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面对孩子犯错三步曲

发布时间:2020-11-04 教育孩子笔记 三月三活动方案幼儿园 幼儿园摇篮曲说课稿 面对孩子犯错三步曲都说当妈的不容易,特别是刚当上妈妈后,由两个人的二人世界转变成三口之家,不但要照顾老公的起居,还要面对一个捣蛋的“小屁孩”,好多育儿的知识和学问都不会,要慢慢摸索,孩子却不给你一点学习和喘息的时间,每天都要给带给你新的问题,当然这大一些还要犯一些错误让你去面对,其实好多的错误都是故意的。

说起家里的**宝贝,天天把自己的错误放在嘴边:“不能撕书”、“不要惹奶奶生气,要乖乖吃饭”、“不要玩妈妈电脑”、“不踢爷爷”......可是一转身就把这些错误当成事又做了,正在看书突然去扯掉一张;吃个饭自己捣着把碗给弄翻了,还自己上桌子把爷爷牙签倒了一地.....

每次去接**,**奶都会说:“看**现在调皮的样,不好管,以后有你受罪的啦”。对于**的错误我都会慢慢的告诉她错在哪里,并让她亲身体验一下,当她踢爷爷时,我也踢了她一下,然后问她痛不痛,她说痛,问她以后还踢爷爷不,她说不踢了,可是这两岁的孩子时间观念比较差,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即使你告诉她了,她好象也听懂了可是就是不改正。(www.ZFW152.COM 趣祝福)

而最重要的还是感觉孩子两岁时的好奇心也很重,什么东西都想去摸摸,看到大人们做的动作也想去模仿,在她们的观念里错误还不成为一种观念,只告诉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不是对犯错的改正。所以对待**宝贝犯错误,我这个暴躁妈也得耐着性子啦.

第一要根据情况,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其实现在家里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她,目前还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都是保持沉默,特别是她受好奇心驱使进行的破坏行为,过于阻止和训斥会让孩子紧张的不知所措,批评的时间长了对自己的作为就有些不以为然啦.在某方面说算是适当的让孩子犯错误.

第二讲道理,对于**宝贝做的错误,特别是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时,一般都是说教为主,**奶在扫院子,可是**却把垃圾袋里的垃圾洒的到处都是,正好我进去,首先让**给**奶先道歉,然后心平气和的跟她讲奶奶劳动有多辛苦,并支持她帮奶奶一起扫地,但是不能去玩垃圾。

第三适当惩罚。一直知道打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但是有时情急之下还是忍不住呢,特别是在路上她非要做一些事躺在地上撒泼,或者让她做什么她倔强的反抗时,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只能去拿一个打人的工具吓唬一下让她先停止吵闹。然后再给简单扼要地指出他们哪里做错了。接着带,尽快转移掉她的注意力。整个事件就这样过去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犯错家长巧应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犯错,当孩子做了错事,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不管是严厉训斥还是一味纵容,都不够科学。父母要尽己所能让宝宝心服口服地改正错误,千万不能再错上加错!

下面的这些情景都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希望我们的正确建议指导家长巧妙应对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克服不良行为。

情景一

平时在家里,小宇对于妈妈的指令从不放心上,每次都和没有听到一样。比如,妈妈说:“小宇把电视小点声。”说上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没听见一样。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你再不小点声,我就把电视给你闭了,以后再也不让你看。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愿意调就算了吧,你愿意多大声音就多大声音。

园长李曼丽建议:

不要在房子的另一侧跟孩子说话,走到她面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谈话时,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他的肩膀,呼唤他的名字。如果他不听话的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

如果多次提醒宝宝“一个动画片也不让看了”或“两天不能出去玩”,那么妈妈们应努力做到不让步,否则小家伙会继续这种坏习惯的。

情景二

领着仔仔去逛超市,他会不断地往购物篮里放零食,妈妈要是不同意他就会坐在地上不起来。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要什么要啊!零食对身体不好,你再闹,我就把你扔在超市里。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好的宝贝,喜欢吃就多买,不过下次可不能在地上打滚啊!

早期教育中心主任宋杰建议:

家长遇到这种情景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可以合理教育。告诉宝宝,妈妈今天只带了买一样小食品的钱,你可以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二、可以把宝宝的注意力进行转移,让他参与到你的购物当中。

情景三

多多是个性急的宝宝,每次不论妈妈在做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打断妈妈的思路。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听宝宝说话,并大声告诉宝宝:“你不要打断我的思路,再打断我就再不和你说话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会放下手中的事,仔细听宝宝说话。

园长李曼丽建议:

你的孩子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什么或问你某些问题,但是如果纵容他打断你的谈话,不利于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他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如何自己打发时光。

如果不对宝宝的这种行为加以纠正他会认为自己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败。下一次在你忙之前,告诉孩子他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给他安排点活动或者让他玩一个他平时没玩过的玩具。

如果在你谈话时,他缠着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让他安静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谈完,之后告诉他干扰别人并不会得到他想要的。

情景四

依依是个好动的孩子,对家里的电源插座很感兴趣,只要大人一不留神,她就会用手去摆弄电源插座。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电源插座不能随便动,再动妈妈就打你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孩子,这个东西有电会电到人,你要实在喜欢,妈妈就把电源关了,你再玩。

园长傅剑英建议:

孩子到了动作敏感期的时候,是孩子培养细微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导好孩子。

严厉父母的做法不但不能制止孩子停止玩电源插座,还会更加引起孩子的叛逆心,不让玩偏要玩。

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电,家长可以让孩子亲自操作。比如,电源插上了,电视就亮了,电源断了,电视就黑了。父母可以让孩子找插座随便玩,不过要严格看着孩子,安全要保证。如果孩子这次玩上了半个小时,那么她以后就不再对这种东西好奇了。

情景五

凡凡就是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已经连着吃了三天,可还是吵着妈妈去买。

严厉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不给吃了,快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你要是再闹,我连看也不让你看这种东西了。

纵容型父母可能这样做:

妈妈今天一定给你买,不要闹了。

园长傅剑英建议:

遇到这种情景,父母应该采取二选一的法则。在遇到宝宝无理要求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与孩子讲条件,告诉孩子,我们要做个约定,那就是在这一个月内只能吃两次快餐,要不然我们的身体就没有营养了。只要父母能坚持住第一次的约定,就会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以上情景中严厉父母的做法显然带有威胁的成分。

其实,无论对几岁的宝宝,你的这种做法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原因在于这样的威胁本身构不成任何威胁,潜意识中或者他们认为“妈妈不可能不让我看电视”、“妈妈不可能把我扔在超市”。

纵容父母的做法显然带有溺爱成分,宝宝会认为“只要我一哭一闹,妈妈、爸爸就会答应我所有要求”,这种纵容的行为,可能会让宝宝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应把错误转化成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要少一点训骂与指责,使孩子从“错误”一步步走向“正确”,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孩子犯错,这三句批评就够了


家长们是不是都经历过孩子犯错误,当你给他指出来,甚至批评他之后,他根本不改正,甚至不理你了,既没有达到效果,又伤了感情这样的情况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想过没,有可能是我们批评的方法出了点小问题哦。其实,批评孩子,只需要三句话就够了。

第一句话: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

第二句话:向孩子表达我们对这件事的感受,不高兴,很生气,生气极了。指出产生的不良后果。

第三句话:告诉孩子我们很爱他。

到此结束,拍一拍孩子,用期待的眼神与孩子交流。整个过程只需要一分钟。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

一、就事论事指出孩子犯的错误。这只要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事。因为有时候孩子受了批评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错事,或者孩子知道自己错了我们还没完没了的批评、说教。

二、告诉这件事的后果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很生气,不能容忍这样的错事。也只要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该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对自己或者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我们不能容忍孩子所做的错事,但是我们很喜欢孩子本人。还是只要一句话,通过这句话告诉孩子我们对他们的爱,我们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批评他,而是因为爱才指出他的错误。

家长们切记任何一个环节少了都不行。

其实再调皮的孩子都很乐意的接受批评,并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也会乐意的去改正,虽然有反复,但还是可以用这个方法对孩子实施批评,使孩子能逐步改掉一些坏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父母犯三种错会让孩子变笨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变聪明,不希望孩子变"笨",如果希望孩子聪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如何变"笨"的,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让宝宝向聪明的方向前进。

孩子变笨三大原因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3、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拒绝孩子时最易犯三个错误


家长在拒绝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说“错误”其实有些严重,说“不当”可能更准确些,因为有比这“不当”更恰当的拒绝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接受规则,进而形成自律行为。

第一个错误:家长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对孩子吆五喝六。

家长过足了当领导的瘾,把在外面受的气全部撒给孩子,家长的心理垃圾转移给了孩子。这是满足了家长,倒霉了孩子。遇到宁死不屈的,双方势必剑拔弩张,亲子关系恶化。长此以往,感受不到家长的温暖,孩子的心渐渐远去,再也不回头。

真到那时,可就悔之晚矣啦!遇到个性温和的,虽然表面顺从,心理也会受伤,变得谨小慎微,看人脸色,迷失自我。一旦脱离家长的控制,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只会等着别人下命令,只能当可怜应声虫;另一部分孩子则如脱缰野马,行为失控。比如小甜甜。当然不排除少部分天生内心强大的孩子,如朗朗。朗朗爸爸当年逼迫孩子学琴,说不弹琴就去死。朗朗没去死,反而当上了年轻的钢琴家。可惜这几十亿人口,就一个朗朗。

第二个错误: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

家长都不动就说,“你再怎么怎么样,妈妈/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就不要你了”。对小小的三四岁以内的孩子,这简直就是恐怖分子在要挟人质。这么大的孩子,爸爸妈妈就是全部的世界,是自己生存的依靠。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不要自己了,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无法生存,那会带来怎样的心理恐惧。

所以,家长这样说等于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进行勒索。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这句话又显得超级孩子气,也许第一次管用,多用几次,孩子就知道其实你是在虚张声势呢。孩子知道你在说谎,你又给孩子做了个什么榜样?

即便每次都管用,孩子乖乖听话,可是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不是因为这个行为是错的,而是因为这么做就要受到抛弃。被恐惧控制了的孩子,哪还记得规则的本来面目啊,更别提自律啦!爸爸妈妈在跟前威胁,我就不做。爸爸妈妈不在跟前,我照做不误。难道家长还能365天,24小时贴身盯吗?

第三个错误:规则飘忽不定,今天不可以,明天又可以,完全看家长心情而定,或者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

如果家长心情好就可以,心情不好就不可以,这样对孩子其实很不公平。孩子时刻看家长的脸色,揣摩家长的心思,哪还有精力去发展自己?如果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那等于变相鼓励孩子变成“滚地雷”。撒泼打滚就能对付家长,于是家长受到了孩子的控制,哪还能执行规则啊。

其实合情合理地拒绝孩子真的不难。只要我们能放下身段,蹲下来,理解并尊重孩子,用爱心,耐心和决心来执行规则,我们就能收获一个独立、坚强而自律的好孩子。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人不犯错,永远长不成大人”,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反思自我、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是一种不足,更是一种必要的曲折性的人格发展、心智拔节。所以,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认为,如何理解“自由”,我想最简单的是要考虑如何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权。

尊重孩子犯错权,虽没有明确写入教育法规,却是一种再基本不过的教育理念和常态化的教育行为。那些充满机智和宽松的教师,总是用循循善诱,将错误当成生动鲜活的教材,和孩子积极互动,唤醒和鼓舞孩子,在错误中不断成长,让教育者的权威形象、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比如陶行知与四块糖果的故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对于这种严重违纪行为,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错误也可成为“教育富矿”,成为进步的台阶。

一些学校对犯错的孩子动辄开除,动机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自律,可教育对象毕竟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自律性强,可能因此就不会、不敢再犯错了,那些自律性不够强的孩子,还是会犯各种小错误。因为犯错了,老师既没有循循善诱的帮助,也没有耐心启发,就将孩子开除,孩子会很委屈,不服气。教师的熏陶、感染、激励、鼓舞的教育职能丢失了,“教”和“育”的角色没有了,这不仅是教育职能的扭曲,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退化,如果这样的话,还要老师和学校干什么呢?

将对孩子最本然的尊重、理解和期待都扔了,将孩子发展、转化的机会完全堵住了,将孩子的原生态环境都破坏了,将孩子的犯错体验都剥夺了,学校和教师成为了一种教育强权:武断、强蛮以及高高在上。这根本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滥用,实为教育渎职。

因此,教育者应该更新理念、善待孩子、学会尊重:与其一味开除,不如多行宽容;与其一味残酷,不如多一些理解、帮助;与其高高在上,不如温馨沟通。“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把“犯错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犯错中不断进步,从而健康成长。

2020孩子犯了错怎么办


张丽亚孩童时代,既有天真可爱的地方,又有顽皮淘气的一面,为人父母者,不仅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也有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当孩子因为淘气不懂事,犯了错时,作为父母、老师应当循循善诱,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使他们从小明白是非对错。

然而,现代的许多家长却只顾一味地批评孩子,常常忽略了教育的方法。他们不清楚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犯了错,他们不知该选用哪一种更恰当有效的批评教育方法,教育的结果当然也不能尽如人意。

邻居家有个五岁的小男孩浩浩,常常听人夸他聪明、活泼、好动,做事富有创意,可偏偏就有人不喜欢,他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个。

有一次,独自在家的浩浩又有一个新创意,他看见一只玩具狗有点脏了,决定帮他洗个澡,拿来刷子、肥皂,把狗放浴缸里,打开水笼头,开始给狗洗澡,这儿刷刷,那儿搓搓,瞧,他洗得多认真。狗没有洗好,倒把自己洗了一下,全身湿淋淋的。可他好像又有了新的想法,放下刷子,让狗睡在浴缸里,水笼头也不关就走了。去哪儿了呀,原来,他又去给娃娃烧饭了,在地上挖呀挖,湿孩子又成了泥孩子,等妈妈回来以后,看见了泥孩子已是哭笑不得,又听见哗哗水声,走进房间一看,呆了,水已从浴室里流出来,房间地板上也是一片水汪汪。这时,她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抓住浩浩,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巴掌,说:“以后再乱搞,看我不打死你!”妈妈帮浩浩换了衣服,至于那只狗,喝饱了水,晒了十天半月也没干。

浩浩再也不敢给狗洗澡了。可没过几天,他又有了一个新创意。他要让自己像妈妈一样又香又白。这个创意已在他心里想了好久了。他每天都看见妈妈抹粉,可是,当浩浩拿起妈妈的粉盒,一不小心,把它打破了,粉洒了一地。有了上一次的经历,当妈妈问起此事时,浩浩赶忙摇头:“不是我,不是我。”

浩浩两次犯了错,但前后两次心态是不一样的,由于第一次妈妈不听它的解释,动手就打,似乎孩子长了记性,第二次浩浩就学会了撒谎,于是孩子不诚实的品质也萌发了。所以,身为父母,应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

一、要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人活在世上,谁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孩子好奇、好动,但知识贫乏,能力有限,故常犯错也是正常的。家长要向孩子传递一些辨别是非的知识,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以与孩子谈谈心,交流一下感情,以孩子的角度来进行交谈,传递一些道德知识,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水平。也可以通过欣赏图书和看电视节目,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经常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示范,使孩子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由现象发展到本质,由别人转向自己。分页标题

二、给孩子解释的权力

像浩浩妈妈这样动辄就打,一点也不给孩子的机会,造成孩子学会撒谎,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浩浩妈妈给孩子解释的权利,让他说明事情的来笼去脉。听过之后,再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也不会出现撒谎的行为,父母在打孩子时,有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立场上思考一下孩子犯错的原因。如果有,那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好心,是可以原谅的。

三、揭过不提,一次过失不是永错

过去的事无论是对还是错都让它过去。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一次过失,常常挂在嘴边:“小心点啊,别忘了上次你怎么样啊!”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幼儿总结经验,牢记教训,实质上却强化了幼儿的过失记忆

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孩子在接触事物的时候,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育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及时和关键,首先要正视孩子犯错误,然后对孩子适时的进行认知教育,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

案例:餐前活动时,孩子们在走廊上自由玩耍。忽然陈轶铁跑来告诉我:“老师,施欣羽带零食来了。”我问:“你看见了吗?是什么东西?”被我一问陈轶铁噎住了,小声说:“我看见楼梯上有口香糖纸。”我跟过去一看,果然有一张绿箭的口香糖纸,这时,许多孩子都围了过来,我就问:“这糖纸是谁丢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没有。我见问不出是谁,又不好说是谁,就说:“小朋友,你们说带泡泡糖的小朋友对吗?为什么呢?”乐乐说:“这小朋友不对,不但带零食来吃,还把纸扔在地上。”德山说:“吃泡泡糖不干净,我爸爸说,吞下来,人会死掉的。”宇童说:“口香糖要用钱买的,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伟伟说:“吃口香糖会污染环境。”

我听孩子们讨论的这么起劲,就及时抓住话题进行教育。刚才小朋友都说的对,吃口香糖不好,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另一方面对环境有污染。因为这口香糖吃到后来就不甜了,吞在肚子又不行,影响人的健康;吐出来也不行,因为它几百年也化不掉,污染土壤,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今天,有小朋友吃了口香糖,不仅把糖纸扔在地上,还不主动来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给他一次机会,我相信他待会儿会来向老师勇敢承认错误的,能勇敢承认自己错误的孩子,老师和小朋友们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喜欢他的。陈轶铁今天也有不对的地方,没亲眼看见,就乱说是施欣羽吃的口香糖,以后没弄清楚不许乱说小朋友的名字。

我的话还未说完,人群中传出了点声音,很小声的说:“是我,老师。”我一看原来是内向的雨婷,我看她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就及时的表扬了她,并提出要求:以后我们小朋友吃零食时垃圾要放在垃圾筒里,爱护环境;像口香糖这类污染环境的东西要少吃;幼儿园里有点心,零食最好不要带到幼儿园来。

专家观点:让宝宝感受错误的好处

1.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经自己摸索而获得的知识不再仅仅是知识,他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喜欢探究事物奥秘的良好习惯。

2.在感受错误过程中体验快乐,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

3.在感受错误过程中锤炼意志,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他的心灵就有机会不断经受这样的历练,这对锤炼宝宝的意志提高宝宝的挫折商无疑意义重大。

4.在感受错误过程中提高宝宝的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让宝宝养成自己做事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5.在感受错误过程中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行事方式,在经过多次这样的体验之后,宝宝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出合适的行事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关推荐

  • 孩子犯错请正确对待 孩子犯错请正确对待七夕节的那天,我们一家四口去逛街,路边的小摊贩很多,有卖水果的,卖糕点的,卖衣服的,卖花的,人特别多,特别的热闹。**爸给**买些板栗小糕点之类的。然后继续逛,结果看一小孩从对面走来...
    2020-11-20 阅读全文
  • 孩子犯错家长巧应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犯错,当孩子做了错事,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不管是严厉训斥还是一味纵容,都不够科学。父母要尽己所能让宝宝心服口服地改正错误,千万不能再错上加错! 下面的这些情...
    2021-03-29 阅读全文
  •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
    2020-09-29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正确面对错误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让孩子正确面对错误”,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假期中刚油漆过的墙壁,刚买的桌子椅子上,就留下了各种铅笔,油画棒,画上去的斑痕。 我多次苦口婆心地对孩子们说了...
    2020-07-01 阅读全文
  • 孩子犯错千万别对他做10件事 小孩子犯错误,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成长过程中,应对孩子的大大小小的错误,父母千万不要对他们做以下这10件事。 1、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
    2020-08-25 阅读全文

孩子犯错请正确对待七夕节的那天,我们一家四口去逛街,路边的小摊贩很多,有卖水果的,卖糕点的,卖衣服的,卖花的,人特别多,特别的热闹。**爸给**买些板栗小糕点之类的。然后继续逛,结果看一小孩从对面走来...

2020-11-20 阅读全文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几乎每个宝宝都会犯错,当孩子做了错事,你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不管是严厉训斥还是一味纵容,都不够科学。父母要尽己所能让宝宝心服口服地改正错误,千万不能再错上加错! 下面的这些情...

2021-03-29 阅读全文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

2020-09-29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让孩子正确面对错误”,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假期中刚油漆过的墙壁,刚买的桌子椅子上,就留下了各种铅笔,油画棒,画上去的斑痕。 我多次苦口婆心地对孩子们说了...

2020-07-01 阅读全文

小孩子犯错误,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成长过程中,应对孩子的大大小小的错误,父母千万不要对他们做以下这10件事。 1、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

2020-08-2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