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制作风标》活动有感
发布时间:2021-06-01 幼儿亲子制作活动方案 亲子手工制作活动总结 幼儿亲子手工制作活动总结《制作风标》是大班建构教材第二学期中《大自然的语言》主题的一项活动,这是一个以科学活动为主的综合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加该活动中,我为孩子准备了许多不同材质的物品,努力为他们提供了大胆想象、创造和表现的空间,尽量改变过去教师教幼儿学的模式,在活动中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虚心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从而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记得那天上午,春光明媚,和风熙熙,我特意选择了活动室靠南面的一个窗口坐下。一边出示一个色彩鲜艳的自制风标,一边神秘地对小朋友说:“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小朋友立刻被这个颜色鲜艳的东西吸引住了,一个个发出“哇!好漂亮啊!”许多幼儿纷纷举手回答:“彩旗!”我突然站起身,举起手里的东西,只见彩色的风标迎风飘起来了,小朋友们大呼:“飞起来了!飞起来了!”我又立刻坐了下来,自然风标就静止了,几个胆大的孩子立刻围了上来,我没有马上制止,而是用眼神示意他们“过来看看吧!”,于是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幼儿也都上前仔细地观察起来这件东西。我一边仔细的观察他们的反应,一边不时地询问他们“为什么我站起来它就会飘动,而坐下就不动呢?”孩子们都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老师有魔法”“不可能”……,幼儿想象可真丰富。我又变换了不同的地方与姿势,又有意让个别幼儿也来试试,幼儿很快了解这是一个自制的风标,风标就像一个信使,能告诉我们风来了,是从什么方向吹来的。还鼓励他们观察讨论风标的制作,引导讨论风标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部位。然后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风标?”“想!”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于是幼儿顺理成章地进入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制作风标,这儿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材质的物品,可以参照幼儿用书上的几种不同的风标,运用合适的方法动手制作。在活动中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制作,同时老师对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作适时、适当的帮助,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经过二十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大都完成了作品,稍有累意,兴致也有所降,我就请他们坐下来休息,又神秘的说:“我们到草地上去捕捉风的消息吧!”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带上形态各异的作品去感触大自然风的神奇,倾听大自然风的语言,分享大自然风的美妙,体验大自然风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发现也不少,当风标飘动时,幼儿兴奋得高呼:“风来了,风来了。”有的孩子说:“我跑得越快,风标上的彩带就飞得越直,风就越大。”有的孩子说:“我走得越慢,彩带就飞不起来,没有了风”。有的孩子说:“操场上的红旗就是一个大的风标,风来了,红旗飘起来了。”就这样轻松愉快地完成该项活动目标。
活动后,我的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所学内容,并且在活动中能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呢?在这个活动中,我并没有费尽心思,一个一个知识点去传授,一个一个步骤的教,而是转换方式,通过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努力想象创造的欲望,并且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大胆的表现,这样,不仅使孩子的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增强了他的自信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向孩子学习也放下了教师的架子,师生的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平等融洽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读《中国新教育风暴》有感
看完第一篇《一堂“经典教学”课》,我不竟拍案叫绝,作为深受应试教育迫害的我们这一代,是多么希望后人能脱离苦海,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轻松的要学,而不是被迫的硬塞。
“学生们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已经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一句话点透了中国填鸭式的教学现状,刺破了原本自豪的蒂固根深。前辈们总是毫无保留,无私地把自己的学识、经验传授给辛辛学子们,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可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掌握的只是枯燥的数字,干巴的文字,学生们学起来会有劲吗?真的学进去了吗?良苦用心回报给您,回报社会的又是什么,高分低能儿,还是被拦在校园门外的“独脚”?
我的一位同窗好友,一直被我们这班同学羡慕、佩服,因为他理科出奇的好,可可笑而又残酷的一考定终生,击碎了他年轻的心梦,因为他烂烂的英语。可能有些人会对我的抱不平说,谁让他不用功呢。我曾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外语,他的回答是“不感兴趣”。那时如果他能能够碰到一位像王智能一样的老师,搞一次社会实践研究什么的,让他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学,让他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他的人生从此将可能会被改写。可惜当时的老师只是说大三门,很重要。
当然老师也有他的无奈,因为考试的制度,因为教学的大纲。现代的考试沿袭着旧时的科举,大喊大叫的课改,为什么是更多的补课和悲惨的自杀事件,一句俗语点之“换汤不换药”。王宏甲老师通篇长论,对我很有感触,可我现在能做的也只有拍手叫好罢了。那么这篇文章该让谁看呢?不仅仅是我们,更为要好好琢磨的应该是那些制定文字的人,为什么课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更糟?
我曾和一位小学老师开玩笑说:“我们幼儿园素质教育是实实在在地搞,可一到你们小学,不到半年,前功尽气了,他们还不得背那沉重的有形或无形的书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和家长还是看见着那威严的指挥棒,家长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可是怕将来孩子快乐不成,老师也希望学子们能在蓝蓝的学海中自由穿梭,可是怕数字不饶你。呵呵!哎~~
先知先觉者,举着旗子领头走;后知后觉者,喊着口号跟着走;不知不觉者,不哼不哈跟着走;反知反觉者,唱着反调,调头走。王智能老师是好,离不开上头的理解和支持。亿万人口中先知不多,反知反觉也不多,多的是后知后觉,更多的是不知不觉,而不知不觉呢,有的可能假装着不知不觉,怕说了也白说呗。改革需要的是更多的先知先觉,来带动、推动车轮轱辘往前转。而更应该做那先知,成那先觉的可能是那些制定文字的人。
我们现在是很认真地在搞课改,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闪光点,可就像原中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感叹的一样“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现在市面上的现状是:素质教育是做出来的,来哄那些参观者的;应试教育呢,领导实在不舍得放,也不敢放,因为怕影响了分数,影响了升学率,影响了学生的前途。这就出现了改革所必然要经历的历程,上下脱节,沟通失衡,但常此以往必将自欺欺人,固步不前。那么怎样打破这个怪圈呢?
中国的教育想搞个彻底更新,就要能够大胆的百花齐放,一味的前怕虎后怕狼,将是举步唯艰。改革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少的不足,我们要事先能有这份勇气。我们需要的是走出去,拿进来,而不是舍不得手中印着青花的碗。
到处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可抬头望望雨在哪呢,昂或落个几滴,有时下一小阵毛毛雨,怎么样?都不解渴啊。让我们心中充满着希望对着那深邃的天空,大声说:“让暴风雨下地更猛烈些吧!”
我深深地希望并相信,我们的后来人能够在暴风雨后,在绚丽的彩虹下,作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更为自由、快乐并幸福着!
案例:主题活动“风来了”反思
案例
新学期刚开始不久,某天中午,随着阿姨推开门,挂在教室顶墙上的装饰雪花、小鸟挂件在刹那间飘动了起来,孩子们见了,欢笑着,不停地叫着:“噢~~~~,小鸟飞啦~~~”“噢~~~~下雪啦~~~”,看着孩子门兴高采烈地模样,我想,关于风的问题,也许就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热点,可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我就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那里来的呢?”,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说是天上的神仙吹出来的气,有的说是从海洋上刮过来的……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并没有给予回答,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请孩子们去收集关于风的一些资料,然后再来讨论。在确定了风来了这个主题之后,我制订出了这个主题的实施框架: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风从那里来;第二部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第三部分让幼儿收集资料,讨论风的好处和风的坏处。
在实施第一部分的时候,多数的幼儿向父母询问答案,还有的幼儿则通过翻阅图书和上网查找获得信息的,在交流的时候,答案仍然很多:风从南方来的;风从大海上来;风是由高低气压形成的;风是空气对流形成的……面对各种答案,我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扇子、小纸条,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实验。实验如下:
实验1:扇扇子
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扇子扇动了什么?扇动了空气形成了什么?
实验2:吹纸条
思考:我们吹动了什么才使纸条动起来了呢?
通过争辩、实验、讨论、总结,使孩子获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在孩子知道风的形成之后,通过制作风车和玩游戏《风车转转转》,让幼儿想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让幼儿地体会到空气流动快,风就大,空气流动小,风就小;还通过放风筝,幼儿真实地感受风的存在和风产生的力量;通过找找风在哪里,使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风的存在:我看见树叶在抖动;大风把我家晒的衣服给吹走了;风把门给带上了;风会翻书;风吹来的时候,小风铃就叮叮当当地响了;我的头发给风吹乱了……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交流着,在他们纯净的眼神中闪现着因发现而喜悦的辉光。
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实施,孩子们对风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时,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风对于人类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孩子们开始起了争执,于是,我组织幼儿进行一场辩论,来说说风的好处和坏处。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和自身对于风的认识,在辩论中,正反两方各执己见,如在辩论龙卷风的时候:多数的孩子认定它能摧毁房屋等,因此对人类有危害,但是有的幼儿在收集资料时知道了,龙卷风带来的大量雨水,可以缓解干旱,所以认为龙卷风对人类也有益处。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提升了孩子的经验:使孩子知道风对于人类而言有很多好处,也有坏处,我们要想办法减少风的危害,让风为我们人类服务。同时还通过吹画梅花,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风为我所用的快乐,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勇于探索发现的种子。
分析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教育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教育更是如此,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索型主题活动“风来了”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案例:综合活动《秋游郑风苑》活动反思
一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比赛又将开始,这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我们幼儿园所申报的实验课题——综合活动。为了上好这节综合活动,我多方收集资料,选择了以本地资源旅游景点“郑风苑”为素材,围绕着“秋游郑风苑”这个主题展开了设计思路。为了把综合活动中的“训练幼儿短时记忆力,增强幼儿的注意广度,提高其观察力”等内容巧妙的贯穿于郑风苑的美景之中,我精心准备,并为本节活动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通过映象训练使幼儿进一步建立清晰、完整、稳定的表象;通过背数继续扩大幼儿的短时记忆容量;通过看符号说数量继续扩大幼儿注意的广度。
二、通过记一记、找一找活动,扩大幼儿的观察力、注意的广度和增强短时间记忆能力,促进同时性信息能力加工的发展。
三、通过拼一拼的活动,培养幼儿有序思维能力,增强知觉表象操作能力及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根据活动过程的需要,我精心准备了声像同步的课件和生动形象的幼儿拼图,符合规定、精细的教师操作的教具图、用来鼓励幼儿的各种形态、色彩鲜艳的星星贴画,以便在活动过程中使用。
活动开始,我以“金秋十月是个旅游的季节,老师带幼儿去郑风苑游玩”为主线展开了活动,天生爱玩爱动的幼儿个个精神饱满,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地心态投入到活动中。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以到郑风苑要拍摄到、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为导语带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注意力的集中训练,做完第一个环节的映象练习,我告诉幼儿这次我们要乘坐旅游车去郑风苑,为了不上错车,我们必须记住车牌号,自然的把幼儿带到第二个环节“训练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背数环节。先是顺背4位、5位,一直到顺背10位、11位,为了给孩子适当的鼓励,我以谁能顺利的挑战顺背、倒背,就可获得一张贴画。为了获取奖品,部分孩子开始抱着为得到奖品而争着举手挑战,由于幼儿把目标放在奖品上,从而造成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这些幼儿在这些幼儿在背数过程中记忆混乱,没能顺利背数。接下来的活动环节,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和课件的吸引下过关斩将,顺利的把看数画珠码、看物体说数量,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内容完成了,在孩子们相互讨论自己的拼图作品的活动中,我以把在郑风苑看到的、拍到的美丽景色说给其他孩子听的结束语,使孩子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从大面来看,整个活动设计富有特色,准备充足,教具制作也很吸引人,而且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了各项能力,但是细看每一个环节,还是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存在与其中。
首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对孩子的观察和指导还不到位。如活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我为了鼓励幼儿能够发挥出他们平时训练的水平,便以奖品为诱,让幼儿进行背数。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原来一直在活动室,这次我在音体室)这个环境转移中,他们首先要调整的是心理的适应,我在活动的始终都没有顾及到这一点,而是让他们以成人的心态接待一个新的事物,抱着他们肯定没问题的心理进行活动,背数过程中,我让幼儿集体顺背六组数后,便开始了“马拉松”式的个人挑战,同时声明:背成功的有奖品,背有失误的以一句“没关系,调整一下自己,想好了再来”示意孩子坐下,从而造成心理素质差的孩子越是心急越是背不出来的恶性循环,同时还出现第一次没有背好的幼儿再次举手时,我因担心他再次出错而影响课堂效果不敢让他起来,造成孩子的积极性受挫,这个环节是幼儿获取奖品的机会,因为以后的几个环节中,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活动后,我才发现,获得奖品的是少部分孩子,甚至出现有个别幼儿一人获得几张贴画,还有个别幼儿则是一张都没有得到,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孩子写在脸上的那种疑惑“我怎么不行呢?”由此,我看到了自己在组织活动中的一个失误点:对孩子观察不够,指导的不到位。
《纲要》中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他们的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应为他们建构一个合作的平台,提供成功的经验。如果在当时的活动中,幼儿在不能顺利挑战时,我能及时引导他们请自己的小伙伴用合作的方法解决,让合作帮助他们获取成功,或许可以让带有疑惑的孩子脸上的表情晴朗起来。《纲要》中明确指出,
教师既是孩子活动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真正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及时的鼓励、引导,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形式有点单一。从开始的映象练习到最后的拼图,孩子们的活动方式不是个人就是集体,缺乏小组活动,总结回顾以往的活动设计,把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既能极大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观。反思这次活动,我在这一点做的也有欠缺,没有把孩子分成小组来进行活动,造成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只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交流的机会。从中,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教具学具,还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形式组织幼儿,以便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再者,活动过程中过分强调老师的鼓励。如:在活动中,当一个孩子顺利回答问题之后,我在奖励他的同时,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真棒”,而那些不能顺利挑战的幼儿只能望着小伙伴受夸奖,自己在心里怀疑自己到底棒不棒。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过分奖励,则使部分幼儿对自己怀有质疑的想法。
教师的奖励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是一种督促,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感到一种激励,从而产生正面效应;然而在有些时候,当教师的鼓励过分时,就有可能产生一种负面效应,使孩子沾沾自喜,滋长他们的情绪。我认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老师在表扬的时候不能一个人说好,应该引导大部分幼儿共同发现别人的好,并认同,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性,教师也应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把“你真棒”留给那些有待于提高的幼儿,让他们带着一种希望,带着一份自信来描绘自己纯真的童年和五彩的人生。
案例:目标是活的
前些日子,我们组织了“打开尝尝”这样一节教育活动,这个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不出奇,是常规活动的一种,其他老师在公开教育活动时多次进行过,其教育目标是:学习不同的开启方法,并能用不同的方式打开食物的包装或外壳。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不得不调整了教育重点。
我们准备了各种装食物的物品,有塑料瓶、盒子、拉链袋、密封袋等;也准备了不同的食物,如橘子、糖果、花生、鹌鹑蛋、巧克力等。孩子们课前都很兴奋,早早的就洗干净手拭目以待了。
活动开始了,当我说到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把它们放在了这些盒子、瓶子、袋子里,你们谁有办法把它们拿出来时,孩子们争着、抢着说自己能行。接着我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请他们尝试着去打开这些包装。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一两个个别情况外,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太简单了。在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带锯齿状拉链的小包装袋,打开它们甚至都谈不上举手之劳。可当我问道:××,你是怎样打开的呢?大多数的孩子都只会通过动作来加以表示,语言描述却很贫乏:这样,这样,就是这样……看来,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交流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于是,我及时把教育重点尝试如何打开包装转向为对动作过程的描述上来,还逐步地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总结,提醒孩子们交谈、交流,梳理他们的经验,如:老师拿出大挂包和大纸箱(加封条),让一个小朋友想法取出,请大家看操作,然后安排集体讨论,这个小朋友先干什么,接着做什么,下一步又是如何做?通过引导,最后使幼儿用清晰的语言逐条说出小朋友取物的全过程,并且注意动词的运用,如拉、拧、翻、推、撕等。
接下来在“剥开尝尝”的环节,孩子们别看年龄小,为了尝到美味食品,都会想尽办法:打开、剥开、划开等,我们仍然把教育重点放在“你是如何打开的”经验交流上,引导幼儿用形象、具体的语言自己加动作一起来描述开启的方法,并且在此后选出大家认为最快、最好、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供全体孩子模仿。在交流中梳理、归纳活动方家的经验,感受日常生活中手对我们的重要性,进而去保护它。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积极参与探索、交流,并乐于表现自己的特殊之处,张扬自己的与众不同,使我觉得他们不是一般的小家伙,真可谓是“花中花”。当我把“王中王”的称号送给他们时,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因此,我觉得在教育活动中,及时调整侧重点,也不是不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