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切实关注家长工作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21-04-30 幼儿园家长工作 幼儿园家长工作心得

作为幼儿园园长,如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这块阵地,力争最大限度的取得与家长的合作,把我们的学前教育做到最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其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应该清楚的告诉我们的家长:孩子降临到家庭中,最先接触到的是母亲和父亲,父母是孩子最最亲近的人。特别是母亲,当孩子出生后,每日数次的喂奶,使他感到温暖、安全,生理上能得到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爱抚、逗引,精心护理,教会走路、发音、说话,共同游戏等,把孩子带到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熟悉,适应周围的一切。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时刻刻受到父母的影响,如家庭成员和睦,父母恩爱、相互尊重,注意环境整洁、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并能科学育儿,孩子就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反之,父母不讲卫生、不学知识、忽视教育,孩子就得不到合理的保健和培育,也就不可能健康成长。这说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必然一开始就成为孩子的教师,每时每刻都在教育着孩子。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时刻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于终生难忘。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看到教师的孩子愿意做教师,医生的孩子喜欢当医生,演员的孩子做演员的也不少。这是由于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启蒙教育影响极深,而长大后成为他们的终身职业。因此孩子出生后,父母事实上已经担负起启蒙教师的职责。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不同于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师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一个时期影响着他们,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接受许多不同教师的影响。

但家庭则不同,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任何教师都长,甚至长大成人,踏上了工作岗位,成家立业之后,还和父母保持亲密的联系。因此,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还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父亲是一个对自己非常严格,又忠于事业和有远大理想的人。

他的言行给予列宁的启蒙教育,使他从小对学习一丝不苟,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列宁成为伟大的革命家、全世界人民的导师,与他父亲的教育分不开。从古到今,不少家庭反映在对兴趣爱好、技能、职业方面的“传统世家”、“中医世家”、“音乐世家”、“书法世家”等不乏其例,可见家庭所起的终身影响。

目前,我们每个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在寻求如何把子女培养成才的途径。这里,家长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最主要的教师。从启蒙教育到终身教育,家长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职责,并要努力地去完成这一任务。。

幼儿园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家长工作~~~~有了家长的认可,家长支持你的工作,才算工作做到位了!生源也就有了保障,幼儿园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关注孩子的一切


今天,在课间自由活动时,我意外地发现一向不爱说话的隆秦正和几位朋友聊得起劲,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是什么话题让她说得那么高兴呢?听一听,才发现他们正聊着今天的中秋节。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谈话的行列。我灵机一动,何不把今天的主题活动《我的老师》改成幼儿感兴趣的《中秋节》。

组织活动时,我依照原来的构想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等。这时,我发现大部分幼儿都兴趣缺乏。难道我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错了吗?还是我误认了幼儿的意愿?可是这和幼儿开始的积极参与出现了极大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幼儿失去了兴趣呢?

我决定从问题的本源幼儿入手。我请幼儿自由交谈“你喜欢的中秋节”,在认真倾听幼儿交谈中我发现幼儿说的都是月饼,如月饼的味道,月饼的样子、品种等。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才是幼儿感兴趣的,而我则忽略了这点,却用“中秋节的由来”这一话题来开展活动,偏离了幼儿的意愿,所以才使活动失去了活力。

在发现问题后,我组织幼儿进行交谈、讨论、想象、记录等一系列关于月饼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幼儿还发现了月饼和月亮的关系,引发了对月亮的兴趣,特别对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杨利伟登月事件极为关注。在适当的引导下,幼儿初步开展了“我上太空”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向往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活动结束后,我邀请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月亮和太空的资料、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我上太空”的后续活动。

这次活动经过一波三折,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这得益于对教育计划的有效调整和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关注。开始,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了计划,让幼儿开展属于自己的活动。但在活动中,我没能让幼儿发挥主体地位,而是以教师的主观想象展开,使活动违背了原有的意图。经过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及时关注,发现了问题,调整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并因势利导,拓展了幼儿探索活动的视野,萌发了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及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最后使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这活动中,使我认识到孩子的兴趣是活动的核心,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知道孩子应该学什么,该怎么学,更不要认为一个事先知道要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只有对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密切地关注、不断地调整、及时地反思,才能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家长需关注孩子的


过了周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心理学家的分析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疫情严重注意防护的关心语句


在疫情放开后,被感染风险提高,因此我们要注意防护,那如何把这些关心话用简单句子表达出来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一些疫情严重注意防护的关心语句,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疫情严重注意防护的关心语句

1、疫情期间很理解这个决定。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注意安全。

2、朋友们:外出一定要注意防护,疫情尚未解除,切勿放松警惕。

3、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要来啦,注意添衣保暖,小心感冒,疫情期间,少聚集,勤洗手,带好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4、科学研判形势、精准把握疫情,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5、定能战胜疫情,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战胜疫情,一起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6、疫情期间日常外出装备,冬天来了,大家也要注意防护好。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希望大家都可以安然度过这个冬天!

7、有趣的灵魂在哪里了?被困在家里逼疯的我。希望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8、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凝聚起了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

9、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全跟亲戚跑。

10、希望如期而至的不只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所有人。

11、疫情期间,大家注意防护,保护自己,不给家里祖国添乱!

1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13、愿破晓的曙光驱散阴霾,愿短暂的冷清换来久安。天总会亮,疫情总会过去。

14、预防为主、积极准备、常抓不懈。

15、碧云天,黄叶地,来日再见。

16、疫情期间,大家注意做好防护,没事不出门,不聚会!祝愿一切顺利!疫情早日结束!加油!

17、疫情期间,大家注意做好防护工作,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卫生与安全。

18、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19、在疫情面前,总有一些暖人的关怀牵动你我,总有一些朴实的感动直击人心。

20、把最大的祝福和敬意,献给参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者们!

21、疫情期间,不信谣,不传谣,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宇宙的尽头是美丽的鲅鱼圈,鲅鱼圈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22、只要我们宅在家就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

23、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24、朋友们注意一下啦,疫情严重期间尽量不出门,赶快屯好东西在家最安全!

25、疫情期间就做好个人防护,各方面注意就好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聚集!

26、疫情还在继续,出门复工的朋友们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注意安全!

27、戴口罩,勤洗手,不给病毒有可乘之机。

28、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29、疫情面前,愿寒冬不寒,温暖依旧,天涯咫尺,你我皆平安。

30、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1、疫情还在,注意安全。

32、抗击疫情是一场硬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大力弘扬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精神。

33、在今年疫情期间,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做好个人防护,外出一定要戴口罩!

34、疫情期间要注意防护啊!要身体健康,不要生病啊!

35、科学防控疫情,文明实践随行。

36、特殊时期,在家里就是的防护!

37、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

38、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却让我们在心灵上贴得更近。

39、早安,依旧在这里等疫情结束后的春暖花开,定会是个艳阳天。

40、隔离观察不是隔绝交流,隔绝疫情不是隔断真情。

41、整装待发,希望接下来顺利通关,尽快送达至国人手中。祝祖国早日战胜疫情!

42、齐心协力抗疫情,愿一切都向好的方向转变。

43、向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希望你们保重自己,健康归来!愿早日战胜疫情!

44、实行一对一包保到人,逐一砸实管控责任,坚决斩断疫情传播源。

45、疫情没完,注意安全,一天很短,眨眼之间,一年很短,四季轮换,生命很短,命运难算。人生匆匆,善待自己,出门记得带口罩。

46、疫情终会散,算算日子,该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了。

47、疫情当下的最后一天假期阳光,明天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出门进入上班状态啦!

48、疫情期间注意安全响应政策,静待花开。

49、生活很难,众生皆苦,最近的新闻看的很难过,愿早日战胜疫情。

50、疫情期间要注意防护,保持1m以上的距离,尽量不摘口罩,刚到登机口一个要吃饭一个要喝咖啡,我真的是太难了!

51、消除了群众恐慌,维护了社会稳定。

52、爱是桥梁!负重前行!向白衣天使致敬!祝他们早日战胜疫情平安归来!

53、疫区回到家,出现症状要报告!

54、等疫情过去了,花开的时候,我一定会看你,我牵着你遨游在花的世界里。

55、等这次疫情过了,去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吧,别给自己留遗憾。

56、疫情期间注意安全。注意防护,一定戴口罩。勤洗手。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

57、朋友们周末早上好!疫情仍在泛滥,注意防范,保护好自身安全!

58、当先锋,作表率,打头阵,站前线,上火线。

59、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要去旅游,走走停停,看苍生的喜怒哀乐。

60、无法拥抱,只能隔着玻璃亲吻,疫情隔开了他们的距离,但隔不开爱。

61、团结一心,疫情定可防。

62、防控疫情要注意,陪伴家人最重要!抗击疫情,出门一定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63、疫情在前,警察不退,早上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抗击疫情!

64、疫情期间很理解这个决定,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注意安全。

65、疫情期间希望大家都能注意安全,保持好距离。

66、戴口罩,讲卫生;有症状,早就医。

67、守望相助抗疫情,关心关爱见真情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危难时刻更见真情。

68、所念皆如愿,抗击疫情、中国加油!

69、疫情期间注意安全,注意防护,一定戴口罩,勤洗手,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

70、出门就把口罩戴,利人利己显关爱!

71、疫情仍在泛滥,注意防范,保护好自身安全!

72、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

母婴接触的关键期切须关注


导读:婴儿出生后几个小时是与母亲接触的关键期。用手轻轻触摸她,既给她皮肤以刺激,也让她适应我的抚摸;在她醒来时,对她说说悄悄话,这种亲切的“交谈”,能促使她尽快辨认出我的声音。

和一位初为人母的朋友聊天时,她感叹到:“你的宝宝可真幸福,因为你是心理学博士,可以直接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宝宝身上,我看你们宝宝就特别健康、聪明,我一定要多向你讨教。”女儿确实健康、活泼、可爱,只是我很难断定其中到底多少是因为我这个“博士妈”的功劳。但朋友的话启发了我:把我做母亲经历中与心理学有关的一些体验写出来,包括其中的成功与失败,与年轻的母亲一起交流,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分享?

宝宝是在预产期那天准时“报到”的,“是妹妹呀!”护士告诉我。在听到她的哭声几分钟后,护士就把小宝宝抱到我身边,让她吸吮乳头。呀!真是个小丑丑(这是我给宝宝准备的小名),一睁眼,额头上全是皱纹。看着她就是一剂最好的镇痛药,产后的缝针之痛都不算什么了。在2小时的观察期间,宝宝都安安静静地趴在我胸前吃奶,偶尔“呀--”地招呼一声,真让我欣慰不已。我知道,她也许正在经历出生后的第一个着急期哩!

关键期理论是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茨提出来的。有一阵,劳伦茨身后老是寸步不离地跟着一队摇摇摆摆的小鸭子,因为这群小鸭子在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就是劳伦茨。别小看这群鸭子,它们使劳伦茨获得了诺贝尔奖--分据此提出了关键期理论,即小鸭子的这种先天学习(他称之为“印刻”现象)只在其出生后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内发生,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并形成永久性依恋。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不再出现这么好的学习时机。

婴儿是不是也存在关键期?回答是肯定的。有心理学家提出:婴儿出生后几个小时是与母亲接触的关键期。他们进行了试验:两组刚出生的婴儿,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短,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长。结果,在关键期内长时间接触婴儿的母亲对孩子关心较多,抱孩子的时间和次数更多,她们时常抚摸孩子,并与之交流目光,较少把孩子留给他人照料。在关键期内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在5岁时表现的智商也较接触少的孩子高。

我为自己能住进这个妇产科医院感到庆幸,因为它实行母婴同房,这对母婴关键期内的接触很重要,既能够帮助我加深对宝宝的感情和了解,又能帮助宝宝形成对母亲的依恋。刚刚从妈妈“宫殿”中来到人世的宝宝,一出生就被放到我温暖的胸怀中,这不仅能帮助她更好地应付全新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自由的呼吸、与母体的脱离等,在那里,她还能一如既往地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她感到安全。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儿就这样渐渐安静下来,香甜地吸吮着乳汁。

在这关键的几小时内,我克服了产后的种种不适,尽量和宝宝多渠道沟通:多抱她,睡觉时也让她躺在我身边,以让她熟悉我的气味--后来我发现,如果把我穿过的衣服放在她的枕边,会让她睡得更踏实。用手轻轻触摸她,既给她皮肤以刺激,也让她适应我的抚摸;在她醒来时,对她说说悄悄话,这种亲切的“交谈”,能促使她尽快辨认出我的声音。其实,这种沟通的受益者不光是女儿,还有我自己--正是这个过程,让我越来越多地了解她,并从心理上完成了从孕妇到母亲的过渡。我开始学着用女儿喜欢的方式来照顾她。

同产房一位产妇在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担心:“我的宝宝一出生就因宫内窘迫而被送去抢救,会不会对母婴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劝慰她:尽管劳伦茨当初认为关键期一旦错过即无可弥补,但后来也有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即使错过关键期,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和代价,也可以达到部分弥补的效果。

其实,宝宝在今后成长中还会面临很多个“关键期”。即使真的错过了接触关键期,还可以更好地迎接后面的关键期。尽管每个宝宝进入或经历各个着急期的具体时间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相继进入,如有心理学家提出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出生后5-10个月,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2-3岁,书面语学习的关键期为4-5岁,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如父母在关键期到来之际或之前,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刺激,认为对象、条件等,可以帮助孩子在关键期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关推荐

  • 倾听,意义重大 导读: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好比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得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
    2021-10-05 阅读全文
  • 法国家长注重孩子的创意性 法国儿童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对孩子的感性教育培养上。法国人认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先指责孩子,而会先问事情的原...
    2021-04-25 阅读全文
  •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
    2021-09-09 阅读全文
  • 家长与老师沟通的7大注意 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沟通。家长应该如何向老师提出意见而又不影响孩子呢?现在向家长和老师推荐以下策略。 一、不要等到孩子有了严重问题才去找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
    2021-07-10 阅读全文
  • 尊重和关注,家长到底能做多少? 当孩子6岁左右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不一定是对的,那应该怎么办?当家长疲于工作,而对孩子缺少关心和重视,孩子表现出暴躁或叛逆,怎么办? 先来说说尊重。...
    2021-02-01 阅读全文

导读: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好比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得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

2021-10-05 阅读全文

法国儿童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对孩子的感性教育培养上。法国人认为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法国,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先指责孩子,而会先问事情的原...

2021-04-25 阅读全文

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点 一、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的关心只能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会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这样长期的下去就会给孩子培养...

2021-09-09 阅读全文

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要经常沟通。家长应该如何向老师提出意见而又不影响孩子呢?现在向家长和老师推荐以下策略。 一、不要等到孩子有了严重问题才去找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在轻松气氛下互相认识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

2021-07-10 阅读全文

当孩子6岁左右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不一定是对的,那应该怎么办?当家长疲于工作,而对孩子缺少关心和重视,孩子表现出暴躁或叛逆,怎么办? 先来说说尊重。...

2021-02-0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