有意识地叫人,我们该如何引导?
A:有的宝宝在6个月大时会发“爸爸”这个音,在正常的刺激下,在10个月大时,会模仿发出“妈妈”这个音。对宝宝来说,由于受到生活经验与思维能力的局限,要他有意识地叫人是有困难的。家长在引导时,一定要指代明确,用实物配合法和动作配合法来进行训练。比如:要求宝宝叫妈妈时,一定要用语言来启发他:“叫我妈妈,妈妈是长头发、穿裙子的。那个戴眼镜的是阿姨,叫她阿姨。”指代明确,将便于宝宝模仿和理解。宝宝需要具体而又直观的实物来形成最初的概念。到了两岁半至3岁,宝宝才渐渐会“对号入座”。
宝宝能听懂便不开口怎么办?
Q:宝宝似乎什么也听得懂,可就是迟迟不开口,有何妙招?
A:我们都知道,每个宝宝的语言发展是有差异的,主要是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有的宝宝可能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机能还不够成熟,以及家族遗传史的影响,比如父系或母系家族中有开口晚的现象,宝宝可能也会迟迟不开口,如果是这样,父母不必为此忧心忡忡,因为随着宝宝语言中枢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宝宝一旦开口,是会很快赶上同龄孩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一如既往地与孩子交流,不能放慢各种语言刺激的速度,因为这一阶段的语言交流与刺激,对宝宝来说都是一些语言素材的累积,这种贮存和积累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要提醒年轻父母的是,不要强迫宝宝开口,否则会影响宝宝发展语言能力的积级性,有的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如果是因为后天的语言环境比较单调而缺少刺激的话,比如妈妈沉默寡言,与孩子很少交谈,孩子的认知能力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十分不利。对策是:增加给宝宝语言刺激的频率,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另外,宝宝生活在过于复杂的多语状态中,往往也是宝宝开口晚的一种原因,可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加以引导。
可以教孩子学讲英语吗?
Q:我的宝宝刚开始学说话,他爸爸有时教他讲英语,我们则与他讲中文,请问,这样是否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为什么?
A:对于0-3岁的宝宝,可以多让他们倾听各种声音,包括英语,因为在婴儿刚来到世界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对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很感兴趣,父母可让他们听一些英语磁带,但不能要求或强迫宝宝学发音。因为宝宝的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语音尚不清晰,家长对他们的发音评价往往会降低宝宝学英语的兴趣。此外,他们的母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善,学英语也许会影响或延缓母语的表达。世界上许多操双语的地区与国家的儿童语言发展状况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在儿童语音知觉或语音发展较完善的4岁以后,如果家长的英语发音比较标准,可以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启发孩子学英语。如果发音不够标准的话,应暂缓让孩子学英语,因为儿童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往往是靠模仿获得的,一旦形成不纯正的发音,将来纠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何丰富宝宝的词汇
Q:我的孩子现在已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请问有什么方法能丰富宝宝的词汇?
A: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其实家长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比如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初升的太阳时,妈妈可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太阳”或者“明晃晃的太阳挂在空中”等等。对于孩子来说,词汇学习一定要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家长可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学到各种词汇。2、在观察中丰富孩子的词汇。家长可利用外出旅游或购物的机会,让孩子仔细观察某一事物。比如看到一只小乌龟,妈妈可用语言进行解说:“它慢慢地伸出头颈,又慢慢地缩了回去,它的头颈是伸缩自如的。”这样,孩子就会对伸与缩这对反义词与具体的情景相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对动词。3、在游戏中丰富词汇。父母在与孩子一起玩时,要善于“借题发挥”,比如“走”这一动词,就可延伸为“慢慢地走”、“大步流星地走”、“三步并作两步走”、“摇摇晃晃地走”等句子,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词汇搭配。4、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孩子在看图画书或动画片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孩子往往能从直观具体的形象中学习和模仿。尤其是一些动画片中人物的语言,有的孩子模仿起来简直是惟妙惟肖,十分有趣。在模仿的同时又学习了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子。5、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习词汇。家长要积极地创设各种机会,促进自己的孩子与成人交往及与同伴交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同时也学会了别人在交流中所使用的新的词汇。
宝宝语言发展有敏感期吗?
Q:我看到有些育儿书上讲:2-3岁是宝宝口头语言发展敏感期,请问,作为家长应注意哪些方面?
A:用敏感期这一词汇来界定似乎不太确切。一般来讲,2岁左右是宝宝名词、动词增长最快的时期;4岁左右是幼儿副词、介词、形容词增长最快的时期。5-6岁是幼儿对语法、句子的理解、表达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如果家长能了解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就能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孩子。比如,对2岁左右的宝宝,家长尽可能运用较多的名词、动词来与宝宝交谈,激发宝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丰富宝宝的“语言素材库”。
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宝宝没有得到必要的语言刺激,会使宝宝的语言发展受到影响,有个别的甚至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狼孩”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