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我会系鞋带
发布时间:2021-06-07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现在好多孩子的鞋都是系鞋带的,但是好多孩子都不会系鞋带,在家里都是家长帮助他们,但这样的做法阻碍了孩子学习自理的欲望。在幼儿园,孩子们的的鞋带开了后都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让幼儿回家学习怎样系鞋带,但是我们观察到在幼儿园孩子们的鞋带开了大部分的幼儿还是不会系鞋带。想了好久,让幼儿每人准备一条粗线,通过展示蝴蝶结来引起幼儿的学习欲望,孩子们都迫切的想学会如何扎蝴蝶结。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别的专注,很快大部分的幼儿就学会了怎样系蝴蝶结,孩子们都非常的高兴。我问了一句“小朋友现在都学会了系蝴蝶结,那会不会系蝴蝶结形状的鞋带呢?”。孩子们纷纷蹲在地上,解开自己的鞋带尝试起来,最后,大部分的幼儿都能系起自己的鞋带,而且系的很漂亮,系鞋带的问题解决了。yjS21.cOm
有的时候我们直接去学习这些本领的时候,孩子的兴趣不大,往往更依赖成人去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我们能转变一下学习的方式方法,多运用一些幼儿喜欢的方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大班区域活动生活区中系鞋带游戏随笔:我会系鞋带
区域活动生活区中的系鞋带游戏一直很少有人参加,也许大家都觉得它有难度,又不是那么好玩吧。今天的游戏中,老师问正在犹豫选择游戏的悦悦:“你愿意去学系鞋带吗?”悦悦很开心地答应了,搬上小椅子去了。边上的小逸呢,勉勉强强地答应去了。因为之前已经在孩子们面前示范过很多遍了,所以这次我先不说,看看孩子们到底记住多少。开始系了,先是穿孔,两人都似乎胸有成竹,悦悦很快就把正面两个××穿成功了然后开始系结,前后不到一分钟就把蝴蝶结系出来了,只是小了了点。小逸呢,边说边做:“正面有两个××,反面能看到一个×,老师,你看。”我笑着示意他继续。开始打结了,两个兔耳朵就捏了半天才捏出来,可是接下来他怎么都不会把一个兔耳朵绕过洞穿过去,老师示范也不行。老师只好手把手教。经过了几次,他才能自己独立成功地将兔耳朵穿过洞,拉出一个长长的蝴蝶结。只见小逸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哎,怎么这么难,两个耳朵总是捏不住,这可比下象棋难多啦老师!”
《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幼儿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中一项就是要学会系鞋带。所以,教师要提供合适的材料,锻炼和提高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我想,文中的悦悦就是多锻炼的结果。系鞋带,对于孩子们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悦悦学会了。那是因为老师之前也一直看见她愿意去练习,所以能这么熟。而小逸呢,只要老师不请,他是不会主动选择这个游戏的。在活动中,从小逸的言语和表现出可以看出,他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喜欢动脑筋下象棋,至于系鞋带,老师说的两个××,他都能记得,也知道要绕两个兔耳朵,但是他就是没有多去练习这个本领,所以,他看着并不难的事可做起来却怎么都不成功。非要经过多次重复的练习,才能顺利完成任务。相信经过这次练习,他知道了,要掌握一个本领,不但要动脑筋,还要花时间去实践的。
这样的游戏,虽然对孩子们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可它却是一项生活技能,我们大班的孩子需要去掌握,而且,通过这样的游戏,能锻炼孩子们的细心和耐力,提高孩子们动手能力。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继续提供材料让孩子们去练习,也可请家园配合,让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在家中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锻炼,相信这样,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快。
教育随笔:老师我会穿鞋了
这学期我们班级的孩子们有了许多的变化。从学习自己穿衣吃饭,到学习排队上课,孩子们的变化真的很大。
可是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们老师都要帮小朋友检查鞋子穿的对不对,每天都有三个小朋友的鞋都是穿反的,而且有的叫他们换过来之后还是反的,这让我们老师很烦恼。
于是我决定教给了孩子一首好听的儿歌《鞋宝宝》,儿歌的内容很好,对小朋友是否穿对鞋子帮助很大,“两只鞋宝宝,一对好朋友,穿对了,高兴头碰头,穿反了,生气背对背。”此后,每天起床后,我就让小朋友相互检查,看一看鞋宝宝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我看见小朋友都认真的检查起来,嘴里还说着:“高兴了”“生气了”,我对平时经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会单独教他怎么穿鞋子,教他们怎样检查自己的鞋子,怎样让鞋宝宝高兴起来,小朋友好像都很乐意。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还需我们老师继续正确的引导。
其实平时老师身边有很多的儿歌、歌曲、故事等,如果能把他们正确的运用到生活中,要比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效果要好的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们掌握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行为习惯,一举两得。
在这天午睡起床后,有个平时一直穿反的孩子很高兴的跑来跟我说,老师,今天我会自己穿鞋子了,我没有穿反鞋子,我看到他开心的样子,马上鼓励他,“嗯,今天你很棒,你学会怎么穿鞋子了,待会老师给你贴哥大金奖。”他高高兴兴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和自己的同伴说着刚刚得到老师的表扬了,很开心,一群小朋友也在叽叽喳喳的说着,我也是自己穿的,我也没有穿反等等。其实孩子在学会做一件事情后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对他的肯定,所以我们要经常肯定孩子的表现。
教育随笔《穿鞋》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们两位老师都要帮他们检查鞋子穿的对不对,每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们换过来之后还是反的,这让我们很烦恼。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以前小朋友学过的儿歌《鞋宝宝》,我觉得儿歌的内容很好,对小朋友是否穿对鞋子帮助很大,于是我把这首儿歌运用到了生活中,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就叫他们一边把小脚并拢,一边念儿歌:"两只鞋宝宝,一对好朋友,穿对了,高兴头碰头,穿反了,生气背对背。"我让小朋友相互检查,看一看鞋宝宝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我看见小朋友都认真的检查起来,嘴里还说着:"高兴了""生气了",我对平时经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会单独讲解,教他们怎样检查自己的鞋子,怎样让鞋宝宝高兴起来,小朋友好像都很乐意。慢慢的,我让小朋友当起了小老师,让小老师带着小朋友边念儿歌边检查鞋子,特别是让平时常穿错鞋子的小朋友来检查,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穿错鞋子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了,让我们三位老师很惊喜。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还需我们老师继续正确的引导。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老师要懂得学以致用,其实平时老师身边有很多的儿歌、歌曲、故事等,如果能把他们正确的运用到生活中,要比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效果要好的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们掌握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行为习惯,一举两得。
教育随笔:我的鞋子不见了
这几天午睡后,都会有一两个幼儿说"老师,我的鞋子找不着了。"开始我不在意,只是在教室里把鞋子找到,让孩子把鞋子穿好。可是这些鞋子,不是在角落里,就是在其他小朋友放衣服的柜子里,我想鞋子不会无缘无故的跑到这些地方,肯定是那个小朋友搞的恶作剧,故意把鞋子藏起来的,可是,谁是这个搞恶作剧的人呢?我犯难了这么多孩子怎么找呢?
一天又是我值中午班,起床时,班上又有一个小朋友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的鞋子找不着了。"肯定有人故意干的。我想一定要想个办法,把这个藏鞋子的人找出来,想了个办法:让孩子来帮忙找,哪个藏鞋子的一定先找到。我来到活动室说:"我们班的小A小朋友的鞋子神秘失踪了,我们去帮他把鞋子找回来好吗?我看谁能先找出来"。孩子们在活动室里开始找,不一会儿小B的手里拿着小A的鞋子跑过来说:"老师,我是最棒的,我找到了鞋子"。我表扬了小B,因为他帮小A找到了鞋子。我接着说:"找到鞋子的小朋友很聪明,藏起鞋子的小朋友有很聪明。我也很想知道藏鞋子的是谁。"这时小B站起来说:"藏鞋子的也是我",脸上露出一丝自豪感,我的心理也有一丝自豪感,终于找到根源了。我把小B带到我的办公室里问她:"你把小A藏鞋子的是想干嘛?","我跟他闹着玩的。"小B不假思索的回答我。"那以前的几次是谁干的?""也是我"我想不能批评他,因为他藏鞋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没鞋穿,只是让别人一时找不着鞋子罢了。果然如我所料,我说:"你给别人藏了鞋子的时候,别人找不到鞋子是很着急的,你想一想如果找不到鞋子的人是你,你是什么心情?"我不说话让他自己想想,小B想了想说:"老师,我以后在也不给别人藏鞋子了。"
从那以后班里的鞋子在也没有神秘失踪过,小B也变得爱帮助别人了。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小B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而是让他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从而自觉改正。作为老师,我们不光要让孩子认识错误,更要让他们学会反思。
教育随笔:这是我带来的
教育随笔:这是我带来的
为了丰富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定期为孩子们开展阅读活动。本周我让孩子们带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到幼儿园来和小伙伴们分享,大部分孩子都带来了。我通过故事和儿歌告诉孩子们要学会分享,并拿出一个空的书架,请愿意分享的幼儿把自己的绘本放到书架上,等到学期结束再带回家。在老师的引导下,放学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书放到了书架上。第二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几个孩子一直在书架面前转来转去,连开展区域游戏的时候也是这样。在我的询问之下孩子们告诉我他们想拿自己的书,所以一直徘徊在书架前面。到了放学的时候,甚至有个别孩子哭着要把书带回去。
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很差,都喜欢护着自己的图书,不愿意让别人碰。经常会有孩子到我这里来说:“老师,XXX又拿我的书了。”到了阅读活动的时候,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孩子们经常出现争抢。有的孩子带了好几本书来,但他不愿意把书给其他小朋友看,有的孩子没带书就去书架上那别人带的书看。
针对这样的情况,刚开始我不断鼓励孩子们要学会分享,可争强书本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案例,根据现代儿童观的指导,老师和孩子之前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老师不能命令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我遵从幼儿的意愿,让他们拿自己带来的书看,同时请他们找一个好朋友一起看,让他们尝试简单的分享,逐步引导幼儿愿意和他人分享。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我尊重他的意愿,让他自己看自己的书。教师不能“以势压人”,强制要求幼儿去分享,这样的分享并不是出自幼儿的意愿,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反而非常委屈。
教育随笔:天真无“鞋”
身为幼儿教师不仅仅得有一颗童心,更需要一个创新思维来面对一个个小朋友出的“难题”。这不,这几天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班的“赤脚大仙”王家琪穿上鞋的事呢。
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大部分孩子都能安静的坐着听老师讲故事,排着整齐的队伍上厕所,在家里的一些懒散拖沓的坏习惯也逐步的在改正,但这两天我发现班里的王家琪小朋友很喜欢脱鞋。跟他提醒了好几次说在教室不能脱鞋,脱鞋会着凉,会感冒。虽然他当时都听话的把鞋穿上,但是过一会又脱了鞋子。套用一段小品的台词:我真是被他的天真无“鞋”打败了……
我心里琢磨,是不是我的语气和方式不对,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穿好鞋呢?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只是徒劳,用命令的口吻也只会事倍功半。转而一想,当我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时候,每每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他们就会很感兴趣。家琪很喜欢大脸猫,我模仿猫咪的声音对他说或许会好使吧。这天,看着家琪又把鞋脱了,我没像往常一样,而是决定用讲故事的方式提醒他。我模仿小猫的声音说:“喵喵喵,大家好,我是大脸猫呀。”孩子们一听我又开始模仿小动物了,注意力纷纷集中到这儿,我接着说:“我大脸猫今天来到小朋友的家想请大家帮个忙好吗?”孩子都你一言我一语的问:“帮什么忙呀?”王家琪也好奇的说:“我可以帮你。”大脸猫说:“我刚才被大灰狼追的时候把鞋弄丢了,现在我没有鞋可穿了,来看看你们谁光着脚,正好可以把他的鞋给我呀。”大家都说:“没有~没有~”家琪听后也很慌张的赶紧把鞋子穿好,眼睛瞪得大大的,心存侥幸的看着我。我又模仿大脸猫感冒的样子说:“阿嚏,真可惜,我转了一圈发现你们家的小朋友都没有脱鞋,不过我会天天来的,请大家一定要穿好鞋,阿嚏,不然光着脚会像我一样感冒的噢。”孩子们都听话的点点头……
一连几天,我欣喜的发现王家琪小朋友都没有脱鞋,看来他已经改掉了这个坏习惯,我的做法起效了。这件事也启发了我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多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幼儿的世界观考虑,才能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
教育随笔:鞋子掉了
蕾蕾是一个文静漂亮的小姑娘,留着一个蘑菇头,挺可爱的。蕾蕾在吃饭是桌子上总是很干净,洗手时也从不会弄湿袖子,总之各个环节表象都很棒。
今天午饭后,我和李老师带着小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一个声音传来:“老师,我的鞋子掉了,我不会提,提不上……”是蕾蕾的鞋子掉了。李老师带领孩子继续散步。我走过去和她说:“蕾蕾,把那只鞋子脱下来,先拉开拉链……说到这蕾蕾已经脱下了那只鞋子。:“蕾蕾,脱鞋子是先拉开拉链,再脱下来,那要想穿上鞋子呢就是先穿上再拉上拉链。来自己试一下。”看着蕾蕾轻松的自己穿上了鞋子,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感到很欣慰。
孩子不知道其实他自己已经会做好多事情,只是没有没有自己去完成的机会。在老师的帮助下蕾蕾学会了如何穿上带拉链的鞋子。假若我及时过去他穿好鞋子,蕾蕾不会有成就感,更不知道再过多久自己才能会穿拉链鞋子。老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去探索,去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感觉自己能行。
系鞋带
“老师,我的鞋带散掉了”;“老师,我不会系鞋带”。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听见孩子们这样对我说,而这时,我就会不厌其烦的帮他们把鞋带系好,等空下来时我想到:我这样每次帮他们系,他们得到的是什么?还不如教会他们系鞋带的方法,使这一本领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不是更好吗?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在班上开展了“我学系鞋带的活动”。 真当我要动手做鞋子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班上现成的鞋子,首先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讲解系鞋带的方法,我把它编成通俗的句子:两个好朋友手拉手,搭个山洞钻一钻;小白兔耳朵长又长,搭个山洞钻一钻。接着手把手的教,让每个幼儿练习,记得有一次我让辰辰学系鞋带,她对我说:“我不要”,听后我马上问:“为什么”?她说:“我妈妈没教过我,我不会很难的”,明显的她对系鞋带有着害怕心理,我接着说:“哦,没关系,老师教你,一点也不难的”,在我的劝说下,辰辰终于肯学系鞋带了,而且还学得很认真呢!不一会儿她就学会了,在以后的练习中,她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练,以前见到系鞋带的害怕心理,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活动的高潮是不久前举行的一次“系鞋带比赛”,记得那天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都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把孩子分成四人一组,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在比赛时,上面的孩子个个抓紧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系鞋带,下面的孩子一个劲的在为同伴加油,场面可激烈了,结果,郭世琳等六名小朋友得到了一颗五角星,王雨辰等四名小朋友得到了二颗五角星,第三颗五角星被诺诺得到了,小朋友都为她鼓起掌来。 现在我班除了孙秋实还不会系鞋带外等个别小朋友,其他幼儿都学会了这一本领,看到他们在成长的跑道上有跨出了一步,我从心底发出了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