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又流鼻血了
发布时间:2021-05-10 幼儿园说课稿我长大了 幼儿园说课稿我换牙了 幼儿园教材我换牙了说课稿件【案例描述】
天气干燥,加上喝水少、上火、抠鼻子、碰撞等,孩子感到不适时就会挖鼻子而导致流鼻血。
班级有个小朋友叫齐峰,喜欢挖鼻孔,经常会把鼻子挖到流鼻血。
这天齐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又流鼻血了。我赶紧让齐峰坐在椅子上,用毛巾将鼻腔内血液擦干净,并将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头压迫止血,同时让齐峰张口呼吸。鼻血终于止住了。我告诉齐峰,以后不可以挖鼻孔了,在挖鼻孔的话,鼻孔就要生气了,不喜欢齐峰了,齐峰点点头答应我不在挖鼻孔。
【案例分析】
幼儿挖鼻子出鼻血的外事件在幼儿园时常会发生,在事情发生以后,老师处理事情的方法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首先老师不必惊慌,组织开展正确的处理方法,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自救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一定的安全知识;同时,在不是紧急情况中,老师可以创设机会,让孩子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进行操作,使幼儿掌握自救的方法。教育幼儿并让幼儿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让幼儿知道鼻子是人的嗅觉器官,我们要好好保护,多喝水,避免鼻子干燥,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维生素,生活中要做到。进一步激发孩子们之间的良好情感。
【反思】yjS21.COm
天气干燥时,幼儿的鼻涕中很容易有带血丝的症状。孩子们因鼻子发痒,流鼻水,鼻塞,会经常挖鼻子,因而使得鼻黏膜经常受伤而流血。导致鼻子流鼻血,幼儿在这个年纪应该好好的保护自己的鼻子。所以平常吃饭要吃清淡一些的,喝水喝一些降火的,不要吃油腻的东西,多喝汤。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老师,我错了
一、案例
事情还得从一周以前说起,那天下午户外活动的内容是观察小蝌蚪,我和孩子们围聚在幼儿园的小河边,看着,说着,叫着,特别兴奋。
“老师,我看到有的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了!”
“我看到了三只小青蛙。”
“快看!小青蛙和小刺猬在一起!”
“在哪里?哪里呀?……”
在孩子们的指引下,我终于发现了藏身在石洞旁的小刺猬。就这样,我们把小刺猬带回了教室,展开了关于“刺猬”的生成活动。
家云是个调皮的男孩,平时略有欺负人的行为,每天都会有小朋友来状告他。小刺猬来到班上后,他自然是经常簇拥在小刺猬旁的一个。
开始,家云除了用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动物,还要忍不住去碰碰它,他用小手去摸小刺猬的身体,然后赶紧缩回来,说:“啊,原来小刺猬的刺不是很硬的,有点软的。”渐渐地,孩子们都知道小刺猬胆子小,怕吵闹,遇到有东西靠近时,会变成一个刺球来保护自己。经过全班集体讨论,我们一致决定要照顾好小刺猬,管住自己的小手,不去碰、不去摸、更不去伤害它。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看到他和另一小朋友蹲在小刺猬的纸箱旁,手伸到了纸箱里面,我走过去,想提醒他不要去影响小刺猬休息。近了,我清楚地看到他手里竟然拿着一把美工剪刀!
“你看,剪掉一点点了”
“你说它会不会痛啊?”
“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不痛呢,再试试看。”家云这样回答,我听了非常生气,但我忍住了,说:
“我觉得小刺猬很痛的,它都缩成一团了,你们认为呢?”
“我也觉得它肯定会痛的。”另一小朋友点了点头。
“家云,你说小刺猬害怕别人欺负它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变成刺球。”家云见到我发现了,开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他低下了头。
“那你说它受到欺负和伤害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它会痛的……老师,我不是故意的,其实我也很喜欢小刺猬的……我知道错了……”
二、分析
家云看到小刺猬,心存喜欢,以至于忍不住想去摸,这是可以理解的,后来,当他多次经验总结,得知小刺猬不会反攻时,他便有了攻击性的行为,想出了用剪刀去剪小刺猬身上的刺的主意。
这正如他以往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动机一样,我记得当他听到对方的哭声,他的眼神会变得跟打对方时不一样,略带有后悔的神色。说“老师,我错了……”
他不懂得打人是错误的吗?当然不。那为什么要等“打”的结果出来了才会明白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呢?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的批评与引导都不起作用呢?这都源于他无法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即无法较好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在日益增强,但还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他们还经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动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的自控行为很不稳定,随情景而变化,有时表现得好些,有时表现得差些。
案例:老师,我也会了
背景:
随着秋天的来临,孩子们的衣服量也逐渐增多了,于是每天午睡起床后的穿衣服是宝宝们最大的苦恼,也是午睡间里最热闹的时候,每天总有孩子的呼唤声:“老师,我脱不掉了”;“老师,这个衣服怎么穿呀?”;“老师,我穿得对吗?”……
活动情景:
今天午睡起床后,孩子们的呼唤声又此起彼伏的响起了,但今天我没有象以往那样忙着帮他们穿,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穿(在前一次的游戏活动中,我已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初步了解了穿衣服的方法),并不时的告诉他们:“头从大洞洞里钻进去,再从中洞洞里钻出来,最后小手从小洞洞里钻出来”。在我的提示下,大部分孩子都穿好了衣服,而把衣服穿错的孩子也不少,但我没有马上纠正过来,而是督促个别慢的幼儿加快动作。
以往每次为他们检查衣服是否穿好都是我的事,今天我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找找谁没有把衣服宝宝穿好?这一找,还真找到好几个把衣服穿错的孩子,我把这几个孩子请到前面让他们来说说错在那里?该怎么穿才对?孩子们一下就说开了:
“他的衣服穿反了,你看毛毛头都在外面了”
“这个牌牌应该藏在里面的,他把他弄到外面了”
“帽子应该是带在头上的,他把他穿到屁股上去了”
“他的衣服怎么多了一个纽扣的洞洞”
…………
“那怎么穿才是对的呢?”
“是这样穿的”
“衣服要翻过来”
在大家的帮助下,穿错衣服的几个孩子重新穿好了衣服,孩子们都开心的拍起了手。
分析与反思:
幼儿通过学习尝试而成长,在二期课改的引领下,我们正逐步尝试把日常生活中的内容纳入到教育中来,但我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实际需要。虽然孩子们在前一次的游戏中对穿衣服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进行了尝试,但那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印象,所以还是会有孩子把衣服穿错或穿反。而在今天的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共同的讨论,最后还一起努力把穿错的衣服重新穿对,对他们来说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要比老师让他们学、让他们尝试要有效的多。其实这也是二期课改所提倡的“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尝试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
案例:“老师,我成功了!”
星期三这天,按照内容,又是我们区域化活动学习的时候,今天,我们的新工作是《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老师介绍:大轮船是用钢铁做的,它又大又重,可是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呢?让我们等会用橡皮泥做个实验吧!老师为小朋友准备好了大口玻璃杯,里面有半杯水,还有橡皮泥,油笔,老师用笔标出了水位。
宋苏丹和章晟是我班的聪明人,对新的实验最感兴趣,当选择游戏活动时,他们马上来到了科学区,按照提示做了起来;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团橡皮泥,认为没劲,又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看他俩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不由得跟着他们来到了科学区:只见他们俩各拿起一块橡皮泥团团圆,轻轻放到水面上“扑通”橡皮泥一下子沉到杯子底了,哎,水涨高了,用笔标出现在的水位。可是橡皮泥没有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只听见两人叹了一口气,仔细研究了一下提示,交头接耳讨论了一番,从水里捞起橡皮泥,重新团起来,把橡皮泥的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高一点,中间凹进去一点,放到水里一试,结果,水慢慢从低的一边淌进去,橡皮船又沉下去了。哎呀,两人又叹了一口气,又把另一边再次捏高一点,这样,再重复试了十几次,橡皮船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沉“怎么办呢?”宋苏丹用求助的眼光望望我,我望望他,做了一个我也不知道的动作,宋苏丹从我那里没有找到答案,想了想说:“我不相信,把边再捏高一点”“老师,成功了!成功了!”只听见宋苏丹那激动的声音在活动室响起,边说边站过来,把我拉近了看“真的,真的成功了!真了不起”我竖起了大拇指,这时,周围的小朋友也激动得围了上来。借此机会,我马上请宋苏丹介绍成功的经验;但是,宋苏丹马上打断我的话题问我:“老师,我只是改变了橡皮泥的形状,橡皮船就浮在水面上了,这是为什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适时机地告诉孩子:这是浮力在起作用。一样东西在水中占的地方越大,他排开的水越多,水对它的浮力也越大,同样多的橡皮泥,捏成船形后所占的空间更大些,所以,它排开的水也就更多,水对它的浮力大到足以使它浮起来。
反思:
浮力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使孩子能够理解,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其实,在刚开始时,看到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团橡皮泥,认为没劲,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的反应时我想马上把它撤掉,但我精心设计的活动就这样马上废除,我又不甘心,在宋苏丹操作的同时,我曾经想直接示范给他们看,成功了,就算活动顺利结束了。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孩子的能力不可低估;在活动中更有了一片发挥自己潜能的天地,不断产生挑战和探索的欲望,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而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认识的重要性,不断反思自己,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研讨、不断反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
案例:“老师我长大了吗?”
“支老师,你快看我手上长出毛毛了”吴晨阳很认真地告诉我。
“我的脚上也长出毛毛来了。”黄天麟边说边挽起了裤腿给大家看。
顿时,小朋友们多伸出了自己的小手和脚仔细地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长出了毛毛。
楠楠又说“我的手臂上毛毛是短短的”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对自己进来的变化产生了兴趣。
“我妈妈说我长大了,也长高了”吴颖说。
“我爸爸说我比以前懂事了”沈海楠又说。
“老师那为什么我们手臂上要长出毛毛呢?”
“毛毛有什么用处呢?”
孩子们又开始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分析:
最近我们班级在开展“可爱的我”主题活动。在让幼儿关注自己变化的活动中。了解自身的明显变化,并且知道自己长大了,要听爸爸妈妈、老师、长辈们的话,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孩子们的话题很多,他们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则更加地感兴趣,因此,我们抓住了孩子热点话题,开展大家都十分想知道的话题作为我们的探索活动。
案例: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午睡时间到了,象往常一样我观察着孩子们的睡前整理情况,此时我发现病假了一段时间的洋洋今天第一个钻进被窝,于是我就表扬道:“洋洋的小眼睛真漂亮,好象弯弯的小月亮一样。”起床后,我提醒他:回家前带妈妈到他的小信箱里去取信。他疑惑地看着我,我便向他解释道:因为你今天睡觉最棒!他笑了。
晚上我在家接到了洋洋妈妈的电话:“李老师,我家洋洋今天回来可高兴了,一进家门就让他爸爸、外公、外婆看你写的信,一边还嚷着:‘李老师今天表扬我了!’我们也挺高兴的。…….
其实,通过与洋洋家人的沟通我了解到他在家的表现简直不可理喻:顶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还赖床——典型的现代小皇帝。家人对他也毫无对策,只能处处顺从他,而他在幼儿园却是个不太多言的孩子,且显得很内向。
记得有一次洋洋的妈妈来接他时,正与我谈到他有多少“没用”,在家象只老虎,在外象只老鼠,一点也“不上台面”……这时我发现洋洋正不断地拉着妈妈的衣服,我知道洋洋其实不想让妈妈再讲下去了,我就告诉他妈妈说:“洋洋最近吃饭挺好的,每次都能自己吃完对吗,洋洋?”“是吗?”他妈妈疑惑地问“他在家每次吃饭可都要喂的。”
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最相信的就是老师和家长的话,他们从老师和家长的嘴里知道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赞赏和鼓励的评价,哪怕是在成人眼里不直一提的事,孩子听了不仅内心会很高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值得表扬、各方面都做是不错的好孩子,而且在行为上会做得更好,以表示自己是个聪明、能干的乖孩子。倘若一味地批评孩子,那样无疑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我觉得对孩子讲话要讲究语气。别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幼儿对大人和他说话的语气是很敏感的,柔和、慈爱的语气会让幼儿感到安定;鼓励、坚定的语气可使幼儿增强信心;严历、斥责的语气,则会让幼儿产生畏惧,尤其是大人要小孩干什么事的时候,其语气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强制性的、命令性的语气,只会引起幼儿的反抗、逆反,而惩求性的、商量性的,平等的语气,幼儿就是乐意接受、听取,并会按照要求去做。
作为老师、家长,更应该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要多鼓励,赞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心理学家忠告:孩子耳闻目睹他们认为有鼓励作用的言行后,就会精神焕发,而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话,就会垂头丧气。鼓励促人振奋,贬斥使人畏惧,责备使人退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家长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