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发布时间:2020-12-10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各位家长,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第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第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这些孩子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各位,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孩子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家长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孩子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Yjs21.COm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然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
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所以现在大都市的孩子,他都有一个特征--眼高手低。既然要考名校就得去努力,去用功,但是他不用功,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别急着给孩子贴上“被欺负”的标签儿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吃半点亏或受到半点儿委屈。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经常听婆婆和妈妈讲她们各自院子里小孩的事情。发现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看得紧紧的,见到孩子稍微有一点儿纷争就开始护着各自的孩子,结果孩子的纷争却不禁意间升级成了大人之间的“战争”。
也经常听身边很多人对一些事情感到疑惑,他们会问:“如果把孩子培养得彬彬有礼,不去打人,别人会不会欺负我家宝宝?”于是告诉宝宝:“如果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或者是:“如果别人打你,你就告诉我!”
又或者他们会问:“如果我家宝宝乐于分享,那么,在那些自私的孩子面前会不会吃亏?”于是告诉宝宝:“千万不要把东西分给XXX,要不你就吃亏了。”
又或者,有一天,宝宝被其他宝宝打了一下,哭了,他们就会直接了当的说:“不要欺负我家的宝宝!”
......
他们这样做自以为尽到了保护宝宝的义务,实际上却在无意间培养了一个自私自利又窝囊的孩子。
究竟什么算作“吃亏”?什么算作“被欺负”呢?
恐怕成人和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吧?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听到大人说,他“被欺负”,实际上等于是毁了一个孩子,特别是当他的亲人经常这样对他说的时候。实际上,在无形间也给他贴了“容易被欺负”的标签。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这样的暗示着,恐怕,他也会经常考虑自己是否又被欺负的问题,那么,他还能勇敢、无畏的面对着实际上微不足道的纷争吗?
在我看来,世间有很多成年人,他们慷慨、正派,却又从来没有人敢触碰他们的底线;也有很多成年人,他们小家子气、自私、粗鲁,却照样经常被人欺负,且被人鄙视。
这就是,我在之前所说的,为什么不赞成大人教孩子“回打”或“以同样自私的态度面对这个社会”的做法。
毕竟,天涯何处无芳草,为何一定要将视野锁定在“被欺负”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呢?
虽然,看了无数类似的文章,可是面对在自己的孩子添翼身上的时候,依然有些素手无策。随着添翼的成长,他也渐渐地开始接触起与他同龄的小朋友来。
和添翼接触最多的小朋友是楼下的比他大2岁整的小朋友乐乐。乐乐虽然刚满3岁了,但依然还处于比较自私的年龄。他的奶奶又住在传达室,所以下了楼,他总是以“老大”自居,什么东西都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
虽然在楼上,乐乐对添翼非常友好,可是下了楼以后,小家伙立马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次,看到乐乐的自私举动,我就会感到为难。有时候也在想,是否要为了添翼,亲自出手和乐乐“谈判”,要他让点东西给添翼玩?还是,当他自私的时候,拉着添翼,对他说,过一会儿再找他玩?
直到后来的一天,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添翼处理这件事远远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
那一天,可可、乐乐和添翼都在楼下玩。乐乐一个人在玩一个大纸箱子,奶奶们给了可可和添翼一大把长豆角,让他们抓着玩。结果,乐乐看到弟弟妹妹拿到了长豆角,不高兴了。跑上前去,就狠狠地把长豆角从他俩手里夺了出来,然后又“自私”地塞进了自己的大纸箱子里。
一般时候,大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儿想插手,可是,那个时候,奶奶们都在忙着择豆角,没有一个人顾得上这几个娃。没想到,被抢走豆角的添翼,非但没有生气,还很高兴的捡起了地上和可可姐姐手里的豆角,径直走到了乐乐哥哥身边的大纸箱子,把豆角一根一根的塞了进去。
于是,乐乐没辙了,开始和添翼一起玩了起来……
原来,很多时候,大人看上去很为难的纷争,也可以用其他途径很简单的化解。看到了添翼对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不由得增加了我对一些事情的无限思考。
孩子为什么会被“欺负”呢?或许,我们过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孩子如何被“欺负”这件事情上面,而没有引导他们掌握更好的处世技巧。
以前,也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个孩子经常被班上另一位个子高的同学打,后来,家长没有为他出面,而是让孩子自己想更好的解决办法,结果,孩子和那个高个子同学成了朋友的故事。
其实,孩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单纯,有时候,之所以孩子会被人欺负,是因为我们把欺负这件事情看得太重而远远超过了欺负本身。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孩子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因为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被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所影响。
再一个,就是多和孩子谈心。每天放学回来,多关心一下孩子一天之中所发生的事情。当他觉得自己被欺负的时候,好好开导他,让他的心豁达起来,再通过聊天,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处理问题的还需要是孩子。毕竟,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即使我们再能干,也只能保证他的前半辈子,后面的路还需要他自己走。与其帮他一时,不如让他自己多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将事情处理得越来越完美。
希望孩子不带负担地去幼儿园
每个周末,幼儿园都会给一周来表现好的小朋友们发小红花,女儿每次都能拿到小红花,甚至有一次老师还在小红花的背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这一周的表现可棒啦!”让她高兴了好一阵儿!当然,我们家长也高兴,并且总会不厌其烦地夸奖孩子能够得到这样特殊的小红花。小红花,已然成为女儿骄傲的“资本”了。
周末又来到,奶奶照例按时来到幼儿园接孩子,刚走出教室,女儿的泪花就喷涌而出,“怎么了?”奶奶惊讶不已。在女儿哭哭啼啼的解释中,才弄明白,原来是今天没有拿到小红花。一路的安慰基本不起作用,直到看着动画片才把这“烦恼”抛开。
傍晚,我下班回到家,女儿很沮丧地对我说:“妈妈——今天我没有评到小红花呀!”
“噢,是吗?”看看女儿,小脸上写满烦恼,眼里似乎闪着泪花。本想就此打住,可再细瞧,女儿好像还有许多话想要告诉我,于是我又问:“那顾老师有没有告诉你哪些地方还不够好?”
“不是呀,妈妈!是新老师评的呀!”嘟着小嘴,一脸的不服气,“肯定是几个新老师把我给漏了呀……”
“当时,你有没有问问新老师,是不是把你给漏了呢?”
“没有,我不敢的呀。”
“噢,没关系的,没有评到小红花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平时表现好,下个星期,顾老师会评给你小红花的。”
跟我说完,女儿好像轻松了许多,不一会儿,又和姐姐玩开了。我们也就没有把它当回事儿。
星期一清早,迷迷糊糊中只听得女儿似睡似醒地哭着:“妈妈,我不想去上学呀!”
“嗯,为什么呀?其他小朋友都去上学了,你不去上学一个人在家干吗呀?”
老公马上联想到小红花的事,我猛地清醒过来:不会吧?小红花,那是老早的事了。可回头一想,除了这事,这个周末再没有什么事让她心烦的了,这小家伙,真的还在耿耿于怀?怎样劝她去上学比较合适?我烦恼起来。所幸的是,女儿完全清醒后,倒也没有再提不上学的事,挺爽快地跟着奶奶去幼儿园了。
咳,一朵小小的红花,还真是一朵不简单的小小红花呀!
几天后吃完晚饭,我们正好看到《超市大赢家》的节目,经过激烈的竞争,场上的四号选手被淘汰,按照惯例,她的丈夫上场赠送礼物并安慰几句。
此时,一旁的女儿兴奋地说:“妈妈,你看,她脸都没有红,也没有哭!”没等我插嘴,又接着说:“她被淘汰了,就像我上次没有得到小红花一样!”
怎么又想起小红花了呢?我赶紧说:“是呀,有什么关系,以后还有许多机会了。”
“是呀,以后还有许多机会了,哭什么呀?”女儿学着说,很坚强的样子。
这小家伙,原来一直都没忘了小红花呢!
细细想来,真是感触颇多!想不到,女儿对一朵小红花,居然那样的耿耿于怀;想不到,女儿看着电视,居然会联想到自己的事;更惊讶于女儿那稚嫩的自我安慰……有时候不得不自叹不如啊,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女儿。
希望,女儿能赶紧忘掉这朵“小红花”,每天不带任何负担地去幼儿园、去玩、去学、甚至去生活……又希望,女儿能永远记住这朵“小红花”,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凡事不气馁,因为以后还会有许多机会。
育儿观念:别让早上好成为孩子的负担
育儿观念:别让早上好成为孩子的负担
一大早,在楼梯上遇到了婷婷。“早上好!”我微笑着向婷婷和婷婷妈妈打着招呼。婷婷抿着嘴笑了,害羞地低下了头。
“婷婷,问老师好!”婷婷妈妈拽了拽婷婷的衣角说。婷婷抬头看看妈妈,又抬头看看我,不肯说话。我急勿勿地向办公室走去,一边走一边打趣地说:“婷婷害羞啦?!”婷婷妈妈很尴尬地看着我说:“这孩子,怎么不叫人,太没有礼貌了!婷婷,快叫老师好!”婷婷仍然没有说话。婷婷妈妈急了,她一把拉过婷婷,在楼梯上停了下来:“快,问老师好!不问好今天咱们就不上楼了!快啊,你怎么回事!”婷婷有了反应,她的头垂得更低,肩头开始颤抖,她低声啜泣起来。
“怎么还有这种孩子,叫你问个好有多难啊!这么没有礼貌!还哭,不知道什么叫丢人!……”眼看就到晨间活动的点了,婷婷妈妈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而且事情因我而起,我怎么也说不过去。我忙走过来打围场:“其实没什么,婷婷和老师是好朋友是不是?婷婷刚才已经用眼睛和我打过招呼了,对吧!我们去做游戏吧,小朋友都等着我们呢!”
“不行,不问老师好,你就别想让我来接你,妈妈不要没有礼貌的孩子!”妈妈余怒未消地一把拉过婷婷。
婷婷啜泣的声音越来越大,终于,她从嗓子眼里挤出了一句:“老师好!”说完这句话,她像是委屈突然释放出来,大哭起来。
“好了,这才是好孩子。”婷婷妈妈心满意足地说,“婷婷是个好宝宝,可有礼貌了!好了,妈妈走了,下午给你买好吃的!”婷婷妈妈说完,转身离去。
“老师早上好!”每天早上,我都听到孩子们甜甜的问候,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可是今天的那句“早上好”却如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一句问候的话,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宁愿不要这句话,宁愿婷婷害羞地一笑,甚至宁愿婷婷不理我,也不想在这种情况下听到她的“老师好!”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婷婷妈妈的用意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形式是否恰当呢?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考虑孩子的感受呢?是的,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将使孩子终生受益,然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急功近利。好习惯的养成更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好习惯的养成,一定要以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吗?
不管我们什么时候进行教育,我们都要以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前提。因为孩子心理的健康,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它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你是孩子的负面榜样吗?
家长平时放纵自己,在家里经常聚集许多朋友打麻将、喝酒、大声嚷嚷等,让孩子感受这种不良生活的方式。父母是通过与孩子点点滴滴的言语行为交流,不知不觉中传递着各自的价值观念。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不提倡的等等。
所以,父母应切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进墨者黑。”父母学习不辍,孩子势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镇上有一对夫妻,日子过得不错。他们种的蔬菜在全镇有名,算得上是小康人家。特别让他们感到称心如意的是生了个双胞胎,而且是一男一女。转眼之间,孩子们快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许是因为安逸,也许是因为冬闲,也许是因为富裕,小两口逐渐有些不务正业,有了各自的嗜好:母亲迷上了跳舞,父亲迷上了喝酒。
一场大雪过后,北国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他们嘱咐儿女在家里好好地看家,好好地玩,吻别了心爱的儿女之后,各自走上了去舞厅和酒馆的道路。没走多远,母亲首先觉得有人跟在后面,当她转过身来时,发现女儿正踩着她留在雪中的脚印前行。女儿看到母亲看着自己,便兴奋的喊到:“妈妈!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
女儿的话使母亲为之惊愕,心想:“我要是总去舞厅,女儿也会迷上跳舞的。”几乎同时,父亲也转过身来,发现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中的脚印前行。儿子看到父亲看着自己,也兴奋地喊到:“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儿子的话也使父亲为之惊愕,心想:“我要是总去酒馆,儿子也会迷上喝酒的。”从那时起,母亲再也没有去过舞厅,父亲再也没有去过酒馆!
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父母是这块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收获什么样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个性;播种什么样的个性,就收获什么样命运。正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