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具有探究性的七巧板
发布时间:2021-06-07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的游戏的重要性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
大班的孩子喜欢益智类的玩具,这种玩具要求动脑、动手,操作性强,往往具有挑战性。因此,根据他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我用卡纸做了五套七巧板,从易到难,放入益智区后,深受孩子的喜爱。
案例描述:
自选区域活动时,有好多孩子选择益智区,由于要控制区域人数,我选了孙逸佳、俞欣宜、陈嘉航、楼渊等五名幼儿。俞欣宜拿着七巧板对孙逸佳说:“我们一起拼这个图案好不好?”“好啊,是狐狸么。”孙逸佳说。这是,陈嘉航他们靠了过来,对俞欣宜她们说:“这个图形很难拼的,上次我和楼渊拼了好就才拼出狐狸来的,要不要我们帮忙啊?”“不用,你们能拼出来,我们肯定也可以拼出来的。”俞欣宜说。于是,她们两个开始拼了起来,楼渊和陈嘉航一直没离开,看着她们两个人拼,她们两个尝试着不同的方法,可始终有一块是多出来的,她们两个继续尝试着,用其他拼法,陈嘉航和楼渊看着很着急说:“不要弄乱了,只要把小三角形换个方向就可以了。”孙逸佳她们采用了楼渊的方法,果真不多不少,狐狸成功的拼了出来,她们弄乱了图形,又重新拼了一遍,很开心。陈嘉航他们也拿起了另一副七巧板,开始拼其它图案。
案例分析:
七巧板让幼儿动脑、动手,他们可以拼规定的图案也可以通过想象来拼自己喜欢的图案,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此孩子都十分喜欢玩七巧板。面对于灌输式的教法,教孩子几何,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而那些能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七巧板以及不同的玩法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孩子会比较喜欢,而且轻轻松松认识几何形体。
探究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活动。材料的探究性则是指材料必须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也就是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大班数学有趣的七巧板
这是大班数学有趣的七巧板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了解七巧板的有趣,能大胆想象,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七巧板、剪刀活动过程:
引起玩七巧板的兴趣。
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提问:这是什么形状?是由哪几个形状组成的?
知道七巧板是由7块形状板组成的,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出示“七巧板房子”,观察、讨论是如何拼的、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
幼儿操作。
用剪刀沿实线将操作材料剪成七巧板。
摆一摆,拼一拼。
相互欣赏、交流。
向同伴介绍自己用七巧板拼了什么、是如何拼的。(鼓励大胆想象、积极拼摆的幼儿)教后感:这节课上下来,觉得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错,我想:这节还需要再上一节课,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掌握。
教后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七巧板很感兴趣,并能大胆想象,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孩子对这节课兴趣高,掌握的快.
活动反思:
现代教育学认为,“儿童的智慧在指间上”。拓展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学以致用,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技能的体验,同时学生的成功感也就产生了。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七巧板拼出的美妙图形,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接着让学生介绍有关七巧板的知识,然后,学生对照着七巧板的图形,了解它的构成。最后,给学生开辟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进行拼图创作。人人都动手参与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拼摆图案时,有的同学想像力很丰富,拼出了与众不同的图案,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四人一组用七巧板拼出一个故事,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开动脑筋,拼出了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讲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建议,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不足之处,整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有欠妥之处,即不应让学生在完成“探究日记”时浪费时间,教师要适当进行指点。应将大块的时间放在学生拼摆几何图形上。
相关文章《大班数学:快乐火车》:大班数学活动快乐火车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记录6以内数的分合形式。练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看算式报出答案。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数学快乐火车教案吧。
《大班数学教案:倒计时》:大班数学活动倒计时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延伸,活动过程等内容,了解倒计时的含义,对计算倒计时的方法产生兴趣。体会倒计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倒计时教案吧。
《大班数学教案:我给他们排排队3》:大班数学活动我给他们排排队3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延伸,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喜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的存在和美感,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我给他们排排队3教案吧。
好玩的七巧板
背景描述:11月初,我们班引进了“七巧板”,每人一幅,摆放于区域当中。这是一种新型的七巧板,与传统的七巧板在形状上有很大不同,但却能更好地启发幼儿的思维,小小的七块板,能够拼出无数东西,是启发幼儿思维的一套很好的玩具。孩子们接触七巧板已经有1个月了,而且老师也已经教了一些内容,每天晨间接待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玩这个。
情景描述: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大家又开始自由选择区角,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益智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选择了七巧板,只见他们每人拿了一付七巧板后就开始拼了起来。彤彤拼了一个和尚,他们组的其他小朋友也全都跟着拼和尚;彤彤拼了一把金钥匙,所有的人又跟着他一起拼金钥匙;彤彤拼了一辆汽车,这下,很多小朋友不会拼了,他们全都围着彤彤的汽车转:“这个是怎么拼的?我不会拼。”有几个孩子请彤彤教,有几个孩子开始自己继续拼和尚、金钥匙了。学拼汽车的小朋友没多久就学会了,可是那些拼和尚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在聊天了。
情景分析:由于要参加区里面组织的七巧板比赛,彤彤作为候选选手一直参加者专门的培训,她接触七巧板的时间比其他小朋友多得多,而孩子们也都知道这件事情,所以他们全都喜欢跟着彤彤拼,当彤彤拼和尚、金钥匙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跟着拼了,那是由于老师教过这两个东西的拼法,所以他们会拼,也就跟着拼了;可是当彤彤拼汽车的时候,这是老师所没有教过的,所以有的孩子就放弃了,他们不愿意再拼,有的孩子则有求知欲,主动向彤彤讨教,因此学会了。那几个不愿意学的孩子,在拼了几遍自己已经会拼的内容后,就不愿意再动手了,开始聊天,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探索精神,不愿意去尝试自己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可以说,他们的求知欲望没有被激发,而且每天早上他们都在拼同样的内容,因此,他们已经兴趣缺失。
改进策略:我觉得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孩子的这种探索欲望,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看书上所有的图案,跟他们说:“这都是七巧板拼出来的,这个七巧板可神奇了,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就能变一个摸样模样,只要你用心,你肯定能够学会。”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几次竞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的求胜心,激励他去主动探索。
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一)我的小鼓响咚咚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游戏,沈扬也走进了教室,他东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着露台走去,原来,露台上放着可以发声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摇摇——“沙!沙!”他似乎沉静在各种声音中,快乐地享受起声音带来的奇妙刺激。
“沈扬!沙球借我玩玩!”这是顺顺的声音,沈扬是个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会儿。”沙球借走了,美妙的声音失去了一个音符,沈扬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击着铁栏杆“叮——叮——”铁栏杆居然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顺顺被这声音吸引过来了,她学着敲,还向敲小鼓似的用两个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这样敲,我就敲上面,沈扬用鼓棰敲击横杠,呀?横杠也能发出声音呀!于是,露台的金属栏杆全成了他们的“打击乐器”,不一会儿,身边就又多了几个毛脑袋,他们也学着敲,沙球、小鼓、似乎没那么“走俏”了……
评析:
粗看在这个活动中,我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观察而已,但我认为,我没有任何的显性的指导不等于没有指导,我恰恰是通过给予他们互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不干预”作为指导策略。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即使当幼儿的探索不成功时,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因为对幼儿来说,探索中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不同材质敲击的不同感受,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导要尽可能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探索是自发的。当沈扬第一次敲击的时候,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行为造成的结果,让他欣喜,他敲得很欢快,如果这时我出面“干预”,他探索而得的经验——敲击会产生声音会被我“无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积极性会被我打消或者牵扯到其他的地方,经验会“流产”。孩子们的探索是互相借鉴学习的。当顺顺也学着沈扬的样子,敲击时,我更是把观察露台的视线收了回来,使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发地互相学习,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直接经验的传授,看着“毛脑袋”的增多,看来沈扬这个小老师,当得不错。
实录2:
隔天中午时分,我走到露台上,用手敲击阳台的砖头“扑!扑!扑!”“不对!不对!”张顺顺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属杆“叮!叮!叮——好听么?”我好奇地问:“怎么那么好听呢?我怎么敲不出来?”她扶着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给我:“只有这里才会发出来的!”她帮着我,用力敲击——“叮!叮!好听么?”阳光撒满了露台,金属杆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来的!”沈扬急匆匆地冲过来,“这里发亮的!就会发声音的!”“是么?还有哪些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呢?”沈扬用发亮的眼睛叮着桌上的金属小罐,顺顺则看上了另个小朋友的金属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台,只见大家都对自己发亮的东西感到有趣起来,王胡冰用手指敲击着自己的金色纽扣,邓雯婷用筷子敲着自己的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车轮也会发光……
评析:
孩子的经验毕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黄金,如果忽视不见,一瞬的记忆显然对他们毫无卑益,我觉得,适时地点拨,把自己从“老师”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的角度,去讨教孩子们,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用语言说出来,就象沈扬说的“亮的东西会发声音的!”我认为他的话简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发出声音的金属物的特质,他们的“稚语”有时比我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指导要点:
1、孩子对周围事物的主动探索,都是自发的,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老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心理空间的大小都是有关联的,当孩子发现了一样他们特别感到好奇的事物,他们通常的行为表现是反复重复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边来模仿他的行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在这个时候,老师的干预会使这一探索行为趋于瓦解,而且,老师的话在孩子看来是不可不听的,他们对原先的“创举”会失去兴趣,从而对未来的兴趣走向,失去了个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原发的探索,应该给孩子一段享受探索乐趣的时间。
2、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