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发展节奏的差异性
发布时间:2021-07-28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相信每个班的孩子能力发展都存在着差异性,有的思维敏捷,各项学习活动中总能崭露头角,深受师长的喜爱;有的乖巧内向,默默无闻从不让大人操心;而有的则调皮多动,惹是生非令人头疼。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带着各自不同的秉性,不同的发展特点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聪明伶俐也好,呆滞木讷也罢,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不断成长着,虽然有的成长的迅速一些,有的则缓慢一些。作为教师,要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差异性,允许差异性的存在,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指导过程中更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节奏,多一份宽容和耐心。
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很容易从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游戏表现中,了解到一些属于他们的发展节奏。
场景一:区域活动中有这么几位孩子在一起玩“飞行棋”,根据红黄蓝绿的顺序依次掷骰子,每次在轮流交替的过程中,总要停顿那么3-5秒钟的时间。主要是反应意识慢,有时候已经意识到该自己了,但在棋盘上找骰子还得用上个几秒钟,看着叫人着急。但孩子们似乎并不介意,甚至没有责怪对方的意思,依然快乐地游戏着,有时会互相提醒一下:“该你了!”我只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孩子们正以自己的发展节奏游戏,我有什么理由去打扰呢?
场景二:新授歌曲的音乐活动正以有趣地形式开展着,理解歌词,动作表演,多种形式地练习……!活动结束时,女孩子们表情丰富,歌声优美动听,表现真是棒极了!
轮到男孩子们了,瞧!个个表情尴尬,声音微弱,哪有一点点男子汉的气概啊?这就是我们班男女小朋友学习情况的差异。着急也没用,但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练习和跟唱,男孩们的歌喉也会慢慢宏亮起来,也许这就是我班男孩们接收新事物,学习新内容时的特点和节奏吧!
这样的学习和游戏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差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善待孩子的差异,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节奏进行有效指导,努力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地提高,多用纵向比较的方法评价孩子的发展,这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善待孩子的插嘴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互动、充分发展。
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插嘴”。
尤其是年龄小的学生,自控性差,稍微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教师要打破陈规,营造一种“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敢于站起来“插嘴”。
班上有一名幼儿叫杨祁祺,她开朗大方,做事认真,思维活跃,成绩优异。
她经常在老师讲解时或同学回答时,情不自禁地“插嘴”。
几乎每次说的都让我很意外,我为她澎湃的思维、精彩的说法而高兴。
面对她的“插嘴”,说实在,我曾经为此而生气、不满,但回头想想,她“插嘴”也只是急切向我、向同学们表达想法而已,也是一种学习欲望呀。
这也证明了她投入学习,没有开小差呀!一次我给孩子讲《乌鸦喝水》这则故事,当学习到“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时,杨祁祺又情不自禁地“插嘴”:“老师,还有其他办法呀!还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
”我不禁赞叹,同学们也热烈鼓起掌,她美美地坐下。
我转而一想,何不把它深入下去?于是说:“你说的好啊!老师为你高兴!那小朋友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乌鸦喝到水呢?”在老师的鼓励、撩拨下,孩子们大胆想象、猜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索。
没过多久,无数小手举起来,还伴着“我来!”“我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课堂偶发事件,在“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就更是家常便饭。
运用地好,运用地恰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孩子们“插嘴”时,并不能排除一些牛头不对马嘴,或异想天开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引导,也许正是在孩子们那种近乎于风马牛不相干的或异想天开的“插嘴”中,埋藏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善待这些“插嘴”的学生,并因势利导,使这颗创新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从而促进孩子们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孩子个性才能。
善待孩子的谎言
在“秋天的水果”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秋天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各种各样的水果,堆了满满一篮子。其中我们班王瑞雪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山楂,我们把它视为了“珍宝”,并特意把它摆在了水果中间。
中午,我打扫卫生时,发现篮子里的山楂不见了,不知道是哪个小馋猫“消灭”了它。为了查明事情的真相,我把中午的游戏课,临时改为谈话活动,我以考考孩子们为突破口,先问他们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当我问山楂的颜色和味道时,孩子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孩子们的回答都支支吾吾的,不是很肯定,唯独马建一小朋友说的有板有眼,说出了山楂是远远的、红红的,吃起来酸酸的。这时我心里全明白了,但怎么能让他认错呢?我想了又想,便以一种难过的口吻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非常难过,因为篮子里的山楂被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吃掉了,你们看见谁吃了吗?”这时,鬼灵精怪的马建一小朋友说他看见李繁国小朋友吃的,而李繁国满脸委屈的为自己辩解,我灵机一动说:“吃了山楂并不是什么大事,老师也不会批评他,只是老师希望他做个诚实的孩子。”可孩子们还是无动于衷,“要是谁说实话,老师就再奖励他一个苹果娃娃。”话音刚落,马建一小朋友站起来对我说山楂是他吃的,我接着说:“本来这个山楂是让大家观察的现在被你吃了,那么大家就观察不到了,怎么办呢?”他立即爽快的说:“老师,我明天再带个来。”“那么这个苹果娃娃老师先帮你保管好,等你明天带来后老师再给你好不好?”下午放学后,我与他家人就此事进行了交流,请家长配合做好买水果和有关教育工作。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早幼儿说谎言的时候,千万不要冷嘲热讽地挖苦孩子。我相信没有天生就会说谎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我们正确对待他们的说谎行为,适时教育,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关爱下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善待孩子的责任心
今天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我要求他们一个一跟着一走,不要拥挤。可班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一转眼就钻到滑梯底下,到处乱跑。这下可忙坏了明修,他一会儿把这个从滑梯底下拖出来,一会儿又去拉那个,口中还念念有词:“再不听话,让老师把你们送到小三班去。”俨然一个小老师。坦白地说,对他的这种行为我有些不耐烦,因为他的这种作法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越弄越乱。“明修,回到队列中来!”“老师,他们不听话,我去叫他们回来。”我刚想说:“你自己走她就行,不用管别人。”可转念一想,这样说行吗?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自我”意识严重,出现了遇危不救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我,差一点就助长了这种风气的形成,明修的行为多么可贵!他本可以走整整齐齐,赢得老师的表扬,但他没有,这是因为他内心存有一份责任心和集体观念。我突然想,应该让每个幼儿都有“当班长”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大方的性格,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们总是有许多希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用开水去浇花,说用冷水花会感冒的,把电动车拆开说是看看为什么它会自己开,是不是有司机在里面……作为一位幼儿园老师,怎样去教育幼儿,对于他们的好奇心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然一味的指责他们是不对的,很巧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建议我们幼儿园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孩子,做他们的伙伴,从中把孩子引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我们班的潘乐岩就是这样的孩子,看,小朋友又来告状了。
“老师,毛毛把毛巾扯坏了!”孩子们拉着我来到厕所里,可不是嘛,原来很平整的新毛巾已经皱来一起了,毛巾上还拖着几条长长的线,地上也有几根。
毛毛低着头看着毛巾,很难过的样子。
“老师,您看,这毛巾都不好用了。
”孩子们嚷着。
“我想,毛毛一定有他这样做的原因,让我们听他讲一讲他为什么把毛巾弄成这样,好么?”孩子们都静下来了,“我看见毛巾上有个线头不好看,我就想把它揪下来,可是越揪越多,怎么也揪不完,毛巾就成这样了。
”“原来是这样,毛毛并不是故意的,他不知道毛巾用许多线横竖织成的。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孩子就是天真可爱的,“闯祸”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尝试着解决一点问题,作为教师要用童心去理解孩子,给孩子留一份想象与创造。
让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户外游戏活动结束后,我象往常那样问道:“这个游戏好玩吗?”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用同一种回答说:“好玩。
”正当我准备表扬他们时,另一个声音却在此时大声地冒了出来:“这个游戏一点都不好玩!”回头一看,是让我头痛的“调皮鬼”蒋小宇,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不少孩子嘲笑他的回答。
我看看他,第一反应是他又开始调皮捣蛋了,故意和老师唱反调。
然后另一个声音却告诉我,先别急着否定,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独特的书,他们会用一百种语言与环境交互作用,听一听吧!于是,我将责备的话语先压一压,故意十分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个游戏不好玩啊?”蒋小宇眨眨眼睛,摸摸头说道:“因为天气太热了,我的全身都是汗,还有点头痛呢,非常不舒服,所以我觉得不好玩。
”多么简单而真切的回答啊。
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而不是及时制止。
细想自己的教育过程,虽然嘴上常说:“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时间,让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但是,当问题真正产生时,我给予的应答却往往是“一种声音”。
在这种单调划一的声音中,孩子的个性收敛了,自我张扬的表达方式不见了,瞬间迸发的火花也渐渐熄灭了。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最真实的生活感受,习惯听一种回答的声音,因此就造成了孩子的定向思维、效应回答,就如同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玩具娃娃,缺少了活力和个性。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一切,给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孩子插嘴,要善待!
琳琳是个漂亮的小女孩,皮肤的白白的,大大的眼睛,小嘴巴特别甜,每次入园见到老师都会亲切地和老师打招呼,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琳琳认识很多字,幼儿用书上的故事她能自己讲下来。每次活动课上,琳琳总是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更让老师们对她刮目相看。可是,在一次活动课上,我的行为让琳琳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让她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那是在一次活动课上,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好担心》,在讲故事前我向孩子们询问有谁知道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先让坐在前面的华华说(华华的妈妈是小学老师,华华可能知道的多一点),华华站起来说:“老师,小学里桌椅和幼儿园的不一样,还有……”没等华华说完,琳琳插嘴说:“老师,我知道还有厕所不一样……”琳琳还想说下去,我招手示意她坐下,让华华继续说。华华说:“小学里不能带玩具,还不能……”这时,琳琳又插嘴说:“上小学以后,我们会有很多书,还有漂亮的书包……”没等琳琳把话说完,我凶凶地瞪了她一眼,说:“琳琳不能总是插嘴,这样很没礼貌。”琳琳慢慢地坐下了,埋着头趴在桌子上了。看到琳琳的变化,我后悔极了,我为什么不让琳琳说,为什么不表扬她呢?如果我让琳琳把话说完,也许会使活动内容更加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在后面的活动中,我极力让琳琳来回答,可是,琳琳已经没有以前的那种兴致了。
善待孩子的插嘴,不只是为了我们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们老师的随机教育,为我们的活动内容增加精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要注意善待孩子的插嘴。
发现孩子之间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
随着区角活动的开展,我们班的益智区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同一种益智玩具孩子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来玩,会在玩的过程互相学习,看谁的方法更好,就拿拼图来说吧。
拼图是益智玩具的一种,具有开发智力,训练手眼协调的能力,在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和坚持力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孩子们刚开始接触拼图时不知怎么玩,也没什么兴趣,摆弄一会儿就放一边了。于是,我就参与孩子们的活动之中,和班上的几个孩子一起拼,教他们玩拼图的方法,通过与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会玩了,对拼图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玩着玩着也有了自己玩拼图的方法,鹏宇玩时,先把拼图从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桌子上,然后,先找出四个角的拼图位置,再依次把每一块拼图准确无误的嵚入,姿艺呢,对拼图不是很熟悉,便对着拼图的图从一个角开始,慢慢拼好。有的孩子的确是拼不起来了,便找其他小伙伴来帮忙。总之,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办法,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每个人又有自己的方法,这使我认识到拼图活动很适合幼儿操作探究,但需要我们老师要用心观察多多引导。
同时,也使我进一步认识了区角活动的好处,区角活动很有利于我们老师去细心观察每个孩子,发现孩子之间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也进一步让我坚信,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孩子,教育指导才能更有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和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
不同差异的幼儿要区别对待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叫腾腾,他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可是他的性格很拗,简直像一头小牛那么倔。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班的老师都了解他这种性格,如果有事情不顺他的意,我们就避免跟他硬碰硬,试着找其它的事物转移到这件事情,再跟他讲道理,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天是家长开放日,腾腾的表现总体不错,从妈妈陪他进教室到妈妈要离开,都表现的积极参与,没有特别捣蛋的行为。快到吃午饭的时候,小朋友都去洗手了,只见腾腾一个人还坐在椅子上,头低着,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老师提醒他几次,进去洗手,要吃饭啦。腾腾还是不站起来,小嘴嘟起。问他怎么了,他也不知声。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不回答!又问他:是不是想妈妈了?不回答!妈妈上午请假来看你学本领,下午要去上班的。快去洗手吃放啦,下午妈妈会来接你的。还是一副垂头丧气,不理人的样子。
我下去吃饭,回来后,知道腾腾还没有吃饭,仍旧坐在小椅子上不肯起来。老师嬷嬷请了多次,却说多次也没起来。我过去问他,不饿吗?张老师陪你去吃饭吧!只见他眼睛看着吃完饭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看来他已经不专注妈妈离开的事情上。但是不去吃饭,要饿的,总要让他去吃点吧。怎么让他愿意去吃饭呢?我想起腾腾喜欢拼图,而且在家时,他的妈妈会教他一起拼。于是我就开始跟他聊起拼图的话题,说着说着,我问他:你多少时间能拼完一块拼图。他告诉我,马上拼好。我问他:那你吃饭快吗?是不是也马上吃完?腾腾马上点头说:是的。我带着他把小椅子搬到桌子边,示意他马上吃完。
依腾腾的个性,常常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倔起来就不吭不声,跟他说话需要转弯才可轻松处理。这也说明,不同个性,不同差异的幼儿,正确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