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有趣的进餐环节
发布时间:2021-05-03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幼儿园的进餐环节是幼儿一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餐前的食谱及营养成分的介绍,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进餐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小、中班的时候介绍食谱的这一工作都是由我们老师来完成,近期我们班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一个尝试,由幼儿来介绍食谱和饭菜的营养成分,效果非常的不错。
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而且我们班有很多的小朋友认识不少的字,于是在一次午餐前,我介绍完食谱后我就告诉孩子们:“从明天开始,由小朋友自己来介绍食谱,早上入园,下午离园的时候可以去幼儿园的食谱墙上看看明天一天的食谱,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接你的爸爸、妈妈,咱看看明天的时候谁来当第一个食谱介绍员,你们说好不好呀?”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的,张妈妈。”孩子们刚开始介绍食谱的时候,说的不是很全面,我们就以鼓励为主可以多让几个孩子和起来介绍食谱,这样他们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以后还会继续努力去干这个事情。现在我们班的介绍食谱工作完全由孩子来担任,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运用连贯而又生动的语言来介绍每次的饭菜,而且完成的相当好。家长们也非常的高兴,一天早上硕硕的妈妈说到:“以前光闻着你们幼儿园的饭菜香,现在跟着孩子们每天看食谱才知道你们幼儿园的饭菜有这么多的花样,而且又是那么的有营养,搭配的还那么合理,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也长了不少的学问呢!”听到这些,我们心里也非常的高兴。
其实,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我们都可以去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每次尝试我们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就像如上所讲的我们为了让孩子的用餐环节更有趣,我们采取的让孩子介绍食谱,它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每个幼儿的自信心和服务他人的意识。【WWW.Jz139.COm 迷你句子网】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有趣的“0”
数字“0”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和孩子们有着亲密的接触,但幼儿对“0”经常忽视,概念模糊,为此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以“0”为话题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轻松、愉快地熟悉“0”,建立“0”的概念,了解“0”的意义及作用。
活动开始,我给每个孩子一个神秘的礼物盒,孩子们高兴的打开了礼物展现在大家面前,仔细的一个一个点数着自己的圆片,一一回答他有几个圆片,用数字几来表示,而刘语涵的盒子打开是个空盒子,孩子有点委屈说:“刘老师,你忘记给我装礼物了”,我问孩子们,刘语涵的盒子里什么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孩子积极回答。我又问孩子们“什么情况下东西会没有?”孩子们回答“东西吃完了,钱花完了,东西用完了等”通过这个环节,孩子们了解了什么都没有就用“0”表示。
然后,我问幼儿“0是什么样子的?0像什么?”孩子们用身体、动作、手比划着自由发挥,李梓赫说“刘老师,你觉得我的头像个什么?告诉你就像个大大的0”,歪歪说“我家的方向盘像个0”、、、、、、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意义,我问孩子们“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0?”孩子们的回答很丰富“电话机上、日历上、门牌号上、计算机上、键盘上、电话号码、车牌号、温度计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生活积累。
最后一个环节,我又给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0排在第几?0后面加一个0呢?加两个0三个0呢?数字就增大了。
延伸活动,我让孩子们用“0”设计一幅画,并将自己的画和同伴分享讲述,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整个活动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依依、刘雨涵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了,效果不错。
教育随笔:有趣的花生
一天,有一个孩子偷偷的带了几粒花生藏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其他小朋友知道后纷纷跑过来告诉我,于是我便索性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起这个花生。“唉,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花生壳是长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顾天乐说:“这个花生从侧面看好像一个小小的葫芦呀。”杨荟慧说:“我觉得这个花生像海上的波浪。”周雨田也说:“这个一粒的花生壳好像一个小碗哪。”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对这个硬硬的花生壳和里面的花生米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孩子们第二天每人带了一些花生到学校里来。有了多一些的花生,每个孩子都把它放在手里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进一步的了解花生的样子。随后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花生贴画的活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思考一下自己想要花生壳和花生米做一个什么造型呢?张思涵说:“我待会儿想做一条小鱼,因为小鱼的身上有很多一片一片的鱼鳞,就像这个花生一样。”黄晨宇说:“我想用花生拼成一颗大大的爱心,等到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给妈妈。”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着,也立刻着手动了起来。有的孩子想用毛线把动物的形状勾勒出来,但是自己一个人好像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他们小组上的小伙伴便帮她一起。勾好了轮廓再贴上花生,一幅幅漂亮的花生贴画便做成了!不管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还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根据《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4到5岁的孩子,能够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喜欢和乐于积极探索。孩子们对于这一颗小小的花生就有着千万种不同的想法,这就说明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提供自主观察表达的机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支持和鼓励孩子内心的各种想法,促进他们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仍有些欠缺,教师对于这一类的孩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多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多表扬,多激励,以促进他们在动手能力上的发展。
教育随笔:有趣的弹珠
观察背景:
“啪……哈哈!啪……哎呀!”筱凡和馨冉的笑声吸引了我,他们手里一人拿了一颗弹珠趴在桌子两端,啪……弹珠有滚落到地上……
观察目的:
筱凡会用弹珠玩什么游戏?能否成功!
观察过程:
弹珠在孩子手里传来传去,有时会成功的接住对方的弹珠,有时会掉在地上到处都是,他们一次次尝试着成功与失败,由于桌子的边缘很小掉落在地上的次数很多,筱凡又去找来几张垫子放在地上趴在垫子上,欣然也跟了过来,两人继续刚才的游戏,这下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两人美得不得了!
第二天筱凡又取来了下跳棋的棋盘开始了新的游戏,一层两层三层他把弹珠一层一层的垒高,然后像他们中间一打,哗,弹珠滚得到处都是,接下来就是捡弹珠的时间……
第三天你又取来了弹珠和一些道具,(puc管、管子、惯性滑梯)你把管子放在滑梯上,然后把弹珠一个一个的放到管子里,弹珠就会通过管子滚到惯性滑梯里,看到小球滚出来你高兴得不得了,看到弹珠有滚得到处都是,你取来了一个小盒子放在出口的地方,这下弹珠就会落到里面,看到旁边小朋友在玩五子棋,你也借来了几颗用同样的方法,可是到了惯性滑梯棋子会停住,你用小手摆弄一下棋子会再滑行一段距离,你又产生了好强的好奇心,在一遍一遍的尝试找出你想要的答案!
分析:
筱凡用一物多玩的游戏,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改变方法,让游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通过弹珠不断的滚落到地上到找盒子接住,这就是你成功的地方,发现弹珠和棋子在惯性滑梯上的不同,这也是你的好奇心所致,很棒,虽然你还尝试用其他物品但是由于一些材料的缺乏没能够满足到你,这需要老师的改进与更新,教师应做好各种准备去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
教育随笔:午餐
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种幸福的时代一来伸手二来张口。每次在我的耳边总是有家长在唠叨着,老师孩子吃饭很挑食,在家里都是哄着他求着他才肯吃一点,可怎样办才好呢?
其实在幼儿园也是一样,能够说我们中班这个年龄段每一天吃饭也分成好几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每一天不用老师提醒能保证把碗里的饭菜都吃的很干净。第二种类型先是观察这天吃饭合不合自己的胃口;这第三种类型干脆来了一个大转变和老师开始讨价还价,找一系列的借口来推掉自己能少吃一点是一点来到达自己的目的。在我们班里每一天吃午餐总是有那么小部分孩子从开始一向吃到最后结果还是一样,那么这些孩子到底在干什么呢?
在我们班级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嘉硕是个帅气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笑起来脸上还露出两个小酒窝,是个蛮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每一天中午吃饭就是个大难题啦不管我们怎样去哄他,说好话给他听就是无动于衷,每一天就是在耗时间,我每次看到他拿勺子时慢吞慢吞的把一粒一粒米饭放在嘴巴里,这几粒饭在嘴巴里可有好长时间好嚼呢;等过了一会儿他眼睛又开始东张西望等到其他小朋友吃的差不多时,他还是没有吃完。不仅仅有嘉硕状况类似也有,嘉琪他先看到这天的菜是什么菜,看着菜合不合口,她每一天吃饭先是把饭吃完,然后看到不喜欢的菜就开始用勺子一点点的在抠,当老师说你赶快把这个菜吃下去时,她说老师呀我这个菜真地不喜欢吃可不能够不吃;在我们的鼓励下他开始慢慢的尝试,可过了没过多久,她又不动勺子。我每一天看着他们这样也真的很无奈有时和家长聊起,得知家里每一天要喂很长的时间。
从以上这两个孩子的身上发现有不同的点一个是吃饭慢,而另一个孩子是看菜是否对胃口。总之这他们都不爱动手吃饭,爱挑食,但家长在家又代替的太多,可每次他们又想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愉快的进餐不要挑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孩子肯定,不要因为做不好而一切代替。指南中还提出要引导幼儿学会一些自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这两个事例中我也开始琢磨,找一些原因的存在。我开始反思我也有做的不足之处,有时看到他们实在是太慢太慢我只好帮忙开始喂了,可一喂他就大口大口的吃,这就表现出孩子的本性,其实他不是不会吃,也不是慢而是要等着老师来喂。这就证明了有些孩子在家时过于照顾,而导致孩子的懒惰。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挑食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爱挑食的孩子和不爱挑食的孩子座在一齐得到一些帮忙。
教育随笔:有趣的“夹豆子”
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两项活动,上午的户外活动,可以加强孩子们强健的体魄,递进互相的友情,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在户外快乐玩耍;下午的区域活动是让孩子们开动脑筋,在每个不同的区域里学到不同的知识和技巧。
最近益智区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以前喜欢益智区的小朋友都选择了别的区域,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再选择这么好玩的益智区,看着他们无精打采的样子,我问了益智区的小组长马梓宸,只听她说:“袁袁老师,我们不想再玩七巧板、拼图、扑克牌。”
我一听也对,孩子们最近一直在玩这些东西,确实也有些腻了,我安抚下剩下的这几个准备想走的宝贝,在益智区转了一圈想到以前记得有些家长带过一些小豆子,我把豆子分为三种颜色呈到三个盒子里,找出几双筷子,几块七巧板的空盒子,放到他们的桌子上,还没有说游戏规则,这几个孩子脸上的微笑,和那期盼的小眼神,让我知道他们肯定很喜欢。
这个游戏是夹豆子比赛,比一比看谁用筷子夹的豆子多,但是三种豆子的颜色必须区分开;比赛开始了,本来可以坐着玩的游戏,因为孩子们太兴奋,都站起来开始往自己的盒子里夹豆子,只听罗瑞莹说:“马梓宸,你慢点夹,你不能这么快。”朱乾恺又说;“你们都慢点行不行,我这还没拿好筷子呢!”马梓宸骄傲的说:“你们都太慢了,一看就知道你们不会用筷子。”这是于新颖笑着说:“别说话了,赶紧夹吧,再不夹就到点了。”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开心的边夹豆子边聊着天;其他的区域的孩子们也不时往这边好奇的观察。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了,马梓宸开心的走过来给我说:“袁袁老师,你看我已经把盒子夹满了。”我一看真的是满了,问了一句:“宝贝,你是不是在家一直用筷子吃饭?”只听她骄傲的说:“我在小时候,就已经会用筷子吃饭了。”我笑着跟她说:“你很棒,那你可以去帮帮他们吗?”她骄傲的点点头,投入到他们热烈的讨论中。游戏结束了,谁也没有说谁是第一名、最后一名,在整理区域的时候,只听于新颖和罗瑞莹开心的跟我说:“袁袁老师,明天还可以玩夹豆子吗?这个好好玩啊!”我笑着说:“好啊,明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比赛!”我想明天益智区肯定又恢复到以前的热闹了。
在本次的区域活动中,只是新加了一项新的游戏,孩子们就已经玩的很开心了,我也并没有重点纠正如何让他们如何拿筷子,而是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在游戏中改正过来不正确的习惯,我也会给孩子们创新更多好玩又能动脑的益智游戏,让孩子们也可以利用游戏的环节改正一些自身的不足。
幼教随笔:自取餐具来进餐
欣喜的同时我又开始继续反思,仅仅这个小区域已经不能满足大家日益高涨的用筷子情绪,那么该怎么办呢?
一次户外活动时,我无意间发现皮皮用两根小树枝,象用筷子一样正在手指分合的夹地上的一个小石子,他很轻易的就把石子夹上来了,看到了皮皮的表现我开始猜测:难道皮皮会用筷子了?于是周五家长接孩子时,我就找时间和皮皮妈妈谈了我的发现,并询问了孩子在家进餐时都用什么餐具、会不会用筷子。皮皮妈妈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皮皮妈妈告诉我:“皮皮两岁时就会用筷子了,他筷子用的非常好,方法正确、动作熟练”,与皮皮妈妈交流后我开始思考,并调整了益智区里的喂豆玩具,原来我们只在喂豆玩具中投放了勺子,因为小班幼儿有一个培养目标就是:能用小勺独立进餐,而且班上有几名幼儿一直都用不好勺子,但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不同需要,反思后我把喂豆玩具中的勺子相对收走了几把,并投放了几双筷子,经过观察我发现调整后的喂豆玩具孩子们更喜欢了,每天这个小区域都进满人,特别是在孩子们游戏中我欣喜地发现,不仅皮皮会用筷子还有曾嘉、开心、孙晏、嘟嘟等幼儿也相继会用筷子了。
欣喜的同时我又开始继续反思,仅仅这个小区域已经不能满足大家日益高涨的用筷子情绪,那么该怎么办呢?是把区域扩大还是……我开始把目光指向了孩子们的进餐环节,小班幼儿小肌肉动作发展的还不是很好,因此根据幼儿的特点,所有小班幼儿进餐时都会统一用勺子,通过学习《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用书,我了解到:小班幼儿条件具备时,可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自取餐具,于是我与小灶的师傅协商后达成共识,以后他们再为我们小七班送餐具时,就不再单一的只送勺子,而改送勺子与筷子两种,这样孩子们进餐时就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可以选用勺子也可以选用筷子,这个环节是绝对自由自主的,进餐环节调整后,孩子们进餐更有食欲了。
教育随笔:让孩子简单愉快的进餐
我班徐锦潇虽然此刻升中班了,午餐时还经常挑食,每次吃饭时总是有问题,不是嫌太多,就是什么不爱吃。有时一顿饭他能吃半个多小时。有一次他吃得太慢,我就想喂他吃能快一点,当我把青菜喂进他嘴巴的时候他好象要呕吐一样。最后,大半菜全剩在碗里,理由是“我不喜欢吃”。又到午餐时间了,香香的米饭、配上西红柿炒蛋,小朋友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徐锦潇他呢?用勺子拨弄着饭,眉头皱了起来。我关切地走到他的身边问他:“怎样了,徐锦潇?”他低头不语。“是身体不舒服了吗?”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没有呀!刚才还和小伙伴们一齐开心地户外活动呢?怎样一到吃饭时间,他就又犯愁了呢?“老师,我不想吃里面的西红柿!”噢,原先如此。我从他的父母亲那里得知他从小就偏食,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家长也明白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摄取丰富的营养是保证身体健康发育的前提。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营养与膳食越来越重视,每一天都会问一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进餐状况,他们期望老师能在学校里改变这一不良习惯,但我明白,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强加要求孩子,使他有心里负担。何不换一种方法试试呢?比如允许他少吃一点呢?于是,我对他说:“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听了我的话,立刻点点头,拿起勺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只是高兴地对他拍拍肩。
从这件事中,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满满一碗饭对他是来说是个心理负担,而我采取的是:给他一个选取的台阶,使他减轻心理负担,于是了他就能愉快而简单地进餐了。此刻我才对“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看待一件事,换个位置或方式想一想,做一做。”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果,在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采取一些他们能理解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必须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随笔:凳子真有趣
孩子们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自由自在的玩耍、嬉戏,非常快乐,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凳子,也能发现乐趣,那么的好玩、逗乐和开心。
“抢凳子”游戏是个在普通不过的了,但是小朋友依然玩的很开心,游戏开始了,几个小朋友围在少于他们总人数的凳子面前不停地走动,当老师节奏拍重时,他们像只大象;拍轻时,他们又像只小猫;拍快时,他们就端起小胳膊,像个小丑似的扭来扭去;拍慢时,又像只有病的唐老鸭,一晃一晃的。还有的小朋友,眼睛就直盯着小凳子,恨不得抱在怀中;有的小朋友不敢直腰,好像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抢到小凳子;有的小朋友边转边用手在旁边指控着,好像这个就成了自己的一样,有的……总之,一帮孩子可爱极了,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活动中,有的孩子没抢到,有的抢到很多次,有的抢到几次,就如同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竞争,我们必须得去做,去争,才能生活下去。期间,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还有的人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觉得生活对他不公平。
我们一直倡导幼儿教育要从小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想,幼儿教育要从小让孩子收点挫折,小小的困难,就像抢不到凳子一样,然后学会去面对,去克服,去承受。我想这对他今后的生活也会有帮助有好处的,因为生活本不可能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