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以爱来施教,让孩子懂得感恩(家庭教育篇三)

发布时间:2020-11-03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

对幼儿来说,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应给孩子充足的爱,让孩子得到爱的满足,体验被爱的乐趣,只有心里充满了爱,她才会去同情别人,关心别人,同时要以身边的点点滴滴小事随时随地的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学会施爱!以下是我在教育我家孩子时的一点方法与经验:

我觉得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充分取得她的信任。在我家,除了上班,我坚持做到自己带孩子,这样的话对她的脾性完全能掌握。正所谓因才施教嘛。自从我家杨杨上幼儿园以来。每天回家我都要主动问一下她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有时问到她反感的事就不问,先问她感兴趣的事。从一开始的我在问,她在答,到现在有时我还没问,她就主动对我说:“老师今天表杨我了;谁今天不乖,哭了;谁的尿尿在裤子上了”等等。我相信有付出会有所回报。

其次锻炼孩子,能做的事自己做。就拿我家杨杨洗脸,刷牙来说吧,就在上幼儿园没几天,有一天晚上准备刷牙了,她突然对我说:“妈妈,妹妹自己刷,老师这样教的。”她还有模有样地“上刷刷,下刷刷,左刷刷,右刷刷。”等她刷完衣服上弄得都湿掉了。但我想人本来就是从不会到会,从失败到成功的。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学习。现在,她还自己擦脸,洗完脚都是自己擦。(虽然孩子擦完了,大人还要再擦一遍)但是为了孩子,我也不厌其烦。自从上学以来,在幼儿园老师和阿姨的教育下,杨杨也变得懂事多了,这次在学校自理能力比赛中得到了“能干宝宝”称号。

在平时的的生活中,我都是刻意地在她家面前做一些事情。如上下班主动打招呼;在家时打扫卫生时,也要求她拿块餐巾纸,要她把玩具,电子琴上灰尘擦一下;帮忙洗菜时,给她一点残叶,让她一边玩,一边学洗菜等等。虽然每件事不是做是尽善尽美,但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要学会分享,懂得感恩。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喝喜酒,带回家好多喜糖,回家路过隔壁阿婆家,她早就跑过去,拿出糖“阿婆,糖给你吃”阿婆开心的说“哦,妹妹乖来,谢谢啊”“不用谢”说完一蹦一跳地回到我身边“妈妈,妹妹给阿婆吃糖了。”我会心地笑了“嗯,乖囡囡。”这时我才想起几天前,阿婆给了她一个萍果,小家伙还记得呢,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有时候,看见小区的小朋友,还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吃,看见熟人也主动打招呼。别人的一句“乖囡囡”她比谁都笑的开心。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然只是平常生活中的琐事

,也已经体现了孩子的一颗爱心。孩子还小,要学习地方还很多,可塑性也很大。在怎样教育好孩子上我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但我相信,杨杨在第一幼儿园这个充满爱的摇篮里,在幼儿园老师和阿姨的培育和关怀下,一定会成为“金子”,一定会开出爱的花朵。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心得: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我的儿子现在已经4周岁7个月了,目前在上中班,乳名迪迪,学名董XX,自古至今,大家都知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其中的含义。

生一个孩子很容易,但是孩子出生后我们要把他给教好、养好却很难,而每个家长又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所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好的生活习惯!

迪迪的性格有些偏内向,见到陌生人不喜欢讲话,这也是我一直苦恼的问题,在小的时候,就经常带他去一些人多的地方,并且与朋友聚会的时候也带着他,自从上幼儿园后,我也有参加两次学校举办的家长会,也看到他们班级有其他的小朋友外向开朗的性格,及每天看到老师发的表扬同学的信息,就会鼓励他,儿子你要勇敢哦,上课要敢于回答问题,我儿子很可爱的说:妈妈,如果我回答错了,老师会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说:一定会的!他也会高兴的答应我,妈妈我明天一定举手!到了第二天,老师表扬的信息中果然有了董梓聪的名字!后续的几天,我没有跟他说要他举手的事,他应该也就不怎么主动了,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给予他鼓励,建立他自信的信心;

平常在生活中,我们母子也是一对快乐的好朋友,每天我下班后,吃完晚饭,我们会一起做个小游戏,睡觉前我们就一起讲讲悄悄话,我给他讲一下我公司今天发生的事情,他也给我讲一下学校发生的事情,比如今天和哪个小朋友一起做的什么游戏,一起说了什么搞笑的话,很是开心,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沟通及相互尊重也很重要;

另外,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也尤为重要,就像曾经有听过国家高级讲师,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黄玲玲老师的课堂,孩子的潜在意识是无限的,家里永远开着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经常播放四书五经相关的经典书籍,他可能在无意中已经学到了相关的内容,我也正在向此方面学习。所以,我在孩子面前也不会总是抱着手机,给孩子带一个好的榜样.

除了家长,老师就是最辛苦的人了,也会教育孩子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点滴生活让孩子懂得感恩


导读:只有从小在感恩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

儿时,喜欢一切精致的东西,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喜欢,那时候特别的喜欢一种音乐盒----上面有个芭蕾少女旋转的音乐盒。可是那是非常奢侈的东西,每次都是经过商场,站在窗外偷偷地看。后来自己工作了,赚钱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却是可以买得起一屋的音乐盒,但是却没有去这样做。

记得儿时,还非常地喜欢看散文,杂记,乱七八糟的书,都爱看,大都是从同学那边借,或是用自己仅有的零用钱,买几本自己实在是喜欢的书,记得当时有一本姜丰的《温柔尘缘》,非常的喜欢,看了一遍又一遍。如今还是喜欢她,知道她嫁了一个英国人,生了一双儿女,完美结局,让我非常的羡慕!写这两个故事,只是想说,当自己有足够能力去做到的时候,可能自己的愿望远远不是如此的。

所以,我总是尽量不让女儿有一个遗憾的童年。

可能还是遗传之说的,女儿也非常地喜欢音乐盒,不过这边的音乐盒很简朴,不花俏,一个水晶球一样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造型,基本都会有类似于雪花片一样的东西,倒过来,摇一摇,在音乐声中,散落着“雪片”,真得很美,套女儿的一句话就是“magic”!那天,在商场里看到这对依偎着的母女,非常地心仪,买下,去接女儿放学的时候,小小地让她意外了一把。从她那发光的瞳孔里,我看到了欣喜,我看到了一种愉悦在漫延。因为我知道,她也一直心仪着能拥有这样的一个音乐盒。

回到家里,她就画了一幅画,里面同样是一对母女,她抱着我说,这是给我的礼物,我非常地开心,开心得不只是因为得到一幅画,更多地是欣慰:女儿不再是任性的小女孩了,她知道了感恩,知道了回报。希望将感恩习惯一直延续下去。可以做一个好榜样,让她也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

如今的孩子,从小就有公主和王子的待遇,对一切所得到的都自认为是自然的,应该的。我经常和女儿说,没有谁对谁的付出是应该的,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那天,爸爸拿来朋友送的礼物,我告诉她,这件玩具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等爸爸回家要给他一个bighug。

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我想只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了,更不祈求将来,他们能回报多少,只希望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家庭教育,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这是父母们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感恩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上司的栽培之恩。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种感恩是具有狭隘性和局限性的。

其实,对于新一代的孩子们来说,感恩更应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一种格调,而不应该只局限于道德教育中的感恩。另外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并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孩子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

首先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对孩子的尊重应充满于日常生活。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事,要对孩子说谢谢。有什么事,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父母之间、也应经常说“谢谢”“对不起”“不客气”“你请”等等。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的短处,甚至谩骂对方。这会给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父母要成为尊重别人的榜样,处处尊重别人。父母的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当孩子有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时,可能他并不是不尊重别人而是他还不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会伤害别人,这时我们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静下心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问问孩子如果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这样做的坏处。告诉孩子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些,我想孩子就真正学会了善待他人。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也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家族的传统往往是一辈留—辈,代代相传,自己对父母如何,自己的子女会看到眼里记在心上,自己不孝敬父母,那么也甭想指望自己的子女孝敬自已。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所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首先要从我们家长自身做起。要给孩子做最好的学习榜样。

点滴小事让孩子懂得感恩!


早上,我为家人做好了早饭并盛好放在桌上。儿子过来一看是用大碗盛的,马上掉着脸不高兴的说:我不要用这个碗,我要用小碗。因为在昨天,我用小碗给他盛的时候,他要求跟我们一样用大碗。我今天用大碗盛,他又不高兴了。

看着儿子不开心的脸,我也有点不高兴的说:你昨天不是要求跟我们一样的吗?今天想换的话你也要提前说啊。儿子放下筷子跑到房间里不高兴去了,我马上意识到要让孩子懂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只为了这些小事闹情绪。

我没有马上叫儿子过来吃饭,我跟他爸爸先吃着,我要让他自己先冷静一下。

过了一会,儿子跑过来看着碗里。我跟他交流了一下:

妈妈:嘉禾,你今天不喜欢大碗吗?

嘉禾:那时我昨天要用的,但我今天想用小碗。

妈妈:因为你昨天提出要用大碗,今天妈妈才给你换的,如果今天你有意见应该在妈妈盛饭之前提出来,今天的就这样先吃吧。

嘉禾:(看了看我,没做声)

他拿起筷子开始吃饭。

吃好了饭,我又第二次跟他交流:

妈妈:嘉禾,现在妈妈想跟你交流一下。

嘉禾:说什么?

妈妈:说今天你的做法。妈妈早上带着寒冷为家人做早饭,你应该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妈妈。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你还在温暖的床上。妈妈做好了早饭,你应该要谢谢妈妈,而不是用这种难看的表情来面对着妈妈。

嘉禾:(看着我,不做声)

妈妈:今天妈妈不是错用了你的碗,而是按照你昨天的要求。即使妈妈今天用错了碗,你只要跟妈妈说一下就可以了,而不是用这样的表情给妈妈看。早上起来妈妈的手到了水里也是很冷的,你应该要更多的去体谅妈妈,为他人着想。妈妈辛苦的做了早饭,你还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心里很不舒服。

我说完严肃的看着嘉禾的脸问:嘉禾如果是你做了早饭,妈妈对你闹情绪,你会怎样想?你认为今天这样对待妈妈,对吗?他看着我说:我知道了妈妈。下次我会好好说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在生活中细节。当我们辛苦的为他们服务时,他们不但没有感恩之心,为了一些小事就会发大发脾气。我们不能认为孩子还很小,这些行为可以忽视不计较。我们要及时给孩子指出来,孩子本身有这些行为的时候,他是无意不懂的,如果我们不及时指出来,他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很自私,很无情,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平时生活中,当孩子有微妙的这种行为出现时,我们没有及时的指出来,有时甚至于感觉孩子有那样的行为好玩。在这种无形中我们往往会影响了孩子的判断。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很自私、很无情的时候已是孩子的心理发展已基本稳定。到那时我们只会不停的抱怨孩子,当那时抱怨责怪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要让孩子懂得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

感恩教育,家庭为先


乍幼中一班张紫涵家长:张丽等,让孩子在直观的故事情节里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务远,多讲一些《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大声的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谁最辛苦啊!”,“妈妈我来帮你”,“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来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浓浓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三、亲身体验,家长和孩子共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包括也需要与孩子一起学习感恩,应该这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去体验,去学习,可以促进孩子的更快成长,而在这方面我也还需要一起成长。

家长在家里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定量的劳动要求,与孩子一起劳动,那也是很快乐的。另外有机会带孩子去多帮助一些家庭有困难的邻居孩子,体会他们生活的艰辛,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会生活的辛苦。

有一位学生因为父母做生意

家庭教育-教育孩子 要让爸爸当主角


主讲人西安交大附中分校德育处副主任曹培松指出:男孩在4岁前缺失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会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表现;女孩在5岁前缺失父爱,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易出现焦虑不安或无所适从等问题。

现状:80%的父亲没时间与孩子交往

曹培松在讲座中说道,中国爸爸把孩子的养育大都推到了妈妈身上,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有媒体一项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曹培松说。

究因:家里为何会出现“小大人”?

“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作战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一个家庭的情况就呈现出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曹培松分析说,当夫妻情感出现问题,内心孤独的妈妈不自觉地将更多焦虑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当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时,爸爸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

“不少家庭存在以教育孩子的矛盾来掩盖夫妻矛盾的问题,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父母或者夫妻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夫妻间情感生活,出现问题后无法良性地交流和解决,往往导致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

“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过度疏离,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而家庭对孩子的娇惯,让丈夫更觉得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父亲的淡出已经不是孤立、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爸爸对孩子真正的影响,其实体现更多的是爸爸对妈妈的态度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说,如果爸爸对妈妈的态度不够好,会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公平的,“我觉得这点是挺重要的,但是很多人没有考虑到父亲对母亲情感和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因为健康的夫妻关系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可喜的是,80后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不把孩子推出去,他们认为‘我有能力教育好子女’”。

问题:女孩在5岁前缺失父爱,容易早恋

曹培松谈到,父亲对孩子的独有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格发育。跑、跳、钻、投、抛、攀、翻滚等活动,能促进孩子的体格和大脑发育,提高抵抗力,而运动显然是爸爸们的强项,孩子和爸爸一起游戏,才会更有活力,玩得更“疯”;二、智力发展。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爸爸常陪伴,孩子更聪明,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三、良好的个性发展。孩子如果只接受女性方式的教养,缺乏男性方式的陪伴,易养成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等特点,尤其是男孩,更需要从父亲那里学习坚韧、大胆、果断、豁达、豪爽、独立等具有阳刚之气的品质;四、性别意识。父亲的陪伴有助于孩子适当而灵活地理解两性角色,男孩在4岁前缺失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会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表现;女孩在5岁前缺失父爱,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易出现焦虑不安或无所适从等问题,容易早恋,并且早恋的对象往往是叼着烟卷的“小混混儿”。

5个做法会提升父亲的影响力

忙碌的父亲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呢?曹培松给出五条建议:

一。多给妻子一些关爱和支持。没有好的夫妻关系,不可能有完善的亲子关系。

二。给孩子做好榜样。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孩子一生:父亲是男孩模仿的对象,是女孩依赖的港湾。

三。陪孩子运动。哈佛的研究发现,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伟力,因为爸爸把他举得高,让他四肢伸展,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四。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研究者建议家庭教育的责任分工:婴幼儿阶段以母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中学阶段以父亲为主。因为孩子上中学以后,母亲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开始上升。中学时代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期,父亲的优势可能大于母亲。

五。即使出差,也要把孩子记在心里,不管走到哪里,都与孩子保持联络。推荐爸爸们读读边玉芳写的《读懂孩子》和日本作者木下睛弘写的《让孩子从心底爱上学习的方法》。

父亲平时也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

著名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西安远东一中副校长刘鹏指出,父亲还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研究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父亲,那么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容易与人相处。

刘鹏与爸爸们分享的建议是:1.每天至少拿出10~20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即使不能按时回家时,也要打个电话和孩子说上几句话。父亲还应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智发育汲取养分。2.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父亲平时也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3.孩子和成人一样,也会有压抑不良情绪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处于不良情境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努力去了解、体会、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觉得孤独无助。4.耐心是好爸爸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家庭教育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召开"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媒体见面会,指出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向社会广泛宣传读懂孩子、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漫漫人生中汲取爱和力量的第一站。在这里,家长为孩子储存下一生需要的内心资源并打造最初的人生底版,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作为家长,也需要懂点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支持环境,为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奠基。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历时五年,写作了《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这套书是在总结百年来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我国青少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丰富的教育实践写作而成。书系按照0—6岁、6—12岁、12—18岁分为三本,每一本都是围绕本年龄阶段的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展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长阐述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教养孩子的切实、有效、科学的策略,帮助家长读懂孩子、科学育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日前,该书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5月15日举办了"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五大误区"媒体见面会。针对目前市面上大量家庭教育书籍都是基于实践总结的经验和做法,边教授在会上详细解读了现今家长容易忽视的五大家教误区,揭示了孩子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为家长提供了走出教育误区意见和建议:

误区一:重智商轻情商。建议:摆脱分数的束缚,关注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等情商的发展。

商场里、公园里,不乏为了达到目的撒泼打滚的孩子,更不难看到为了要面子怕麻烦而委屈妥协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需求,我们都要马上满足吗?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是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而且情商的培养不但对孩子未来生活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既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和才艺培养,更要关注孩子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等情商的培养。

误区二: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建议:摆脱起跑线的束缚,把握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误区很多,导致孩子走向厌学。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关键期)。比如:幼儿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各项活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中阶段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阶段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情,减少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三:只重说教,不创设孩子的成长环境。建议:摆脱空洞说教的方式,探索开放体验的教育环境。

不少家庭教育停留在浅层的教育,以呵护包办为主、以家长说教为主。例如,在孩子出门时,很多家长喜欢说"注意安全",却不告诉孩子到底怎么注意安全。仅通过说教式的教育,孩子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很难真正吸收。家长需要建立开放立体的教育途径,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包括树立家长自身言行的榜样作用、营造开放的空间、提供孩子体验和尝试的机会。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养成文明习惯。

误区四:只重行为,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建议:摆脱成人揣摩孩子的视角,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

家长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孩子的行为,并给孩子"定性"、"上纲上线",孩子的委屈、不想跟父母说说明家长曲解了孩子的真实意图,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例如,3、4岁孩子说谎,说明孩子具有了自我利益保护意识,那么到底孩子为什么说谎?是因为不能区分现实和幻想而说出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谎言,还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呢?针对不同的谎言类型,家长需要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因此,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实的内心需求,否则就会挫伤孩子的内心情感,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形成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很难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降低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误区五:重干预,压缩孩子的成长空间。建议:摆脱过度控制行为,相信孩子并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越来越多的家长充当起了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还没有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一个人生发展轨迹。但对青春期孩子而言,思考"我是谁"、寻找自己的"位置"与价值是他们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自身的潜能。因此,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读懂孩子》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须是在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希望每个家长都能读懂孩子,走出教育误区,让每一个宝贝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和谐幸福的生活!

相关推荐

  • 让孩子学会爱懂得感恩 今天是三八节,是天下所有妈妈的节日,根据这个节日,我们开展了八个一系列的“爱妈妈”活动,如:给妈妈一个吻,为妈妈讲一个故事等等,可是接下来的活动却让孩子们讨论的络绎不绝,“为妈妈洗一次脚”,哈哈、“给...
    2020-11-10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孩子三“不得”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千方百计请家教;棋琴书画有广告,父母着急,囫囵吞枣忙投资……凡此种种,反映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不能不分清红皂白,操之过急。 实际上,望子成龙急不得,父母必...
    2020-12-14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心得: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我的儿子现在已经4周岁7个月了,目前在上中班,乳名迪迪,学名董XX,自古至今,大家都知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其中的含义。 生一个孩子很容易,但是孩子出生后我们要把他给教...
    2020-09-01 阅读全文
  • 点滴生活让孩子懂得感恩 导读:只有从小在感恩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 儿时,喜欢一切精致的东西,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喜欢,那时候特别的喜...
    2021-09-24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家庭教育,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
    2020-09-05 阅读全文

今天是三八节,是天下所有妈妈的节日,根据这个节日,我们开展了八个一系列的“爱妈妈”活动,如:给妈妈一个吻,为妈妈讲一个故事等等,可是接下来的活动却让孩子们讨论的络绎不绝,“为妈妈洗一次脚”,哈哈、“给...

2020-11-10 阅读全文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着急,千方百计请家教;棋琴书画有广告,父母着急,囫囵吞枣忙投资……凡此种种,反映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态。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不能不分清红皂白,操之过急。 实际上,望子成龙急不得,父母必...

2020-12-14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我的儿子现在已经4周岁7个月了,目前在上中班,乳名迪迪,学名董XX,自古至今,大家都知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其中的含义。 生一个孩子很容易,但是孩子出生后我们要把他给教...

2020-09-01 阅读全文

导读:只有从小在感恩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才不至于太自私,不一定要求父母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就可以。 儿时,喜欢一切精致的东西,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喜欢,那时候特别的喜...

2021-09-24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家庭教育,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

2020-09-0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