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应对任性
发布时间:2021-06-08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能力。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纲要》中也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而且在交往中普遍表现出独生子女所具有的自私、孤僻、固执和冷漠等不良现象。所以本学期我就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和同伴一起完成一副作品,你们要合作完成。伞的名字叫“友好伞”,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能友好的合作完成伞的绘画。最后我们要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欣赏,评选出最漂亮的“友好伞”。”
张浩宇、姚则亦、张一珊为一组开始作画。
姚则亦:“张浩宇你画这一块,姗姗你画这一块,我画这一块。张浩宇:“我不想画那一块,我想和姗姗一起画这块。
姚则亦听完,急了:“不行,老师没说让两个人画一块。我说你画哪块就画哪块。”
张浩宇:“那老师也没说不能两个人一起画。”
姚则亦听完狠狠的瞪了张浩宇一眼。
分析:
孩子的任性与霸道是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说一不二是比较典型的现象。孩子的心中认为爸爸、妈妈都听我的,那其他人就必须听我的,这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他们会把这种意识带到幼儿园,认为就是我说了算。案例中的幼儿,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一是因为家长对她过分宠爱有关,另一方面的原因还在于教师之前的教育只注重了讲道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这种任性、霸道的“公主病”总是没有根除。
措施:
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到姚则亦身边说:“姚则亦,这个地方不要画绿色,换个颜色。”只见她愣住了,迟疑了一下,换了颜色。又过了一会,我又说:“姚则亦,不要跟张浩宇画在一起,分开画,你画你的。”很明显,姚则亦很不高兴,不情愿的走到另一边开始画画。又过了一会,我指着她画的花朵说:“你这个花朵不要用红色了,你看都这么多红色了,换换!”这次姚则亦反驳了:“我觉得红色好看。”“不行,我让你换你就得换。”听完我的话,姚则亦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看得出来姚则亦很生气,同时她也很不想换颜色。做的这里我觉得我的“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的方法已经收到效果了,于是我蹲下来问:“姚则亦,朱老师这样跟你说话,这样让你做不愿意的事情,你有什么感觉?”
“我心里很难受,很生气,不想理你了。”“嗯,那你知不知道,你刚才就是这样跟张浩宇说话的,你还不让他跟姗姗一起画画,他刚才的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你们画的这个伞就不能叫“友好伞”,因为你们不友好。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做?”“好好跟小朋友说话。”“好好跟小朋友说话,不能命令小朋友这样那样,想想你刚才的感受。懂了吗?”“嗯”随后,姚则亦高兴地跟张浩宇、姗姗一起完成了作品“友好伞”。
反思:
任性是每个孩童时期都会有的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到任性带来的总总“坏处”,大多数孩子还是会渐渐改变的。
孩子通过这次经历而有所转变,重要的原因就是切身的体验与感受。虽然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提倡,但是感受与体验深入了孩子的内心深处,让她能有所触动并印象深刻,从而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幼儿不论什么教育绝不能放在理论上、口头上,应从实际生活中的点滴抓起,而随机教育或是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教育则更为有效,尤其关键的是若能触动心灵,让孩子自发、自愿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跟同伴交往。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信任坦诚的重要性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有一个新的班级开设了,没有想象中哭闹的厉害,还感慨现在孩子真的越来越聪明,就连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时间都缩短了。在这过程中,有一位孩子的家长找园长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在送了一天之后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说自己今天“咕嘟咕嘟的吃了一个粉色的药丸”,幼儿园早就有规定,不在幼儿园内为任何孩子服药,家长如果有需要,也都是在家里服药并留观,而且这个孩子刚刚入园一天,为了让家长彻底放心,园长叫来当事班级的班长了解情况,从一日给孩子吃的东西,到区域活动进行的内容,到几位教师给孩子讲解的知识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并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并且给家长讲解了孩子往往容易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混在一起来讲述,当然,我园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我们也相信我们的教师,因此,园长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直接叫来班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我们的坦诚态度,后来家长非常安心的离开了。
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让家长更快的信任我们,这就需要教师以专业的态度和精神以及知识,来教育保育幼儿,从专业的知识角度来与家长进行沟通,无论是沟通的内容,还是沟通的方式,都应该合适。作为家长,初次与教师打交道,还是应该本着基本信任的态度,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我们的沟通和工作才能够畅通和有效,如果带着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可能很正常的事情都会认为不正常,孩子是纽带,将幼儿园和家庭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孩子的教育,必须是社会、幼儿园、家庭的合力来完成,所以,还是希望我们能够彼此信任、相互协作,携起手来共同保障我们的孩子健康茁壮快乐的成长。
教育随笔:不能纵容孩子的任性
周奕是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看起来比其他的孩子瘦弱,而且自理能力也很差,周奕的父母工作比较忙,一直由奶奶照看着。奶奶照顾孙子可谓是关心备至,样样都为宝宝想到了。每天早上来园,奶奶亲自帮周奕把外套脱下来叠好并放好。还要帮周奕找到自己的小椅子,在教室门口再观察一阵子才安心地离开幼儿园,而其他的宝宝都是自己进教室找到小椅子坐下。奶奶每天都给周奕带许多零食和一大瓶饮料,而且大多是些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因为吃零食太多,所以中午就不愿意吃饭了。
放学时我们跟周奕的奶奶交流之后得知,一直以来,周奕每天早上都不吃早餐,只吃零食喝饮料,不给他就哭,早上不吃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我们劝说周奕的奶奶,尽量给孩子吃早餐,最好不要带零食了。“我们周奕非常任性,啥事不依着他,就撒泼打滚,连哭带闹。”“犯起性子来怎么说也不听,有时不由着他,哭着哭着就吐了,最后还得由着他。真没办法!”奶奶心疼孙子,每天还是给他带零食。这样不好的饮食习惯导致他经常呕吐,问其家长才知道他的肠胃不好,呕吐是经常发生的事,家长对此也已经习惯了。这不是纵容孩子的任性,任由其发展的结果吗?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教你应对孩子的任性
孩子的任性使父母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父母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教育随笔:利用游戏规则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
桌上两个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围一圈小朋友在观看,不时发出一两声议论。其中一个小朋友跳的明显要快很多,胜券在握。另一个小朋友有些着急了,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连续跳了好几个格,在场的小朋友把这个问题指了出来,这个小朋友理直气壮的回答:“在家妈妈就让这么做”,其他小朋友也毫不示弱,立即指出妈妈这么做也是不对的。该小朋友生气地把棋盘掀翻在地,并且说再也不玩跳棋了,引起小朋友们的一片混乱。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该幼儿能这么做除了本身缺乏规则意识之外,还与家长长期的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任性行为是分不开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家长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过分宠爱,百般迁就,会导致幼儿的骄横无礼,遇事任性而为。同样若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缺乏统一性,全凭自己一时的意念,而不考虑后果,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缺乏一种做事的标准,从而缺乏规则意识。
通过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分析,结合学前期幼儿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规则来巧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实践证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更易于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因此在游戏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来讨论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我们该怎样遵守?以前面的案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小朋友这么做,对吗?我们玩跳棋时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玩跳棋的规则都有哪些?这样,幼儿要想和别人玩游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引导孩子们制定了自己能接受的规则之后,还应对这些规则进行积极强化。幼儿的任性行为,会促使他们对外界的规则特别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规则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往往老师越是强调,违反的次数越多。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表扬能够积极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不仅能对其他幼儿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还有利于所有幼儿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
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游戏规则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从而促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孩子的“不会”
开始玩区域游戏了,今天美工坊提供了制作菊花的彩纸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六位小朋友来制作。他们先每人取了一根“树枝”,接着又拿出筐里的彩纸开始撕了。希希、鑫鑫先拿起彩纸来撕,可是怎么也撕不开,接着小伦、萱萱和涵涵也都撕起来,可是仍然没有一人撕开。希希第一个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不会撕。”然后就把彩纸递给了我,看到希希的举动后,一旁的小朋友都把彩纸伸向我跟前。我看了看之后,便还回希希的彩纸,然后走到孩子中间,重新拿起一张彩纸开始撕了。我指着彩纸重新介绍撕的方法,可是却发现这纸怎么也撕不开,必须用指甲使劲地扣,我艰难地撕开一张之后,发现孩子手中的贴纸仍然撕不开。最后我决定收回孩子的纸,把一张张纸先撕开一个小口,然后再让幼儿去撕贴。果然,重新撕过的贴纸孩子们很快会自己撕开了,树枝上的花瓣也越来越多了,美丽的菊花终于制作完成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个个都兴奋不已。
这个小小案例引起了我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两位老师就发现班上的孩子似乎“很懒”,常听到孩子们跑到跟前说:“老师,我不会。”然后便等着老师和阿姨的帮助。有时候不会提裤子啊,有时候不会画画啊,有时候鞋子也不会穿了。然而只要老师帮助过一名幼儿,一旁的幼儿看见了也会要老师的帮助,其实当老师不帮助时,他们也能好好的完成。所以当听到孩子说“我不会”,我便先不理,要求孩子自己先动手。而当孩子们真正有困难时,遇到上面的情况时,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就要灵活应变了。
总体看来,针对班级幼儿易受他人影响、独立性不够等特点,当孩子们说“不会”时,成人可以分两步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第一步要等一等;当孩子求助时,先观察实际情况分析幼儿的求助原因。到底是不会还是想偷懒,或者真是遇到了大难题。千万不能立即去帮助幼儿完成。第二步要做一半即是帮助幼儿解决一半的困难,留有空间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这既避免让孩子们过分依赖又能让孩子收获自我成就感。
教育随笔:有个性的孩子如何对待
韩**是很有性格的小朋友,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像早上的时候会开心的跑到你的身边向你问声早上好,笑眯眯的很可爱。但有的时候无缘无故的就会生气起来,嘴巴撅起来,上课不认识,经常会跟周围的朋友说话,而且老师看到了说他的时候也不听老师的话,真的挺气人的。最主要的是吃饭问题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嘴巴撅起来,坐在那里等着老师过去漂亮的脸蛋也变的难看了,韩**笑起来才好看的老师每次都会夸她,今天韩**真帅,要是吃饭吃的快就更能干了。
个案分析:
从以上的事件分析,我们摸清了小孩的想法,知道如何哄小孩,小孩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他们也有自己的脾气,你生气时候,他们也会生气,也会叛逆,不会顺着你的意思。所以老师有的时候也需要静下心来跟他们讲。不能生气的破口大骂,即使这样有的小朋友或许还听不懂,甚至被吓坏了。我们也要跟他们好好的沟通。一般都要先说他们好多方面,哪里哪里做的很好,可是呢,有的地方他们就坐的不够好了,现在啊被老师批评了。你们要被老师批评嘛?他们都会摇摇头不要。小孩就是小孩,他们明白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需要我们慢慢的教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说过的话会有一定的理解。现在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太多,毕竟是个小孩子,给他压力了反而不大好,要的就是放松,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进步。幼儿他们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对还不是很了解,每一次的错误都需要老师去指引他们,教导他他们该怎么做,让他们积极提问自己想要说的,想要做的。不要把心里话放在心理面,把开心与不开心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解决。
教育随笔:“组长”效应
教育随笔:“组长”效应
“组长”一组之长,老师之下,全班幼儿之上,孩子们心中至高无上,而且,孩子们已是大班的孩子了,有必要放放他们了。
利用这点,我们班的两位老师达成共识,并和小朋友商量了“组长”的产生方法以及取消方法,最后孩子们一致同意采用按学号轮换“组长”,做“组长”的小朋友要“明白、自律、不骄”如果轮到哪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因为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多次,就取消“组长”的资格,这样,孩子们开始了协助老师的工作,如:饭前提醒同伴小便洗手,饭时帮助分碗分匙,饭后组织安静游戏活动,睡醒后分拨安排,活动时分玩具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选“组长”这个方法,不仅减轻了老师工作的压力,还掀起了孩子们争做好孩子,培养好习惯的内在动力,最明显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养成了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同时锻炼了他们竞争、管理、各作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教育随笔:学会适应
教育随笔:学会适应
魏书生曾经说过,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是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我认为也同样是一个道理。
我们不能对学生的现状听之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让他们不断提高的目标,但是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埋怨,灰心,要享受到改造学生的乐趣。要不然,对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没有好处。埋怨、灰心、等待得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成绩越来越糟糕,老师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与其埋怨,灰心,等待,不如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做法。
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找出原因或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逐一解决。如有的学生约束力差,那么教师就要取得家长的协助,回家后让家长监督和督促他的学习。有的学生书写太差,老师就从笔画书写开始,手把手,一步一步的改正他的不良习惯。同时,对于他们不认真书写交上来的作业,必须让他们重新写。直到老师认为比较认真了为止。对于上课爱溜号的同学,老师的视线要经常在他们身上扫过。并且要让他们一直有事可做。不要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偏离学习主题。也就是说让他们没有机会溜号。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不很高明,但是见效比较快。老师摆脱了一味的批评带来的不快,自己少了许多与学生生气的机会,同时也节约了时间。这样做,老师轻松了,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练习。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工作,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个人生活态度的写照。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枯燥乏味,要想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生机,要想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有情趣,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试着适应环境,享受现在的所生活带来的乐趣。
我们的生活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什么不快快乐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