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宝宝入园指南
发布时间:2021-07-20 宝宝入园 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 幼儿园说课稿指南导读:小年龄段宝贝入园一方面满足了妈咪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给妈咪更多的苦恼。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
为了满足妈咪的需要,不少幼儿园已经敞开门户,开始招收小年龄段的宝贝入园。小年龄段宝贝入园一方面满足了妈咪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给妈咪更多的苦恼。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
妈咪有什么苦恼?
每到宝贝准备入园时间,无论是网上论坛还是朋友聚会,到处都是一片唉声叹气之声;也有不少妈咪来邮件来电话,倾诉她们的烦恼和疑虑:宝贝刚上幼儿园,天天早上哭着不肯去,甚至夜里睡梦中哭醒。
妈咪每天早上送到门口,宝贝总哭得一塌糊涂,可老师说,妈咪刚一走,宝贝就好了。这到底是老师安慰自己,还是小宝贝是个超级小演员?宝贝明明前两个月挺爱上幼儿园的,可现在突然不肯去了。妈咪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幼儿园对宝贝不好,还是自己的宝贝太脆弱?
宝贝的困难在哪里?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以后,我从家长和老师两个角度,对宝贝入园问题做了观察,据我观察分析,宝贝入园的困难来自两方面:恐惧感和不适应。
与我们小时候的传统社区环境相比,目前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宝贝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因而对陌生环境适应较慢。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宝贝对幼儿园不了解,自然产生恐惧感。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与宝贝熟悉的家庭环境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宝贝要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让宝贝爱上幼儿园?
1、消除恐惧感
借鉴国外的做法,我们幼儿园要求家长在宝贝入园前几天进行陪护,让宝贝在安心的情况下对幼儿园进行探索考察,慢慢熟悉幼儿园,这样能够消除宝贝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我们也尝试过从亲子班入手,让宝贝一点点熟悉幼儿园环境,然后再过渡到幼儿园的方法,也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有不少幼儿园组织新小朋友参观,老师到小朋友家家访,集体办入园前的亲子班等等,都是帮助宝贝了解幼儿园的好办法。
妈咪可在宝贝入园前多带宝贝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这些方法,不少敏感的宝贝都可以平稳地度过入园适应期,让焦虑的妈咪松一大口气。
2、提高适应能力
宝贝对幼儿园没有恐惧感之后,是不是就一定爱上幼儿园了呢?也不一定。还会有一些宝贝存在着对幼儿园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一般那些在家里比较娇惯的宝贝表现得更为强烈一些。
有的大人对宝贝的培养不够理性,以为爱就是替宝贝做事,就是立刻满足宝贝的一切要求,不管是否合理,结果造成宝贝自理能力弱,过度自我中心。从家里的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宝贝转,到幼儿园里两个老师带二十几个小朋友,宝贝得到的关注锐减,这对宝贝是个考验。在幼儿园里宝贝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又要学会和别人相处,每天有一定的活动安排,想玩的东西也不一定马上能拿到手,这又是一种考验。宝贝每天遇到的小挫折增多,自然变得不开心,一些从未出现过的问题——比如打人——也开始出现。
要帮助宝贝减轻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其实需要家长早早准备。儿童需要通过做事发展自身。替代宝贝做事,是剥夺宝贝的发展机会。家长应该在宝贝很小的时候,就不怕麻烦,为宝贝创造自己做事的机会,培养宝贝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妈咪对宝贝的关注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宝贝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了解他人也有需要,了解与他人相处的规则,以减少宝贝今后的挫折感。
尤为重要的是,家长要意识到,宝贝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家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耐心地帮助宝贝消除恐惧感的同时,坚定地帮助宝贝战胜不适应。
3、妈咪要调整心态
不要把宝贝的哭闹看得太严重
作为妈咪,当别人告诉我,分离时哭得泪人一样的儿子在我离开他的视野之后,很快就又开心地玩了起来时,也很不能理解。
但是,自从我自己创办幼儿园之后,我确实看到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所以后来我和家长们开玩笑说,你要是不相信我可以给你录下来。我们过去听幼儿园里有经验的老老师“赶”妈咪走,说“别磨蹭了,越磨蹭越哭得厉害”时,心里有些反感。可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那些面露不忍,一步三回头,甚至抱了宝贝离开的妈咪,她们的宝贝往往哭闹的时间更长一些。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宝贝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直接看到的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哦,我一哭,妈咪就能多和我呆一会儿!结果,妈咪的犹豫变相地奖励了宝贝的哭闹,他当然越哭越起劲了。
既然知道了其中的奥妙,那么妈咪应该理性地处理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宝贝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大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宝贝刚进入幼儿园的表现看成宝贝成长过程中的一步,平静而理性地对待这个问题。
以正确的方式了解宝贝在幼儿园的情况
宝贝入园之初,妈咪想了解宝贝在园表现时,可以向老师提问,或查看幼儿园的家园联系簿,
幼儿园也应该主动向家长说明宝贝的情况,但妈咪最好不要一见到宝贝便立刻问长问短,显得格外焦虑。
曾经有一位小朋友,适应得比一般宝贝慢。后来和家长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奶奶很不放心,每天宝贝回到家,妈咪都要当着宝贝的面给奶奶打电话,报告宝贝今天哭了没有,看上去情绪是否低落等。家长如此紧张,对幼儿园如临大敌,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当然会传染给宝贝,进一步引起宝贝的紧张情绪。
让宝贝坚信上幼儿园是他的责任
当宝贝在家哭闹,不想上幼儿园时,如果您确信这只是宝贝不适应的反应时,可以淡然处之。入园期间,妈咪可以多陪陪宝贝,与宝贝多一些身体接触和抚慰,但一定不要随便哄宝贝说:“好好好,我们明天不上幼儿园。”妈咪可以简单向宝贝说明:“宝贝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咪上班一样。”然后就转移宝贝的注意力,对上幼儿园的问题不再讨论,也不深究。这样的态度,会让宝贝认识到,妈咪的决心不是哭闹可以改变的。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能缩短宝贝哭闹的时间,减少大人宝贝的痛苦。
总之,随着幼儿园的管理日趋人性化、个别化,随着家庭教育的理念日趋理性化,相信更多的宝贝会平稳走出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新宝宝入园了
今天是开学后的第四个周末,刚刚有时间坐下来写随笔,我带的是托班,年前的时候有12名小朋友,过完年春季很多的小宝宝入园了,个个虎头虎脑,机灵可爱的,真是让人觉得再辛苦也值得。新老生的对话更是简直可以让人忍俊不禁的笑。一次自由活动中,刚入园的方浩然小朋友与年前入园的齐雪洁小朋友,坐在了一起,刚开始手里都拿着我刚发下去的玩具,一会的对话开始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方浩然。”“你觉得幼儿园好不好?”“还行,在家里没有和我耍的了,待这尼这么多的小孩都和我耍呃。你恁?”“我早上起床不太高兴,妈妈说上幼儿园我就高兴了,水果和饭饭很好吃,我愿意和何子梨玩。(刚入园的方浩然讲的是地道的寿光话。雪洁年前上了半年,普通话有一点的进步,但是发音有误差,像何子怡小朋友的名字,雪洁就喊成:何子梨。)看到我在看她们,我冲她们微微一笑,走开了,我不想打扰她们充满童趣的对话。
还有很多小朋友之间的有趣的对话,我也会一如既往的用心。用爱对待每一位幼儿。让每个幼儿觉得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并且喜欢自己的家!
小班随笔:宝宝入园
9月3日,李那琪小朋友第一天到幼儿园报到,我和她妈妈一起陪她到小三班教室,那琪当时可能是对自己今后的校园生活并不了解,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哭,只是自己安静坐在小椅子上玩老师分发的玩具。我和她妈妈见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准备的几个方案也没必要应用了。我出门的时候,望见她小小的背影,心里一下酸酸的,是啊,从出生到现在,那琪在爸爸妈妈身边可以说是一刻也没离开过。出生时的喜悦、生病时的着急、淘气时的生气、童言无忌的捧腹,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闪现。甚至于有一种女儿出嫁的般的复杂的情绪。不过同时心里面感触最深的也是一种骄傲,步入幼儿园,从她小小的年纪意味着集体生活的开始,也是她长大的第一个台阶。可能在她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难题甚至于挫折,但是作为父母、老师,在保证她健健康康的同时会教给她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经验,这都是她今后不得不面对的。走进幼儿园,并不是意味着她无忧无虑的童年的结束,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局。最后,我只对所有的小朋友说:万事如意。
宝宝入园后的六点收获
在宝宝4岁之后,我把他送去了幼儿园。自从宝宝上幼儿园以来,给我提出来许多新的问题,而且其中不少问题还算得上“难题”,想必家长朋友们也曾经碰到过,或者将来很有可能会遭遇它们,在此总结一下我处理这些问题的收获,希望对大家能有些启发和帮助。
收获1:化解新零食危机
在宝宝还没上幼儿园时,我对他的零食是有所控制的,所以他也养成了不随便吃零食的习惯。在宝宝上幼儿园后的第三天,他附在我的耳朵上悄悄地说:“爸爸,我们班有好多同学在幼儿园里吃一种叫‘辣皮’的零食。”我随口说:“那与你有什么关系?”宝宝说:“人家都吃,我馋,咱也买点呗?”
一句“我馋”触到了我心灵的软处,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幼儿园时同伴吃冰棍而自己却没有的滋味,于是就说:“那、那我们也买点尝尝吧。”一听这话,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下一次上幼儿园时,我兑现了许诺,到小卖部里给宝宝买来3包辣皮。可是,回到家之后,我忽然想起那辣皮是三无产品,顿时又开始为宝宝的健康担心起来,更害怕宝宝会因此养成乱吃零食的习惯。于是,我决定让宝宝不馋人家吃什么,继续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
从家里到了幼儿园,宝宝的生活圈子放大了,在这个大圈子里,宝宝要面临许多诱惑和负面的影响,我下定决心,不再感情化地认为:人家宝宝如何,我也要如何,不可让宝宝在人群中感到无助和尴尬。这种想法很容易损害宝宝从小培养起的好习惯,助长了宝宝在人群中的攀比心理,对宝宝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刚刚入园的宝宝,我狠下心来,不再给他买辣皮等小零食。虽然宝宝哭过几次,但我并不心软——心软是害了他。我帮助宝宝学会对抗不良诱惑,延续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慢地,宝宝在人群中具备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正确概念,不再拿别人来为自己找借口,于是“辣皮事件”渐渐就化解了。
收获2:不随便带玩具去幼儿园
在上幼儿园之前,宝宝经常在阳台上玩最喜欢的玩具——小弹弓。上幼儿园之后,“学业”忙了,他也就忘记了这个小玩具。后来宝宝又想起了小弹弓,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求带着去,我答应了。中午回家的时候,宝宝一脸的不高兴,我问:“怎么了?”宝宝说:“让老师批评了。”我问:“为什么批评你呀?”宝宝说:“老师批评我把弹弓带到幼儿园里去,说有危险。”
我马上意识到,宝宝带着弹弓上幼儿园的确有着不小的危险,在没上幼儿园时,宝宝自己在阳台上玩,一般不会有什么危险发生,但幼儿园是个集体单位,人员密集,如果宝宝“发弹”,击中一个人的几率就相当高了。看来,上幼儿园的宝宝确实不能随意将玩具带到幼儿园去,特别是具有危险性的玩具更不应该带。如果您的宝宝即将入园,那么请您务必把好宝宝的玩具关哦。
收获3:必须早睡早起
原来宝宝没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没感觉时间不够用,可是等宝宝上幼儿园之后,忽然发现时间特别紧张,以至于很多事都要风风火火地去做。早晨发现宝宝睡得还香,就不忍心让他早起,为了节约时间,只好亲自给宝宝快速穿上衣服,再给宝宝喂饭。其实宝宝自己早就能穿衣吃饭了,现在倒好,宝宝重新变成了“婴儿”。我意识到“保姆”不能这么长久地做下去,于是就向有经验的父母请教,他们给我的建议是:不要太“可怜”宝宝,需要早起就得早起,毕竟宝宝已经上幼儿园了,是大孩子了,可以适当提些硬性要求。
我按照这样的经验去做,下了狠心让宝宝早起一会儿,一开始宝宝对早起很不适应,但渐渐也就好了。因为起得早了些,宝宝又有时间自己穿衣服吃饭了,我这个“全职保姆”就下岗了。另外,宝宝起床早一些,晚上自然也就睡得早一些,早睡早起应该是上幼儿园的宝宝的一项素质吧,原来那种玩到夜半、睡到天亮的方式确实要改一改。
收获4:给宝宝来点“镇定”训练
宝宝上幼儿园需要送,放学需要接。按幼儿园的要求,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来到幼儿园门前的宝宝接送处。有一天,我的车子在接宝宝的路上坏了,抵达幼儿园的时间晚了一些,等我心急火燎地赶到接送处,果然看到宝宝已经在那里哭了——虽然老师还牵着他的手,可能看到人家都走了,只剩下自己,感觉挺害怕的吧。我把受了“惊吓”的宝宝接回家之后,感觉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事先安排训练,让宝宝有“镇定”等家长的习惯。
于是,我开始与宝宝约定:放学后爸爸一定会去接他,但是可能会因为一些意外晚到一会儿,如果爸爸去得晚一些,不要害怕,也不用哭,稍微等一等就行。宝宝虽然不同意我晚去,但我还是决心要锻炼一下他镇定等爸爸的心态。第二天,我到了幼儿园后故意站在远处,宝宝放学后没看见我,又哭了,不过这次哭得比上次要轻一些。第三天,我又“故意”去晚,而宝宝没有再哭。就这样,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宝宝果真学会了镇定地等待家长,我也有些宽心,因为宝宝可以应对一种“意外”了。
收获5:对老师的话不要太敏感
宝宝上幼儿园两周后,给我捎回一个话:老师让你下午去找她。我心里一惊,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我问宝宝:“有什么事吗?”宝宝说:“不知道。”
下午,我到办公室找到宝宝的老师,由于是第一次以家长的身份见老师,所以有些紧张。果然不出所料,是因为宝宝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老师说宝宝在班上年龄最小,她们教的一些东西宝宝有些跟不上,让我在家里多辅导一下宝宝。说心里话,我觉得宝宝成绩差确实让我感觉有失脸面,于是我向老师保证,要在家里好好辅导他。
宝宝再次放学回家后,我拒绝了他到楼下玩的要求,而是让他拿出幼儿教材开始辅导,当时感觉自己几乎在强迫宝宝一遍又一遍地认字母、写数字。不出几天,我发现宝宝不但开始讨厌我这个爸爸,而且开始讨厌上幼儿园了。
面对这种情形,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失误:我对老师的话太敏感了,这种敏感挫伤了我“望子成龙”的自尊,因此我对宝宝的辅导带有强迫色彩。辅导宝宝时我只顾及了自己的感受,而没有顾及宝宝的感受,用了一种机械的、没有技巧的方式,破坏了宝宝的兴趣,损害了父子关系,为了大人的“自尊”而进行辅导,确实有些得不偿失。看来我需要看看如何辅导上幼儿园的宝宝的书籍,更要学会如何客观平静地理解老师对宝宝的评价了。
收获6:维护老师在宝宝心中的地位
宝宝放学回家后,交给我一个纸条,是老师的一个通知:今天晚上电视台播放“宝宝乐园”,家长要陪宝宝一起看。宝宝强调了一下:“老师说了,让爸爸和我一起看。”到了晚上,我正在做自己的事情,宝宝叫我:“爸爸,来看电视了。”我说:“你自己看吧,我有事情要做。”宝宝说:“爸爸,是老师让你和我一起看的。”
自从上幼儿园以后,宝宝就有了“老师崇拜”意识,动不动就说这事是老师让做的,那事也是老师让做的,我这个爸爸的地位在宝宝的眼中已经屈居第二了。今天又是“老师让一起看的”,我正忙着呢,不看!但转念一想:不看不行,我有责任维护老师在宝宝心中的地位,如果我不能很好地执行老师的要求,就会给宝宝一种误导,这种误导会潜意识地造成宝宝与老师的对抗,会给宝宝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想到这里,我赶紧放下自己的任务,耐心地与宝宝一起看完了电视节目,并且对宝宝说:“你们老师让看的节目真不错!”宝宝一听,眼睛都有些放光:“老师说的没错吧。”看来,维护老师在宝宝心中的地位,也是家长需要做好的一件大事。
欢迎宝贝入园
时光如梭,转眼间,两个月的暑假也快接近尾声了。真的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宝贝们。我时常会想象他们升入中班第一天的样子。会不会是兴高采烈呢?是不是高高兴兴的呢?还是会有害羞的呢?我这个老师还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迎接他们。
今天是开学前的第三天,我依旧是怀着喜悦和希望的心情提前来到幼儿园。我先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布置教室里的主题墙。把教室的墙面布置到温馨,向荣。然后,再把教师的区角准备恰当。尤其是幼儿喜欢的美工区和建构区。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特别想等宝贝们兴高采烈的来园时能收获满满。最后,我把教室的每个角落擦得干干净净,把门窗也擦得干干净净等宝贝们入园。
另外,最总要的是做好一切计划准备,比如中班幼儿下学期一系列的活动安排。在户外活动中,球的练习方法,花样玩法。轮胎的各种玩法。在室内八个一中,我打算着重让幼儿练习魔尺的玩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另外,在室内八个一中,我也穿插了幼儿对橡皮泥的玩法,还是巩固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我把准备工作做好,为顺利开展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一系列户外活动做好准备。还有,最关键的环节是,我把教师备课准备充分。把教具准备充分。争取在教学上也让宝宝有个新的提升和进步。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为幼儿的健康快乐进步做好一切准备的铺路人,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感到自豪。
怎样解决宝宝的入园焦虑
宝宝长大了,可以进幼儿园了,当看到自己的小宝宝一摇一摆地走向人生新的阶段,作为父母,是否有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感呢?但是,这个时候,也更需要父母及幼儿园老师注意潜伏在孩子身边的危机——“初入园焦虑”。
父母篇
如果孩子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初入园焦虑”。父母要有恒心、耐心和信心,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一定能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入园前:每天抽空让孩子和左邻右舍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来上幼儿园时,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上学,这样就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了;让孩子逐步养成和幼儿园相适应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餐,中午睡午觉;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游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训练孩子自己上厕所,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增加自信;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给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图卡、画片。
入园后:孩子大哭大闹时,父母逗留时间不易过长,应及早离开;父母不宜当着孩子的面,告诉老师孩子的缺点,要记得顾及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不良嗜好已经在幼儿园中改正了,回家后父母还应配合巩固;父母要常和老师沟通,按照老师的指导、要求配合家教,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老师篇
“问题宝宝”之大哭大闹型
症状:小明是一个体弱多病的男孩,初入园三天以来,他一直大哭大闹,还闹绝食。老师上前抚慰他时,他就用踢、推等攻击性行为发泄不满。妈妈来接他时,他紧紧抱着妈妈不放,边哭边喊:“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上幼儿园!”
对策:
1、做游戏。老师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转换他的注意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和老师亲近起来,这有助于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恐惧和陌生感。
2、扮演妈妈。对特别依赖妈妈的孩子,老师不妨有意识地扮演妈妈的角色,让孩子感觉一切如常,好像在妈妈身边一样,消除孩子与妈妈分离的恐惧、焦虑和不安。
“问题宝宝”之孤僻沉默型
症状: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小乖的眼睛一直红红的,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僻。她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愿意睡午觉,要求把自己的小床和小朋友的分开,搬到另一个房间去;小朋友主动找她玩,她也拒绝和小朋友亲近,独自一人躲起来哭。
对策:
1、主动聊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每天都主动找这类孤僻沉默的孩子聊天。
2、帮助孩子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小伙伴。
3、立刻表扬。发现这类孩子的点滴愉快情绪,老师应该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她,让她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表达出来。
4、单独游戏。对于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游戏的孩子,老师不妨把自己转换成孩子的角色,单独和他做游戏,激发他和别人共同游戏的兴趣。然后老师再慢慢离开,换上其他小伙伴和他继续做游戏,让他感受和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促使他主动寻找小伙伴,渐渐摆脱孤僻,有自己的好朋友。
“问题宝宝”之特殊嗜好型
症状:小龙年龄和其他孩子差不多,却有一个很“幼稚”的习惯:迟迟不能断奶,时时刻刻必须含着奶瓶,游戏、学习、睡觉一刻都离不开奶瓶。路路是个大个子男孩,每天都带着橙汁来幼儿园,家里人把他宠成了什么水都不喝、什么饮料都不沾,只喝橙汁的特殊嗜好。
对策:
1、一步一步“戒掉奶瓶”。对断不了奶的孩子,老师可每天减少他的牛奶量,逐渐过渡到晚上不用奶瓶,但由老师抱着入睡,再逐天减少老师抱着入睡的时间,最后过渡到让孩子安心地睡在自己的小床上。
2、让孩子教育孩子。对于只喝橙汁不喝水的孩子,老师可让他每天亲眼看一看小朋友在体育锻炼后是怎样开心、主动地喝水的;让他亲耳听一听小朋友诉说喝完水的凉爽感觉、水对人体的好处。渐渐地,孩子就会跟着其他小朋友尝试喝水了。
幼师指点:宝宝吃饭困难支招《吃饭进步棒宝宝》
导读:我们还布置了“我是吃饭棒宝宝”,谁一天三顿饭都能吃得好就可以成为“我是吃饭棒宝宝”中的一员,可是在周三吃中午饭时,几名幼儿都吃完饭去贴小贴片了,何玲喜忽然对我说:“老师,我不想贴小贴片”,我低头看她碗盘中还有许多的饭菜。
我们班的幼儿吃饭都较为困难,每顿饭几乎都是吃一半送回小灶一半,为了引导幼儿不挑食正常进餐,这周我们在进门处墙角布置了“我吃饭香”互动内容,幼儿吃饭时不挑食能把自己一份饭菜吃光,同时又能注意保持桌面、地面干净就可以往自己的大苹果上,贴一个小贴片,以示奖励,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还布置了“我是吃饭棒宝宝”,谁一天三顿饭都能吃得好就可以成为“我是吃饭棒宝宝”中的一员,可是在周三吃中午饭时,几名幼儿都吃完饭去贴小贴片了,何玲喜忽然对我说:“老师,我不想贴小贴片”,我低头看她碗盘中还有许多的饭菜。
熹熹的话给我感触很深,这种方法是否忽视了一些像蒙蒙一样,本身饭量就小,经常不怎么吃主食的幼儿,以及生病了,食欲不好的幼儿,思考后,我开始调整了这个内容,每天不仅凭“我是吃饭棒宝宝”,还增加了一项就是评:“我是吃饭进步棒宝宝”,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照顾到全体幼儿,使活动内容能对大家都起到激励促进作用,而不至于使一部分幼儿,由于总得不到小贴片,情绪越来越抵触。
十个游戏可锻炼宝宝小手指
锻炼宝宝的小手指有很多种方法,今天就为您收集来网上的10种小游戏,相信可以把宝宝的小手精细动作练得很出色。
1.打电话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力量,手的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玩法:妈妈与宝宝一块做“打电话”的游戏。妈妈先示范按电话号码,让宝宝也来按电话号码,妈妈模仿电话铃声,之后妈妈与宝宝用电话通话。增加游戏的乐趣。
准备:玩具电话两部2.装豆子目的:发展小手肌肉的灵活性,以及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家长演示放豆的过程,突出两指捏豆的动作,豆子放入瓶中后摇一摇,使之发出声响引起宝宝的兴趣。家长再引导宝宝如何从瓶中取到小豆,先由宝宝自己进行探索,宝宝不能解决时,家长再示范将豆子从瓶子中倒出。家长与宝宝一同游戏,玩后与宝宝一起将玩具收起来。
准备:花生豆、矿泉水瓶。
3.我会舀东西了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精细动作,学习使用勺子,为宝宝独自吃饭做准备。
方法:将纸球放在小盆里,宝宝坐在小盆旁边。妈妈先示范用勺子来舀纸球,然后把勺子递给宝宝,引导宝宝用勺子从小盆里舀纸球,舀起再倒回盆里。等到宝宝动作熟练后,可以让宝宝把舀到的纸球倒进小碗里。
准备:勺子、盆子、纸球若干。
4.小棒钻洞目的:训练宝宝手指捏取小物品的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方法:家长示范将小木棒从瓶口的小洞中防入,引导宝宝:“噢,小棒要过山洞了。”让宝宝将小棒从小洞中放入,开始时如果不会,家长可以手把手地帮助宝宝。
准备:瓶子、小木棒若干5.画一画目的:发展宝宝的小肌肉群、手眼协调能力,让宝宝学会画竖线。
方法:教师先在纸上示范画斜线,并说:“哦,下雨了。”让宝宝练习画竖线,并注意其握笔姿势应正确,同时,还可以让宝宝模仿画栅栏、气球等。
准备:纸、水彩笔6.串彩珠目的: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其小肌肉群的精细动作和语言模仿能力,启发想象力。
方法:妈妈教宝宝一颗一颗地把彩珠串起来,一边穿一边说:“小珠子,圆又圆,上面开个小洞眼,我拿小绳往前钻。”可以将穿好的彩珠围在他的脖子上或戴在手腕上,当作“项圈”或“手链”玩。
准备:彩珠、较硬的绳子7.小手画一画目的:训练宝宝的手指力量和对画笔的认识。
方法:妈妈和宝宝各选一只画笔,把其余的画笔先收起来。让宝宝学着家长的样子在画纸上做点画、画弧线等。如果宝宝还不想画可让宝宝先看大人画,并且让宝宝欣赏大人的作品,家长用夸张的口气让宝宝也想动动手。(刚开始不要强迫宝宝动手)准备:图画纸、油画棒8.大气球目的:启发宝宝涂鸦的兴趣,发展手的活动能力。
方法:家长与宝宝先玩一会气球,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家长出示一张已经画好气球但没有画线的图画,请宝宝给气球画上线。家长可以手把手的教宝宝。同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用油画棒在白纸上画画,边画边向宝宝介绍画的是什么?激发宝宝绘画的兴趣。
准备:油画棒一盒,画纸若干9.涂涂点点目的:发展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对色彩、涂画的兴趣。
方法:让宝宝坐在小桌前,妈妈先用油画棒在纸上慢慢画出一个娃娃脸或小动物,再涂上各种色彩,以激发宝宝的兴趣。然后把油画棒给他,教他用全手掌握笔,并扶住他的手在纸上作画。再放开手,让他在纸上任意涂涂点点。
准备:纸、油画棒。
10.手印画游戏目的:认识到浸过或刷上颜料的实物可以在纸上留下痕迹,学会利用这一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方法:准备一些颜料、碟子、白纸和各种形状的小物件。妈妈在一个瓶盖上沾上颜料,在纸上印出几个图案,然后让孩子尝试用各种材料印画。妈妈把一个生的土豆或萝卜切去四分之一,在切面上刻出一个三角形或四方形,再让孩子来印画。如果妈妈能刻出好看的小图案,也可以用双手来沾上颜料来印画,孩子会更喜欢。
准备:颜料、白纸等。
叶子是树宝宝的手指(拟人化教育)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小朋友在院中采摘冬青树的叶子。每一次我都会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小朋友一定要爱护花草树木。但效果不佳,仍然有许多的小朋友来采摘冬青树的叶子。
这一天下午,我带着小朋友在院子里自由活动,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的手里拿着冬青树叶,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批评教育。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向他们介绍:“小朋友,你们看,树宝宝在向你们招手,打招呼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好吗?我附在冬青树上,将耳朵贴在树枝上,小朋友也像我一样把耳朵贴在树枝上。然后我对小朋友说:“孩子们,你们听到了吗?树宝宝想请你们说一说树宝宝都有什么本领?”孩子开始兴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树的功能。甜甜说,树可以吸收灰尘。栋栋说,树可以吸毒,还可以绿化环境。有的孩子说树木可以做成小桌子小椅子。小朋友谈论得非常热烈。
趁着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我又接着说:“树宝宝请老师转告小朋友,他们非常喜欢小朋友,希望小朋友以后不要再摘他们的叶子,叶子就是他们的手指,因为那样它们就会很疼、会很伤心。”孩子们认真地听着,然后纷纷跑到我的身边表示:我们一定要爱护冬青树,再也不摘他们的叶子了。
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去摘树叶,看到别的班的小朋友摘树叶,他们会跑过去认真地告诉他们:别摘树叶了,树宝宝会很疼的。
看来,对幼儿园里的孩子用生动亲切的拟人方法教育比单纯讲道理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