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多想一秒,你会更快乐
发布时间:2021-06-07 幼儿园观察记录 区域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背景:区域活动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规律和活动区教育的目标设计而成的比较稳定的教育程序和教育方法策略体系。它与一般的集体教学不同,能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和直接操作的机会。开展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观察对象:宝祯
幼儿年龄:5岁
观察地点:幼儿园教室
观察时间:上午10:50-11:10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
幼儿行为:10:50-11:00区域活动开始,听到老师说可以去主题墙展示墙的益智玩教具那玩耍,他立刻跑到展示墙那玩了起来,这时梓梓也在展示台处两人未交流,没过一会,宝祯跑到了建构区,他站在区域旁看小朋友玩的不亦乐乎,慢慢的自己也蹲下来想要加入。建构区的晨晨说:“这的人已经满了。”宝祯慢慢站起来回到了原来的区域。
11:00-11:10梓梓依旧在展示台专心的玩耍,宝祯回到展示墙那漫无目的的闲逛了一圈,看到美工区的小朋友在做手工,他跑到美工区问赫赫:“你们在做什么?”赫赫说:“我们在做不同形状的饺子”。宝祯在旁看了一会,很开心。伙伴们在开心的做着饺子,他离开美工区又回到了展示墙,稍稍玩了一下便又去了建构区。YjS21.Com
解释与评价:宝祯是个活泼开朗爱动的男孩子,在区域活动这段时间里,看到宝祯不停地变换活动区域,哪里热闹他就跑到哪个区域观望一阵子,梓梓在展示墙那玩的很专注且很开心,宝祯却心不在焉,觉得没意思。由此看出他是个爱热闹的小朋友,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宝祯去的最多的区域就是建构区,能看出他喜欢建构区,但在听到老师说可以去展示墙那时,他跑的最快。由此我觉得宝祯是个行动派,思维很敏捷但缺乏耐心,考虑事情时不够谨慎。以至于区域活动时他并没有玩的尽兴。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观察记录:建构乐趣多
观察时间:**年**月
观察地点:室内建构游戏区
观察班级:中三班
今天的游戏时间到了,我邀请中二班的小朋友和我们班的孩子一起参加建筑游戏,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更高了,他们一边商量一边搭建,合作水平又有了提高。这次孩子们在搭建的过程中选择了用薯片桶当高架桥的桥柱,并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薯片桶太轻容易倒。“我们搭了一座爱倒桥。”瑶瑶说。我及时提问:“为什么用薯片桶搭的桥爱倒?怎样才能不倒?”孩子们忙着搭建,没有太关心我的问题,只是更加小心地走路、拿积木,靠自己的小心保持大桥的稳定。他们用薯片桶、积木、奶粉桶这三种高度的物品做高架桥的桥墩以保证高架桥能渐渐变矮与地面相接。由于高架桥已经用了较矮的积木和奶粉桶做桥墩,用什么做低架桥的桥墩又成了一个难题。孩子们在商量后,还是选择了用积木当桥墩,这次是把积木放倒了用积木的侧面当桥墩。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孩子们想让自己的低架桥也能渐渐变矮,与地面自然衔接,但是没有更矮的积木做桥墩。在探索一番后,他们选择了用积木当桥墩,这次他们把积木放平垫在了路面下,这样无论是高架桥还是低架桥都有了不同的高度,都有了较缓的坡度与地面相接。
回应策略:
今天参加建构区的几个孩子都有较好的搭建水平,孩子们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比如选择材料时,琦琦提出跟瑶瑶一起玩,还提出一起搭高架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高架桥容易倒的问题,并能思考较好的解决方法,选择了用积木当桥墩,把积木放平垫在了路面下。从中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技巧看,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孩子的性格、当时的环境、家庭教育等。中班幼儿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渗透合作要求,老师首先要创设机会,然后多给予孩子良好的合作技巧和方法,为大班的合作活动做好基础。
幼儿观察记录:快乐洗手
幼儿观察记录:快乐洗手
小小班幼儿在洗手的过程中,总会听到不断的告状声:“老师,他又在玩水!”“老师,XX没有挽袖子”……每天这些事情总是重复发生。过去,我总是反复提醒常规要求,“洗手时要这样……要那样……注意……”可效果总是不好。
我想,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遇到喜爱的游戏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于是,我调整了策略。
这天,在孩子们洗手时,我也加入进去,并有表情地唱起了《洗手歌》,这是我从《洗洗小手》改编过来的歌曲:
挽起袖口,洗洗小手,我们来洗――手……甩甩抖抖,甩甩抖抖,水珠飞跑了……
我边唱歌曲边洗手,当我唱倒甩甩抖抖时,时而快抖,时而慢抖,夸张地动作一下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纷纷跟我学起来。格格甚至一边随歌曲的内容进行表现,一边把自己的想法也融入动作之中。
让洗手环节趣味化,游戏化,让幼儿在歌曲的强弱,节奏快慢的变化中,通过动作表现歌曲内容,表达自己对歌曲欢快的感受,能促使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现在,就连以前幼儿最爱敷衍的挽袖子,甩手,摘毛巾等环节,孩子们都愿意主动完成了。
教师应做有心人,引导幼儿建立适合其年龄特征,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常规。尤其是如何引导幼儿由“要我怎样做”变成“我要怎么做”,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深思。
观察记录:身随乐动
观察时间:***
观察对象:彬彬
观察地点:教室
注意:
无意中,发现彬彬喜欢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随着毕业典礼的临近,我们想将读书节的弟子规诵读进行编排,试图将古典音乐融入到弟子规中,无意中我收藏了一段古典音乐,于是,突发奇想,临时让彬彬即兴随乐而舞,看看他对这段音乐会有怎么样子的表现,当轻柔舒缓的音乐响起,只见彬彬张开双手,扭动身姿、身随乐动,那种对音乐的感悟,真的是种天性的绽放,于是,在毕业典礼的节目排练中,我将他的表演融入到了表演中,让他得以在自由、自主的进行独创中可以随乐、随心而舞。
识别:
通过平时活动的开展,可以看到彬彬活泼爱动,喜欢模仿,喜欢用身体动作表现,他的动作、表情都非常夸张,动作协调,节奏感非常的好,因此,提供音乐,提供表现平台,创设环境,激发他自由自主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表现美。
回应:《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指出:5——6岁的幼儿能够积极参加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能够合作和独自表现,在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中指出:能够自编自演,能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在今后的活动中,将他的优势发扬光大,如提供经典音乐、优秀表演视频,让他在欣赏音乐、视频的过程中欣赏、感受和发现艺术的美。
幼儿观察记录:给你一个表扬的棒!
小班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观察片段
观察内容:嘉奕是懿滺的好朋友,但最近生病没有来,前一天玩建构区时,王懿滺自己搭了一座桥,把所有的积木围了一个圈,自己坐在里边,没有选择和任何一个小朋友一起玩。我几次都有想走近懿滺和她一起游戏,但是她的积木围栏挡住了我前进的勇气,也许她的心里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玩伴。今天嘉奕来了,下午玩区域他们两个都选了美工区。玩着玩着,懿滺对嘉奕说“我要给你一个表扬的棒”,嘉奕对王懿滺说“我要给你一个批评的棒”。懿滺听了对嘉奕说“你也给我一个表扬的棒好不好”然后重新对嘉奕说“我要给你一个表扬的棒”,嘉奕还是说“我要给你一个批评的棒”。懿滺想了想对嘉奕说“那我先给你一个表扬的棒,再给你一个批评的棒”。
观察分析:日常观察中我发现懿滺最喜欢的朋友是嘉奕。懿滺喜欢和自己好的朋友玩,如果好朋友没有来,她不愿意再选择其他人,而是更愿意一个人。她和朋友的对话也能看出她是一个很爱朋友的孩子。当嘉奕说给她批评的棒时,懿滺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好朋友。她温和的商量着问道:“也给我一个表扬的棒好不好?”并且善良的又给了嘉奕一个“表扬”的棒。当懿滺再次给“无心”的伤害她时,善良的她还是愿意把“表扬”的给自己的好朋友。
其实我知道嘉奕并不是真的想要批评懿滺,她只是知道表扬和批评经常一起出现。在这个小班自由交往的小片段中,不难看出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还处于自我为中心阶段。懿滺的行为说明她正处在进行交往合作的发展通道,对好朋友的态度也是难能可贵的善良。而且她的行为中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建构区搭建的时候我也发现懿滺坚持的好品质。相信她的家庭教育中也有这样温和的行为方式。
观察反思: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起了许多家长很喜欢为幼儿选择交友。其实交友是幼儿的一种自我选择,有的孩子和谁都玩得来,有的孩子只喜欢和自己认准的那一个人玩。朋友一定要很多吗?性格无好坏。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的孩子,只要她懂得交往的规则,只要他的出发点是善良的,如果不是交往障碍的问题,就好像国画的留白,我们就应该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交往。这才是对幼儿、对成长真正的尊重。另外作为老师,我也在思考自己还是应该努力为幼儿提供、创造更多开放的环境和低结构的材料,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交往合作,通过环境的自然引导促进幼儿的交往发展。
观察记录:学会不说谎
观察背景:
我看到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谎而抓狂。“我的教育全白费了,他竟然学会了撒谎!”、“他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了,以后可怎么办?!”。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经常性的撒谎,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也是很不利于孩子以后和其他人接触的,使孩子失去了做人应该讲究基本的诚信礼仪,慢慢的,还有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我们班今年新来的霍妍郡小朋友,会无意间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
观察案例:
在一次主题活动中,我请小朋友们自主的整理自己手中的彩笔及图册,并排队将彩笔放进笔筒,图册放进书架。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自主整理材料,个别小朋友需要老师提醒完成。当所有小朋友收拾完毕后,我们正准备组织孩子们喝水、入厕,却突然发现最后一桌有几根彩笔没有放回笔筒,在我的多次询问提醒下,有几个小朋友告诉我,是自己放忘记了,可郡郡小朋友却说:“我放了,这根彩笔不是我的,是涵涵的。”接着我问涵涵,是不是她不小心忘记了,涵涵很有自信的告诉我:“老师,我放进笔筒了。”并且瑶瑶老师也证实看见涵涵小朋友的确放了。可郡郡小朋友又接着说是果果小朋友放的,怎么也不承认是自己忘记了,这时嘟嘟小朋友说:“我看见郡郡没拿彩笔就跑了”。我就再次问郡郡小朋友,可这时她却告诉我:“老师,那个小朋友她不坐好”,以此来岔开话题。
现象分析:
见到这样的情况,我想再这样问下去,肯定是不会有结果的。孩子之所以会不肯承认,宁愿说谎是什么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下班和郡郡妈妈取得联系,并告知事情经过,了解到孩子在家也有这种情况,犯错后不愿意承认错误,并扯开话题来逃避。父母由于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爷爷奶奶带孩子较多,当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父母一般都是批评为主,而爷爷奶奶觉得孩子还小,不用和孩子多计较,而父母也没有过多干涉,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当做错事情的时候,会害怕批评,想保护自己,于是采取最简单的逃避办法,任凭老师反复询问,他们都否认。
采取措施:
1、换位体验: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撒谎的不良行为,我请郡郡小朋友当小老师,创设情景事件。当她来帮忙收材料,我特意请一名幼儿说自己交了,这不是她的,肯定是郡郡没交。而她来告状时,我什么都没说。当她第二次收东西时,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到第三次时,郡郡小朋友心急如焚地来告诉我:“老师,洋洋怎么会这样?明明是她不对,她却始终不承认,还说是别人不对。”我的精心安排在郡郡的身上有了强烈的反应。本来为大家做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是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反而被小朋友冤枉,郡郡心理觉得很难过。我抓住她此时的心理感受与她耐心地交流,告诉她:“以前你不也是这样吗?明明是你做得不对,却从来都不愿承认,还推到别人身上。你想想看,别人会难受吗?”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通过这各方式,让她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到撒谎时别人的心理感受。这样,她不愿认错的不良行为也渐渐得以改正。
2、家园共育:私下里我与她的父母通过交流,让她们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并请她们配合老师,在家中也要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的生活要多参与,并请爷爷奶奶也适当对孩子严格一点,犯了错一定要指出来。通过批评加讲道理,让她明白,犯了错,勇于承认错误并不断改正,就是好孩子。
餐前活动观察记录:棒棒的你
餐前活动时,孩子们进行了才艺表演。当老师问:“还有没有谁愿意上来表演的?”这时,老师看到了一只低举着的小手,那就是你!老师请了你上台,一到前面,你双手紧紧抓着自己的衣服子,“没关系的,你想表演什么就表演什么,我相信你的表演一定也很棒!”听了老师的鼓励,你轻轻的说:“我唱个粉刷匠!”接着你就小声的长了起来,“你唱得很好听,声音响亮些,还要棒哦!”老师又一次给你打了气,这一次,你的声音明显高了许多,而且还加上了动作,真是太棒了!
当你下台时,听到大家送给你的掌声时,你高兴的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在发生
很高兴,今天你能勇敢的走上台为大家表演。你看,你的付出得到了小朋友们的掌声。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今天不仅你的歌唱的好听,而且你还加上了动作,说明你也能像吴奕洁他们一样,表演的很好,不是吗?但是更令老师感到惊喜的是你终于战胜了心中那个不自信的小魔鬼,大胆的走到了集体面前,老师也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今天的表现很棒,老师相信以后的你会越来越棒的!老师希望以后能经常看到你上台表演,相信你能做到的,对吗?只要你大胆些,自信些,总有一天你还会走上大舞台,这样你会获得更多的掌声哦!
小班观察记录:走近你、倾听你的声音
小班观察记录:走近你、倾听你的声音
依依是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至少在幼儿园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次在幼儿园外面碰见她的时候,她就像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上蹿下跳,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撒娇耍小脾气。
上中班的依依不再有早上的分离焦虑现象,每天开开心心走进教室,但是走进来之后她就好像换了个人。两只眼睛直勾勾盯着老师,不动,也不主动问好。老师问早上好后,她才用蚊子般的声音给予回应。
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老师推着依依走。“该喝水啦!”“该洗手吃饭了。”常常老师叫几遍,她才会作出反应。
集体教学中的依依更是这样,几乎从来没有举过手,没有主动回答过老师提的问题。但是如果说:“依依,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她会慢慢站起来,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你,然后经过老师引导很久,她终于蹦出来了几个字,还是几乎没人能听见的声音。
有一次的绘本教学,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答案,只是想让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多孩子都积极主动举手,站起来说了说自己的想法。我想看看依依会不会举手,我重复问了好几遍,甚至摆出了“零食诱惑”。终于,依依举手了,我装作不经意看到她的样子,也没有表现出对她举手的惊喜,轻描淡写叫了她的名字。依依慢慢起身,蹦出了简短的几个词,表达了她的看法。
我对她的答案肯定了并且给了她奖励,我希望依依能够慢慢地对“问题”重视起来,我想听到她的声音,她的回答,她的倾诉。我明白幼儿问题意识的养成跟老师创造的条件和环境有很大关系,身为教师,必须要观察到位、细致、准确,并且能够根据幼儿不同表现制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用一种方法,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在适度的积极引导下能够表现出问题意识,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表现,激发他们“问题意识”的发展,这样才能听到每个孩子心里的声音。
观察记录《雨欣不想玩游戏了》
时间:**月**日
地点:幼儿园活动场地
观察对象:雨欣
观察教师:韩老师
观察过程1:
今天,我们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做老虎和猴子的游戏。班里20个小朋友参与游戏。游戏时间大约30分钟。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与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我们给游戏创编了细节,如:老虎要抓小朋友们了,老虎肚子饿了,猴子爬树上了,猴子抓桃子了等等。小朋友们在创设的境界中忘我的活动着,开心极了。当然,我也不忘加入到小朋友们中间,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可是在游戏进行了大约10分钟的时候,雨欣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不想玩了。”“为什么不玩了呀?”“就是不想玩了。”自己一个人主动退到旁边,不再游戏。
活动分析:
我对她的主动退出感到奇怪,我想了想,是不是与以下原因有关:雨欣胆子小,害怕老虎的情节;另外,雨欣体质较弱,跑得慢,老被别人抓住,而自己不希望被别人抓住。
活动过程2:
又过了几天,因孩子的要求,我们又玩起了老虎和猴子的游戏。针对上次雨欣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原因,我对游戏规则做了调整:每人有一个固定的追捉对象,并给雨欣固定了一个旗鼓相当的“战友”。这次,雨欣这次没有退出游戏,而是快乐的加入其中。当她把对手抓住时,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抓住她了!”看到她脸上愉悦的样子,我为她感到高兴。她努力了,她成功了。
分析与对策:
由于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她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我们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个体情况区别对待,让幼儿体验成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