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说谎可能是大人“惹的祸”
发布时间:2021-02-24 妈妈的爱说课稿幼儿园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爱的教育笔记幼儿做错事,可能会因害怕受家长或老师的惩罚而养成说谎的毛病
孩子“不合群”、爱“搞破坏”,我们该怎样教育?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做错事儿,有的家长会大吵一顿,甚至大打出手。其实,这种做法会导致孩子因害怕受惩罚而养成说谎的毛病。昨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河南省培训班开班,《指南》中不仅列出孩子在4岁、5岁、6岁时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还列举了一些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有些教育方法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借鉴。
幼儿做错事莫斥责、打骂
“给你说了,不让玩水,看裤子湿了吧?”看到4岁多的儿子弄湿了衣服,李女士朝孩子屁股上就是一巴掌。像李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其实,家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可能会让孩子因害怕受惩罚而养成说谎的习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和老师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打骂,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做法,以后改正就行了。
家长要教给孩子交往技能
有的孩子和小朋友玩不到一块,总显得很不合群。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教给孩子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比如,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到同伴的活动中,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可以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家长还可以利用相关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等。
家长要容忍孩子“搞破坏”
小浩宇的妈妈,一直搞不明白孩子怎么那么喜欢搞破坏。给他买的玩具都被浩宇拆得七零八落。浩宇妈妈担心孩子成为“破坏王”,打算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了。
其实,孩子拆玩具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奇心驱使,并不是搞破坏。家长要容忍孩子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并且要引导他们玩后收拾好。家长应多为孩子选择些能操作、多变化的玩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www.jT56W.COm 检讨书大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虚伪。另一方面,没必要为孩子那小小的谎言而感到焦虑。
自从有了语言之后,说谎是人类逃避危险和获得额外利益的一种特殊能力。《人类简史》中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语言中讲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没错,凯叔讲故事就是这样为人类做着贡献,呵呵)。而讲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无中生有的说谎的能力当然不可或缺。可以说,说谎是人类的本能。
想想我们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哪一句谎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说?那为什么要把孩子的谎言套上不诚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为什么要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充盈感,为什么要通过谎言来获取那一颗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说谎都要用暴力的语言或惩罚措施去处理。你将迎来谎言之上另一重谎言。这重重的谎言会变成越来越厚的保护壳,让你和孩子的心渐行渐远。
我并不是说置谎言于不顾。当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谎言的区别时,每一个谎言都是我们走向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找到谎言的因,和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我们自己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通过谎言走进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来感觉无聊就想找玩具玩。这时候他问我,我可以玩IPAD吗?我说,你要去问爸爸。
于是他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老爸的书房,问:“爸爸,我可以玩IPAD吗?”
由于书房就在我隔壁,他们的对话我听的一清二楚。松爸说:“NO。”
然后,小松跑回来,我问他说,爸爸怎么说呀?小松想了一会说:“爸爸说,YES!”
儿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说谎”!
这让我想到了几个月前才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上说,说谎是每一个3-4岁的孩子所必经的阶段,是智力和大脑发育的一个标志性的进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了,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孩子的头脑发育非常正常。
同时,作为家长,我又隐约的担心,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说谎的认识?是及时阻止,严厉的批评,还是适当的加以说明解释不阻止,让孩子自行解决说谎的问题?但自行解决也许解决不了怎么办?
保持平常心
书上说,很多家长对于听到孩子第一次说谎,尤其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尤为恼火。
常常会大发脾气,责骂孩子,小小年纪学会了说谎。更有一些脾气火爆的家长甚至把孩子教训一顿。让孩子不敢在撒谎。
其实,教训一顿的结果甚至会让孩子撒谎的效果适得其反。当他想到如果不说谎就会挨打或挨骂的时候,之后仍然会情不自禁的编造一些谎言。
也有一些家长则会给孩子“贴标签”,常常说孩子是个“小骗子”之类的,也非常的不合适。
就像我前面所说,研究表明,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谎,都是正常的现象,一直到10来岁,孩子说谎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这应该算是一种人类本能吧。因此,作为家长,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孩子去说谎。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
找找说谎的原因
首先,家长可以寻找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一般说谎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想象力导致的说谎。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会变的非常的丰富。并且他们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个盘子。家长会问说,是不是你干的坏事?孩子矢口否认,并且说谎说是小猫干的。
类似于这样的说谎方式,是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盖,就用了点小聪明,嫁祸给小猫。对于这样的说谎方式,家长不必特别担心,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二类是故意的行为性的说谎。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骗我说爸爸同意了。或者有的小孩子自己想玩玩具但却没有这个玩具,就故意骗家长说是老师要求要买这种玩具的。类似这样的故意的行为性说谎,是因为宝贝希望让自己的愿望达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对于这一类的说谎,家长应当采取与孩子沟通,正确的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诉求。
第三类,是为了逃避某种惩罚或者为了得到奖赏。
这一类也属于本能行为。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组实验,老师把一个孩子带到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关着的盒子(当然实验室装了监控摄像头,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师说,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你就能获得这个礼物,但是你绝对不能偷看这个盒子。紧接着,老师接到一通电话,项目组故意让老师出去接电话,观察孩子的动作。孩子一开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来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的开箱子看了一眼。这时候老师回来了,老师问,你看了盒子了吗?孩子说,没有。结果,这个实验做了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不会偷看以外,其他年龄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行为,很多时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逃避某种惩罚。
与孩子沟通
先说说,对于第二种行为,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效沟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说说我自己怎么处理松说谎这件事吧,也许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起码,这件事之后,我家松说谎的次数大大减少,基本上他没再去说了。
首先我对松说,说谎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说:“你对妈妈说的话,妈妈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妈妈认为你是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妈妈发现这件事是假的,以后妈妈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说的话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说:“OK,你告诉妈妈,爸爸刚才说了同意了吗?”
松摇摇头。
我说:“对,这样才是正确的。妈妈愿意继续相信你的话!来,抱一抱!”
给了松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他就高高兴兴的去玩别的玩具了。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信任”机制,一旦说谎,就会遇到“信用扫地”。其实,未来在社会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个诚实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吗?
正确用奖惩制度
最后,我想,家长可以学着自己用一套奖惩制度。
我们一般不提倡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说谎。
尤其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真话,爸妈不会惩罚你。有了这样的一套机制,孩子懂得如果讲真话,自己不会受伤害,因此他们就敢于讲真话。
此外,应该增加一些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说了真话,家长应当逐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家长的亲吻或拥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包括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让孩子知道,如果讲真话不仅不会被批评,还会得到奖励。
这样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应当学会说真话,保持诚信。
当然,这里面,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说了谎,家长如果非常生气痛心,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会感到气馁。这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说谎的问题,甚至孩子还会因为害怕,继续说谎。
有的家长,常常自己也说点小谎,孩子看在眼里,觉得说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说谎,不必担心,也不必自责。把说谎看成是和孩子感冒发烧一样,在成长阶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面对孩子仗义惹的祸
面对孩子仗义惹的祸关于孩子的正义感还是多管闲事儿。。。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口时就出口哇,风风火火闯了祸。。。
上周五接**宝的时候,老师正在训他,之后告诉我他咬了同班的小朋友的手臂,差点都咬破了(隔着衣服咬的),原因:那孩子把涵妹妹从桌子上挤下来,涵妹妹打不过那孩子,又占了他朋友的位置。。。他又一次出击了。
周日,**宝和xx一起外面骑车,一个小男孩碰到了xx跑掉了,他追到别人家去示威。。。
之前还是三个孩子一起玩,xx和另一小朋友起了纷争,抢一个气球扭在一起,**宝离老远,看见了,立即气势汹汹冲过来:敢打xx!一脚踹起,好在我就在旁边一把拽住。。。。
还有类似的事情很多。。。路见不平,保护朋友。。。气呼呼。。。动手。。打架。。。
老师说这孩子正义感很强,乐于助人,很热心。。。我听了高兴,但更多的是担心,真的担心。。。这个社会,唉。。。。当有扶不起的老人,当因口角的少年被捅。。。
那个孩子没敢向老师说,他妈妈来接的时候,向妈妈说了,老师才知道。之后那个妈妈找到**宝,没有骂他,**宝道歉。。。。说真的,我很感谢那个妈妈,带着**宝,通过老师我向那个妈妈了解孩子被咬的情况,建议带孩子看下医生,要不要打疫苗,一切费用我来承担。。。这还让我焦虑。。。
我没有打骂**宝,用了很担心很焦虑的语气向他说出我的感受:我太难过了,那个小朋友的手臂一定非常疼,如果破了还要打针。。。
说他爱管闲事还不全是,他只为保护他的小朋友,帮忙打架,还有老师在班里说哪个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他要上去帮腔(这是听老师最近才说的)。。。孩子,你咋那么多事儿呢?
他爹说:儿子还不是和你一样的么?我多恨自己,当我已被世俗淹没的时候,从我的孩子身上,又冒出来了,性格天生么?可以改变么?遗传,有时让人怕。
我很无奈,我告诉他:管好自己就行了,别人都有自己的办法处理自己的事情,不让他去插手,而且要知道,这样的帮忙,可能会让小朋友受伤。亲们,告诉我,还有什么方法让孩子不再去做这样的事?我当时咬牙切齿的表示,以后再不许管别人的事,我打也打过来,能么?
正确引导爱撒谎的孩子可能会更聪明
孩子爱撒谎,家长表示很头疼。但英美两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孩子说谎可能也有着积极的一面。科学家发现,撒谎和语言工作记忆有关,而爱撒谎的孩子需要好的口才去编织自己的谎言,往往有着更好的语言创造力,这也意味着他们比其他孩子更聪明。所以,引导孩子把聪明用对地方就更重要。
谢菲尔德大学和北佛罗里达大学共同进行了此次研究,他们调查了137名6到7岁的孩子,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写在卡片上,而答案就写在卡片的背面,并配有一幅不同颜色的图案。研究人员在警告孩子们“不许翻看卡片”后就离开,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有摄像头监视。
随后,在回答问题的阶段,偷看答案的孩子都答对了。但研究人员还询问了他们卡片背面的图案颜色,有的孩子故意撒谎答错颜色,而有的则老老实实说出图案的颜色。
研究人员相信,撒谎的孩子记忆力更好,因为他们记得“不许翻看卡片”的警告。并且他们会认真思考,仔细组织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撒谎是他们的第二天性。不过,虽然研究确认了孩子撒谎积极的一面,但育儿专家并不提倡父母对孩子的撒谎行为感到骄傲或者予以鼓励。
如果父母不小心,孩子的撒谎就可能失控,导致不良的后果。而父母有能力和义务,向孩子灌输更多的积极特征来从长远帮助他们。父母需要将诚实作为家庭的价值观,并在家里定下一个基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重要的是,父母要理解孩子为什么撒谎,并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培养他们好的创造力和记忆力,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撒谎能力。同时,父母还应教导孩子,说谎和创造性的故事之间的区别。
育儿心得:都是超前辅导惹的祸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培训少儿英语的辅导班刚刚起步。我想,反正双休,作业不多,平时的时间光玩了,还不如上英语辅导班,不指望学多少东西,边玩边学,顺便培养兴趣,省的到初中跟不上。经过认真比较,我选择了XX少儿英语。
如我所愿,儿子在小学的英语成绩遥遥领先,考试次次满分,还参加过潍坊市的英语大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同事和朋友羡慕得很,儿子也是兴奋异常,经常说:“妈妈,我太聪明了,上课根本就不用听,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当时的我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让儿子上辅导班是多么英明的事。小学结束了,儿子的英语辅导班毕业了。
儿子升入初中后,初一上半年的成绩还行,回家的时候经常说:“这些课程我都学过,上课的时候不用听就会了”。英语老师找过我说孩子上课时无所事事,我感觉他的成绩不错,也就没过多追究。初一下半年的时候,英语成绩逐渐下滑,我问什么原因,他自己说在剑桥英语的老本已经吃完了,现在的知识都是以前没学过的。让他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可已经晚了,他养成的坏习惯已经很难改变,训斥多次不见成效。有时候我想,如果儿子没上英语辅导班,一开始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给他种下不用上课听讲也能会的种子,他的成绩肯定要比现在好很多,现在悔之晚矣。
每次放假的时候,儿子的同学有的会报各类辅导班。儿子会嗤之以鼻的说,白搭。然后举例说明谁谁谁经常上辅导班还不如自己,原因是如果把这些知识提前学会,上课就不想再听了,学习习惯不好,我觉得有道理。也许正应了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指南》中指出: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现在,大班有很多小朋友的家长要求学一年级课程,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能够出类拔萃。其实,专家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一个正常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学会学好规定的课程。家长们应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而非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因为家长
如果我们家长自己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你会把这种痛苦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如果你要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你也会把这种快乐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
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就停止自我成长,这也是多年养成的积习。一个习惯就是你真实感觉: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每到学习的时候,一往大脑里进,你马上就感觉到痛苦。一旦你有这种痛苦的感觉,你就会给孩子传递过去。这本书会告诉你,让你体会到学习并没有想的那么痛苦。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你学习认为很痛苦,那是因为你的老师太差,你周围的环境太恶劣了。我们设想:假如我来教大家小学中学课程,学习就是太快乐的一件事情,太简单的一件事情。学习有什么难的呢?孩子其实是不了解这个事情的。由于愚蠢的老师和愚蠢的家长把感觉传递给孩子。做老师的感受会特别深。每次我讲课,大家都不乐,所以我会不敢讲,感到很痛苦。
农村长大的我不懂考大学难度到底多大。当时,我们从来没见过大学生啥样。毛主席逝世的那天,1976年9月9日,从师范学校分配来一个大学生。这是我们那个小学校的一件天大的事。那天,我们全体小学生帮他用小推车推行李。三年制毕业的大学生,学中文的,到我们厂子去教书,开天辟地第一个大学生。我就一边推着车,一边瞅老师,从下边瞅到上边,从左边瞅到右边。看这个老师到底比我们多点啥?那种感觉:老师怎么和我们正常人差不多呢!
1977年恢复高考,190分就上大学。我们整个农场的人考试,其中有一个粮站的北京知识青年,他考了170多分,没上了大学。据说数学考了60分。当时,走道的姿势都变了。那是考大学,能考60分?人们说就那么难!这就是人们观念的传递。
1978年时,我们老师和我一起考大学。当时,报名费三块钱,我就去了。我是初中毕业,当时也没想考大学,也没有什么包袱。结果,我的数学得了70分。初中课程我学完了,考大学的题我就能打70分?结果,我信心大增。原来没有人们说的那么难!
然后,我就上了县一中。1980年,老师和我们一起考大学。我是考了400分,我的老师考了200分,中专都没考上。和我一起的,并且是教过我的老师。当时,我就觉得:在人们看来,考大学那就太难了,学习简直太难了。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老师就这么讲:“三角函数不好学,同学们要注意噢!”老师给你的感觉暗示就是:三角函数太不好学了,这东西太不好学了。我的一位高中几何老师,从师大毕业,到我们学校教学。在解析几何课前,他发表讲话:“那个解析几何,大家要注意,大家要好好学习!要到讲解析几何的时候了,高中学生,十个有三个学不会。有三个学好就不错了。”当时,我想:解析几何真的那么难学吗?开学了,数理化书一出来,8册书我全买了。解析几何书360多页,从第一道题我一直做到最后一道题。最后,做到解析几何的题,我成了比老师还厉害的学生了。所有高中解析几何题,我没有不会的。我就不信,它能难到哪?不就那么几条线:抛物线、双曲线、椭圆、圆、直线,就那么几条线,然后,用这几个方程导出,有什么难的?老师觉得难,难死了!他一说难,在学生那里是要翻倍的。大家想:我教你们,我要说难,你们会怎么想?人的智力不是这么开发的。老师觉得难,家长觉得难,孩子自然就觉得难。这种观念的传递在不自觉中进行着,深深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各位家长,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有多少这样的心理暗示在误导着孩子?
一个家长曾和我说:“现在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课业多重啊!”我说:“我想知道你孩子的课业到底有多重?”家长们可曾想过,你说课业重时,会给孩子的心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孩子怎么说的:“这不得累死我吗?这么大的小孩能学这么多吗?”我想问你:“你的孩子到底学多少是重的?学多少是轻的?”
“拿15斤的东西是重的?还是拿20斤的东西是重的?多少是重的?多少是轻的?”有的家长说:“那你就看他是怎么拿法?他要是觉得这个东西很重,他就觉得重,可能拿不了。”还有的家长说:“一个是分谁拿;一个是分怎么拿。”对了。拿10斤的东西重吗?假如说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子拿10斤的东西是不是太重了?这是分谁拿;再一个分怎么拿。孩子的课业到底重不重,没重到你虚构的那个程度。正是你的这种态度,让他感到重。
你这么说:“课业太难了。”孩子就会本能地感觉到难。感到了难,孩子的学习可就太难了,麻烦就太大了。实际上,他的困难完全是你给造成的。你告诉他,这东西太难了,太重了。他就是难的了,重的了。一个人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怀着一种非常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学习这件事太简单了。真正有多少课业?设想一下,中学课程,如果学习得法的话,整个初中到高中课程,一共六年课程,有三年足够把它学下来。孩子的求学道路并不是错的,可他的方法可能是错的。整个中学的课程,哪有那么重?我们把这个观念传递了,这样使得孩子觉得重了。
对孩子有些谎言不能说
2岁的彤彤特别喜欢吃糖,看见棒棒糖问是什么,奶奶干脆告诉孙女:“那不是糖,是小锤子。”
这些谎言说着省事,无形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李园长告诉记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说一些谎言,但这些谎言首先要科学,其次要编些美丽的故事让孩子易于接受。类似于“棒棒糖是锤子”这种不科学的谎言是不能说的。
为了制止彤彤吃糖,奶奶可以讲个故事,“从前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只漂亮的兔子,特别喜欢吃糖,吃了一个又一个,吃了一个又一个,哎哟哟,它叫了起来,原来啊,它的牙齿都没了……”
孩子天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故事中把道理告诉他们是最好的,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理解。
●这些谎不能说
家长对孩子撒谎大部分都是为了图省事,觉得谎言比讲道理更能有效、迅速地抑制孩子的一些想法、要求。李园长提醒家长,教育不能省事,有些谎言不能说。以下三种谎言,无论是在孩子的情感上,还是认知上,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
1.情感型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哭得厉害,家长不应该心烦意乱随口就说:“你再哭,再哭,妈妈不要你了。”孩子会真的以为妈妈不想要他了。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
2.吓唬型的谎言不能说
晚上9点了,可是宝宝还不睡觉。家长说:“赶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来找你了。”此时,给孩子读几个故事可能比谎言来得更有效。
3.不科学的谎言不能说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认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家长答不上来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不知道,查好了资料再告诉孩子,千万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告诉孩子一些不科学的知识。
育儿知识:孩子“讨打”其实可能是在“讨爱”
孩子在犯错误时,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犯错的真正原因和真实需求,追根溯源,解决了孩子的根本的需要,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有位母亲对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抱怨,她两岁多的女儿近来迷上了爬窗户,很是让人头疼。
孩子第一次爬窗户时,父母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注意。当妈妈发现孩子的危险行为时吓坏了,因为他们家住高层,孩子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妈妈把孩子抱下来,好一阵的叮嘱警告,感觉女儿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为事情可能解决了。
第二天,妈妈又发现孩子有爬窗户举动,在几次耐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甚至动用了武力。
奇怪的是,严厉的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孩子爬窗户的毛病依然改不了。孩子的父母那段时间手头上有很多事情要做,还要每时每刻都看着孩子,防止她去爬窗户,很是耗费精力,头疼不已。
听完这对夫妇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分析了孩子爬窗户可能原因:这孩子爬窗户不是为了好玩或捣乱,而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是为了让繁忙中的父母都注意到自己,那怕这个被注意的代价是一顿责骂。
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父母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关爱。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着他背后的原因和意图,孩子有很多的“讨打”的行为,可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让父母来关注自己,甚至有时候这些需要孩子可能自己没能力表述清楚,这就需要父母们用心去感受、去体察。
当孩子在犯错误时,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犯错的真正原因和真实需求,追根溯源,解决了孩子的根本的需要,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孩子,你是可以的
孩子,你是可以的“孩子,你是可以的”,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孩子最大的满足和骄傲。
当孩子松开你们扶持的双手,独自去尝试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时,他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时,父母的一句“孩子,你可以的”,就像给了孩子扶持的“手”一样,在激励着他们去走出第一步,然后是第二步,直到冲到父母的怀抱里。孩子是多么的高兴,不是因为他学会了走,而是父母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肯定和支持,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从未遇到的困难。
很多父母都明白,只有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走路,因为孩子需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做这样的事,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同时也说明了孩子从小就有克服困难,尝试去做的勇气。一次次的跌倒,并不能停止孩子前进的步伐,反而是父母的肯定,让孩子一次次的爬起来,重新踏上前进的道路。
孩子学会了走路,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父母对他们的能力的肯定,是父母的第一次放手,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同时也带给了孩子无尽的安全和温暖。这样的放手,也让孩子看到了自己努力后的成果,同时,也更激发了孩子不断去尝试,去探索,去创造的一种能力。
孩子在不断的长大,他已不能满足只是能行走,他需要更多的去学习,去尝试,动手去做。不管孩子要做什么,这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许让父母生气,也许会受伤,也许会搞得家里一团糟,也许会失败,孩子就像是一个在黑夜里摸着石头过河的人一样,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这时,父母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可以的”,就像给这个黑夜带来了光明,给孩子带来了指引,让孩子能更自信地趟过每一条河流。
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他一定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能学会感恩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如果你想得到这样的孩子,就多点跟孩子说:孩子,你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