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和孩子一样高
发布时间:2021-05-15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幼儿园我的一家说课稿 我的一家说课稿幼儿园清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来,冷清清的校园变得温暖起来,小草舒展着身姿,树叶儿绿得发亮,如火如荼的茶花瓣儿上,露珠闪着眩目的光。但更吸引我的,是操场上孩子们活跃的身影。
今天我们玩呼啦圈,有的孩子把圈当作汽车的方向盘,开来开去;有的孩子把圈套在背上,玩小乌龟爬;有的孩子让圈竖起来,玩钻山洞;还有的孩子把圈排成一排,玩跳圈游戏┅┅我的目光扫到画廊那里,咦?那些孩子蹲着在做什么呀?怎么不在操场上玩呀?我快步走到他们跟前,可是虽然是矮矮的瓜子黄杨树,仍挡住了我的视线。
“为为,你们在做什么呀?为什么不到操场上去玩?”我气呼呼地大声责备孩子。
听到我的声音,几个孩子抬起头来。哦,都是些“皮大王”!为为看到我生气的脸,怯生生地,又忍不住兴奋地说:“老师,我们发现了西瓜虫!”哦,原来这样!我想起我们在业务学习的时候经常说的,要关注孩子的关注,倾听孩子的倾听。可是真碰到了事情,就把学习到的二期课改理念全抛到了脑后。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蹲下身来,“在哪里呀,让我也看看!”孩子们见我这么感兴趣,马上热情地指给我看。我埋下头,撅起屁股,好不容易才发现了几条在草丛里匆忙逃窜的西瓜虫,看它们狼狈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为为把一条爬远了的西瓜虫捉回来,他的手刚碰到西瓜虫,西瓜虫马上身子一缩,缩成了一个滴溜溜园的球。西瓜虫变的球躺在草地上,一动也不动。孩子们屏息看着西瓜虫,也静悄悄的。一会儿,西瓜虫忍不住啦,舒展身体,慢慢地动了一下,发现周围没什么动静,于是大胆地又爬了起来,孩子们又用小手去碰它一下┅┅原来孩子们跟西瓜虫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呢,哈哈,太有趣了!于是我让孩子们把西瓜虫捉到瓶子里,放在教室的自然角里,让班级里更多的孩子去了解西瓜虫,观察西瓜虫。
分折:
翻开相册,看自己的照片,有的是逼真的本我,有的却显得高高的,长长的,有的则相反。同是一个人,为什么区别有那么大呢,道理大家都知道,因为拍摄角度的不同。在老师眼里,孩子为什么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那是因为老师是站着看他们的,如果换个角度,蹲下来看他们呢,是不是能看到另一番动人的景象呢?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看待人,看待事物有了全新的角度。如果那次西瓜虫事件我没有蹲下来,没有看到孩子眼光里的探究欲望,肯定要批评孩子不去玩玩具,离开集体,没有规则意识了。但是幸好我及时醒悟过来,才没有酿成大错。(zfw152.cOM 趣祝福)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我能够更仔细地观察孩子,发现原来在我心目中的“皮大王”们,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竟是如此地专注,如此地用心。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活动中,总有几个孩子会显得心不在焉呢,是不是我们没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是不是我们的激发兴趣还做得不够?原来,当我和孩子一样高后,我眼中的孩子也会变了个样的。以前用有“色”的眼睛去看他们,是多么大的错误!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在老师参与的活动中,孩子们会玩得更畅快淋漓,更尽兴。这时的老师,已经成了孩子的玩伴,成了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师生间的关系更融洽,更民主。这时候,孩子最能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你,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你听,你也就能够更多一点地了解他们,更多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的教育,也更能让孩子树立自信,进步得更快。
蹲下来,我和孩子一样高。我看到的孩子是那么可爱,不再是一个个的“皮大王”,我不再为孩子的调皮、不听话而烦恼,原来,感受孩子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我对自己更充满了信心!在二期课改的浪潮中,我会更努力去拚博,奋进!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教师心得: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
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
线着没事时,喜欢看书报的,前几天,无意间翻开了一本《辽宁教育》,看到一片《“换位思考”,让我成为赢家》的文章,引起了我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对处理幼儿某些问题的深思。
很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要有张空幼儿的能力,要让幼儿对自己信服,才能有值得完成每一个教育活动。可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给孩子提出的要求,他们总是不能按我的意思完成,这让我感到很苦恼。前些天,发生了这样一件爱闹事,让我和孩子们在很不快乐的情绪中结束了一个活动。
那天刚一上课,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跑进累了,我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就派了一名董事的小男孩起皱,自己则留下来看管其他的孩子。可过了一会儿,那个董事的小男孩跑回来对我说:“XXX在操场和泥呢,他不跟我回来。”接着我便带着小朋友们去找他,到地点后,我发现于拿来是由于年纪大的学生在那里到了一些水,使泥土变软了,那个孩子正用小棍子和泥呢。看到我来了还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和的好不好,我还要捏小鸭子呢!”看到她的手上、身上、甚至脸上到处都是泥。当时我很生气,真想把他拎起来打他记下,可使其他孩子看到她的形象,都大笑起来,并大吵着说:“我也要和泥,我也要玩泥……”我处在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气之下,说了声:“谁也不许玩”,然后拉起那名幼儿就往班里走。可就在我拒绝他们的要求时,我看到孩子们脸上失落的表情。
在读了《“换位思考”,让我成为赢家》一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自己进行了换位思考。其实,我们也是从孩子那个年代过来的。二是的我们也喜欢玩泥巴,下小河,摸小鱼虾,远比现在的孩子们要“野”的多。那时我们感到自己随心所欲的玩时那么开心,可现在为什么不让他们玩个痛快呢?难道“只许州官放火,却不让百姓点灯吗?”如果那样,对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平时总想让孩子信服我,可我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破坏了他们对我的感情。所以,要想孩子们真正的用心接受我,进行心灵的交流,首先得从记忆的匣子里翻出儿时的那种体验,以同样的心态去感受捕捉他们的情绪和情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和他们是朋友,只有在那种氛围下,才能真正的组织好每一个教育活动,才可以想明白很多让人费解的问题,保持孩子的心态,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合适的办法。进行了这次环卫思考,我决定从今天开始,让自己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努力让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案例:孩子爱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早餐后,孩子们自然走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区里开始玩游戏。他们有的搭积木、有的画画还有的当“爸爸”、“妈妈”,一会儿就热闹起来了。音乐角今天只有金乐生和宋傲两名小朋友,显得和冷清。没有观众看,他们的舞蹈也跳得无精打采。看到这样情况,我抓紧时间干完手头的活,赶忙加入到他们游戏当中。我当观众,坐在看台上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他们的表演,时不时地我还做几种他们没见过的动作,以引导他们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看我们玩得很高兴,张瑞茜、安子玮,关朝升也纷纷要求参加,就连一向不爱讲话的赵雨滴也禁不住诱惑,悄悄地加进来。于是,音乐角一下子增加了7人,我和他们一起表演“开火车”、“小兔跳”,引导他们听歌曲的内容创编舞蹈。孩子们开心极了。此时,我也忘记了自己已是四十好几的人了。游戏结束了,我和孩子们还意犹未尽。余乐生一边收乐器,一边问我:“郝老师,您以后还跟我们一起玩吗?”我不假思考地说:“玩呀。只要老师有时间就一定跟你们一起玩。”这时,安子玮兴奋地说:“我愿意老师天天和我们一起玩。”“没问题”。我一边答应他们,一边和他们拉钩儿,表示一定满足他们的需求。
孩子们爱和老师玩,这是每位老师都深知的一点。有老师参加的游戏就会有许多孩子想随。但是我国幼儿园里的老师少,孩子多,分组游戏仅主班老师一人,往往不能满足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的需求。
有时孩子们在游戏中碰到困难或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引导,这自然会影响孩子们的发展。我是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我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进行生活照顾,为幼儿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所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准备一日三餐、搞卫生和消毒玩具等。现在,我终于明白,我们的任务是促进孩子的发展,这就要深入到孩子中间,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所以我坚持每天抓紧时间干完手中的活,就加入到孩子们游戏之中。我想,这样一方面我可以通过与幼儿交往来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配合主班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当老师指导不过来时,我还可以适当去指导幼儿。
有一天,户外分散游戏时,尹帅小朋友看见我和豆豆玩开汽车的游戏,就从玩具筐里找来马缰绳悄悄地走到我的身边看着。尹帅在班里年龄最小,也不太合群。今天看到他悄悄地站在我们身边,我猜他想和我们玩。于是,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我和豆豆说了几句话,就马上蹲下来问尹帅想玩什么。尹帅将小嘴贴在我的耳朵边说:“老师,玩骑大马的有,行吗?”我想既然孩子那么需要玩伴,那么信任我,我怎能不满足他小小的愿望呢?况且他的妈妈有忙于做生意,和他接触的时间很少。我没有理由拒绝他。于是,我非常高兴地点点头,立刻将马缰绳套在他的身上,又顺手找来一根用皱纹纸编的腰带当马鞍。尹帅在前边跑,我就在后面边跑边发出“驾,驾”的声音,只听见尹帅边跑边高兴地乐出了声。为了让他玩得更开心,我向他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除了马跑、马拉车,还能玩什么?马渴了怎么办?累了怎么办?促使他思考,和他商量着游戏的不同玩法,不断丰富着我们玩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他玩的非常尽兴。
看到不善于交往的尹帅和我一起玩得这样愉快,我也很高兴。并由此看到了我参与幼儿游戏的意义。为此,我更爱和孩子们一起玩,并希望孩子们和我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愉快地发展。
评析
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保育员同样是孩子们的贴心人,同样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当郝老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后,便自觉地从关注事务性工作转移到关注孩子的成长上来。她主动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到孩子中,通过做孩子游戏的玩伴,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需求。孩子们也因为看到老师这样高兴地和大家玩,感到了亲近,感到了平等,才敢于向老师发出邀请,提出要求。郝老师还能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当胆小、不合群的尹帅拿着马缰绳悄悄地站在她身边时,她能猜出孩子心里有需求,并主动询问尹帅,满足了他的需求,使这个缺乏家人关爱的孩子,在老师这儿得到满足,使这个不大合群的孩子在和这位会玩的老师共同游戏中,高兴得乐出了声。看到孩子这样开心、愉快,郝老师进一步感受到自己参与孩子游戏的价值和意义,这将会促使更多的关爱行为发生,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老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案例:给我一样的纸
美工课上,我教幼儿做小青蛙,这个小青蛙是从纸工材料上剪下来的,色彩鲜艳,折叠后还会按一下跳一跳,很是生动形象,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看着孩子们这样高兴,我也很开心,马上发给他们每人一张材料纸,让他们满足一下自己的动手欲望。
轮到松松了。松松跟别的小朋友比起来,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明显的差一截,所以我平时对他的要求都比别人低,像这样的纸工课,我常让他剪一些简单的形状,一段时间下来,进步也挺大,从原来的不会握剪刀,到现在已经能够剪一些简单的形状了。今天的纸工课,我也像往常一样拿出一张白纸,温柔的对松松说:“松松,今天我们还剪白面条,练练你的小手好吗?”没等松松答应,我便递给了他一张白纸,因为在我想来,松松是不会拒绝我对他的“好意”安排的,事实上他也从来也没有拒绝过。可今天却出乎我的意料,松松竟然推开我给他的纸,边看边指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材料纸,用不熟练的语言说:“一样……纸……”。这是松松第一次提要求,看着他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停在半空中的手慢慢地收了回来,拿出一张材料纸给了松松,松松高兴的接了过去,剪了起来。看着他那比平时更认真的样子,我陷入了深思。
对于一些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可以降低对他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在平时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对他进行纵向的比较,一有进步就表扬和鼓励。但是如果让他在课上做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事,时间长了,孩子纯真的心或许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种意识也许会渐渐的形成自卑感。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自卑感,怎么能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此,不管教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不能给予孩子不一样的待遇。虽然他们还很小,但是在他们的心中都渴望着平等。
“一样……纸……”这句稚嫩的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脑中,那是对平等的呼唤啊。是啊!我们要给每一个孩子同样的“纸”,让他们在同样的“纸”上自由描绘美好的未来。
案例:植物和孩子
新叶子和老叶子
这几天正好教有关颜色的英语单词,带孩子外出也忘不了复习。当我们走过冬青树时,我问:“Whatcolorisit?”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Green。”没走几步,杰杰不满地问:“老师,你看这个Green不一样的。”原来,冬青树的老叶子和新叶子颜色有深浅。我请小朋友一起看:“为什么冬青树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呢?”迪迪很直爽地说:“老师,你上次说过有新叶子的。”看来他的记性很好。听了他的话,孩子们似乎都想了起来,也跟着说开了:“这个是新叶子,那个是老叶子。”
看到孩子兴趣的转移,我想该让孩子仔细观察的时候到了,“我们再去看看别的树上新叶子和老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好吗?”在我们的路途中,我听到了不同的回答。
婷婷说:“有的新叶子小小的,还没有长大。”
悦悦说:“桃树没有老叶子的。”
溶溶说:“紫荆树老叶子、新叶子都没有。”
宇宇说:“这个(桂花树)新叶子有点红颜色的。”
迪迪说:“我发现新叶子往上长的。”
……
虽然孩子们只是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在表达,但是这里包含了许多知识点,有叶子色素变化的知识,有叶子生长时节不同的知识,有落叶树和常绿树的知识,有叶子向光性的知识等等。我想孩子能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对他们吸取新的知识经验是很有帮助的。
会“开花”的芦荟
早上来园的时候,庄成认真的看着自己的“朋友”——芦荟,小心的用手摸摸叶子,一副很陶醉的样子。这时花匠也搬来一盆芦荟说:“陆老师,这盆芦荟给你们班级。”我听了连忙道谢,接过芦荟放到庄成的芦荟旁。庄成听到声音转过头来看,马上一脸惊喜地说:“老师,你看它会开花的。”我很高兴看到庄成有这么快的观察反应,我说:“咦,真的呀,它的花真好看,那你的芦荟怎么不开花呢?”,庄成很自信的说:“以后它会开花的。”我表示怀疑地问:“是吗?”。
这时,刚好来园的悦悦听到了说:“不会的,这个花不是它自己的。”庄成听到了好象很不高兴地维护道:“会的,它会自己开的。”于是两个孩子争论起来。一会儿工夫来了好几个小朋友,他们也看到了新的芦荟,也看到了芦荟叶子尖上五颜六色的小花,他们开始参加争论。我看火候差不多了,就对着悦悦说:“你来说说看,为什么这个花不是它自己的呢?”悦悦胸有成竹地说:“我家里也有的,我妈妈说这个花是装上去的,好看呀!”大家看到悦悦这么肯定地说就有点相信了。我对庄成说:“庄成,你说呢?”只见他低下头不说话。
“小朋友,现在只有悦悦一个人听妈妈说过,芦荟上的花是装上去的,你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芦荟上的花是不是它自己开的呢?”我对着大家发问,小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说过话的迪迪说了:“如果是假的花,那就拿下来看看,它又不会疼的。”他的办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黄花,刚拔出一点小朋友就发现了花朵根部的大头针,当我把带针的黄花给大家看时,小朋友们都高声叫起来:“是假的呀!”
在一片笑声中,我仔细观察三个孩子的表情,庄成睁大眼睛地瞧着花(不会吧,真的是假的?),悦悦喜滋滋地抬着下巴(我妈妈说的就是假的),迪迪斜眼看了看花转过头微微笑着(我想出来的办法)。
我想通过这件只发生了不过几分钟的小事情,孩子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而又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经验会给他们以后的探索带来帮助。
给小树喝水
早上桌面游戏结束,小朋友们陆续收拾好玩具。刚坐定,琦琦就一脸天真地说:“老师,你看太阳公公出来了,我们去给小树喝喝水好吗?”听到了他的建议,我很高兴孩子会主动“关心”树朋友,就问大家:“你们说好吗?”孩子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可是,用什么来给小树喝水呢?”我疑惑地问,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用娃娃家的小水壶。”“用自然角里的雪碧瓶”“用阿婆浇水的东西”……。“可是,我们小朋友这么多,浇水的工具不够怎么办呢?”我又向孩子发问,“那我们明天从家里带来瓶子好吗?”陈晨着急地说。为了趁热打铁,不扫孩子的兴,我对孩子们说:“让我来想个办法,对了以前我们带来许多酸奶瓶还在,我去拿出来看看够不够。”孩子们听到我的话,感到有希望了。当我从储藏室里取出一袋子瓶子,没想到孩子们竟然高兴地拍起了手,我被他们的激情感染了。
当我们拿着不一样的装好水的工具,浩浩荡荡地出发时,我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乐滋滋的。班级前有两排瓜子黄杨,孩子们开始工作,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叶子上往下浇水,只不过有的小心翼翼,有的一下就浇完了水,只见陶晨宇蹲下身体,把水瓶的口对向黄杨的根部,慢慢倾倒着水,突然他的眼光开始寻找老师,当他发现我在看他时,他一手点着树根激动地说:“老师,你看他们把水和掉了。”“哪里?”我朝着他点的地方问,“真的,水会下去的,是它喝掉了。”于是我招呼大家来:“小朋友,你们刚才给小树喝水了,那小树的嘴巴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不难,小朋友回答:“根就是它的嘴巴。”“那你们是怎么给小树喝水的呢?,我请陶晨宇来介绍他的发现。”我一边说一边把陶晨宇推向前。虽然当时陶晨宇的介绍不生动,但是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
回想在以前的谈话中,孩子们都了解根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而忽略原来的知识经验。看来,孩子们的经验如果没有直接的实践,很难成为真正的经验,有时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只有在经常的实践探索中发展孩子的经验,那么才会使孩子加深对知识经验的理解。
绿绿的花
幼儿园里的花真多,小朋友已经能认识十几种不同的花,当我问小朋友:“你看到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孩子的回答不外乎红、黄、蓝、白等。这几天我发现冬青开花了,它的花小小的,绿颜色的,不太容易发现。于是我给孩子一个挑战:“小朋友,我的眼睛亮亮的,我发现幼儿园有一种绿颜色的花,你们看到过吗?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呢?”孩子们当然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我带着孩子们顺着路往前走,一路上我总是在鼓励他们:“你们可要仔细看吆!”当我们经过桃花、长春菊、紫荆花,来到冬青树旁,我满以为孩子会发现,可是孩子们似乎不愿意在这里逗留,激情高涨地说:“老师我们走呀!到前面去找一找。”我本想暗示他们去发现,但我还是忍住了。结果当然是孩子们走遍了“儿童乐园”也没有发现,我们开始往回走,这时的大路两旁还是冬青树,眼看快要到教室了,他们的激情渐渐消失了。
“小朋友,我们在这里玩一会儿再回去吧!”听到我的建议,他们的小脸蛋开始多云转晴。于是我们玩找小猫的游戏,随着歌声的变化,孩子们又投入到音乐游戏中,唱到“找个地方躲躲好”他们不约而同地躲到两旁的冬青树下,我做“猫妈妈”开始找小猫。就这样玩到第三次时,躲在冬青树下没有被找到的“小猫”迪迪抬头发现了绿色的花:“老师,我找到了绿绿的花。”大家被他的话吸引了,都围过来看,我指着花问:“真的是绿绿的,那这是什么花呢?”迪迪响亮地回答:“冬青树花。”大家听了他的话好象觉醒了,开始自己寻找,一会儿孩子们都开始叫起来:“老师,我也找到了。”最后我们都带着幸福满足地笑容回到了教室。
看来,孩子们的观察特点是最能注视大而艳的花朵,对于小小的冬青花,他们一开始简直是视而不见,这里也不排除他们的认为——冬青不会开花,今天的活动,孩子积累了观察小花、与叶子同色花的经验,也使他们了解到许多树会开花。
案例:我和孩子们的趣事:鸡蛋
在翻斗乐里,孩子们正高兴的玩海洋球。这时,宝宝拿着两个球笑咪咪地走过来。
宝宝:“鸡蛋,鸡蛋。”
小雨老师:“宝宝手里拿了几只鸡蛋啊?”
宝宝“两个。”
小雨:“这鸡蛋是什么颜色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宝宝说出了两个“鸡蛋的颜色”
小雨老师:“这鸡蛋好不好呀?”
宝宝:“不坏。”
小雨老师:“哦,是好鸡蛋呀。”
宝宝:“是好的。”
说完,宝宝把手里的鸡蛋递给了老师,转过身又拿来了两个鸡蛋递给老师。
分析与反思:
宝宝在我班里是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无论是动作发展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相对其他孩子来说是比较晚的。
我们看到在整个对话中,他都处于愉快的状态。在老师的语言引导下,宝宝很愿意与老师交流,而且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如数概念、颜色认知,语言正确表达等。
针对2-3岁小年龄的孩子,是一个接受外部信息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语言发展关键期。一方面,象宝宝这样的孩子,外部语言正在建立和发展。老师应该象一个朋友那样平等地和孩子多说,多问,使孩子愿意与老师交流,使孩子建立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年龄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喜欢新鲜的事物,而且会和他生活中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把海洋球当作鸡蛋)。这时老师的作用并不是去否定孩子的想法,说一些“不是鸡蛋”的话,而是围绕这一问题引出许多教育因素,把这些教育因素渗透到师生间的对话中去,为此发展孩子认知能力,提高社交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