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在教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要注重纪律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12-1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学的读书笔记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在教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要注重纪律的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刚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会开始不断探索他们的世界,同时爸爸妈妈也要给孩子设定一些规则规定孩子的行为。虽然纪律孩子不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选择可以供爸爸妈妈来选。设置规则和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会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给予尊重
在你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跟孩子讲述期望的时候,要礼貌一些,孩子现在还小,所有,都是通过玩乐来学习的,所以,在你看待孩子的“调皮行为”时,你试着想一些更好的办法。
你要知道的还是,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玩着的时候,他的内心是非常享受的,就算是你觉得孩子玩乐的方式不对,孩子也是很开心的。
在确保孩子安全的状况下,你可以让孩子享受玩乐。如果孩子出现把水不小心洒开来的行为时,不要突然的制止,试着找另外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你可以尝试下让孩子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玩水,比方说浴缸里面。在合适的地方让孩子玩耍,如此一来会减少蹒跚学步的孩子乱发脾气。
给宝宝定好规矩
跟孩子在家的时候,你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些限制,让孩子知道他应该遵守规则,同时让还只知道什么样的规则是一样要遵守的。刚刚设定规则的时候,蹒跚学步的孩子或许会有脾气、哭泣或者尖叫,不过你要告诉孩子的是限制是制定好的,你哭泣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限制和规则也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要是你能够先让孩子理解制定的规则,孩子也会知道在什么领域是能够自由活动的。
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很多爸爸妈妈在经历了孩子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然后偶尔会小小翻身的日子,就会来到宝宝能够自己慢慢在地上爬,然后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的时候了。等到过了这段时间,宝宝就是开始慢慢学会走路了。
学习走路不是宝宝能够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学会走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宝宝还是学习的时候首先是先开始学习翻身、接着宝宝慢慢地就会自己学会了坐立、爬行,最后当宝宝腿部肌肉足够强大的时候,然后就能够慢慢尝试开始行走了。
在孩子走路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在你看到孩子出现不好的状况的时候,你试着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把他的注意力放到别的事物上保持他的兴趣。
比方说,孩子总是会喜欢拉扯狗狗的尾巴,你不放问问孩子“现在我们要出门了,你是要和狗狗留在家里吗?”孩子们都会想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这样就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了。
最后,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比方说,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了,孩子不道歉,别的小朋友就不跟孩子玩了,去找别人玩了。
遇到这种情况的话,你就可以跟孩子说:你的行为是错误的,你伤害了别人,所以你失去了一个朋友。(经典范文网 Www.995563.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早期教育:新生儿的生活规律也需要培养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新生儿的生活规律也需要培养,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般当宝宝长到3个月大左右,才开始渐渐地能够区分白天和黑夜。但如果此时期就勉强宝宝适应大人们的生活节奏,这是不太现实的,但是有的宝宝往往很大了也不能区分,甚至发生昼夜颠倒。总之,当宝宝3个月大时,如果想要明确哺乳时间间隔,明确宝宝的睡眠时间,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这样对宝宝今后的生活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试着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
每天早晨按时叫醒宝宝。这样在起床后,让宝宝感受早晨的阳光。帮助宝宝认识"早晨"。家长们可以在白天尽量安排活泼一些的游戏,夜晚则尽量安排安静些的游戏。您还可以试着让生活有趣味一些,例如进行早晨的"仪式",如洗脸、换衣服等。关键要养成习惯。
一天结束后,晚饭和辅食尽量要在晚上7点半之前完毕,洗澡最迟要在睡觉的1个小时之前进行。夜晚睡觉时关闭不必要的电器,使寝室保持黑暗安静。利用如换睡衣、刷牙、讲故事、聊天等常规活动让宝宝有了晚上的意识。养成睡觉前的这些习惯,帮助宝宝认识"夜晚".一般而言,都是妈妈陪伴宝宝睡觉的,但是我们认为,最好有爸爸妈妈陪伴宝宝睡觉,有利于减少宝宝对睡觉的恐惧。
每天安排2小时左右的午睡。然而,午睡时间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妈妈们最好一边观察是否对夜晚的睡眠有影响,一边来调整适合自己宝宝的午睡时间。如果孩子不想午睡,尽量让她做些安静的事,比如看书、画画,这也是休息的一种形式。最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将夜晚睡眠的时间与早晨起床的时间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入睡时间略微错后,则起床时间也可以略微后延。
一般来说,在宝宝3岁之前,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的生活规律,这就将成为他的基本生活规律,幼儿期节奏混乱的生活状况也就将得到控制和减少。相反,如果不从小就帮助宝宝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长大些后即使再想调整也为时已晚了。因此,希望家长们一定按照我们所说的几点去做,逐渐培养宝宝的生活规律。
总结:我们知道,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生活工作的规律性是很重要的,对于小宝宝来说也是如此的。在宝宝小的时候由于对白天黑夜还没有一个认识,因此随时都可能要吃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也会逐渐对黑夜和白天有一个认识,此时家长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形成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的好习惯。逐渐培养出新生儿良好的生活规律!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耐挫能力的重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孩子从小养成学会自理、自立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孩子训练孩子为别人尽责、为他人服务的基本责任感。例如:帮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集体中做事要为别人着想。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培养孩子耐挫能力的基础。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
,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实施耐挫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以身示范,做好孩子的榜样。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孩子眼前的生活融合为“从做中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在挫折教育方面,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有的家长怕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比孩子还焦虑不安。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消极的言行不知不觉的影响着孩子,久而久之弄的孩子也很敏感,稍微有点小毛病也不能忍受,稍微有些不如意就觉得很委屈,这些都是家长消极暗示的结果。要使孩子对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力,家长首先自己要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即使遇到了大的困难,也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更不能夸大事实或失去理智。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让他们注意到自己是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对待失败的,鼓励孩子大胆、勇敢地面对失败。家长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积极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地对待挫折,从而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和健康的身心。
(二)提供平台,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现代社会中,家长往往喜欢在事情还没有开始就把答案告诉孩子,使孩子丧失了亲自尝试酸甜苦辣过程的机会。做家长的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在挫折教育面前,家长必须放手让孩子适当的受点委屈,受点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奋起,远比家长自己“出手”代替孩子实践失败、夺走孩子尝试失败的权利更理智、更有远见。我们要让孩子不要做“笼中小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为此,做家长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时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三)坚强意志品质,多给孩子一点肯定性的评价。
意志品质是否坚强和一个人的耐挫折能力有密切联系。孩子的意志品质处于较薄弱的时期,容易受到暗示,缺乏目的性,坚持性也较差,尤其是对有一定困难的事情,更容易半途而废;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性行为。针对这些特点,家长可通过培养他们初步的自控能力,训练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对此,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经历多次磨难、失败,而失败是成功的基础。其次
日本的教育注重全面培养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将其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洗冷水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长把这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具备接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为什么要他们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参加劳动挣钱。日本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创造、创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应试教学”的弊端,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方向发展。日本家庭教育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情神,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该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双语教育初期培养很重要
这时期孩子学习外语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外语的过程,此时的孩子语感特别好,你教他双语,他就能用双语表达意思。这在成人往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期。现在,不少家长及幼儿教育机构都已注意利用这一时期在教孩子母语的同时,再教孩子一门外语,也说是所谓的双语教育。
这是一种育儿的好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正由于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所以,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不正确的语法或不标准的语音语调,孩子也会“全盘接受”,并可能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所以,如果要教,一定要准确,这应该是双语教育的一项原则。
为孩子选一套适合儿童收看的录像教材。最初,家长或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将之生活化。比如,要教孩子学习苹果,家长就可以拿一个苹果递给孩子,对孩子说:“给你一个苹果,”这苹果就用外语单词。然后,家长可就此词多方面提问,如苹果好吃吗?苹果核扔到哪儿呀?等等,如此有意地让孩子在无意中学习,效果往往不错。
当孩子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再陌生时,就可以让孩子看电视了。孩子就会很有兴趣地边看边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家长就不必再在母语中夹外语单词而是直接用外语短句与孩子交流了。此时,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外语动画片以提高孩子的学习乐趣。采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可使孩子学习双语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也会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