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翻过来的饼干

发布时间:2021-04-27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

教育随笔:翻过来的饼干

上午点心时间,小组长刚将饼干盘子放到桌上,一组的六个孩子一咕噜伸出手来开始抢饼干。抢到喜欢的面带微笑,没抢到的耷拉着脸,还一个劲地告状:“老师,×××抢我的饼干!”“老师,这是我先拿到的!”“老师,这本来就是我的……”

一样的饼干,为什么大家都要去抢呢?仔细一看,饼干上有不同的动物图案——跳跳虎、跳跳兔、小熊维尼……哦,原来是小动物惹的祸啊!

为了平息“抢饼干大战”,我们三位老师多次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引导,同伴之间要相互谦让,也尝试使用了轮流、合作等方式,可是效果都不佳,争抢问题有增无减。于是乎,我们改用科学熏陶法:“不管什么图案的饼干,吃到肚子里都会消化,最后变成大便,所以抢来抢去毫无意义。”孩子们听后,一脸的诧异,依然一见到饼干就争抢。

无奈,我们三位老师继续商量对策,在园部提供的饼干不变的情况下,难道真的就没有好办法可以让孩子们的争抢问题有所好转吗?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大班的一个老师介绍了她的做法——孩子们不是喜欢抢饼干吗,那是因为他看得见盘里的饼干是什么图案。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将饼干翻个身,将有图案的一面藏在底下,当孩子拿饼干时,翻到哪块就是哪块,当然,拿到不喜欢的也不可以再去翻其他的饼干。

心动不如行动,我们随即将这一做法在班内进行了推广。虽然只是简单地将饼干翻了个身,可效果却是出奇的好。每次吃饼干,孩子们就像在玩游戏,认真遵守着我们约定好的游戏规则。大家带着好奇去翻饼干,不管是喜欢或者不喜欢都能欣然接受,脸上少了没抢到心仪图案的落寞,取而代之的是游戏时的其乐融融。

通过这次抢饼干事件,我深深地体会到,和孩子在一起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多么的苦口婆心或循循善诱,他们依然会我行我素,但只要一个小小的游戏化的改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为人师者,一定要做一个智者,善于捕捉孩子的特点,善于创新改变。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一块小饼干的魔力


今天是假期回来后的第一天,刚走到班级门口,就看到了我们班的萌娃拓拓在嚎啕大哭,在我还一头雾水的时候,得知原来是觉得假期太少了,还没玩够,甩赖皮想要回家呢,拓拓奶奶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不管拓拓如何无理取闹,他自然是不会答应,况且妈妈也说了明天可以考虑一下,但今天奶奶既然已经送到了幼儿园,断不会有再把拓拓接回家的道理,听到奶奶和爸爸说必须要上学,拓拓不愿干了,直接躺在地上哭,感觉原有的一点点小小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谁拉都不愿意起来,奶奶和爸爸在这里,小朋友总觉得还有个靠山,硬是耍赖皮,无奈只能让家长先离开,等着老师慢慢和拓拓沟通,询问了一番之后得知,小朋友还是想在家里玩,觉得舒服,不想起床,不想来上学,后面跟拓拓商量给他一个小饼干,结果他就再也不哭不闹了,也愿意来幼儿园了,其实小朋友的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多多关注小朋友的情绪,密切关注有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观察幼儿的情绪?

第一,“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是《纲要》在总则里就提到的基本要求。而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它是通过幼儿的愉快情绪表现出来的。

第二,《纲要》体现的“终身发展”目标,都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它们是:健康领域——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语言领域——乐意与人交谈;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爱父母长辈、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科学领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艺术领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第三,《纲要》提出的幼儿园“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等都能够通过儿童的情绪折射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情绪是教师行为的“寒暑表”,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等深层次的东西。

教育随笔:通过爱来教育幼儿


教育随笔:通过爱来教育幼儿

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一杯清茶,一本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思考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看完,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此书爱不释手。其中的赏识教育思想更是本书的精华,它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师,让赏识常驻心田。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们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幼儿,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幼儿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幼儿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前几天我又拿起此书赏读了其中的一篇—《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在此篇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我们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他认为我们教师工作的一大特性就在于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纯粹地说爱他的学生,但是他把学生说成是“无价之宝”,并且,他始终认为孩子的“生活、健康、意志、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们教师这一工作,决定于“我们教师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我想他是充满爱心的,没有这种对孩子的爱,怎么能把孩子当成“宝”,怎么能用对“宝”的态度来进行我们的教育。只有把孩子当作“宝”了,那么我们才会去珍惜“它”、呵护“它”,用对“宝”的态度去爱怜“它”,不管怎样我们教师至少应该有颗爱“宝”之心。带着爱“宝”之心,天天去亲近他们,与他们多多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经常会有一些新东西,经常会有一些出色的东西给你惊喜,进入了他们的世界,我们才会发现里面的“宝藏”是如此的丰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

教育随笔:“菜”打翻了


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游戏正在热闹的进行中,突然“哇”的一声打破了愉快的氛围,正在玩游戏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走到了“娃娃家”,只见琪琪小朋友正双眼紧闭,在哇哇大哭,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老师,曦曦打琪琪。”我赶紧跑过去,捧起琪琪的小手一看,手臂上有一小片红红的。我轻轻的为她吹了吹,说:“勇敢些,没关系。”接着我转身问曦曦:“为什么要打小朋友呢?”曦曦不说话了,我问旁边的小朋友,小朋友马上说,因为琪琪不小心把玩具蔬菜从盘子里弄到了地上,原来今天琪琪是娃娃家的姐姐,曦曦是妈妈,今天娃娃家来了许多的客人,可是琪琪在给客人端菜时,不小心将菜给打翻了,曦曦看见以后说你将菜打翻了,我要打你屁股。曦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放学离园的时候与她奶奶交流了这件事,奶奶说:“曦曦的父亲对她比较严格,吃饭的时候都不准把米粒弄到桌之上的,如果不小心把菜弄到桌子上都是,就会打她屁股。”我听了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诚恳的指出这样打孩子是不对的,小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发展的还不完善,吃饭时把米粒弄到外面是正常的,要耐心的教,不能用暴力。曦曦奶奶听后表示回去以后会跟曦曦父亲说。第二天,曦曦早上来对琪琪说:“对不起。”她说:“昨天爸爸跟我说对不起,说如果以后不小心把米粒弄到外面,可以将米粒捡到垃圾桶里去就好了。”

教育随笔:翻绳中的教育契机


近来,班里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上了翻绳的游戏,只要有时间,都要拿出来玩一玩。只见翻得好的幼儿在指间勾来挑去,一会儿就变出一个花样。萱萱会翻的花样较多,如果你问她:“你是怎么翻出来的?”她便迅速地给你翻一遍。你再问她:“你可以教教我吗?”她经常这样回答:“可以。你这样翻,这样翻……然后再这样。”如果再追问:“这个是怎么翻的?”她就会帮你翻了。通过几次观察及与幼儿交流后,我发现幼儿在讲述翻绳方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幼儿不善于表达,只会一遍一遍翻给他人看,言语中多是用“这样、那样”来讲述;有的幼儿有表达的兴趣,乐意与人交流,但是叙述事情比较口罗嗦,口头语多,讲述的方法不够清楚和准确;还有的幼儿虽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不会正确使用交往语言。我用具体的追问启发她:“你可以给我讲得更明白些吗?用哪个手指勾哪根绳?从哪儿勾?”在我的追问下,她不得不用具体的语言讲述她的翻绳方法,学会了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图,表述能力有了提高。

翻绳活动看似一个简单的手工编织活动,其实蕴含着许多可供幼儿发展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以及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过渡环节中教师抓住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玩具材料,从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出发,用适宜的方式引发他们正确地表达,充分利用了过渡环节宽松、自主的语言表达氛围的特点,为语言教育生活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教育随笔:咕咚来了


《咕咚来了》这个故事想必许多人小时候都看过或听过,对此故事的趣味以及荒诞还记忆犹新吧。故事讲述的是个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大森林,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这些小动物们却被“咕咚”,一个奇怪、可怕的声音震住了,“是什么怪物?”“咕咚来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地引发了所有动物的奔跑……到底发生什么了呢?走进这个故事,你就会知道答案。

小小的故事不仅充满了趣味,还隐含了大大的寓意,给幼儿带来趣味的同时也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在和幼儿一起进入《咕咚来了》这个主题的日子里,我们首先从故事入手,让幼儿倾听故事、熟悉故事和复述故事,了解动物的对话、感受动物们的情感,为故事表演做一个前期的铺垫。在故事的王国里畅游过后,幼儿对故事里的咕咚发生了兴趣。什么是咕咚?咕咚长什么样?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学习,幼儿不仅了解木瓜的结构、特征、以及用途,还可以凭借《木瓜恰恰恰》这首好听的乐曲和打击乐器好好地玩一玩。

教育随笔:冬天来了


在《冬天来了》这一主题中,有一篇散文----《下雪了,真好》,散文语言优美、篇幅短小流畅,很适合孩子品读。但散文中的一些句子却是小班孩子较难理解的,比如:“麦苗说:真好真好,我有白棉袄了,青蛙说:真好真好,我们可以冬眠了、、、、、、”还有那句:“小朋友说:真好真好,我们可以打雪仗了”散文中所描述的这些情景,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有关“雪”的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欠缺的。为了完成目标中激发幼儿对雪产生向往之情,了解冬雪的特征等,丰富孩子对“雪”的相关经验,则是进行这篇散文之前必需做的。

通过谈话、图片、视频,孩子们了解了下雪的情景,也间接地唤起了他们生活中的零星记忆,但记忆中的事情和现实体验毕竟是两回事儿,所以我们都盼着下雪,希望西安能好好下一场雪,让孩子们见识一下真正地雪。终于盼来了---西安下了第一场雪。一个早上,操场上薄薄的盖了一层雪,虽然小的可怜,但也足以激发孩子的兴致,为了不辜负这场雪,我带孩子们第一个冲上操场,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叹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踩雪、团雪、打雪仗,奔跑在操场上。那个早晨,因为我们,寂静的操场沸腾了,因为我们,洁白的世界留下一串串零乱的、欢快的印记。借孩子的光,年龄不小的我们也疯玩了一把,好像回到久别的校园,重温了童年最为美好的记忆,我想,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孩子们一定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下雪了,真好”。

同时,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我们及时上传了孩子们活动的照片,希望家长配合我们带孩子一起在雪中玩玩体验四季的变化,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教育随笔:过分依赖


教育随笔:过分依赖

我们班有一位叫林的小朋友,已经上过了一年的托班,可是到现在上小班了,每天妈妈送他来幼儿园的时候,他还是要哭一哭,从一开学到现在,从来没间断过。每天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都要哭一场。

每天哭完了以后,到了幼儿园正常进行教学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好了,不再有人哭了,他还是会有一些情绪,这让我感到奇怪,再怎么说,他都已经上了一年的幼儿园,应该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怎么孩子天天这样哭呢?

后来我向他的妈妈询问了一下,了解了一些情况,原来他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不怎么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早上在家吃完饭再来幼儿园送的很迟,中午很早过来把孩子接回家吃饭,下午也就不来了,根本就没有像现在这样把他放在幼儿园一整天。

而且,现在上小班了,妈妈还是丢不开手,早上来了以后,看孩子一哭,就舍不得走,站在窗户外面看着孩子,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一看到妈妈,就会哭的更厉害。

后来我就找到了他的妈妈,把他的这些情况都和他妈妈说了,他妈妈也表示,确实是因为有些放心不下,怕他吃不好,睡不好。想在那里偷偷的看看,看他是不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了,可是没想到,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帮到孩子,还让孩子不愿意自己独立,和妈妈谈过以后,妈妈表示,以后要在这些方面改进改进,后来,妈妈每次把他送到幼儿园以后,转身就走,一点也不留恋,哭就让他哭一会,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习惯,每次妈妈一走,孩子就开始哭,但是真的看不到妈妈了,过了两分钟,孩子也就不哭了,开始自己吃饭了,

并且每次在幼儿园孩子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马上就对他们提出表扬,这样,慢慢的孩子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了,早上,妈妈送他来幼儿园的时候他也不哭了,还会对妈妈说:妈妈你回家吧,再见,妈妈也很高兴孩子能有这样的表现。

其实,很多事情孩子自己可以做好,家长并不需要去帮忙,去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孩子自己能吃饭就让他自己吃,能自己完成的事为什么不让他自己去完成呢,这样,在孩子的心中还有一定的成就感,什么事都是你们帮孩子做的话,到最后,只是养成了孩子的一种依赖性。

教育随笔:"车"带来的主题


"车"带来的主题

春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聚在一齐,一副兴高采烈的样貌,这天他们都带来了自我的沙水玩具,在我的带领下来到沙池玩沙,孩子们边玩边谈论着自我的发现与感受。梓阳指着自我的大车说:"我的大车能够翻斗,用力一翻沙就都没了,好轻便!"金航推起自我的小推车说:"我的车能够推很多土,玩起来也很好!"……看到这几个孩子对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思考:各种车能否成为我们的主题活动呢?于是,我让这孩子们开始收集有关有关车的图片,放在班内的图书区,每一天区角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齐看看书,和他们说说有关车的故事,孩子们都很高兴,,我还故意提出一些问题:"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车""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和我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收集资料:有的带来制作的自行车,有的画下了各种汽车,有的带来挖土车、小轿车、消防车、、、、、、、,顿时,我们的教室顿时成了车的世界,车辆成了大家的关注点。

透过这次对"各种各样的车"主题活动观察与分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孩子们就像各种车,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宽阔的跑道上,自由的奔跑!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一块小饼干的魔力 今天是假期回来后的第一天,刚走到班级门口,就看到了我们班的萌娃拓拓在嚎啕大哭,在我还一头雾水的时候,得知原来是觉得假期太少了,还没玩够,甩赖皮想要回家呢,拓拓奶奶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不管拓拓如何无理取...
    2021-04-3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通过爱来教育幼儿 教育随笔:通过爱来教育幼儿 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一杯清茶,一本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思考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
    2021-06-15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菜”打翻了 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游戏正在热闹的进行中,突然“哇”的一声打破了愉快的氛围,正在玩游戏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走到了“娃娃家”,只见琪琪小朋友正双眼紧闭,在哇哇大哭,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老师,曦曦打琪琪。”...
    2021-06-1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翻绳中的教育契机 近来,班里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上了翻绳的游戏,只要有时间,都要拿出来玩一玩。只见翻得好的幼儿在指间勾来挑去,一会儿就变出一个花样。萱萱会翻的花样较多,如果你问她:“你是怎么翻出来的?”她便迅速地给你翻一...
    2021-05-2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咕咚来了 《咕咚来了》这个故事想必许多人小时候都看过或听过,对此故事的趣味以及荒诞还记忆犹新吧。故事讲述的是个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大森林,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这些小动物们却被“咕咚”,一个奇怪、可...
    2021-04-30 阅读全文

今天是假期回来后的第一天,刚走到班级门口,就看到了我们班的萌娃拓拓在嚎啕大哭,在我还一头雾水的时候,得知原来是觉得假期太少了,还没玩够,甩赖皮想要回家呢,拓拓奶奶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不管拓拓如何无理取...

2021-04-30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通过爱来教育幼儿 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一杯清茶,一本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思考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

2021-06-15 阅读全文

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游戏正在热闹的进行中,突然“哇”的一声打破了愉快的氛围,正在玩游戏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走到了“娃娃家”,只见琪琪小朋友正双眼紧闭,在哇哇大哭,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老师,曦曦打琪琪。”...

2021-06-19 阅读全文

近来,班里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上了翻绳的游戏,只要有时间,都要拿出来玩一玩。只见翻得好的幼儿在指间勾来挑去,一会儿就变出一个花样。萱萱会翻的花样较多,如果你问她:“你是怎么翻出来的?”她便迅速地给你翻一...

2021-05-27 阅读全文

《咕咚来了》这个故事想必许多人小时候都看过或听过,对此故事的趣味以及荒诞还记忆犹新吧。故事讲述的是个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大森林,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可是有一天,这些小动物们却被“咕咚”,一个奇怪、可...

2021-04-3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