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家长学校讲座)
发布时间:2020-11-0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能够在这里跟各位家长相聚,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这就是如何让孩子更优秀,让孩子未来的人生更幸福。
研究表明,最快的智力发展时期是在8岁以前,……
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3岁左右,幼儿的想象是很活跃的;4岁,孩子学习数概念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孩子音乐智能发展的关键期;3~6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例:印度狼孩卡马拉的故事
……
思考:什么将让您的孩子一生受用的?
第一,是身心健康、快乐。……
第二,是良好的习惯……
整洁、自信、乐观、勇敢、独立(自理)、善良、宽容、诚信、守时、合作、分享、专注、有爱心、有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现在很多都是包办的:带手帕;背书包;)
第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兴趣是动力;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提问、查找资料、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等。
第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思维方式、经验、知识、技能……
可能有家长要说,我送孩子上幼儿园是来学知识的。关注幼儿园教了什么?学拼音、学写字。……这是一个误区。
例:双胞胎爬楼梯实验。……
对家长的建议
1.以身作则
孩子是好模仿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对他们性格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都在影响着孩子,对他们今后都产生着深远的作用。孩子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要铭记“身教胜于言教,示范强于说理”这句话,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学家曾经说道:“人格影响人格,性格教育性格”,更何况是与其朝夕相处的父母。
例:语言课《我的爸爸》
2.赏识孩子
辱骂会伤害孩子:不断地重复说孩子愚蠢;皮格马利翁效应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要无目的地比较,不要老是在孩子面前说谁谁谁好,你怎么不如他,不要随意贬低孩子,不要在人前训斥孩子,数落孩子的短处。
3.多陪伴孩子
看书的习惯,亲子阅读。阅读是主动的学习,所以,家长应尽量给孩子创造亲子阅读的时间。在幼儿阶段,识字以无意认字为主,不要强迫他,要让他快乐。学前教育,孩子们认识500—1000字为宜。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因为看电视脑细胞是被动的,不主动思考,会让人变懒,当然,可以适当地陪孩子看看动画片,如《蓝猫淘气3000问》、《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不推荐过于成人化,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走近大自然,与人交往。
4.正确地爱孩子
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要让孩子会接受爱,也会付出爱。教育孩子懂得爱家人、爱老师、爱朋友。例如,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喜欢吃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孝心。“不仅要学会施爱于人,还要学会接受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庭教育的落脚点是孩子未来的幸福
要给孩子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家庭教育的目标不容忽视。当今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很多家长步入的是教育孩子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有一项调查显示,16%的家长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平时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经常听到家长表示,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不牵扯孩子,并且要最充分的、竭尽全力的后勤保障和供应。学习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之一,非常重要,但不是全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要学会处事、学会合作、学会健体。
第二个误区;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面对来自社会的升学及就业压力
,不少家长急于求成。忽视早期教育,孩子出了问题非打即骂;一味责怪孩子过错,从来不知反思自己;家长成为老师的“助教”,课外又给孩子布置大量作业与习题;重视学校教育,忽视社会对孩子的影响等。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结果是事与愿违。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么个家长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的学习方案和培养计划并不符合自己孩子和家长的实际,是没有效果的。
第三个误区: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曾经有一位家长,用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的表哥、表姐为榜样,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教育孩子,结果孩子的一句话把家长气得半死:“他们很优秀,但是不跟你叫爸爸。”此后,很长时间父子相互不说话、不见面。
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当着别人的面指责孩子、随意干涉孩子的隐私权利。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了。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第四个误区: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很多家长都曾表示,要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尤其是在农村,有的孩子是背负着家庭中三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大学梦想,使孩子不堪重负,并且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孩子感觉他学习是为了父母,而不是自身愿望考虑主动学习。有一个孩子,从小喜欢无线电单片机,但学生的父母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进而考上大学。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而是坚持让孩子在初中复读,但最终孩子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只好选择孩子喜欢的职业高中。孩子到了职高后变得积极开朗,学习如鱼得水,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而且孩子表示将来要做“高级蓝领”。
第五个误区: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了解是通过考多少分、排名多少来确认的。考分高、名次好家长就高兴,甚至给予过分的物质奖励,烤得不好就进行指责、挖苦,对孩子学习的一些细节问题、学习习惯问题却一无所知。家长只要对孩子平时表现多留意一些
家长不应让孩子幸福过了头
相信这代孩子肯定是最幸福的,他们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但是这代孩子也是最不幸福的——他们似乎都患上“幸福综合症”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是唾手可得,不论得到什么,对他们而言,都没有任何幸福可言了。
办公室有一同事儿子,都上小学二年级了,依然过着奶不离嘴的生活,每月要喝三罐奶粉——是因为他从小吃腻了鱼肉,现在闻到鱼肉味就恶心,能吃的蔬菜也只有一二种。所以无奈之下只得用奶粉补充营养。
孩子得了食物饱和症的大有人在,因为从没尝过挨饿的滋味。
最好的奶粉,最好的鱼肉,最新鲜的蔬菜,每个家庭都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宝贝创造自己经济能力可及的至好食物。可孩子依然索然无味。
这使我想起了两个异曲同工的故事。
先是猴子。专家拿两群猴子做实验。一群猴子吃的栗子唾手可得,它们却食欲几无,长得瘦不拉叽。另一群猴子,则让他们处于半饥饿状态,他们得过河爬上悬崖才能弄到树上的栗子。结果,后者明显比前者有活力。
又在《读者》上读过一则养河马的故事。有经验的老饲养员总让河马处于半饥饿状态,而年轻饲养员则精心照顾自己的河马,每次都让它撑饱为止。结果,吃太饱的远没有吃半饱的河马长得壮。年轻的饲养员不相信,非要跟老饲养员交换养不可。结果,年轻饲养员精心照料的河马又远远不如老饲养员那未曾吃饱的大河马。
养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日三餐,生活起居被精心伺候得如小皇帝小公主一般的独生子女,个个任性自我,丝毫不懂感恩体谅。
一日上课,停电了。
“老师,小C哭了,他打电话叫妈妈接他回去呢。停电了,小C一直没精神呢!”一个孩子急匆匆地向我报告。
那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习惯很差,怕动脑。我曾经看过他那坐在宝马车里的戴墨镜、十个指甲鲜红的妈妈。孩子家境的殷实是不言而喻的,他在家里的受宠程度可想而知。我忽然想到了几日前他写的一篇日记,说是自己跟妈妈去医院挂点滴,他嫌那里环境太吵,妈妈只好提着点滴赶回家挂了……
没过多久,他妈妈果然火急火燎赶过来了……
停电了就如临大敌,这仅仅是千千万万被宠坏的独生子女中的一个。
因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各高校新生报到“拖家带口”;大学期间由专人陪同照顾日常起居的为数不少;进了高等名校后纵楼身亡的亦有发生。
于是,又想到了日本的教育:为了锻炼孩子的体魄,不少家长会鼓励孩子光着脚丫走在冰天雪地中。
因此,别让你的孩子幸福过了头。
童年给足安全感 孩子未来才幸福
安全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孩子也不例外,在孩童时期,他们更加需要强烈的安全感,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够真正的幸福,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开心快乐。所以父母们有责任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自由而快乐,让孩子不会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童年时期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这是他们一生的宝藏,作为父母,千万不能毁了孩子的幸福童年,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时光,让他们不缺乏安全感,能够身心健康的长大。
1、维系一个温馨的家庭
父母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闹,打架,甚至是离婚,父母之间可以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给孩子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只有父母恩爱,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不会难过不会受伤。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富有安全感,一直快乐下去。如果父母们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孩子的心灵会从小受到创伤,可能会在以后都缺乏对人的信任感,缺乏对婚姻爱情的向往,更会变得心理阴暗,叛逆不堪,所以家长们需要为自己,为孩子维系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
2、不要打骂孩子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家长们不要动辄就打骂孩子,这对孩子而言是不利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有感情的,父母的打骂会让他们充满恐惧和忧愁,会让孩子非常的受伤,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养成一个懦弱的孩子,或者是一个叛逆的孩子,无论哪种都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3、学会尊重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可以用朋友的方式来相处,所以家长们不要讽刺和挖苦孩子,要学会尊重,宽容与尊重会让你的孩子更加自由快乐的成长,要相信孩子也是有思想,你的孩子会处理小事情,不必事事要求他们遵照你的意思去办,或者是嫌弃孩子的缺点,这会让孩子养成自卑的心理,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
4、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举动,所以父母们需要做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说脏话,不要做不道德的行为,这些会让孩子效仿的,从而使得孩子也会变得不文明,不礼貌。另外父母们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勇敢努力的人,这样孩子们也会学着成为这样的人,拥有进取心,拥有责任心。
什么样的家庭早教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引言: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的时候,你问他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做的,还问学校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身上善良的本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心。
好比我们父母身上藏着许多把刀,提醒提醒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刀,你也有吗?
第一刀: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也就是家里的皇帝。早教网,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着。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又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中国式育儿的十大错误>>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就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不要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
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早教网,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尽可能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是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不是教会他怎样保证自己在水里的安全,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要登高也是安全的原因不被允许。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小卖部去买瓶酱油,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俺们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早教网,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的是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
作为家长,你了解孩子的学业情绪吗?
最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关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教学水平等常见诱因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即孩子的“学业情绪”是否健康。
针对学生而言,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快乐)、厌倦(厌烦)、无助、生气、难过、满意、憎恨、羡慕、痛苦、沮丧等。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而且也强调学习过程的情绪体验,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简单地讲,学业情绪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所涉及的所有情绪。
研究发现,养成健康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怎样调节孩子的学业情绪?以下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第一,帮助孩子合理定位。
孩子状态不好,情绪不佳,与其对自己学业水平的定位有很大关系。有的孩子自我定位偏低,平时学习得过且过,缺少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孩子自我定位过高,压力过大,就会出现焦虑、沮丧、自卑等情绪。您可以及时与孩子沟通,一起帮助孩子分析,指导孩子进行合理定位。
第二,指导孩子养成习惯。
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就容易拖沓随意、马虎大意,学习学不好,情绪也会比较差,用这种不好的情绪学习,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比如,有些孩子在家里学习时,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儿上厕所;好不容易坐下来,还要听音乐、发短信,这种浮躁的学习习惯,显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所以,您要及时发现孩子这些不好的习惯,帮孩子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轻松自如地汲取知识。
第三,鼓励孩子保持乐观。
学习总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暗自神伤,自暴自弃。所以,作为师长,我们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消除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遇到的困难。我的一个学生,学习基础不好,大家都认为他上不了重点大学,但是他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一直保持着一种积极自信的情绪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最终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录取。
总之,关注孩子的学业情绪,引导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积极乐观态度,是孩子学业成功的必要保障。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们就要用童心和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师更应该具备这种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或许他们还不能和我们沟通,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也有助于教学。我们多关心他们一点,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
现在的家长喜欢把孩子的一切都设计好,听不进孩子的建议,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观点不对可还是逼孩子去接受,这样孩子就处于一种被迫状态,是没有灵魂的,这无疑是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大多数家长却不以为然,说孩子还小不懂的选择,事实上根本没有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就盲目下结论,总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是对的。
目前仍然有很多热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当他们用伤害孩子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暴力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恨的苦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它就不是一张完整的纸了,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在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想什么,要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得到有益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就比如说小朋友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的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说什么画的不好看呀,跟老师画的一点都不一样之类的话,却从来不会说画得好,你真棒这些话。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变得自卑,从而伤害孩子的心灵。
我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幼儿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统一教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这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的都不像。不过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也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结果画的都一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先教孩子怎么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