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误饮误食紧急处置方法
发布时间:2021-02-15 儿童歌谣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家庭教育方法看到那个3岁小孩误喝汽油致死的帖子,心里真的很难过,这家长该有多自责啊,一个好好的孩子就这么没了……唉!这也提醒我们,不要把危险东西乱放在孩子面前,如果一旦有孩子误喝误吃这些东西,就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下面是我找到的一点小的方法,希望这些东西能在关键时刻挽救孩子的生命,同时也希望永远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了。
据儿科医师介绍,误饮、误食的紧急处置,重点是避免孩子窒息以及判断让孩子吐或不吐,小孩容易误饮的医药、化妆品、化学药品中,有些要催吐,有些则不能催吐。
●喉咙有异物阻塞时
小孩最常误食的物品为硬币、玻璃珠等,一旦发生物体误食时,要将小孩的身体倒过来,用力拍背部让异物吐出。若异物卡在气管深处,则不宜取出,应立即送到医院救治。
●需立即催吐的物品
误食容易引起中毒的物品时,先确认意识清醒后,再让小孩喝牛奶或水把东西吐出来,随后立即送医院。
如果是误食樟脑丸或油漆等物,喝牛奶反而会加速毒物的吸收,所以只能喝水。
●不能催吐的情况
灯油或汽油等石油制品一进入气管会导致严重疾病如肺炎。至于强酸性或碱性洗洁剂等若催吐,反而会伤害喉咙粘膜,使粘膜破裂,所以绝对不能催吐,要带着装有剩余误食物品的容器,尽速送医。
另外,不管误食何种东西,只要有意识昏迷、发生痉挛的情况,就绝对不能催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中式错误育儿做法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父母的爱成最大理由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在中国,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智力和才艺方面的,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非常有好处。在中国,强调家园合作,父母要在家里辅导孩子学习,这是在中国才遇到的,我们不太适应,也不如中国的父母做得好——在我们国家,这些是不需要父母做的。
ChirsAvery(新西兰):幼儿园每天只开两小时
我来中国五六年了,两个孩子都是在开放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他们所在的幼儿园有不同国家的孩子,在这样的集体中可以得到多元化的文化熏陶,学到不同的语言。这是很宝贵的财产,也是我最欣赏的。当然也有些负面影响,比如孩子学会了攀比和一些骂人的粗话,但微不足道,不是大问题。
在新西兰的幼儿园,并不特别看重智商培养。每天只开放两小时,而且基本上是玩耍,父母也可以全程陪伴。生活中我从来不打骂孩子,我认为孩子在10岁之前都没有错。错的只能是父母,是父母没有教会他正确的东西。
M.A.Hannan(孟加拉国):欣赏和赞成中国幼教
在孟加拉国,幼儿园的老师会对孩子作出一些鉴定,比如会告诉我们孩子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但是比较抽象和简单。而在中国,幼儿园老师更加负责,每天会列出许多详细的表格,比如孩子每天上了几次洗手间,喝了几次水等等,非常具体,让父母一目了然,我们觉得非常好。
在我们国家,孩子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很少,基本上就是玩耍。我很欣赏中国家庭教育的严厉,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过我不会强迫孩子学习钢琴、书画之类,除非他自己真的感兴趣。
咸明根(韩国):这里比韩国更宽松
我们全家都热爱中国文化,现在孩子在广州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中国的东西。他目前可以讲韩国话,也可以讲普通话、英语和广东话。他喜欢中国,这里相对于韩国宽松些,他每天在幼儿园很开心,可以跟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交流。反而在韩国,孩子受到的束缚相对要多一些,孩子们从小也要接受各种培训,比如平时的礼节训练很严格竞争压力也很大。
认识国外家教有误区
认识误区。理论在实践时难免产生偏差,西方幼教理念也不例外。比如在国内有些敏于吸收国外经验的父母眼中,体罚一定是要被批判的。而据外籍父母介绍,当他们的孩子犯了错,比如在集体中闹事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时,他们是会“出手”的——把把孩子拎出来,放在一边罚站,不到时间不到认识错误是不给归位的。
反应体现观念。中外父母在对待同一事件时,的确有不同反应。比如初冬幼儿园拟举行幼儿足球赛。当天有所降温,外籍父母照常送孩子前来,而中国父母却纷纷来电劝说幼儿园取消比赛——怕的是孩子感冒受凉。类似的还有:夏天上游泳课,突然天降大雨,外国孩子欢呼雀跃,中国孩子却犹豫不前。国内父母同样纷纷要求取消游泳课,理由一样:孩子会感冒受凉。外籍父母则坚持要老师如常上课,理由是:下雨游泳,不但可以可以让孩子们经受温差锻炼,还能体会在雨中游泳的感觉。
墙内花受追捧。绝大多数外籍父母在采访中都表示,欣赏中国的幼儿教育,他们并不都是像我们所想当然是那样,让孩子一味地自由玩耍,他们其实也看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也会为孩子的将来打算。
亲子阅读的正确方法及误区
低幼阶段的孩子,我们在选书的时候,第一要素是根据孩子当前的兴趣点来选书,而不是优先考虑什么样的书更有教育意义,或者这些书是名家绘本。
孩子的兴趣是选书的基础。
对于1岁的孩子,何必有那么多的要求,他愿意看书,他能选出他想看的书,这不已经很好了吗?至于书上的内容是什么又有什么重要,他还有一辈子那么长的时间来看各种各样的书。
再者说,就算是大人也有自己喜好和不喜好的内容,也不是对所有书来者不拒啊。
每一本书都会有它的特点和兴趣点,只要孩子能接受听父母读完这本书,那说明她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必执着于孩子看完一本书有什么表现,而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对某个东西特别有爱好的时候,便可以根据她当下的兴趣点有意识挑选一些契合的书,提高孩子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语文老师一般会开出一些阅读书单。这个书单,主要是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故事、儿童小说等。
这样的书单本身只是孩子应该涉及的阅读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并不是说读完了老师推荐的书单,孩子的阅读体系上就是全面完整的。
亲子共读的美妙在于,当你走进这些孩子的读物时,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鉴赏力,在引导孩子阅读口味的多样性上,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标准。这一切是你自己去实践,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发现的。这比任何专家、老师开出的书单都有价值。
误区二:把阅读当治病。
自己的孩子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马上就思考着看一点可以治这些问题的书,对于具体问题也许会对低幼的孩子很有用。 比如说,儿子小的时候,有段时间不爱睡觉,我就给他看一堆“睡觉对身体成长是如何如何重要的书”;不喜欢刷牙的时候,我也会给他看一些保护牙齿的科普读物。
但对于大一点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讲,如果我们还这么做的话,可能他们会在内心会排斥,会觉得父母,并不是那么真正的理解自己。
因为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总是把解决问题的方式交给了冰冷的书本。放弃了用爱走进孩子的心里,放弃了陪伴孩子真正走过最需要帮助的时光。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聊聊天,而不是让孩子自己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用爱的关怀化解孩子身心上的一些小问题。
误区三:以为进入小学,就是放手的开始。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识字时,可以坚持给孩子朗读。可是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识字,父母们长舒一口气,给孩子买回一本本所谓的经典,对孩子说:“你已经识字了,这些书就由你自己来读吧。”
家长们这时普遍以孩子能否独立阅读,作为孩子是否爱阅读和具有思考能力的一个判断标准,过早地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却又为孩子关上了一扇门。
首先,过早转身退出了孩子的阅读,主动放弃了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机会,丧失了主动发现孩子内心的一些不良倾向。
其次,也因为父母的过早退出,把阅读这件事本身交给孩子,孩子在同一个阅读层级上,完全离开了父母的引导与讨论,慢慢的这种阅读会呈现一种原地踏步的固化,并没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毕竟孩子对自我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孩子的自我阅读会有倾向性地集中在他所喜爱的书上。以孩子有限的理解力阅读大量同类型的书,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阅读障碍。这对孩子来说这并没有通过阅读增进孩子的阅读理解力,甚至有点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
说大孩子就不需要亲子阅读了呢?
都说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和父母说话了,十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叛逆了,那是因为因为我们并没有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合适方式。
拿起一本书,读给孩子听,或者让孩子读给我们听,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插入我们各自的情绪,烦恼的,忧伤的,幽默的,尖锐的,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来感知我们一直以来的陪伴。
误区四:有亲子阅读过程中,总是“考”孩子,反复问孩子有没有理解/记得书里的某一点。
很多爸爸妈妈给孩子读完一个故事后,经常要求孩子来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当孩子不想复述或不太会复述时,就会担心孩子没听进去或者没听懂。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一定。
首先,大部分孩子都只喜欢没有负担地听故事,如果每次听故事都带着要再讲一遍的任务,那么听故事也不那么有趣,再让他讲,自然不会那么乐意了;
另外,会不会复述故事除了跟孩子有没有听懂或记住故事有关外,跟孩子性格也有关系。有些孩子本身性格相对内向,不热衷于表达。对于这一类的孩子,不说不代表他们没有听懂,他们只是不爱说而已。
如果我们给孩子讲完故事,真的十分想检验一下孩子有没有听懂,除了复述以外,还可以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聊天的方式,让孩子说来听听,是否喜欢这个故事,或者喜欢这个故事中的谁呢?为什么?
这样的引导,既让孩子有话可说,也可以和孩子对读过的内容有一些交流和探讨,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复述对孩子更有益。
女孩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误区
在家庭教育中,女孩和男孩是有差别的,并且对于女孩的教育存在着很多观念上的误区,这是爸爸妈妈必须要避免的哦。在这里,小编总结了女孩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误区,快来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女孩家庭教育的方法
应该富养,培养气质。从来富贵多淑女,所以女宝宝从小就要带她出入各种场合,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阅历,从而大大增强她的见识。如此一来,长大以后就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捕获。因为见多识广,就不易受他人诱惑。
女宝宝应该在温言软语中成长。对待女宝宝,心一定要放到最温柔,就像对待那些娇嫩的花,细致婉约,容不得任何粗糙。作为爸妈,需要了解那些小女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她们的小手段和小虚荣心。妈妈应该成为她理所当然的朋友和战友,共同应对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
要培养女宝宝温柔、健康、懂得爱。培养女宝宝,重要的是让她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一个温柔贤惠的性格,一个干净健康的身体。爸妈自然会对女宝宝宠着点,但并非娇生惯养。要让她见识多广、独立,有主见、明智,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从而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而不是被外界势力所左右,失去真我。爸妈要根据女宝宝的行为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教养方法,从锻炼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感觉统合能力、专注力和气质等方面入手,提升多种优势智能,培养一个优雅、聪慧、大方的宝宝。
要注意和女宝宝的沟通。从婴儿期开始,女宝宝就喜欢和谐、融洽的交流,无拘无束地与人相处。她们不喜欢竞争,只是在寻求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她们追求平等付出与获得,她们是关系中的一分子并对它负有责任。沟通和交流是她们维持联系的方式,渴望关爱和友谊等亲密情感是她们的天性。所以,女宝宝生来就是社交家。女宝宝通过交流获得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和安慰。爸妈就要学会倾听女宝宝的“真实意图”,让她根据自己的“内部指导系统”而不是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妈妈是女宝宝的良师益友。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意思是说女宝宝温柔体贴,能与妈妈心灵相通。同父子关系相比,母女关系往往看起来更为亲密。事实上,这种亲密的关系对女宝宝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亲密的母女关系带给女孩沟通、交流的经验,有利于发展女宝宝的亲密感和感受性,使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这种对女宝宝心理需求的满足,还有谁会比母亲做得更好?正是与母亲的共性,使女宝宝有了借鉴的榜样,并从中发展自我。如果妈妈自信、果断,她的女儿也往往会有同样的品质。生个女儿,是妈妈的福气,把她培养成什么样子,却是妈妈的责任。
接下来,再来看看女孩教育教育的误区都有哪些吧。
女孩家庭教育的误区
教导她有礼貌且沉默寡言。举止得体和沉默寡言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女孩子似乎都被推进了后者的范围。我们经常用“女孩是蜜糖是香料是一切美好的事物”来教导她成为一个“可人儿”。我们用各种方式教导女孩要友善、避免一切冲突、不要麻烦别人、要安于现状,这样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但是,这样会让女孩长大后不敢在课堂上及工作会议中发言,以免被视为不淑女。她们也不敢在职场上争取更高的薪水,因为不愿意得罪潜在雇主。
给她买性别色彩鲜明的玩具。在她人生的头三年只给她买粉红色的玩具,这样你的女儿可能会决定粉红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因为“那是女孩应该喜欢的”。研究表明,这并不是天生的基因倾向,而是父母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在2009年的一份研究中发现,31%的“女孩”玩具都强调仪容外表,其中包括塑料化妆品和洋娃娃的裙子,而针对男孩的玩具则更多鼓励创造性、探索性、竞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优秀员工和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
只夸她漂亮。的确,她是个可爱的娃娃,卷卷的马尾辫那么迷人让你忍不住惊呼。但是她同时非常擅长阅读诗词,在堆叠复杂的枕头堡垒方面还是个建筑奇才,并能边唱歌边摹仿弹奏吉他。我们生活在一个“外貌协会”的社会,她总有一天会明白外表很重要。但是如果家长可以开始对她不基于外表的成绩进行鼓励、认可,这样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也就是她的价值不因为外表而产生,也不会因为外表而终结。
让她相信“公主梦”。公主文化鼓励女孩让自己陷于混乱的生活,而等待着白马王子从天而降,拯救她并给她的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女孩会误以为只要吸引王子就万事俱备了。这会让女孩觉得她们自己无足轻重,没有价值,而只有依附男性才完整。
家里的体力活都给爸爸做。虽然让男人修理水龙头可能更容易,但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去挑战非典型性别分工的家务活,否则会让人觉得女性比男性柔弱,女性永远是“被照看者”而不是“养家糊口的人”。要向女孩展示妈妈也可以进行重要理财操作或修水龙头。
只让她和其他女孩玩。研究显示,划清界限各玩各的会导致男女形成两套不同的社会技巧、处世风格和对人生的期望和偏好。2011年秋天一份报告显示,女子学校的毕业生不但没有更有造诣,反而更会拘泥于性别的呆板印象。所以,如果你女儿在学校里都和女孩玩,试着鼓励她和男孩建立友谊,或邀请男孩来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她将明白,男孩能做到的一切她也能做到,甚至比男孩做得更好。
批评自己及其他女性的身材。当你在女儿面前讨论节食,如何再减掉几公斤体重,或者因为其他女性的身材而批评她们的穿衣风格,那么你女儿就会认为女人一定要保持某种特定的体型才能够被认为是可爱或成功的。
女孩的家庭教育,爸爸妈妈要谨记以上几点哦。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错误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在错误中不断获取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
著名科学家斯蒂文·格伦介绍了自己2岁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他认为这件小事对自己走向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天,他试着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谁知瓶子太滑,脱手掉在地上,牛奶洒了一地。妈妈来到厨房看到这种情形,没有责备,没有教训,也没有惩罚。妈妈说:“你做了多么棒的垃圾!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摊牛奶呢!不管怎样,你得打扫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或拖布来收拾干净。你选择哪一种方式呢?”格伦选择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收拾起地板上的牛奶。收拾干净后,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失败的尝试,没能让你的小手抓住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给这个瓶子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抓得住。”格伦很快就发现,只要他两只手紧握住靠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会掉了。
格伦每当讲到这里,都会感叹,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意识到不要害怕错误,当错误出现的时候,要勇于改正错误,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应不急、不躁、不纵容,即使我们不能从错误中发现什么,也一定要在孩子的每一次失误中,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使孩子的能力在处理错误中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