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以孩子的思维想问题

发布时间:2021-04-16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教育问题

妈妈:“宝宝已经四岁了,你可以自己睡了.”

孩子:“爸爸都那么大了,为什么不自己睡?”

偶然在读博客的时候,被这一对话激起很多的思考。孩子单纯的脑袋里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语出惊人,这绝不是什么偶然,也并非什么病态。孩子的思维方式单纯到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能简单地只看到一面!

孩子考虑事情很简单,所以问出的问题也很简单,但是大人却想得很复杂,所以本应简单的答案,经过大人曲线式思维的加工,变得就复杂了,而小孩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答非所问”中长大并变成大人一代又一代的继续。这是大人对孩子思维的影响。至于小孩的思维,那是人本有的纯真,也就是所谓的“性本善”只以事论事,不会考虑事情所发生的客观存在的环境。也可以说他们只是以大人的问而答,答而问,或者是见而谈,所以其实往往答不出孩子提问的我们,其实是复杂了现象,同时也就复杂了自己的思维。从而会对孩子的教育收到影响和限制!

观点:孩子的思维方式是活跃而单纯的,在受了框架教育的人们可能真的无法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往往被问的哑口无言!其实,孩子这样是他成长的经历,他们在不断地提问中,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成熟!所以作为家长要是遇到让你哑口无言一对的问题时,尝试着和孩子站在一起去看问题,或许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学数学思维需预防的五大问题


一.没有数学感觉

数学需要数感、形感、空间感。有了这些感觉才会有悟性。而这些感觉不是记和看出来的,甚至也不是靠"学"出来的。

这需要孩子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体验,需要利用身体的多个感官去参与,尤其是动手,缺了动手,孩子学的东西就浅表,数学是摸出来的。

二."记"数学。孩子往往没有理解却大量操练,效率低,根基浅。

在所有学习方法中,"记"数学确实是最笨的方法。

一个基本道理,孩子理解了自然就记住了。如果再能用一下,特别是给别人讲一遍,效果更好。

三.数学分析及数学表达尤显薄弱。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一般孩子达不到说的层面;对结果的合理性缺乏思考。答案很好笑,如,(1)-8=9。

数学不是讲出来的,思维能力也不是听出来,而是想出来的。

当然,如果一点不给孩子讲也不行,孩子大脑一片空白,那又怎么去思考呢?

讲,只需要讲一个核心的点,专业说法是讲知识的生长点,讲的是知识的芽,有了个芽,知识就会长。比如,教孩子分数,只教二分之一就行了,孩子明白了二分之一就会三分之一,会三分之一就会四分之一……

四.害怕挑战,缺乏信心。有时不是不会,而是根本就不敢去想。

解决信心问题不是夸几声孩子很棒就能解决的,那也需要"基础"。孩子的信心,是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需要让孩子有无数次成功的体验。

五.独立思考能力严重不足。

我的数学思维班上弱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超级细心的家长。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弱,也容易造成孩子思维上的依赖。最后,战胜困难的经验比连续成功的经验更重要。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不断的鼓励孩子不要放弃,直到孩子能成功的解决问题。

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


今天姥爷很严肃的给我说,优优现在有个毛病一定要给他纠正:喜欢别人的东西就问人要。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图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素质。姥爷说这件事的起因是,姥爷接优优时,发现优优问别人要爆米花吃,吃了好吃,还追着别人要。

关于优优的这个现象,我和优爸也发现了.比如最近的秋游,优优喝了老师拿的奶好喝,喝完了又跑去问老师要了个。但与此同时,我让他把自己带的奶分给老师时,他也很痛快地分给了老师,而且是把我们带的三盒奶都拿出来分给了三位老师。别人的东西,他喜欢就去要,但与此同时他的东西很自然的就与别人分享。所以综合这两方面的现象,我觉得优优的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品格和素质高度,他的问题是三岁的孩子还没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另外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优优三岁前,基本在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姑姑家、小姨家来回转,他的活动空间基本一直在自家人的圈子里,所以只要喜欢,东西随便拿、随便吃、随便喝,他对物品的归属感是模糊的。但随着进入幼儿园了,优优已经走出了“自家的圈子”,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没有及时给他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概念。以后我们要多跟他强调,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相信优优不存在姥爷担心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还是教育专家的那句话,,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是我们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及时给优优建立物品的归属感,我们一定要尽快给优优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

想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先这样问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何引导孩子解决他们身边发生的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不用赘述。

Professor通过观察发现,美国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在于,他们会尽量避免先入为主,也从不会代替孩子做决定。家长们想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先要学会做一个提问者和倾听者,看孩子对遇到的难题如何描述。听过孩子的表达后,父母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那些难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帮孩子们解决好他们身边遇到的难题。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育技巧,Eight questions affect the whole life of children!

提问一:

“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提问二:

“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提问三:

“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提问四:

“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

Brain-storming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提问五:

“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

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提问六:

“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家长们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

家长们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提问七:

“你希望我做什么?”

提问时,表示出可靠、支持的态度。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八:

“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也可以这么问,“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这个问题会提示孩子去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一段时间就要过年了,亲戚朋友之间少不了走动,孩子之间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对此,Professor建议瑞爸瑞妈们,不要急着插手,先问孩子这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

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们不妨可以一试,相信大多数的难题都会事半功倍,得以解决。这样的好方法,你学会了吗?一般人,Professor不告诉他~

幼升小思维题:思维训练题库


1.小丽走进教室,看见教室里只有7名同学,那么现在教室里有几名同学?

2.一只猫吃一只老鼠,用5分钟吃完;5只猫同时吃5只同样大小的老鼠,要几分钟吃完?

3.小康同样的钱,可以买3支铅笔和2本练习本,是铅笔贵还是练习本贵?

4."六一"儿童节,妈妈给小华、小明、小刚买了3种不同的礼品,分别是:魔方、智力拼图、洋娃娃。现在知道小刚拿不是智力拼图,小明拿的不是洋娃娃,也不是智力拼图,想一想,他们每人拿的是什么礼物。

6.桌上有10支点燃的蜡烛。风从窗户吹进来,吹灭了2支蜡烛,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支蜡烛被吹灭。把窗关起来,再没有蜡烛被吹灭,第二天早上还剩几支蜡烛?

9.小朋友,张开手,五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看一看?

10.小朋友在一段马路的一边种树。每隔1米种一棵,共种了11棵,问这段马路有多长?

11.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锯几次?如果每锯一次用3钟,一共要锯多少分钟?

12.小林家住在三楼,他每上一层楼要走14级台阶,小林从一楼走到三楼要走多少级台阶?

13.时钟5点打5下,一共需要4秒钟。问中午12钟打12下需要几秒钟?

14.有13名学生,他们的身高两两不等。如下图所示排成了"十字形"。现知甲同学是横行8位同学中个子最矫者,乙是纵列6位学生中个子最高者,请你想一想,甲的个子高还是乙的个子高?

 15.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16.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17.下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18.下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9.数一数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20.下面的加法竖式中,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请你恢复这个算式。 21.在下面的算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请你恢复这个算式。 22.今有一个两位数,在其右边添写上数码3,成为一个三位数,又知这个三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372,求原来的两位数是多少?

23.66个车轮,50个车架问安装多少辆车子后,车轮和车架一样多?

24.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空。

1,2,4,7,11,□,□,29,37。

25.一列数按"632405676324056763240567632……"排列,问第40个数是(),第60个数是()。

相关推荐

  • 问题孩子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
    2020-11-28 阅读全文
  • 讲故事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讲故事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大人怎样讲故事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呢? 作评议:当你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对其中人物的行动、品质的好坏等作出评议,这样可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达到自己教...
    2021-05-02 阅读全文
  • 学数学思维需预防的五大问题 一.没有数学感觉 数学需要数感、形感、空间感。有了这些感觉才会有悟性。而这些感觉不是记和看出来的,甚至也不是靠"学"出来的。 这需要孩子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体验,需要利用身体的多个感官去参与,尤其是...
    2021-03-01 阅读全文
  • 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 今天姥爷很严肃的给我说,优优现在有个毛病一定要给他纠正:喜欢别人的东西就问人要。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图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素质。姥爷说这件事的起因是,姥爷接优优时,发现优优问别人要...
    2020-10-21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独立需要指的是摆脱外部强制的自由需要。大班幼儿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加上处于幼儿园中大哥哥、大姐姐的特殊地位,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较强的独...
    2020-07-29 阅读全文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

2020-11-28 阅读全文

讲故事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大人怎样讲故事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呢? 作评议:当你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对其中人物的行动、品质的好坏等作出评议,这样可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达到自己教...

2021-05-02 阅读全文

一.没有数学感觉 数学需要数感、形感、空间感。有了这些感觉才会有悟性。而这些感觉不是记和看出来的,甚至也不是靠"学"出来的。 这需要孩子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体验,需要利用身体的多个感官去参与,尤其是...

2021-03-01 阅读全文

今天姥爷很严肃的给我说,优优现在有个毛病一定要给他纠正:喜欢别人的东西就问人要。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图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素质。姥爷说这件事的起因是,姥爷接优优时,发现优优问别人要...

2020-10-21 阅读全文

独立需要指的是摆脱外部强制的自由需要。大班幼儿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加上处于幼儿园中大哥哥、大姐姐的特殊地位,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较强的独...

2020-07-2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