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笑容又回来了
发布时间:2021-05-11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笑容又回来了
小班入园的第二个周,我分到小三班和王老师搭班,我非常喜爱这群可爱的宝贝。我们班的杨曦曦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幼儿。我发现曦曦在餐点与运动后,会哭着要妈妈。我抱着她,感觉她身体绷得紧,问她要不要去小便,她摇头。我又问:“要不要大便?”她点头。我牵她到卫生间,她只拉一点就离开了。过一会,她又哭了。我给她新玩具,和她玩游戏,但她的情绪还是不好。离园时,我与她妈妈约谈,了解到曦曦在家上厕所是用坐便器,在幼儿园是蹲厕,所以拉不出大便。
第二天早操后,曦曦又哭了,我蹲下轻声问:“曦曦你是想上厕所吗?”她点头。我带他上厕所,他又只拉了一点就站起来了。我对她说:“今天老师陪你,你把大便都拉出来,好吗?”她点点头又蹲下,但频频回头。连续一段时间,我们老师轮流陪她上厕所,很快他适应蹲厕了。杨曦曦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厕所,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宝贝笑了
教育随笔:宝贝笑了
在家访中了解到:辰辰一直是由妈妈一个人带,很少与其他人交流,喜欢一个人玩耍,孩子见了生人就害怕。所以孩子对带她的人依恋程度非常高。一旦要脱离她的周围,反应会特别激烈。
开学了,小班的宝贝们都来上幼儿园了,基本上都是爸爸妈妈抱着来了。当家长们抱着孩子跨入我们班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使我们不约而同的围了上去,接过每一个孩子。“宝贝,让老师抱抱!宝贝真乖。”“不哭不哭,老师带你玩好玩的玩具好吗?”……大多数孩子在老师阿姨的安抚下都能比较安静的吃早饭了。只有辰辰,无论老师阿姨怎样说都无济于事,只见他双手紧紧勾住妈妈的脖子,哭的大汗淋漓,嘴里还不停的说:“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我不上幼儿园……”一直哭的妈妈的也泪水夺眶而出。好在妈妈还是比较配合工作的,放在孩子就走了。一连几天辰辰都是如此哭闹舍不得妈妈。这样以来,日常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着其他的小朋友。
从入园前的家访中了解到辰辰一直是由妈妈一个人带,很少与其他人交流,喜欢一个人玩耍,孩子见了生人就害怕。所以对妈妈依恋程度非常高。对面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耐心的来对待宝贝的哭泣。这样才能使宝贝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中去。老师们积极引导,关心辰辰,逐渐成为他的依恋对象,并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使他忘却孤独和焦虑,投入新的环境中去,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渐渐地可消除他的不安全感。经过两周的时间,辰辰宝贝早晨入园时终于能笑着的和妈妈说再见,开心的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我们需要多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鼓励,还有我们的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彻底摆脱阴影,让孩子开心的过好幼儿园中的每一天。其实在我们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不曾拥有的爱;在我们给予孩子快乐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们也拥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教育随笔:咕咚来了
《咕咚来了》这个故事想必许多人小时候都看过或听过,对此故事的趣味以及荒诞还记忆犹新吧。故事讲述的是个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大森林,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这些小动物们却被“咕咚”,一个奇怪、可怕的声音震住了,“是什么怪物?”“咕咚来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地引发了所有动物的奔跑……到底发生什么了呢?走进这个故事,你就会知道答案。
小小的故事不仅充满了趣味,还隐含了大大的寓意,给幼儿带来趣味的同时也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在和幼儿一起进入《咕咚来了》这个主题的日子里,我们首先从故事入手,让幼儿倾听故事、熟悉故事和复述故事,了解动物的对话、感受动物们的情感,为故事表演做一个前期的铺垫。在故事的王国里畅游过后,幼儿对故事里的咕咚发生了兴趣。什么是咕咚?咕咚长什么样?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学习,幼儿不仅了解木瓜的结构、特征、以及用途,还可以凭借《木瓜恰恰恰》这首好听的乐曲和打击乐器好好地玩一玩。
教育随笔:小怡笑了
教育随笔:小怡笑了
小怡是我们班一个性格有点孤僻的孩子。从见到她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了“她不爱说话”。这是班上其他两个小女孩(亲戚)告诉我的。每次点名点到时,她睁着一双大眼睛默默的注视着我,嘴巴里却连一个字都不愿意发出。小朋友们说:“她就是这样,不说话的。”我制止了小朋友们,再三引导她说话,哪怕就一个字“到”,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发出一个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不是不爱说话。游戏中或生活中,他可爱和同伴和老师说话了。他只是不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你用什么办法,软硬皆不吃。
可是有一天,在唱歌活动中,我突然听到她好听的声音,我像发现了奇迹一样欣喜,并且及时在同伴面前表扬她,夸她声音好听,唱得真好!似乎,她也一下子有了劲头,越唱声音越响亮,越唱越好听!活动结束后,我还及时奖励了一个最美的贴画给她,并让同伴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她。这时,我突然看到她脸上露出了开心而又有些羞涩的笑容。看到我在看她,更加不好意思了,笑着地下了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有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有耐心,还要等待,因为这个过程或许很长,或许很短。希望她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在改变,变得更加开朗、活泼。
教育随笔:冬天来了
在《冬天来了》这一主题中,有一篇散文----《下雪了,真好》,散文语言优美、篇幅短小流畅,很适合孩子品读。但散文中的一些句子却是小班孩子较难理解的,比如:“麦苗说:真好真好,我有白棉袄了,青蛙说:真好真好,我们可以冬眠了、、、、、、”还有那句:“小朋友说:真好真好,我们可以打雪仗了”散文中所描述的这些情景,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有关“雪”的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欠缺的。为了完成目标中激发幼儿对雪产生向往之情,了解冬雪的特征等,丰富孩子对“雪”的相关经验,则是进行这篇散文之前必需做的。
通过谈话、图片、视频,孩子们了解了下雪的情景,也间接地唤起了他们生活中的零星记忆,但记忆中的事情和现实体验毕竟是两回事儿,所以我们都盼着下雪,希望西安能好好下一场雪,让孩子们见识一下真正地雪。终于盼来了---西安下了第一场雪。一个早上,操场上薄薄的盖了一层雪,虽然小的可怜,但也足以激发孩子的兴致,为了不辜负这场雪,我带孩子们第一个冲上操场,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踩雪、团雪、打雪仗,奔跑在操场上。那个早晨,因为我们,寂静的操场沸腾了,因为我们,洁白的世界留下一串串零乱的、欢快的印记。借孩子的光,年龄不小的我们也疯玩了一把,好像回到久别的校园,重温了童年最为美好的记忆,我想,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孩子们一定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下雪了,真好”。
同时,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我们及时上传了孩子们活动的照片,希望家长配合我们带孩子一起在雪中玩玩体验四季的变化,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小班随笔:弹珠回来了
强强以前没有读过小班,是一个记忆力很强的孩子,老师教的儿歌和故事很快就能记住。但强强的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不爱说话,不能融入集体。经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孩子在家一般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喜欢一个人在家里玩,有时把玩具都拆掉。在幼儿园里,我发现两次把玩具塞在自己的口袋里,一次把拉链头放在嘴巴里嚼,
一个下雨的早晨,我无意中收到了强强给我的几颗“弹珠”,他的奶奶还让强强对我说一句话,可能是孩子的声音太轻,我没有听清楚这句话,于是我问:“强强,我们班级里有很多弹珠的,你不用拿来的,留着在家里玩吧。”这时强强一言不发地站着
,他的奶奶轻声地告诉我:“这几粒弹珠是强强从幼儿园里带回来的,我批评了他,让他把弹珠带来,对老师说下次不会再拿了。”话音刚落,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强强刚才对我说的一句话是“陆老师对不起,我下次不会再拿了。”
很快到了晨间谈话的时间,我把谈话的内容临时进行了改动。我没有批评强强,而是表扬他,表扬他知错能改,还以一朵红花作为鼓励。那时我从他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让我甜到了心里。晚上我在他奶奶面前表扬强强能小朋友一起玩。
此后,我一直暗暗地观察强强的行为,让我欣喜的是:孩子逐渐与同伴一起做游戏,一起玩;有时还会亲近老师,和老师说说悄悄话,有时还会举手发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无端的侮辱、责骂、冷嘲热讽,会令璀璨的钻石蒙上尘垢,只有温暖的爱,真诚的赏识,还有充分的尊重,才能令钻石时刻发出耀眼的光芒。正如强强还小,在与人交往方面欠缺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有时会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成人正确的引导。注意的是要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学会“知错能改“,明白知错能改还是个乖孩子。成人要充分尊重孩子,用爱去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千万不要奢侈你的表扬和鼓励!
玩具又回来了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玩具又回来了”!
每天下午到了室内游戏时间,我都会给孩子们发一些桌面玩具玩。
玩玩具的时候,我都是让孩子们帮我发下去,玩完之后,又让他们帮我受起来,我也从来不去清点玩具的商量。
这不,最近发生在我班的一件事情,让我大吃一惊。
这天下午放学后,我刚回到家,凡凡的妈妈打电话给我。
问一下你们幼儿园是不是经常发玩具让孩子们带回家玩呀?我说:“没有呀。
凡凡的妈妈说:“可是我家凡凡每天下午放学都会从他的裤子口袋里拿出玩具来玩。
我问他,他说是老师给的。
我知道了这个事后,到了第二天,我并没有把凡凡叫到我的跟前批评他。
语言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小象又回来了,并告诉孩子幼儿园的东西是不能带回家的,要在幼儿园里玩。
我知道你们很喜欢幼儿园里的玩具,把它带回家玩去了,我们要向故事中的小刚学习,他是怎么做的呢?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的回答,自己的想法。
到了下午游戏时间,我故事清点了玩具的数量又让孩子们去玩。
放学后,我也和凡凡的妈妈说明了我的用意,结果,又到游戏时间,我又清点了玩具的数量,意外地发现玩具增添了很多。
我庆幸,我没有直接去揭发孩子,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后来,我班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这样的事情。
不知道本文“玩具又回来了”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教育随笔:大火箭来了
教育随笔:大火箭来了
我们的建筑区在走廊一边,有比较大的一块地方,大概有10个平方左右,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里,一有空,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航航和小宇凑在一起,两人一起商量玩,航航一拿到积木就说:“今天,我要搭一个大火箭。”他一边说就一边开始搭,小宇就在旁边帮他运输积木,一会儿对航航说:“航航,这个好吗?”航航没说话,只忙着自己搭建,于是小宇一会儿运一个长积木,一会儿运一个圆积木,一会儿就在旁边呆着,看航航怎么搭建。
搭了许久,航航的火箭结构差不多完成,就站起来欣赏,小宇也在旁边和航航讨论,小宇轻轻地把一个小圆积木放在火箭上,退后两步,欣赏一下,航航朝小宇笑了一下,然后两人继续干活。再忙活了一会儿,终于完成啦。
航航满意地看着大火箭,小宇也在旁边看着,一会儿小宇偷偷地把当中的一个支撑的小积木抽了出来,这样就不好了,整个火箭快要倒了,小宇马上托住,这时,航航发现了,就马上跑过去一起托住,并且呼唤我。
我一过去,他们和我讲了现在的难题,然后请我把小积木塞在里面,因为他们的两只手托住了积木所以不能动,我轻轻地塞进去,这两位孩子的手慢慢抽出去,然后再把小积木调整好,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整个活动中,航航总是处于主导的位置,首先,今天构建的主题是航航确定的;其次,在构建的过程中,怎么构建,也是航航一人的主意;最后,航航对于自己的作品也非常满意,出现问题后也能马上解决。
而小宇呢,在这个火箭建构过程中,是航航的副手,在旁边一直观望航航的作品,看看航航需要什么样的材料,然后帮助航航运送,最后,在航航成功的作品上添上一些点缀,后来继续想改变大火箭,就抽走了大火箭的支撑积木,幸亏孩子眼明手快,化解了危机。
确实,航航的建构能力非常好,所以许多孩子都喜欢和航航一起玩,有的能力弱的孩子就经常以崇拜的眼神看着航航搭建,如果有孩子和航航一起搭建,就经常有同伴提醒,不要弄坏航航搭建的物品,结果,后来和航航一起搭建的孩子都沦为了副手,就在旁边看看,不动。
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先请航航和小宇他们一起讨论想构建什么?同时可以画一下简单的图纸,然后大家分配任务,一起构建。在活动中也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多和同伴交流。
教育随笔:睿睿上学又哭了
早上睿睿上学时又哭了,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好些日子了。
分析:
中班时没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大班反而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开始时,我们向家长了解情况,家长也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找睿睿谈话,开始时他说有小朋友在欺负他,我们马上处理了这个问题。但是后面几天仍旧哭着来上学,问他有没有人欺负他,他说没有;是不是不喜欢上幼儿园,也说不是……每次爸爸走后,他就会逐渐快乐起来,一整天都挺高兴的,这就奇怪了。后来我发现每天睿睿都要哭着对爸爸说“早点来接我”,我想这才是原因了。因为睿睿的爸爸平时比较晚来接,睿睿总是要到值班室去等,所以产生了这种不不良情绪。
策略:
1、和睿睿多交流,让他明白爸爸是因为有事才玩来接,不是个故意晚来的。
2、和家长交流,分析原因。尽量按时来接孩子。如果今天不能按时来接,先要和孩子讲明,不要早上每次答应早点来接,实际上又做不到,这样反而让孩子更加失望。
反思:
有时哄骗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家长或老师答应过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有特殊原因无法实践承诺,必须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