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教育孩子的“时机”
发布时间:2021-04-14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读:所谓的“火候”就是孩子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时候,而最佳的“炒菜”时间就是回答孩子问题的时间。俗话说“热炒热吃好消化”,当孩子对难题最有兴趣,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父母只需利用很短的时间,耐心地为孩子讲解,就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光能让我们看见东西?”“什么是宇宙大爆炸?”当孩子看完科幻动画片后,总会带着一大堆“问号”去找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是立刻回答他的问题?还是先让他“一边玩去”,忙完自己的事情再说?建议你选择前者,因为,教育孩子和“炒菜”一样,一定要抓住火候。
要知道,教育孩子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事与愿违。这里除了方法以外,还有一个时机问题。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首先提出“学其可之谓时”,强调了教育要抓住时机。确实,教育孩子的时机就同炒菜时的火候一样,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直接影响菜的色、香、味。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一定非得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只要善于捕捉教育孩子的时机,就能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其实,所谓的“火候”就是孩子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时候,而最佳的“炒菜”时间就是回答孩子问题的时间。俗话说“热炒热吃好消化”,当孩子对难题最有兴趣,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父母只需利用很短的时间,耐心地为孩子讲解,就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当孩子发问时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火候,即使答不上来,也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可以自己查资料,找答案,也可以全家人一起讨论。孩子提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这个时候家长决不能泼冷水,否则会伤害了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思考、探索的勇气。
此外,教育孩子还应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抓住各种有效时机,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去进行,例如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大都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父母如果是有心人就会发现在孩子的评论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此时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及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效果也会很好。
当然,光能抓住火候也是不够的,家长也要切实做好“炒菜”前大量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先孩子一步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更从容地为孩子“烹”出佳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抓好时机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教了,你说一句,他顶你两句,好像还是他有理”“可不,现在在孩子面前很难树立父母的威信,我有时管管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听了真让人生气……”从这两位父母的烦恼中,可以透视出大多父母的烦恼。我们不妨从父母自身找一下原因,看看哪些不正确的威信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如何树立威信呢?听听不同的观点
根据调查,父母在孩子面前逐渐丧失威信的现象,在小学至初中这一阶段较为常见,父母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要树立威信,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学龄前。科学研究显示,孩子在3岁以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开始懂得拒绝,因此如果这时你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又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没有树立威信的意识,那么,日后想要再树立威信就很困难的,那时你就无法拿捏该如何对待孩子。在孩子3岁以后怎么建立威信呢,看看下面这些父母的观点。
1.知已知彼才能保证教育产生威信
我觉得父母的威信应该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础上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是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威信。对我女儿,我用游戏方法来对待她,每次都奏效。当然对大一点的孩子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但只要多了解孩子,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就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2.严与爱结合最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我平时对女儿管得很严,哪怕是一点儿小错误也不轻易放过,但每次做过批评之后,我都想办法去安抚她,开导她,使她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而不会产生对父母的畏惧、抵抗心理。我认为这种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3.以身作则是建立威信的关键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想想,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身教胜于言教,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作出榜样。
4.教育一致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我觉得教育一致,统一要求也是建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不仅父母两人之间的要求要尽可能统一,而且父母的前后教育都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地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地打骂孩子。
5.树立威信,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父母常常只会强调‘威’,而忽略了‘信用’的重要性,以为哄哄小孩很正常,许多调查都显示,很多父母之所以在孩子面前不太有威信,往往就是因为不守信用。威信就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是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我儿子虽然只有3岁多,但我还是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从而能够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令,接受对他的要求。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首先要以身做则;答应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
6.少而精的管教有助树立威信
说实话,在家里孩子是我管得多,但威信却是他爸爸更高。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免不了唠叨几句,这样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来听你的。而他爸爸平时很少说他,但都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看来要树立威信,还要管得少而精。
7.民主性管教是现代父母的威信所在
我认为父母的威信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或是父母对孩子的支配地位,而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尊重信赖的感情,从而与父母建立一种积极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尽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大人的意愿行事。另外,父母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孩子不对时应该批评教育,自己做错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交流沟通。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威信,而孩子越大,越需要这一点。
8.向孩子学习会提高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的地位
因为孩子一直在学习,所以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但是难免也有我们大人不懂的事,这时,我会放下架子问:‘这是为什么?’‘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告诉我吗’,这不但不会使我失去威信,反而会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反之,不懂装懂或逃避回答则会使你更被动。
9.家庭和睦是父母建立威信的基础
我觉得,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当发生矛盾或摩擦时,夫妻双方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切不可大吵大闹,拳脚相向,用粗暴的方式解决矛盾,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这是保持父母在孩子眼里美好形象和树立威信的基础。
不利于树立威信的教育方式
1.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实施棍棒教育。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2.用疏远的教育方法。父母从不主动接近孩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离孩子远一点。譬如,把孩子交给祖母或交给保姆照应而撒手不管。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兴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用宠爱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孩子娇纵溺爱,对其逞性和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4.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导致父母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虚心听取孩子的正确意见,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5.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形成混合型或偏颇型的状况。例如,父母平时对孩子娇惯迁就,放任自流,一旦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或发现其性格上的明显缺陷,如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等,便进行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对他施行种种限制,而当责打、限制过分于心不忍时,又对孩子百依百顺起来,取消了限制,任孩子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地予以满足。以上这些做法,即不能建立起父母的威信,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加以摒弃。
亲子假期,抓住教育孩子的8个最佳时机
美国心理学家、家庭问题专家罗斯蒙德曾谈到,现代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多,也更讲民主,但总体而言,孩子却比过去骄纵。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似是而非的观念。其实,如果父母能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受挫时。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建议,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要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教育孩子。如孩子被骗走一块糖,要告诉他:这也是件好事,因为你学会了识别谎言,以后不会再被骗。这样,坏事变好事就逐渐成为孩子的惯性思维。今后面对挫折时,就不那么愁眉苦脸了。
2.困惑时。
当孩子感到困惑,家长就可抓住他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及时帮着疏理。比如,某天孩子回家不停念叨“什么叫理解万岁”,妈妈可以自然地给孩子讲自己与同事发生误会的事,并告诉她,被人误会在所难免,如果自己没错,要及时与对方沟通;有错就找机会道歉。
3.待客时。
待人接物是孩子的必修课,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孩子的言行都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家长可适时点拨,效果很好。比如,客人带了礼物,爸爸可适当提醒:“是不是忘记说什么了?”如果孩子还没意识到,可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的礼物,我代孩子谢谢您!”,这时,孩子会自然的学会说“谢谢”。
4.家长会时。
不论表现好坏,家长会都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父母不妨借此机会,与老师充分沟通。尤其当指出孩子在校问题时,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并充分交换意见。沟通结束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会在日后积极改正。
5.感兴趣时。
发现孩子用物品探电源插座等举动,家长会立刻制止,但此时还要看到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不妨从此入手培养其学习能力,再给予必要的安全教育,鼓励和支持安全的探索行为,因材施教。
6.不良行为刚露头时。
孩子养成坏习惯,往往与初次发生不良行为未能及时纠正有关。幼儿没有是非观,如把食物扔地上、无缘无故打小朋友、不给吃就大哭等,家长应抓住这“第一次”,帮孩子打下好基础。
7.取得成绩时。
孩子取得成绩时,自信心也比平时强,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加以肯定和鼓励,帮他把一时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同时,也别忽视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情绪。
8.小伙伴取得成绩时。
心智发展成熟的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共性。小伙伴取得成绩时,孩子表面上可能满不在乎,但往往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父母应抓住时机进行指导,提出适当的目标。切不可过分攀比,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暑假是亲子教育的好时机
暑假是家长和孩子加强交流的好时机,亲子教育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管家长如何安排暑假,首先都要让孩子有‘暑假’的概念。”有着多年幼教经验的杜老师说,“暑假”的概念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暑假是一个升级过度的阶段,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调整心态。
家长应该利用假期带孩子多接触一些外界和新鲜事物。杜老师建议说,如果家长实在没空照顾孩子,也不要让孩子长期寄住在亲戚家,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与孩子“亲密接触”。
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并不提倡家长暑期将孩子全托给幼儿园。尤其是将孩子送到不同的亲戚家,这样频繁更换环境,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容易造成孩子的沮丧和失落心理。家长应当让孩子的暑期生活该和平常一样,要有规律,在有序安全的环境下寻求促进孩子发展个性的教育方式。
对于孩子暑假在家好,还是在幼儿园好,好与不好不在于在家还是在幼儿园,而在于生活内容的安排,应该说假期是让孩子放松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家里更好,但是家里的活动应该安排的适宜。如果天天在幼儿园的话,开园后孩子没有升班的感觉,没有新鲜感,形不成新的学习动机。因此还是说假期在家里生活,但是希望家长把他的生活安排的比较丰富。
教育孩子的十个最佳时机
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五、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九、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十、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教育孩子要选最佳时机
1、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4、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5、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
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6、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7、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8、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9、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10、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
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育儿心得:“随机”抓教育
育儿心得:“随机”抓教育
维维在女儿2岁的时候开始不脱产攻读博士学位,事业学业两头忙,但她从未忽略对女儿的照顾和教育,总是尽自己所能让她享受母爱,并且按照自己独特的理念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维维妈妈有一个“随机教育”的观念,她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必要刻意、强调,过于郑重其事反而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还不如将教育融入生活细节,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孩子传授知识,这种方式更加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维维妈妈对女儿的教育设计基本分为两个阶段,0到3岁,主要培养孩子的感官能力,包括辨认颜色、声音等;3岁以后,主要是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她都是在生活中随机完成的。比如,每次带孩子过马路,都会跟她强调红绿灯的颜色,久而久之,孩子对于红色、绿色、黄色的概念自然就确立了。和孩子一起去东方明珠玩的时候,她会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注意地上的人和车有什么变化,让她自己发现不同,并且总结出近大远小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带维维坐飞机的时候,又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尽管过于专业的物理知识孩子无法理解,但是用浅显的语言,让她明白其中的道理,却是非常有效。
维维妈妈有一些比较独特的教育方法,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着她去博物馆、图书馆、书店、音乐会、画展、陶吧这样的场所。虽然对于两三岁的小孩来说,那些东西都是超乎其理解力的,但是天长日久,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不容小觑。
人格培养
维维妈妈的教育理念有不少与众不同之处,健康完善的人格培养,在维维的日常教育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幼儿亲子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礼貌讲文明,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维维家里,父母都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特意夸张,强化给孩子的印象。比如双休日在厨房一起做饭,爸爸妈妈之间会表现得特别客气。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请你帮我把毛豆剥一下好吗?”“好的,没问题。”“谢谢!”“不客气!”虽然这样的对话交流对于父母可能有一点别扭,但是从小在这样一个良好文明的语言氛围中成长,毫无疑问,孩子一定也会礼貌待人,讨人喜欢。
维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但是她的胆子比较小,如果到了陌生环境,没有熟悉的伙伴,就容易怯场,不够自信。对此,妈妈也有小诀窍,妈妈称之为“自我激励”法。妈妈告诉维维,每次她感觉紧张的时候,就到镜子前面去,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大声说:“我最好!我最棒!”一直说到自己自信满满才可以。一开始维维还不好意思这样做,但是在妈妈的一再鼓励下,维维终于大声地说出来了。这一招还真是管用,今年钢琴考级之前,维维就是用这个办法鼓励自己,满怀自信地赴考场,短短十五分钟就轻松过关。从考场出来,维维忙不迭地向妈妈报喜:“妈妈,你教我的那个办法真的有用!我考得很好!”亲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