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一块小饼干的魔力
发布时间:2021-04-30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今天是假期回来后的第一天,刚走到班级门口,就看到了我们班的萌娃拓拓在嚎啕大哭,在我还一头雾水的时候,得知原来是觉得假期太少了,还没玩够,甩赖皮想要回家呢,拓拓奶奶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不管拓拓如何无理取闹,他自然是不会答应,况且妈妈也说了明天可以考虑一下,但今天奶奶既然已经送到了幼儿园,断不会有再把拓拓接回家的道理,听到奶奶和爸爸说必须要上学,拓拓不愿干了,直接躺在地上哭,感觉原有的一点点小小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谁拉都不愿意起来,奶奶和爸爸在这里,小朋友总觉得还有个靠山,硬是耍赖皮,无奈只能让家长先离开,等着老师慢慢和拓拓沟通,询问了一番之后得知,小朋友还是想在家里玩,觉得舒服,不想起床,不想来上学,后面跟拓拓商量给他一个小饼干,结果他就再也不哭不闹了,也愿意来幼儿园了,其实小朋友的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多多关注小朋友的情绪,密切关注有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观察幼儿的情绪?
第一,“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是《纲要》在总则里就提到的基本要求。而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它是通过幼儿的愉快情绪表现出来的。
第二,《纲要》体现的“终身发展”目标,都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它们是:健康领域——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语言领域——乐意与人交谈;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爱父母长辈、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科学领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艺术领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第三,《纲要》提出的幼儿园“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等都能够通过儿童的情绪折射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情绪是教师行为的“寒暑表”,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等深层次的东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翻过来的饼干
教育随笔:翻过来的饼干
上午点心时间,小组长刚将饼干盘子放到桌上,一组的六个孩子一咕噜伸出手来开始抢饼干。抢到喜欢的面带微笑,没抢到的耷拉着脸,还一个劲地告状:“老师,×××抢我的饼干!”“老师,这是我先拿到的!”“老师,这本来就是我的……”
一样的饼干,为什么大家都要去抢呢?仔细一看,饼干上有不同的动物图案——跳跳虎、跳跳兔、小熊维尼……哦,原来是小动物惹的祸啊!
为了平息“抢饼干大战”,我们三位老师多次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引导,同伴之间要相互谦让,也尝试使用了轮流、合作等方式,可是效果都不佳,争抢问题有增无减。于是乎,我们改用科学熏陶法:“不管什么图案的饼干,吃到肚子里都会消化,最后变成大便,所以抢来抢去毫无意义。”孩子们听后,一脸的诧异,依然一见到饼干就争抢。
无奈,我们三位老师继续商量对策,在园部提供的饼干不变的情况下,难道真的就没有好办法可以让孩子们的争抢问题有所好转吗?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大班的一个老师介绍了她的做法——孩子们不是喜欢抢饼干吗,那是因为他看得见盘里的饼干是什么图案。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饼干翻个身,将有图案的一面藏在底下,当孩子拿饼干时,翻到哪块就是哪块,当然,拿到不喜欢的也不可以再去翻其他的饼干。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随即将这一做法在班内进行了推广。虽然只是简单地将饼干翻了个身,可效果却是出奇的好。每次吃饼干,孩子们就像在玩游戏,认真遵守着我们约定好的游戏规则。大家带着好奇去翻饼干,不管是喜欢或者不喜欢都能欣然接受,脸上少了没抢到心仪图案的落寞,取而代之的是游戏时的其乐融融。
通过这次抢饼干事件,我深深地体会到,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多么的苦口婆心或循循善诱,他们依然会我行我素,但只要一个小小的游戏化的改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做一个智者,善于捕捉孩子的特点,善于创新改变。
教育随笔:垃圾桶里的饼干
教育随笔:垃圾桶里的饼干
今天吃过下午加点后,有个孩子过来对我说:“老师,垃圾桶里有一块饼干,不知道是谁偷偷扔掉的。”“啊?多可惜呀?这是谁扔的?”我连着大声问了孩子们三遍,孩子们瞪着眼睛看着我,活动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害怕的眼神使我一下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太粗暴了,我立刻语气缓和的说:“是谁扔了这块饼干?”孩子们还是没有作声的,谁也不敢承认。
放学的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了,但扔饼干的事却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我想,既然是偷偷扔的,说明孩子有顾虑,这件事应当从正面积极引导,并且要在全体孩子面前解决,不解决的话以后类似的事情会一直发生。
第二天,我准备了一些有关饼干制作的资料,让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及图片了解饼干的制作过程,感知工人们的辛苦,接下来我又趁热打铁的开展了一节手工制作活动,我用太空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饼干,孩子们在活动中兴奋不已。我还借着课堂的余热表扬了朵朵和悦悦,她俩过去连一块饼干都吃不下,现在不光吃得多了,身体也壮了,个子也高了。孩子们笑着看着他们俩,我又反问道:“为什么她们现在比过去吃得多了?”孩子们纷纷说:“他们从前不爱活动,不爱玩球,不爱跳绳,不爱玩呼啦圈,所以不想吃东西。”我说:“对了,人的饭量会随着活动而增减,活动多了,自然就饿的快一些,中午吃得过多或过饱,下午吃点量也会相对减少,不想吃了。”这时晨阳着我的话自豪的说:“我就是这样,昨天中午我吃得太多了,觉得有点饱,下午吃点时我就不想吃饼干了。”我说:“对呀,晨阳和老师说的一样,我们要是不想吃或者吃不下时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都说:“告诉老师少给点,就要一个或半个饼干。”“告诉老师吃不了啦。”我称赞他们真聪明,说得对。
这时晨阳反而不出声了,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看看这个,听听那个,脸上的表情让我明白了,垃圾桶里的那块饼干多半是他扔的。我及时说,像昨天下午垃圾桶里就有一块饼干,不知道是谁不小心掉进去的?晨阳赶紧说:“老师,是我扔的,我以后再也不扔饼干了。”这时我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们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教师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而不应该怒气冲天大声训斥,应当多从正面积极引导,让孩子明白道理,这样比点名批评会更加有效果。
小班音乐游戏教育随笔:音乐的魔力
幼儿园的小朋友受到年龄的限制,在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方面能力较弱。就算老师在一旁时时刻刻的提醒,效果也不一定好。但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这个方法,或许能在建立幼儿良好常规方面助老师一臂之力,那就是——音乐的魔力。
音乐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和相互管理。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这个区域,就完全没有了时间观念。可是自从请上了“你在哪里”这个音乐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情景再现: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该是收工的时候了,可娃娃家的孩子还是不想出来,这时响起了“345|345|55i5|”的音乐,机灵的孩子整理好东西马上出来了,孩子们坐在位置上唱着“XXX,XXX,你在哪里?”一些贪玩的还在区角里磨蹭的孩子也唱着“ii55|ii55|323|1-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立刻,从娃娃家里蹦蹦跳跳地出来了。
这种提醒孩子结束区角活动,同时又能让先出来的孩子叫回迟出来的孩子的游戏音乐,总让孩子带有满满的自豪感我的动作好快,我能找回自己的好伙伴。音乐让孩子们主动安静下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些幼儿园有一段时间是孩子们的生活活动时间,而自由松散的自由活动时间与较为严谨的集体教学相衔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自然和愉悦的过渡?音乐的运用,令这个过程变得不一样。
情景再现:
今天的过渡时间孩子们的情绪还是不太稳定,尤其刚刚下课后,孩子们似乎比其他时刻显得更加活跃。看这情形,老师立刻打开了琴盖“13|2-|13|2-|1122|32|1-……”一串《摇篮曲》响起,孩子们立刻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喧哗不见了,代替的是一个个安静入眠的小宝宝。(高音区:13|2-|13|2-|1122|32|1-)“星星宝宝来。看你们了,看谁休息最好。”(低音区:13|2-|13|2-|1122|32|1-)“大灰狼来了,大家静悄悄的哦,别让大灰狼发现了我们。”
简简单单的音乐,却让孩子们展开了无限的想象,享受着安静的美妙时刻,如果再加点游戏进去,譬如《小朋友散步》一静一动,一定令孩子们更加喜欢这个过渡时间,并且精神愉悦、全神贯注进入下个阶段。
音乐让常规的培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是难以集中的,因此,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会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些爱动的孩子,一刻都不能停下来,注意力不那么集中。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老师在集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用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倾听,更加有效果。
情景再现:
浩浩机灵聪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都很强,但就是坐不住,经常要走动,有时听一会儿,注意力就分散了,于是“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一闪一闪亮晶晶,谁的眼睛最最亮。”音乐成了老师的杀手法宝,只要一唱这些“神曲”,浩浩很快就会回应老师的歌声,并很快坐好。
教育随笔:好玩的冰块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我带领孩子们在户外跑步,围着活动场地跑了三圈,孩子们意犹未尽:“辛老师,我们在外面玩一会吧?”“好啊!”虽然天气有些寒冷,我也不想扫孩子的兴。“现在我们自由活动。”话音刚落,孩子们高兴地像出笼的小鸟,飞向自己喜欢的玩具。
“快来看啊,这里有好多冰块”活泼的冯立伟挥手呼唤着同伴,我也快步走了过去。只见滑梯上、轮胎里有好多的冰块。刘竞阳好奇地问:“辛老师,哪里来的冰块呀?”我故作神秘地重复了一遍“是呀,哪里来的冰块呀?”聪明的张健说:“老师,我知道,昨天晚上太冷了,雨水存在里面结成了冰块。”“张健,你真棒。”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冰块,所以非常开心,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老师,这块冰块是三角形。”
“老师这块是正方形的。”
“这块是梯形的。”
“这块是长方形的。”
看着奇形怪状的冰,善于观察的荆荷清说:“冰块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我及时地鼓励孩子:“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老师,冰块亮晶晶的”。
“老师,冰块在我手里化成水了。”
“老师,我知道,是因为小朋友的手热乎乎的,所以冰块会化成水。”眼睛大大的张凯告诉我。“你们说得非常好,尽情地玩吧!”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玩得更起劲了,有的在塑胶地上用冰块拼出了漂亮的花、可爱的小兔、高山、大树,还有的小朋友推着轮胎玩,听到里面冰块随着轮胎转动的声音说:“老师,还有好听的音乐呢!”几个孩子还跟在后边唱起了欢快的歌——好一道美丽的风景。
看到孩子们玩得这么开心,我真的打心底里高兴,虽然冷了些,但我们玩得热火朝天。我抓住孩子善于观察这一特点,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小小班随笔:具有魔力的“吻”
今年我接手的是一个小小班,孩子的年龄都在2岁到3岁之间,孩子由于年龄特别小,因此入园特别难,每天都有几个孩子抱住妈妈的脖子哭喊着不下来,孩子撕心的哭喊不但妈妈的心在疼,身为母亲的我也禁不住鼻子酸酸的。
可是,来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横下心来将孩子留下,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事先与孩子的家人商量好,来园后,陪伴孩子玩一会儿,让孩子安下心来,之后再悄悄地走掉,剩下的时间让老师和孩子玩耍沟通。
几天下来,孩子虽然与老师熟悉了很多,但是每天早上总有那么一会儿,孩子不愿意留下来。每到晚上我的耳边都是孩子的哭声。
这一天
,在离园的时候,我班的小乐乐看见妈妈来了,高兴地跟我说:“老师,拜拜!”我先把孩子抱到怀里,对乐乐说:“乐乐,今天跟老师玩得高兴吗?”乐乐羞涩地点点头,“明天还来吗?”乐乐先是点点头,接着又摇摇头。呵呵,我笑了,这个小家伙!我不禁在乐乐的脸上吻了一下,说了一句:“乐乐真可爱,老师喜欢你!明天还等你来哦!”
没想到第二天,乐乐入园的时候没有哭,只是在妈妈耳边说:“妈妈早点来接我!”我一阵惊喜。他的妈妈悄悄地对我说:“昨天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熟人,乐乐高兴地对她说老师亲我了,老师说喜欢我,回到家又跟爸爸和奶奶说了好几遍,今天来园也不哭了,真是奇迹啊!”
听到这里,我高兴极了。从那天起,每到离园的时候,我都会在每一个孩子的小脸上留下一个深深地吻,告诉他(她):“宝宝,老师喜欢你,明天见”。
通过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孩子为什么会依恋母亲?是因为妈妈给予他的一种温柔、爱抚、贴心地感觉,孩子能感觉到妈妈是爱他(她)的,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给予孩子的都是这样的感觉,那么孩子一定会愿意待在你的身边,把你当做他(她)的妈妈。
教育随笔:亲切评语魔力无穷
教育随笔:亲切评语魔力无穷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评价语应让学生能感受到“爱”,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只有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友善的微笑,再辅以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如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才能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
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听课,是二年级张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课上朗读部分,张老师在听完一个男生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亲切地拍拍这位男生的肩膀,并诚恳地说:“你读得太好了,你的声音感动了老师和同学。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这位男生在受到于老师表扬后,朗读得更加声情并茂了。我特意留意了一下这位被表扬的同学,在后半堂课中都表现的相当出色。
由此,我感觉到亲切真诚的评价语,传递的是一种情绪,交流的是一种感情,擦出的是一种火花。
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自己成为新课程改革行列中的一员,对课堂评价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后,我总是真诚热情地表扬鼓励我的学生,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拿来书写规范、美观的生字本让我批阅时,我会为他画上几面“红旗”,让全班传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及时地发扬与激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或偏离主题时,我总是诚恳地指出,委婉地提醒,适当地引导;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我会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
学生们会从我们真诚地话语和自然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无声的动力,这样有助于优化我们师生情感的发展。
教育随笔:精力充沛的小杰
教育随笔:精力充沛的小杰
我们班有一位精力充沛的小男孩,他有一个很励志的名字叫小杰。看来小杰爸爸妈妈对他的期望很高啊。平时小杰的奶奶都叫他杰宝,每天放学来接他都不舍得小杰走楼梯,不管刮风下雨都是背下去或是抱下去的。
为什么说小杰精力充沛呢?因为他总是停不下来,我相信每个班都会有这样一个好似永远都停不下来的幼儿。小杰脑子是很好的,是个聪明的小男孩,上课时很认真精力充沛的小杰,总能举起自己的小手,正确的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一下课就“本性毕露”了,跑来跑去。等到上课的时间到了,就收不回来了,趴在桌子上或是半蹲在小椅子上,总是要纠正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过来。
虽然说男孩子皮一点是正常的,有的说法是顽皮的孩子脑子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但是我希望小杰能发挥他聪明的优点,慢慢学会控制自己,该玩的时候玩的痛快,上课的时候要“收回来”!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慢慢引导小杰,改正他的小毛病。
好朋友的魔力 2020教育笔记
不知为何,最近一段时间欣怡小朋友在早晨入园时总是有些情绪低落。不过当爸爸走后她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情,很快融入到班级的活动中来。一天早晨欣怡满脸委屈的表情走进班级教室,这一幕刚好被她的好朋友子涵看到,因为早晨的时间非常紧张,两个人互相打了一个招呼就各自准备早餐前的活动了,欣怡的心情还是相当的低落。
早餐过后,快乐的区角游戏开始时了,只见欣怡和子涵都选择了表演区进行游戏。当她们装扮一番正要准备游戏的时候,子涵走上前问道:“欣怡,你今天早晨怎么了,怎么不高兴啊!”听到子涵的问话声,原本心情有点低落的欣怡突然抬起了头,小眼睛特别有神的看着子涵,弱弱地说:“早晨爸爸忘记给我带做好的天气预报本了!”子涵一听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
,咱们去和宋老师说说,明天再带过来就是了!”说着就牵着欣怡的手向我走来。不等欣怡开口,子涵就帮忙解释说明事情的经过。当得到老师许可时,两个好朋友就高高兴兴的去表演了,欣怡的脸上又重新出现了笑容。
对于小朋友来说,朋友是他们一同游戏的玩伴,一起分享小秘密的伙伴,一同说笑一同倾诉的同伴。当她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大人不能很好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可是同龄的小伙伴会是比较好的倾诉对象,相同的阅历,相似的经历最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给予好朋友们足够的空间,充分施展“好朋友的魔力”,让小朋友在充满魔力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