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能让孩子不挑吃穿
发布时间:2021-02-18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在朋友圈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以貌取人,绝对科学。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衣着显审美,发型表个性。职业看手,修养看脚。可“穷”会从全身散发出来,那些骗来的名牌穿戴再多也无法遮盖!
看起来有些绝对化,却也颇有道理。我赞同“衣着显审美”这句,也很支持宝爸宝妈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自己的孩子穿上得体整洁的衣服,因为从小养成的审美,会影响他的一生。
01、美是永恒的竞争力,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张不被怜悯的脸。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视频,视频内容是同一个小女孩,穿着不同的衣服走在公共场合,测试人们的反应。
当小女孩穿着看起来整洁干净的衣服时,路人们会停下来跟她聊天,非常礼貌的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小女孩得到了路人的关心与喜爱。
随后,工作人员把小女孩打扮成了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灰尘的“小邋遢”,这样的她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可怜。但是,当她孤独的站在路边,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看她一眼。
后来实验场所从室外转移到了餐厅,小女孩穿着花衣服独自走进一家餐厅,所有人看她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慈爱与温柔。
人们给她拥抱,跟她聊天,还会折纸飞机逗她开心。
然而当小女孩再换上那身破烂装扮出现在餐厅里时,全世界仿佛变了一个样似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人们把包拿的远远地,生怕被她给弄脏了。
人们的态度全都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没有了和颜悦色的笑容,有的只是满脸的嫌弃与厌恶,大家把她推来推去,谁都不愿意搭理这个脏兮兮的流浪小女孩。甚至有人让服务人员将她赶出餐厅。【111642.CoM 优美句子网】
最后,小女孩因为太过委屈,伤心的跑出了餐厅,拍摄也被迫终止。小女孩哭着说:我觉得很难过,大家都叫我快走开。因为我的脸上有脏脏的烟灰和我穿着肮脏的衣服。
这段视频,意是在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的衣着外貌,动作神态,都在综合而复杂的共同营造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以貌取人”,是不分年龄和地域的。
穿着破烂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可怜和无助,哪怕只是短暂的表演,也难从小女孩的脸上看到属于孩子的无忧无虑的神采。
而穿着得体大方的孩子,却能通过他们的精神面貌传递出一个信息:我是有人关心有人爱的孩子,我的父母对我很负责任,同时也很用心的教我为人处世和社交礼仪,我有良好的教养,跟我沟通你可以很安心。
我们无法左右孩子的容貌,我们却能通过给孩子合适的打扮,给孩子一张不被怜悯的脸。
所谓合适的打扮,并不是要父母们给孩子穿上满身的名牌,戴上多么贵重的饰品,而是在保证孩子穿的干净得体的条件下,尽量让孩子的衣着更加有色彩感和审美情趣。
这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而且当让孩子以一种整洁得体的形象出现,就是给了他一张赢得他人亲近和认可机会的名片。
02、你今天给孩子的审美教养,会融入进他明天的气质。
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先生在孩子只有四岁时,开始教他们练字。
据他的三儿子,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徐庆平回忆说,徐悲鸿会给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张猛龙集联》,当时每天要写两页大字本,是对着字帖临摹。
他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张猛龙碑帖给我和妹妹做教材,是期望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做人的品质,那种大度、开阔、坚实、雄强,父亲希望我们从小就学会欣赏壮美的东西。而这些,我在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我终生感激父亲。
可以说,徐悲鸿先生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审美启蒙。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常发生于2.5~5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本能地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且,他们也会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打造自己。而他们的审美标准,就是来自于成人世界。
所以我们常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会特别热衷于学妈妈化妆。她们会用口红涂嘴唇,用腮红涂满脸,会热衷于戴各种各样的小首饰。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则可能比较容易抢其他孩子的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他不乖,而是他有了审美观,开始觉得他人的物品比自己的好看比自己的美。
如果宝爸宝妈们抓住这个时期,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比如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服饰之美甚至饮食之美,孩子就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审美品位。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那么他以后想要补上这一课,学费就相当高昂了。
03、审美是条起跑线,越早重视越易赢。
徐庆平先生还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这样一件让他“受到极大震动”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徐先生去欧洲求学,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了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
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徐庆平先生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这次的经历让徐先生深切的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
他发现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杨澜也曾讲过自己25岁时候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以后,披头散发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就去了咖啡厅,咖啡厅里人很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她想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愤慨于对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看起来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实际上却是一回事: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要穿的跟别人不同。
而欧洲国家会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围的建筑风景,你的谈吐气质,你的衣着服饰,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思考。
所以当有人说给孩子买那么多衣服,看那么多绘本、展览,到最后衣服还是会穿旧变小,绘本展览的内容他也不一定都记住,何必要浪费这笔钱的时候,我总是相信,那些故事那些风景那些感觉,都融入进了他的气质里。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会长大,但是那些童年的美好不会腐坏,只会帮他照亮未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应对孩子不穿鞋袜问题
应对孩子不穿鞋袜问题1、脱和不脱,有规定。
规定一:在床铺上、沙发上,可以脱;
规定二:地地板上和硬冷的家具上,必须穿鞋和袜。
规定三:脱15分钟鞋袜,要穿1小时鞋袜。
把上述规定反复强调,严格执行。
2、讲脱鞋袜的后果。
妈妈知道脱掉鞋子和袜子,你跑得更快,你更舒服,可是呢,现在到了冬天了,天气冷啦,容易着凉,着凉后呢会感冒发烧,感冒发烧呢,就要吃药打针,你愿意吃药打针吗?对,不愿意,那请你穿上鞋和袜。
3、强制执行
行动有时候比语言有效。但是一定要配合语言。“来,穿上鞋子和袜子,你不愿意也得穿,必须穿。”他脱多少次,我穿多少次。
4、恐吓
实在花不起时间和精力和他耗,我便采取恐吓方法:“你一定要脱鞋子和袜子是不是?那没办法,妈妈只好威胁你——我要把你赶出门,马上!”而且我说到做到。他脱鞋袜我就将他抱出去,他大多数情况下只好就范暂时不脱。这招临时效果好,远期效果实在糟糕。有一次他被我恐吓之后,一边哭一边抓着他的鞋袜奔过来:“妈妈,帮我穿鞋子!”我再也不想恐吓他了。
5、转移法
他一坐到车上,便立即说:“我要在车上脱鞋和袜子。”而一旦他想要脱,你根本没办法阻拦得了。我只好立即对着窗外的一辆卡车惊呼:“哇,好长好大的卡车,车上装了什么呀?是不是棒棒糖?”他立即就跟着我看那卡车。卡车开过去了,他又转回到他的袜子和鞋子,我又生一计:“**,我们来玩切菜的游戏好不好?”他立即高兴地同意了……终于到家准备下车了。而他知道下车是必须穿鞋子和袜子的。
6、改造环境法
家里有十片地垫,当时买来给**学爬行用的。昨天我忽然想起这地垫很暖和,于是找出来,在**实在实在不肯穿鞋袜时,铺在地上,多少减少一些不良刺激。可能买暖气空调也值得一试。北方人家有暖气,空调就省了。
7、讲故事法
我特意瞎编了一个故事,说他的鞋和袜子都离开他,找别的小朋友去了。
8、纳入睡前总结
**睡前总结中,不好的表现保留项就是:不听妈妈劝告,私自脱鞋脱袜。
9、烫脚法
实在没办法阻止**脱袜子子和鞋子,我只好在有精神的时候,每半小时抱着他,用热水替他烫烫脚,然后擦干。
10、出其不意法
在他光脚比较长时间后,一声不吭地拿上袜子过去替他穿上。他通常不会抗拒。只是过了一会他又扯掉了。
在这反复的“斗争”中,我发现,**求的不是不穿鞋和袜,他要索求的,是尊重与胜利感。是自由的快乐。每当被他的小袜子搅得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就安慰自己:会过去的,孩子毕竟天天在长大。而天气真正凉起来的时候,想让他不穿袜子和鞋,应该也难了吧。
让孩子勇敢对戏弄说“不”
让孩子勇敢对戏弄说“不”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在逗大人高兴的同时,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给孩子带来的羞辱、担忧和失落。所以面对各种戏弄,家长要教孩子说“不”: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长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首先我们要了解戏弄孩子会对他们产生哪些负能量
1、孩子把戏话当真
你是否见过孩子在跟亲戚或其他成人聊电话时,亲戚说要带孩子去游乐场或好玩的地方,当孩子兴奋地要收拾东西时才听到父母说对方是哄你开心的,孩子脸上的难以置信和失望?别随意玷污孩子们天真的心灵,当哪天你发现孩子的心灵不再纯真,这其中有大人很大的功劳。
2、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他们把大人的话都当真,听到不好的话会觉得很恐惧,比如“妈妈不要你了”,“爸爸不回家了”,“奶奶只爱妹妹”等话语,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无助、愤怒,他们失去了安全感,甚至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安,比如伤害自己或别人。
3、孩子变得不信任成人
孩子出生后,他们没有“欺骗”或“虚假”的概念,当他们听到大人要求分享就做出慷概或不舍的举动,他们从没想到大人的行为是为了取乐,大人的戏弄会让他们感觉到被欺骗、被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变得不敢相信别人,对周围的人也充满提防,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4、孩子可能会习惯取悦别人
时常见到不少家庭来客人时,就让孩子“给叔叔阿姨唱首歌、跳个舞、背首诗”,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有些孩子不愿意大人还强迫,把孩子当马戏团演员。这种做法还有个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来取悦别人,日后如果得不到别人认可就会大受打击。
对于戏弄,成人觉得这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戏弄,是父母的责任。
1、及时阻止对方的戏弄行为
无论是谁,如果他们在戏弄孩子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阻止,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甚至帮腔伤害,当孩子受到这类伤害时,父母一定要站出来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
2、礼貌告诉对方孩子不喜欢这样的行为
爸妈可以不斥责对方,而是跟孩子说“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难过了是不是?”一方面让孩子知道大家并没有恶意,另一方面还顺便告诉别人,孩子不喜欢这样的逗弄方式,识趣的大人一定会及时转移话题。
3、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跟孩子站在同一阵线
当孩子表现出愤怒或悲伤等抗拒行为时,爸妈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他们这样做你肯定很难受!”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孩子会感觉到温暖,他们会感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并且由于戏弄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因为父母的理解而减少。
4、鼓励孩子勇敢说“不”
父母平时可以告诉孩子,当别人不恰当的言行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时,可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要求对方停止这样的戏弄。当孩子不配合时,大人也会自讨没趣从而不再继续。
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现代家长,特别容易吼孩子,尽管,他们相当清楚,这种教育孩子的办法是不对的,可还是禁不住“脾气如洪水般,说来就来”。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火气是否被我们所控制,而是在于它们从哪里来。
1.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2.不能将孩子与自己彻底分割开来。无法正视,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针对这两种成因,我们逐一分析、解决。
案例一:
唐谷谷是个六岁的小男孩,由于两年前被查处了弱视,家长只能配合医生给孩子戴上了矫正眼镜。可相比较与其他的小孩,唐谷谷的眼镜丢的次数更多,父母起先还给孩子讲道理,后来干脆暴跳如雷,甚至恶语相向。结果,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给孩子进行了引导,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弱视镜片不同于近视镜片,它们的形状是中间突出,而四周凹陷的。于是,镜片中间部分很容易被磨花,孩子的视觉感受降低,孩子自然就不喜欢佩戴眼镜喽。他又无法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自然就想出了“歪主意”。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到了这时,唐谷谷的父母开始惭愧、自责。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而造成的误会,从而脾气发作。可是我们不是心理医生,也不具备某些专业,实在无法做到了解孩子啊!解决方案:
别着急,对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这里建议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画一张自画像的方式来走进孩子。从“画”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孩子的情感,甚至可以察觉到儿童的自我特征,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个了解孩子的手段,绝不是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中国古人很有智慧的认为“知己知彼,百胜不殆”。当你了解到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在结合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对他“感同身受”。
?案例二:
小宋已经31岁,可他既不工作也不结婚。妈妈很着急,找到心理工作室询问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办。通过和小宋的深入畅谈,发现,原来他的存在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妈妈。在他的意识里,他并非是他本人,他不过是妈妈的儿子。再来和小宋的妈妈聊天,从她的字里行间里,完全听不出她对孩子的放手,或许她带儿子,就好像她放的风筝,就算儿子研究生都毕业了,可以飞的很高了,可她还是要用爱这根“绳子”将儿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
解决方案:记得,1919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其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并多次强调,教育孩子应该有三个步骤即“理解”“指导”“解放”。
让孩子跟“我不行”告别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让孩子跟“我不行”告别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今天儿子竟然冲我发了三次脾气。第一次,我清扫时将他的积木碰倒;第二次,我将他的炒菜作料(一小盆干白菜和干芹菜叶)倒掉;第三次是他要出去玩,我告诉他先等等,妈妈还没收拾完。结果第一次,我冲我说:“妈妈,你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请说对不起”;第二次,他火了说:“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第三次,因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有些生气地将收音机的频道调成乱音,声称要吵死我。
第一次碰倒他的积木,我不是故意,但我因为儿子没看到,所以没有道歉,他看到后让我说道歉的话,我郑重地道歉:“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请原谅妈妈!”儿子这才高兴地说:“行,我原谅你了,这才行!”我很高兴看到儿子能为自已的权利勇敢地提出自已的要求并让比自已强大的妈妈道歉,这说明孩子的自主意识再成长。
第二次我将的炒菜作炒倒掉,是因为它放了很久,我因为放在家中碍事就扔掉了。结果儿子当仁不让,高声质问:“妈妈,你什么把我的东西倒掉呢?”言外之意,我没经过他的同意扔掉了他保贵的东西,尽管这东西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我意识到我又犯了错误,赶紧上垃圾箱里将它们拿回(我倒时放到一个塑料袋里),并真诚地说:“妈妈又犯错误了,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将它们处理掉,现在又找回,请原谅妈妈!”儿子破涕为笑:“那是我炒菜的宝贝呢,下次不能扔掉!没事儿了!”他像个小大人似的看起来好像很大度呢。
第三次因为我正忙,想打扫完再带他出去玩,但他认为错过时间,阳光就没了。过后我仔细想想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家务活是永远也干不完的,可以回来再接着做,但是外面的阳光,尤其是冬天的阳光短暂即逝,是不会等我们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家伙竟然会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已的不满。
和儿子三次交锋,我‘败’了两次,第三次还是因为我们沟通不好,我只是生硬地拒绝而没有告诉他拒绝的原因。我口口声声尊重儿子的人格,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在心里仍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没有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其实小孩子无论多小都有自已的个性和主张,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不错,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父母眼里都是孩子,但是孩子长大后我们又苦于他人格上的不独立,处处啃老人,不能独立地存在于社会,其实放远处想想,童年时我们并没有给孩子多少人格上让他自已独立的机会。这三个小事,我是想得多了点,但是孩子从小看大,你给他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他就会长成什么样,你尊重他,他长大后就会尊重自已和别人,这是对等的。
尊重孩子,不能光说不做!落到实处,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