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三大表现你有吗?
发布时间:2021-01-11 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幼儿园说课稿要脱稿吗终于有了自己的宝宝,爸爸妈妈们都很开心,想用最科学的方法教育宝宝,但是不知不觉,家长们就会走进一些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以孩子为中心WWw.yjS21.COm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3.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十大育儿劣习你有吗?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需要花费心思的事情,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育儿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教育好子女。但是有些父母却有不好的育儿习惯,这样的习惯不仅不能教育好孩子,反而还会把孩子引入不好的境地,下面让我们看看具体的十个不好的育儿习惯。
1.倾听不够
倾听是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和做决定有效的方法。不要老想着教孩子怎么做,相反,应该让他告诉你他想怎么解决。要多关注孩子的感觉和情感。这个过程中你的工作就是聆听,提供意见并且偶尔问些问题来诱导他以便获得更多信息。如果你觉得你有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问问孩子愿不愿意听。如果孩子说愿意,那么尽可能简洁地表述你的观点。如果不愿意,那就坦然接受。毕竟,是他自己要做的决定。
2.做得太多
家长们在好多方面都做得过了。其中一个就是给孩子买一切他们想要的东西。孩子总认为,他们应该拥有最流行的东西,并且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买愿望清单上的所有东西就会让他开心。其实满足的是家长不是孩子。另外一方面家长们做太多的是帮助孩子所有的课题、问题以及任务。作为家长,我们该学会后退,双手插口袋,保持缄默,让孩子的想法呈现出来。
3.比较和批评
平等不是公平。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对每个孩子的优势方面表达你的尊重。但是家长却喜欢把孩子们进行比较,或许是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或者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
4.先是孩子的朋友,然后才是孩子的父母
对于孩子来说,你是一个长辈。你不可以同时是孩子的朋友。你要当的是老师、领导、供应者和厉行纪律的人。虽然这样不有趣。但是孩子们希望父母管着他,虽然他们不是这样说的,并且也老是说别人的父母有趣得多。记住,你的终极目标是把孩子教成一个有责任、成功的独立的成人。积极履行教养、惩罚和偶尔的“完全不行”都是到达该目标的要素。当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威时,他们就会相信家长保护他们的能力,相信家长会提供好提议。这样就会尊重其他权威,更愿意听爷爷奶奶和老师的话。
5.使用威胁
父母跟孩子相处,沟通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所有的沟通都奏效。很多时候把双方都逼疯,父母有压力,有时回答比较情绪化。你对他大吼大叫,用手指着他并恐吓他,想要他服从权威。但在孩子看来,这只不过是你失控的表现。这种行为很粗鲁,且贬低孩子的人格。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会保持沉默,站着不动,所以父母要求回答或者问他是否在听时,矛盾就升级了。整个场景就是一个典型的坏例子。
6.像个保姆
从他们出生开始,家长们就为他们包办了一切。虽然目的是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但不让他们做家务是违背常理的。他们应该履行义务,感受成长,并且也是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做家务并不是惩罚,反而能够给孩子一种归属感和价值的存在,教他们独立且自信地进入社会。
7.不断地屈服
一家人坐在起居室。孩子要家长拿某样东西。家长拒绝。孩子一直要,一直要,直到家长妥协。家长所做的只不过是象征性抵抗。如果一味地屈服于孩子,就是在放弃你家长的角色。你不是在指导孩子要有责任心,要有果断力。孩子不停地享受特权,而你渐渐地失去权威。要学会对孩子说不。简单快速的“不”会省去很多麻烦
8.没能延伸界限
孩子们长大了,需要更多空间,需要与父母的保护保持一段距离。也许很难接受孩子开始独立的事实。双方都要给予信任和交流。不要越过界限。当你在思考是不是要管的松点,或者孩子已经这么要求了,那就仔细想想。你发现他长大了,也尊重他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制定新法则也会使孩子在执行的时候更有责任心。
9.没有设定教条
我们给孩子设定教条来让孩子远离危险。但当他们不断长大,原有的教条并不能够很好的保护他们。我们应该要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不是。这些教条对安全和家庭和谐来讲是很重要的。告诉他们你关心他们同时还能培养出责任感。教条要少、简短和清晰。孩子不可能背下一本教条书。关注孩子的成熟度和处理未知事情的能力,这样可以帮助你设定合理的方针。
10.没有坚持到底
通过一系列的规定来指导孩子是主要的育儿工作。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会开始考验你对这些规定有多么坚持。所以,讨论破坏规定的后果显得重要。问题是家长并不真的想惩罚孩子。警告他们可能会减少惩罚,保护他们的颜面,但是,一味地妥协只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不可靠的、容易控制的。如果想改变某人的行为,最好先改变自己的。设定好规矩,商讨后果并严格惩罚,如果孩子出界的话。
你爱孩子有“度”吗?
爱而无度的话,往往会违背了爱的本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心的父母不妨对照一下,你的爱理性吗?你的爱有“度”吗?
看动画片的度
爱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真正优秀的动画片还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陶冶情操。然而如果过多地看不经选择的电视节目,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及肢体的发育,连续时间过长还会影响视力。
建议:家长适当挑选节目的类型(儿童、知识类节目为宜)。
陪孩子边看边交流。对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注意控制时间,30分钟为宜。
包办代替的度
孩子到了幼儿期,十分喜欢模仿成人,希望自己能做大人做的事情。想自己洗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买东西等。家长出于爱或者是怕麻烦,常常把孩子想自己做的事情包办了。这会扼杀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心智发展的最好时机。
建议:根据孩子不同时间段的愿望和家长的实际条件,满足孩子的动手需求。当孩子有做事的愿望时,家长可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由浅入深。可以多和幼儿园的老师联系,借助幼儿园的游戏方式以便让孩子尽快掌握想做的事。对孩子想自己动手而惹出的一点“麻烦”,要心平气和地做预防工作或扫尾工作,而不是指责或代劳。
期望成材的度
总有的家长用絮絮叨叨的责怪、批评自己的孩子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经常夸奖别的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还以为这是严格要求孩子。然而经实践研究证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多用鼓励的眼光,欣喜的语调,挖掘孩子即使是小小的优点,再心平气和地指正其缺点,孩子将更乐于接受。当亮亮为了学洗碗,不小心把水弄得满地都是时,可以说:“亮亮,你的碗洗得真干净,不过水溅到地上了,可以把水龙头弄小一点吗?”不久你将会发现孩子更有兴趣去做所表扬过的事,同时也在努力接受你的提议;即使做得不够好也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即手指肌肉的发育及控制能力还未完全发展好。出现这种情况你还忍心再次责怪孩子吗?孩子处事的主观能动性在表扬声中会随之增强。
穿名牌的度
爱穿名牌原本无可厚非,如果在别人面前特别强调,“我们孩子穿的可是名牌。“让孩子从小在炫耀中生活,只会增加孩子的虚荣心。
建议:衣服穿着主要考虑干净整洁,美观大方是一般家庭通常能做到拓。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穿戴好坏并不重要,更不必和别人攀比衣着的价格、品牌。到幼儿园主要是学知识,比谁的知识学得多才是真正的本领。
赠予礼物的度
很多家长在过节或孩子过生日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时常以吃、穿、红包作为送孩子礼物时首先考虑的对象。
建议:家长送孩子礼物时,需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知识的充实,动手能力的提高,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引导,因此不妨试着选用有意义的适龄书籍、磁带、碟片等。
能在节假日带孩子去野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不失为一个扩大孩子阅历,调节身心的特别礼物。
家长,这些教育通病你犯过吗?
我们的国人都喜欢攀比,喜欢给孩子说,你看你们班谁谁怎么怎么样,你怎么就这么不长进,总把大人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似乎要让孩子完成自己当年为完成的事情一样,殊不知这样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负担,做为家长,你犯过以下十个教育通病吗?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决定与选择
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
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四、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
当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
五、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六、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
父母将工作生活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七、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八、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
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九、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十、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疾人。
50岁还能和孩子分享喜哀才是“潮”家长
我们生在开放的80年代,长在兴起的90年代,我们的父母恰恰生在封闭的50年代,长在颠簸的60年代。
说实话,孩子都喜欢“潮”家长。这个“潮”,不是说打扮要花枝招展,而是指关注的话题不落窠臼。我结交了不少学艺术的孩子,在长辈眼里,这批弄 潮儿应该是最出位的吧。但其中就有个女孩十分骄傲地说,找老公就要找她爹那型款的,既有品位,又讲人文关怀。其实,小姑娘小时候,她爹倒是父母里唱白脸的 角儿,打骂也来,但打动孩子的是父母的人格魅力和开放的沟通。她爸从小就带着女儿到处旅游、摄影,自己喜欢看书、收古董、养鸟、淘画儿……这些言行都潜移 默化地影响女儿。老爹到了50岁,一路都和女儿互相分享喜哀,永远作为女儿坚实后盾,叫人羡慕。
我想跟爹妈们分享个观点,是中国音乐人张帆回忆起十年前,中国露天音乐节刚刚萌芽那会儿,年轻的音乐狂热分子和年长的政府安保人员打交道时的情 形。大人们从开始严辞拒绝,到后来放手一搏,最终发现小年轻挺有思想。张帆总结了一句话:给年轻人一点尊严,他们就会加倍尊重你。
我见过一个很开明的60后妈妈。她的女儿当年在省内一所重高读书,但面对自己毫无兴趣的数理化课程,女儿自主决定到美国去读高中,之后又自己挑 选了一所美国艺术大学。其实,女儿在做这些决定时,这个潮妈妈也无不胆战心惊,但有时坚持一下,不主动出手阻拦,没准您就能看到孩子自己捣鼓出了一番天 地。
称赞孩子时你有想过吗
快3岁的小刚,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砌出他所见过的汽车。父母对孩子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备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刚照例地进行“表演”。可是,同来的一位和小刚年纪相仿的小客人,在同小刚一起用积木建“高楼”时,小刚却怎么也不如小客人建得那么高。这时,小刚竟一手把小客人建的“高楼”推倒了,并抢过积木,到一旁“造”起他的汽车来。
客人走了,父母问小刚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小刚竟委屈得泣不成声……显然,这时候孩子的心灵,已被妒忌心占据了。由于平时过多的称赞,使孩子滋长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觉得自己真有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本领,以至于使他不能容忍别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自己强。
可见,孩子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称赞的,但这种称赞不应该是廉价的、言过其实的,而应该是适度的、恰如其分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称赞的同时,做家长的要善于诱发孩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向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