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性睡前故事-兔儿和羊羔
发布时间:2020-12-09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幼儿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幼儿故事大全兔儿和羊羔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兔儿机灵,羊羔本分。
有一天,兔儿和羊羔在山坡上吃草,草多好呀,又肥又嫩,咬一口满嘴都是汁汁儿。谁知从山背后来了一只狼,狼想吃他们,又觉得他们太小了。
想了想,就装出慈祥的样子,走到兔儿和羊羔跟前说:“你俩吃得好呀,可是这片草地是我的,你们长大了可不能忘了我。”说完,摇摇摆摆地走了。?
兔儿一听,知道狼不存好心,就愁眉苦脸地对羊羔说:“羊羔哥哥,这下不得了了。到秋后等咱们长大了,狼就要吃咱们来哩!”
羊羔说:“不要怕,到那时咱们也长大了。”?
一天,他们俩又到山坡上吃草。兔儿见路上扔着一块破毡,就对羊羔说:“你把这块毡捡上。”
羊羔说:“一块破毡片有什么用哩?”兔儿说:“你捡上,就有有用的时候。”羊羔捡上了。
又一次,他俩又去山坡吃草。兔儿见路上扔着一张字纸,就对羊羔说:“你把这张纸捡上!”
羊羔说:“一张烂纸有啥用处?”兔儿说:“你捡上就有有用的时候。”羊羔捡上了。
到了八月,草黄了,羊羔和兔儿也长大了。一天,他们玩儿得正高兴,恶狼来了。
狼说:“哼,我的草都叫你们吃完了,也不想法报答我。今天非把你们吃了不可!”
兔子说:“好好好,狼伯伯,你跑得很累了,先坐下歇一会儿吧!”回头又告诉羊羔:“小兄弟,快把垫子拿来让狼伯伯坐下歇歇。”羊羔把那块破毡拿来,让狼坐了下来。?
兔儿说:“狼伯伯,我有一句话给你说,你听了可不要让别人知道了。”
狼说:“不要啰嗦,有话快说,我肚子早饿了。”兔儿叫羊羔赶快把那张字纸拿来,对狼说:“狼伯伯,你看,老虎大王的告示!”
狼问:“告示上写的什么?”兔儿假装着念:“老虎大王告知兽民,现在缺一百零八张狼皮,有见到狼的,应立即报告,重重有赏!哎呀,狼伯伯,我看你快点躲起来吧,虎大王听到了,可不得了!”
狼一听,吓得战战兢兢,一蹦就跑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睡前的精彩童话故事
孩子在睡觉之前,家长给孩子讲讲故事是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有好处。以下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睡前童话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在这些故事里面,羽毛家穿上了漂亮的鞋子,小猫咪和小乌龟差一点掉到河里,还有一只笨笨的小象想念妈妈在哭泣,
穿着红鞋的小男孩:奶奶给豆豆买了一双红鞋子,真漂亮!你瞧,他要穿着红鞋子去幼儿园,给小朋友们看一看,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妈妈提示:豆豆要和谁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长羽毛的小鞋子:羽毛一家要外出旅行啦!羽毛妈妈给羽毛爸爸买了一双蓝色鞋子,给羽毛宝宝穿上黄色鞋子,自己穿上红色鞋子。小朋友们,你看羽毛一家的鞋子漂亮吗?
驼背老奶奶:老奶奶七十多岁了,驼背已经很严重了,行动也不方便,要靠一根拐杖才能走路了!这不,她拄着拐杖去看自己的外孙女呢!
妈妈提示:老奶奶拄着拐杖要去干什么?......
窥视学龄前儿童性心理
男孩女孩都有手淫现象,这种现象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他们一旦被老师发现,就显得十分紧张,有羞耻感、隐私感、不希望别人知道,有些细心的父母知道,有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即使知道的父母,也大都采取斥责的方式,在父母和许多成人甚至老师看来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下流的、肮脏的,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幼儿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引导、纠正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一、正确认识幼儿性生理、心理的特征及发展
性心理活动是人最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一个人从年幼的时候到成年、甚至老年的生理、心理、社会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说,与一个人的健康有很重要的关系。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受着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生理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在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生理因素包括生殖系统的结构、体内激素的产生、生理成熟的程度等等。生理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儿童性心理还受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的自身表现和教育方式、结交的朋友、社会风气、文化宣传等,都会在儿童性心理上印下烙印。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三个主要时期:
第一时期:从婴儿到五岁。这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打下往后一切性的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弗洛伊德说:幼儿性欲的特征是两个:(一)它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上寻找性对象,如吸吮大拇指、初期手淫等等);(二)它的每一个部分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相干,但皆致力于快感的获得。
第二时期是从五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进入潜伏期。
第三时期是青春发动期,约十二岁到十八岁期间。这时,幼年时期的性冲动全面地复活了,性生活的新流沿着早期发展的途径向前推进。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发展诸阶段中,第一阶段,即幼儿时期是最重要的,它凝积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成分。孩子到三岁左右,性心理开始迅速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认同,性角色认同,性社会活动的学习,早期的性情感指向,性快感的体验。这几个方面是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以生理的发展过程为基础,是由人遗传所决定。人和动物不同,人的先天的、遗传、潜在的基质是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同的后天环境,可以造成先天基质的发展速度、指向、程度不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造成个人性社会行为、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如何,儿童早期性心理发展的几个方面不可缺失或太少,也不可太过。只有发展到一个合适的程度,对孩子成长是最为有利。
二、正确理解幼儿的手淫
儿童手淫最早发生在婴幼儿阶段,有学者观察发现,一周岁的男孩或女孩就有手淫行为,且可达到性高潮。在以后幼儿的发育中,幼儿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反复手淫。从父母表情、态度中,幼儿往往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因而时常偷偷进行。幼儿期手淫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部分成年人在幼儿期都有过手淫,这无需惊讶,它对身体也无大伤害。
然而,对待手淫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作用于幼儿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手淫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态度正确,处理方式得当,可使幼儿性心理健康地发展。一旦失之偏颇,幼儿性心理就有可能会走上偏常发展的道路,影响整个心理健康地发展。例如,早年幼儿的过分手淫起着强化性欲的作用,使得性欲亢进,而社会对此行为的唯一处理就是禁止,这种无意识的性本能自发要求与社会意识制约之间产生的矛盾,将成为持久而强烈的心理冲突的根源,如果这种矛盾得不到正确疏导,将造成各种心理障碍,产生多疑、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和自责自罪等。
另一方面,幼儿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受传统的性意识的影响,手淫可能使他们自身不洁感,使他们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严重受损,引起羞辱、自卑、沮丧、离群和孤僻。正象我们看到的,有些中学生,由于从小过分手淫,到了青春期后,性欲强化,又无正确指导,心理冲突日趋加深。有的整天忧心忡忡,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社会生活退缩;有的甚至采取一种对自身和社会最不负责任的消极自我摆脱方式,自暴自弃,摒弃社会伦理道德,甘愿堕落,成为性犯罪者。
人们通常认为,童年犹如一张洁白的纸,天真无瑕,毫无邪念,但无情的事实却又一再反驳这一传统的看法。我们不应忘记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同样,作为性兴奋区的身体器官也不是突然出现在青春期之后,而是从出生开始就早已存在的。可以说,某些性器官的功用在青春期前不是不存在,而是潜在的,只要环境中具备适宜的刺激便可以诱发这一功能,因此,在幼儿身上,我们偶尔能看到一些与性有关的活动。幼儿偶然的经历可能诱发出身体性兴奋区的感觉,实现其身体的快乐潜能,不知不觉地,幼儿被引向了追求这种快感的轨道。但是,幼儿的性体验从本质上来说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欲,幼儿是接受外界的性信息或性刺激,而并没有在内心中理解它和意识到它。
幼儿性快感对幼儿性心理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半岁以后的幼儿吃奶时去“拽”自己的生殖器。三岁左右的幼儿,男孩子的手淫,女孩子的擦阴都是性快感体验。幼儿性快感体验对幼儿性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意义。一般在五、六岁会自然消失。如果幼儿的性快感体验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手淫、擦阴行为不要给与非常特别的关注,你的特别关注可能会加强幼儿的行为。更不要把幼儿的这些行为与道德观联系的过于密切。幼儿自然性快感的适度体验对幼儿性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过度的性快感体验会带来问题。父母应该掌握这一原则。
三、如何正确地处理和有效地引导幼儿克服不良的性活动
由于幼儿的性活动不同于成年人,是无意识的、不稳定的、盲目的,所以对于幼儿的性活动不能象对待大人一样,以简单说教的方式来加以制止,而应采取巧妙的方式教育幼儿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首先,应该丰富幼儿的生活,使之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幼儿的各种爱好和技巧,使其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所感兴趣的活动上,如培养幼儿学绘画、玩智力游戏等,尽量少让幼儿独自呆在屋里。一旦发现幼儿的不良的性活动;不可呵斥、责骂,也不要熟视无睹,而是自然地使之分心,可以吩咐幼儿干点别的事情,或者与幼儿一道从事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当时尽量消除造成幼儿产生羞耻、不良感觉的外在因素,在幼儿摆弄性器官时,意识到那是日常生活中孩子向母亲发出的感情信号,并在幼儿不知不觉中及时给予爱抚、安慰、关心、指教,那么,幼儿的不良习惯会很快被消除的,可以和蔼地说:“宝贝,到外面玩去吧!”或是给他一件有趣的玩具,或者多让幼儿到户外尽情地玩耍,都能引开幼儿的注意力,而忘记那个不良习惯。而所有斥责、打骂等冷酷的手段,不仅无助于幼儿改掉坏毛病,反而会使其强化、巩固。
第二,尽量减少环境中诱发性活动的刺激。性教育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减少家庭污染。父母的一言一行均对幼儿产生一定影响,父母的不检点行为,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同样对幼儿有侵蚀作用。所以父母的语言要文明,行为要端正,夫妻在幼儿面前不要有过分亲呢的行为。家庭尽量不要存有不健康的录像、书报、电脑软件等,减少家庭污染,保证幼儿环境的文明、健康,避免接触大量性刺激信息,防止过早的性唤醒。
第三,留心幼儿的物理环境,内衣内裤应松软些,宽松些,不可太小太紧,不要给幼儿穿粗毛织物,如针毛较多的毛裤、棉裤,不要让幼儿从事有可能刺激性感区的活动,如爬树、抱枕头等。无论白天或晚上都不可让幼儿穿太紧的衣裤睡觉,而且应该独睡,不同父母睡在一起,从小培养幼儿自立、健康心理。
第四,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父母可以适当传授一些性的常识,在平时的谈话中多多引导,运用比喻、故事、寓言说明一些性问题,不要总是有意回避谈论性问题。
第五,营养药品,滋补品、以及化妆品含有雄激素、雌激素、孕酮等,尽量不要给幼儿应用,否则造成孩子的性早熟。
第六,如果幼儿确实克服不了这种不良习惯,而且因这种性活动影响了正常健康的生活,家长应尽快与医生联系,共同查找根源,消除隐患,如幼儿的生殖器是否有细菌感染等,千万不要有要面子、难堪的观念,应面对现实,相信科学,真正对幼儿的关心不是去掩饰其缺陷,而是大胆地面对事实,努力帮助幼儿克服缺陷。
最后,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能当面斥责,也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当着其他小朋友批评他或者私下议论他,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课让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卫生常识,告诉他像不能随便挖眼睛一样不能随便摸生殖器。通过认识动物,让幼儿知道人的来源;可以和家长沟通,有义务向家长做幼儿性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专题讲座,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共同配合,使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教育小故事:我逼儿子讲故事
教育小故事:我逼儿子讲故事
儿子小时候聪明顽皮,特别爱听故事,每天晚上都缠着要我讲。可是,我的故事讲了许多,磁带也买了不少,儿子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并不是儿子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是表达能力不行,而是他似乎就没有讲故事的兴趣。每当我叫他讲故事时,他就焉了,变着法跟你玩心眼:“妈妈,不讲这个了,另外再讲一个。”你如果生气了,他就会跟你耍赖。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我再三琢磨,觉得儿子不愿讲故事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津津有味地听,不想破坏安静的气氛;二是我的方法不对头,缺乏足够的耐心,儿子不开口,我就非常生气,狠狠训斥他,使他变得不愿讲;三是他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就退缩,怕讲不好,所以干脆不讲。针对儿子的实际情况,我尝试定了一个方案:一是提出条件“逼”儿子讲,但不训斥;二是选择内容易懂易讲的,以免一开始就“卡壳”;三是儿子讲一句就肯定他一句,让他有成功感,逐步引导他能完整地讲故事。
晚饭后,儿子又要我讲故事,我先发制人:“好吧,讲故事可以,但讲完后你必须学着讲,否则我就不讲。”我一副决心已定、不容更改的样子。儿子一看这情形,只好不情愿地说:“好吧。”于是我绘声绘色地讲了《鸡妈妈好两只小鸡》的故事。故事短小,便于儿子掌握。儿子听得很认真。讲完后,我问:“小鸡是从哪里孵出来的?”我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儿子肯定能回答,而且我以前也讲过好多次这方面的知识。可是,儿子就是不愿说。“刚才不是说好了吗?跟着妈妈学。你说话不算数,不讲了。”我坚决的说。儿子大概也知道不回答就真的听不到故事了,终于开口了:“是从鸡蛋孵出来的。”我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对他大大赞扬了一番。我又问:“鸡妈妈孵了几只小鸡?”“两只小鸡。”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下,第二个问题儿子回答的痛快多了。接下去就顺利了,儿子毫不费力地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
回答完问题后,我趁热打铁:“我们一起把故事讲一下好吗?”于是我大声讲,儿子小声跟我讲,最后我鼓励他自己看着图画讲,虽然不很连贯,但他终于完整地讲了下来。
“我会讲故事了!我会讲故事了!”儿子乐不可支。我说:“去讲给爸爸听吧。”儿子高兴地跑到他爸爸那里。讲完后,儿子得到了爸爸的表扬和鼓励。“我还要讲给姥姥听呢!”这次儿子主动了,乐颠颠地跑到姥姥房里。
儿子终于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说:“明天再去讲给小朋友听好吗?”他使劲点了点头。从此以后,儿子再也不怕讲故事了,来了客人,还要在客人面前表演一番呢。
育儿小故事
育儿小故事
涵涵今年4岁了。对于涵涵的教育我也积累了一些心得,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我自己的育儿心得:
1、就孩子教育问题和家中老人做好沟通,孩子一旦做错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向爷爷奶奶求救,爷爷奶奶要当做看不到,坚决不要护着孩子,也不要帮忙。
2、只要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做,不要以孩子还小不会做为由,帮孩子把事情全做掉,至少要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做一做。不管结果孩子是做好了还是没有做好,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做好了可以鼓励孩子下次可以做更好,没做好可以鼓励孩子下次一定会做好的。
3、孩子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像吃饭、穿衣服、穿袜子等这种日常的事情就应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家长抢在前面一手包办。尤其是要和家里的长辈要说好,不要帮孩子,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帮助是在害孩子,孩子会因为他们的帮助失去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永远学不会。
4、家长不管做什么都应该带上孩子一起参与,比如妈妈烧好晚饭,可以要求孩子把餐具摆好、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妈妈在洗东西时,可以让他帮忙端只小凳子。不要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良好的习惯可就是靠这些小事培养出来的。
5、孩子要什么东西时,如果是又哭又闹的话,不管这件东西对孩子是不是真的好或者有用处,这时候都不能给他,给他的话是鼓励他,到后边哭闹成了一种武器。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可以冷处理,先不要管他,让他自己一个人去哭闹,哭久了闹累了,孩子看你还不答应,自己也觉无趣,自然就会停,这时候家长再去和孩子讲道理要比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讲道理效果好很多倍。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育儿心得,孩子的培养是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家长要有步骤地进行。
新形式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读后感
本书从当前我国家庭结构的改变和幼儿园教育新特点实际出发,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分析了特殊类型和特殊年龄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以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为重点,论述了幼儿园的教育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资源,让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本书更适合幼儿园的家长来读,本园处在郊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孩子的父母都忙于生计,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时间比较少,大多由爷爷奶奶或长辈带。本书从文字表述到内容编排,都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突出重点、合乎逻辑。因此,本教材具有思路清晰、表述通俗、材料新颖、贴近现实的特点,便于教材的使用者讲授和学习。
下面就新形式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根据本书谈以下几点看法:
1.家庭结构和规模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现在家庭中孩子的父母都忙于工作,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归于祖父母。祖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都处在保姆式教育,只管孩子的吃穿住行,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孩子的父母有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就会处在放养式教育上。孩子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父母是不会引起重视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即使父母开始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孩子有些习惯已经形成,在改正的过程中需要孩子父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父母忙导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又由于孩子出现问题时更需要父母倾注更多的精力,许多父母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样导致家庭的许多恶性循环。所以,许多家庭结构的变革,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不利因素,希望家长能够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孩子有个“完整的家”,不要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成为心中抹不去的遗憾。
2.家庭日以信息化——电视儿童
当今社会,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都是渴望孩子不哭不闹,就是最好最乖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期望值极低。家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视了孩子生长发展的规律。孩子们对于极具吸引力的电视电脑产生了兴趣,一天到晚抱着电视电脑就会“很乖”不哭不闹,家长特别省心。由于孩子好奇心的驱使,会对变化多端的电视节目目不转睛,家长却从未体会到对于孩子身心的危害性。这是时代留给孩子的“毒品”,作为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已迫在眉睫。
3.家庭早期教育备受重视但是存在的误区较多——期望值偏高过度超前过度教育过度关爱教育内容片面化。
这种过度的超前教育与放养式家庭教育恰恰相反。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盲目的跟风,对孩子进行超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
无论是上面那一种教育,都是孩子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欠缺,需要家长懂得幼儿发展规律,让孩子更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