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也有睡眠障碍
发布时间:2021-03-30 儿童歌谣 幼儿园障碍游戏 儿童娱乐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但为人父母的你是否知道,儿童也会受到多种睡眠问题的困扰,如失眠、梦魇、睡行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由于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其睡眠问题常常不会被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专家提醒,孩子的睡眠容易受到饮食状态、环境因素、精神因素或者疾病的影响,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睡眠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
失眠
当一个孩子闹着要玩、不肯睡觉时候,大部分家长都会感叹一句“真是野性”,然后继续投入到哄孩子睡觉的工作中去。然而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而且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至少1个月,并导致白天明显感到疲乏、易激怒、学习效能下降,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儿童失眠症。
“儿童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缩短、多梦或醒转次数增多等,是儿童睡眠障碍中程度较轻的睡眠问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表示,造成儿童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小婴儿来说,营养平衡的失调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或者消化不良都会导致失眠。如果脑部发育不好,不仅表现出失眠,甚至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而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是受到学习压力、外界刺激、过于兴奋等情况的影响。
儿童失眠并非简单表现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而多表现为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和夜间进食(水)综合征两种。罗向阳介绍,有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的孩子,入睡前总是找各种借口或提出各种要求不愿睡觉,比如通过频繁进出房间,要求讲故事,需要食物或水,或要求允许再看几分钟电视等借口来拖延上床睡觉。但这些患儿一旦入睡,睡眠的质量和时间正常,多导睡眠图表现正常。发病率大概在5%~15%左右,其中多发于男孩。如果家长能及时作出应对,例如严格限制他们活动,那么他们很快就可以回到自然睡眠状态。
而夜间进食(水)综合征又称夜间摄入过量、夜间饥饿,好发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和低龄儿童,夜间入睡后经常醒来并伴有明显饥饿感,必须进食或饮水后才能重新入睡。如果孩子醒来的次数不会过于频繁,没有过多影响到白天的精神状态,那么家长多留意就可以了;如果随着孩子的成长,夜间进食(水)综合征仍然没有好转,建议到医院就诊,检查原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儿童情绪障碍的五个特点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指在儿童发育的过程当中一些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这组疾病包括了很多种类,比如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广泛性焦虑,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儿童癔症,儿童强迫症,以及适应障碍等等。其中分离性焦虑、恐惧性焦虑和社交性焦虑是儿童特有的。
在国际诊断标准当中,儿童情绪障碍被描述为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以前把它叫做儿童神经症,但是由于儿童的情绪分化不像成人那么明显,所以就把它改为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在国外列位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二位,我们国家是第三位,排在前面的是儿童行为问题和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是一个生长发育当中的个体,所以跟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的情绪发育和情绪障碍都有自身的特点。
儿童情绪发育的三个特点:
1. 儿童情绪发育主要是取决于于遗传,也就是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和他所处的环境,所谓的环境最重要指的是依恋关系的质量,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儿童情绪发育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有些问题随着成长就消失了。
3. 儿童情绪发展受到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任何影响到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一些因素,就有可能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情绪障碍的五个特点:
1. 临床表现比成人简单,往往以某一个症状比较突出,或者是以躯体的症状为主。
2. 在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比较难以划分。随着年龄慢慢地增长,临床分型才逐渐逐渐地跟成人相似。
3. 在学龄前期或儿童期,情绪障碍的情况跟男女的性别关系差别不大。到了少年期以后,女孩子就开始增加了。
4. 儿童情绪障碍的病程是暂时的,很少持续到成人。
5. 儿童的情绪障碍跟成人期的神经症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内在联系。
儿童心理障碍的几点表现
儿童心理障碍的几点表现
心理偏异若得不到及时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
1、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2、抽动症。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部分经常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快速肌肉痉挛现象,而在性格上则表现为紧张、胆怯、自卑。
3、焦虑症。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
4、恐怖症。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
5、失眠症。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6、攻击症。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
7、嫉妒症。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难以容忍,看到他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要难受,常常诋毁别人。
8、贪婪症。极端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物质占有欲望强烈,根本不管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9、懦弱症。心理水平低下。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遇事缺乏主见,甚至受到他人欺负也不会自卫。
10、性过敏症。常被原始的性欲所左右,沉缅于性幻想之中,要么不敢与异性交往,要么无端袭击、戏弄异性,甚至强行发生性行为
语言障碍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也许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深入学习的知识,只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精力有时间去深入学习的,而语言障碍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些语言矫正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在这里不妨以实际的表现来大体描述一下语言障碍对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影响,以作参考:
1、儿童
实际上,对于5岁以内的儿童来说,语言障碍对其心理的影响一般较小,甚至没有影响,但也有例外,而且这些“例外”并不罕见。
根据家长的描述,和对孩子的了解,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中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过,而有的孩子只是因为被别的小朋友或老师提及其说话方面的问题,甚至有些懂事较早的孩子是自己慢慢发现自身的语言问题……总之,这些孩子的经历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以至于有些较严重的甚至害怕说话,见到陌生人都会躲在家长身后。
当然,就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心理障碍,但实际上大部分都不会很严重,即使较严重的,如果语言问题能得到解决,心理障碍也会随着成长慢慢淡化,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没有形成固定的性格,习惯等。
2、青少年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青少年来说,语言障碍的影响呈现得更深入和广泛,比如入学后的孩子如果有语言障碍,直接影响是拼音的学习,接着是英语的音标,这是最直接的,而沟通交流的障碍,往往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看得见的影响是学习成绩,看不见的影响是性格和心理,这个时期有语言障碍的孩子一般都会产生心理障碍,而且,语言障碍的心理影响也许并不是看不见的,这个时期因语言障碍被嘲笑或被欺负造成的心理影响,一般都会比儿童时期造成的心理影响强烈得多。
而进入青春期的青年,语言障碍的造成心理影响会非常明显,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心理,最重要的是需求变了,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对个人形象的需求明显升高,而语言障碍无疑对个人形象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远比一件衣服,一个发型,一件首饰得不到严重得多。其实对于家长来说,我们都从那个年龄走过来的,相信很多家长换个角度都能理解。
记得一个相对很开朗的初中毕业生(只是L音不准)经过语言矫正后,这样说过:“我是个很好动的女生,也很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参加活动,但没人知道,每当老师让我读课文时我多么尴尬,就怕在大庭广众之间说带L的字,也害怕和陌生人说话一不小心说出这个字,和老师打招呼时也会特别注意,尽量不说相关的字,我真的不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会怎么样,当时真的好想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外人交往,感觉太丢人了!”
3、成年人
对于成年人来说,语言障碍造成的心理障碍和青少年相比,虽然表面看上去没那么严重或激烈,体现得最多的是生活中的因语言障碍造成的不便,工作、爱情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可能受到语言障碍的影响,但实际上并心理问题并没有解决,大多是一种接受的心理,影响还在,只是驱于稳定,而且想改变这种心理问题也会更加困难,在实际的语言矫正过程中,这种现象体现得很明显,青少年儿童因语言障碍造成的心理障碍看起来也许更明显,但改变起来也要相对容易,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一旦解决了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往往迎刃而解,即使留下了某些不良的心理习惯,也能被动或主动地改变过来。但成年人的心理障碍不但体现在矫正的过程中,即使获得了正常的语言之后,心理的影响也很可能持续下去,比如不自信已经形成习惯,虽然语言上和常人已没什么区别,但在心理上还是觉得比别人差点什么……
以上是通过具体例子总结出的语言障碍对各年龄段心理影响的一些表现,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总之,语言障碍造成的心理障碍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另外,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儿童来说,还是建议家长们能抽出时间对儿童心理多做一些深入了解,毕竟儿童的心理并不如青少年和成年人那么容易把握,多了解一点,对调节孩子的心理障碍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沉默孤僻警惕儿童情绪障碍
孩子沉默孤僻警惕儿童情绪障碍
不少家长聊天说,孩子才三、四岁,但是脾气很大,而且容易发怒、暴躁,或者长时间不和周围人说话。心理学专家称,这些孩子的表现都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典型症状。
今年3岁的男孩皓皓,半年前因父母工作调动换了一家幼儿园。一个月后,老师发现,皓皓动不动就打小朋友,还抢夺别人的玩具。一周前,皓皓的父母带他到心理研究中心进行咨询。专家发现,换了新环境后,皓皓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夸奖,才表现出了这样反常的举动。
四岁半的乐乐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两岁前一直由妈妈照顾。妈妈开始上班后,和乐乐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很多。乐乐3岁时开始上幼儿园,平时在家活泼好动的她到了幼儿园却很少说话,甚至逐渐发展到不想去幼儿园。“偶尔因做错事批评她时,她会哭闹满地打滚,有几次还差点晕过去。”乐乐妈妈说,孩子的反常举动让她十分担心,可是到医院一检查,却没有任何问题。后来,经过心理咨询,才知道乐乐的表现是儿童情绪障碍。
很多人认为,孩子才几岁啊,谈得上“情绪障碍”那么严重吗?这是错误的!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仅次于行为障碍,在儿童精神障碍中居第二位。其中儿童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是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
一、好情绪的基础:母乳
主张坚持母乳喂养也是健全宝宝社交情绪的关键之一。提倡宝宝出生后30分钟内开始哺乳,在哺乳的过程中,宝宝如何含接妈妈的乳头,如何开始吸吮第一口母乳,这些对母子双方都是一个"社交"的起步。宝宝的社交从0岁开始,最开始就是和家人的互动。当宝宝刚刚出生,就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了,我们不能把他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宝宝,而是要和他多说话,帮助宝宝认识周围的人和物。
随着宝宝渐渐地长大,他(她)的表达方式也会越来越多,表情和动作就是宝宝最常用的交际方式,当他(她)‘啊呜~啊呜~’地对着妈妈说话时妈妈一定要回应,因为这正是和宝宝交流的好机会,也会成就宝宝社交的第一步。当他(她)挥舞着小手表示高兴时妈妈一定要和宝宝一同开心,当宝宝的表达得到回应时,他(她)收到的会是一个正向鼓励,以后也会更乐于表达自己。
一些专家表示宝宝的人际智能发育相对其他智能较晚,但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肢体运动、音乐、语言智能都对人际智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语言的刺激对于人际智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家长不妨多方发展,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
如果妈妈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宝宝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微笑、叫喊、哭泣、挥手、专注等,在宝宝的这些信号发出并得到回应时,其实宝宝已经完成了一次交际任务。慢慢地,宝宝也会学会很多说话的方式,慢慢学会怎样和别人交流。这时候要常常带宝宝出去散步,见到别的宝宝,就主动介绍,让宝宝们互相打招呼,做手势。虽然小宝宝间还不会用言语表达,但是他们之间是可以理解彼此的动作的,是不是很神奇。
二、是不是发现有的宝宝脾气暴躁?
1、父母对孩子陪伴不够或过于溺爱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长辈,长辈们按着自己的方式抚养孩子,限制于教育等原因,对于语言、行为、思想等于自己大不相同,而且父母的爱无法取代。也不排除有的父母本身就很溺爱孩子或者家庭出现问题,都对孩子性格和交友有很大的影响。
2、是不是家庭成员相对内向?
我们说,孩子最擅长的是观察学习与模仿学习,如果他发现爸爸妈妈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长期受到父母影响,孩子很有可能也不敢主动与小伙伴交流。
3、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被其他孩子‘隔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迷茫,为什么他们都能在一起玩儿,却‘排挤’我?家长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引导孩子,明白其中的原因,情况严重时父母可以出面解决,用巧妙的方法让孩子们一起玩儿。
4、您是否经常对孩子有消极评价?
您会不会无意之中有这样的表达‘你怎么这么害羞啊’,‘你这也太内向了’,‘真是不大方’,‘哎,好胆小啊’诸如此类。不要认为孩子不明白您在说什么,其实发展中的孩子非常敏感于大人的评价。
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从0岁开始,新手爸妈准备好了吗?虽然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宝宝都无法清楚的用语言表达,但宝宝会从咿咿呀呀的发声到逐渐学会说话。宝宝开始发出声音就要重视哦,回应他和他交谈。
在0~1岁的宝宝多用体态语言来和他人沟通交往,比如婴儿会哭。宝宝哭时是否立即回应,虽然在这一问题上教育专家持有不同意见,但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知道你在他身边。如果宝宝是在睡觉时突然哭起来,先不行动,观察看看是否能自己重新入睡,如果宝宝还是不停的哭,可以轻拍宝宝并轻轻发出声音告诉他你在。
宝宝会用笑容来表示他们对于爸妈的行为感到快乐满足。新手爸妈不太容易理解宝宝的表情与需求,这时爸妈不妨对宝宝的体态语言多观察,反应敏感一些,尽可能了解宝宝的这个表情所表达的意思。另外家长也应该让宝宝理解爸妈的表情,赞许的、高兴地、不同意的等等,让宝宝从小便懂得“察言观色”,这能够很好地发展宝宝的社交能力哦!每次对宝宝说话的时候都要看着他的眼睛,这样会让宝宝知道你在和他说话,经常视线接触也会增加宝宝的自信,即使宝宝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当你看他的时候,他马上也看你,这是你们之间开始交往的第一步。不要认为宝宝太小听不懂而不对他说话,要多对宝宝说话,在喂奶、抚触按摩、换衣服的时候,可以告诉宝宝你在做什么。也可以说说其他家庭成员在做什么,比如爸爸在做饭,做的什么好吃的。还可以告诉宝宝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房间里的物品,窗外的小动物……
宝宝1岁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更敏感,特别是对身边的“小伙伴”,你会发现宝宝开始会注意其他小朋友的举动,有时甚至会主动示好。宝宝的模仿动作、对话和给取东西的行为会增多。但是大多情况下,宝宝还是独自玩耍。
这个阶段的宝宝怕生,容易害羞,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很粘爸爸或妈妈,如果有其他的叔叔阿姨想要和他抱抱,他都比较抗拒,更多选择躲在妈妈的身后。对于附近的小朋友,他都用一些试探性的行为去跟人示好,比如会盯着人家看,但他们还是不太敢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世界那么大,尽可能多带宝宝走出家门去看看。给宝宝介绍看到的人、小动物、花花草草......如果遇到了邻居,教宝宝如何打招呼。带宝宝去附近的公园或者游戏场所,指出并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也给宝宝介绍他能看到的东东,比如秋千、木马等。或者去小朋友多的广场,让他有机会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宝宝一开始可能还是会有点“放不开”,在这时候家长不要去强迫宝宝去跟某个小孩一起玩,让宝宝自愿去接触他人。家长可以以身作则,主动和其他的家长搭讪,那么宝宝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他家的宝宝交流了。
要注意的是,一些宝宝可能是性格比较内向,家长无意之中会给宝宝贴上“他很害羞”的标签,类似这些行为都会让宝宝产生自我暗示,他很可能就真的变得羞不愿与人交往了。所以家长要避免贴标签这种行为了。
在2-3岁的宝宝不但会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开始用语言来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开始与他人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交往,并容易受到外人的影响。而且宝宝这时大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偏要为之的行为,“不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由于宝宝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他们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点叛逆的他们总是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不合作、不听话,在同伴交往中也容易出现矛盾和摩擦。
温馨提示:
宝宝偶尔出现的打架行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不能用有效的语言沟通,以至于做出一些急躁的行为来。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深层意愿。如果宝宝出现了抢玩具、打人的行为,爸妈就对宝宝的行为多做提醒,并及时地给予纠正指引,教他如何有礼貌地对待他人,遇到矛盾时应该怎么处理等等。宝宝久而久之便会懂得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和他人交往了。
什么原因会引起幼儿心理障碍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过分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关研究人员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儿的心理障碍问题不容忽视。
曾经有研究者对5-6岁的幼儿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脾气坏占15.72%,性格古怪占4.84%,神经质占28.33%,行为问题占9.02%,社会交往不良占2.86%,情绪障碍占10.33%,低能占0.66%。此外还有偏食、言语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强迫现象等。
调查还发现,引起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的三种。
第一种发生在围产期,孕期母亲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腹部外伤,小孩出生时窒息缺氧,难产或产伤。
第二种是缺少幼儿园正规教育。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第三种是家庭环境因素,常见于:
1、不和睦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2、教育方法不当。一种是对孩子滋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
3、教育方式不一致,家长之间育儿方法、要求、态度不一致,使幼儿有恃无恐或无所适从。
家长应根据幼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所以家长要学些幼儿心理学。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严重的要去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