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因“劳务费”闹分歧 孩子做家务该奖励吗?
发布时间:2020-09-30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闹花灯说课稿 幼儿园做教案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干家务的“劳务费”,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让孩子懂得“用劳动赚钱”。
沈阳一对夫妻因“劳务费”的问题产生分歧,爸爸认为这是自家的家务劳动,不应该给钱,而妈妈认为,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培养赚钱观念。
那么,究竟该不该给孩子干家务活的劳务费呢?
家长困惑
女儿对赚钱干家务乐此不疲 经常没事找事做
记者在微信里看到沈阳一家长在朋友圈中晒出一段充满纠结的话:“浇花、扫床、扫地,今天早上宝贝又做了许多家务,她的储蓄罐又快满了,又奖励了一块钱,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美丽,可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自己收拾不也是应该的吗?有时候真搞不懂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家务劳动了。”
通过采访了解到,李先生的女儿今年3岁,为了培养她喜欢干家务劳动的习惯,她的妈妈每次都让孩子帮忙捡碗筷和扫地,而且,特意准备了一个储蓄罐,并教育孩子:“劳动创造价值,以后干一次家务都会给1元钱。”
女儿也特别开心,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认识了一元硬币是什么样子,还会用自己赚到的钱去买喜欢的东西。
李先生最初也觉得这么做没什么不妥,一是可以引导孩子爱劳动,二是可以帮助她建立最初的理财观念。但是,随着女儿对干家务赚钱的事乐此不疲,经常自己没事找事做,有的时候还主动帮忙浇花、擦地,然后小手一伸“要钱”。有一次李先生没给钱,孩子反倒甩手不干了。
爸爸发现妈妈引导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开始跑偏了,甚至有一次,女儿自己穿衣服穿袜子,还跟爸爸说:“我自己做到的,我劳动了,应该给我钱啊。”
这让李先生在思考,这件事这么做究竟对不对。与妻子探讨后,妻子仍旧坚持孩子干家务应该给“劳务费”,而李先生则认为,家务是自家的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应该再用这种观念教育。
记者调查
过半数受访家长不赞成给“劳务费”
昨日,记者调查了30位孩子正在读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家长,对此进行调查采访。
12位家长认为,支持给孩子劳务费。这些家长认为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调动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二是以有偿劳动代替无偿给零花钱,孩子通过劳动所得,不会乱花;三是可以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增强“商品意识”。
然而,16位家长表示,乍一听是有一定道理的,可细细一琢磨,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
家长李宇航说,只要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就应该自觉地无条件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是孩子的义务,也是培养家庭观念的一种方式。如果参加家务劳动给报酬,容易让孩子忽略义务而更重视“金钱关系”,让孩子少了承担而多了利益心。
家长孙海也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家长长期培养孩子这种观念,容易让孩子淡化责任和亲情,比如,家长让孩子干一件事的时候,孩子会问:“你给多少钱?”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不给钱,就不做事。那么,长此以往会不会让孩子没有亲情可言呢?
另外两位家长并没有直接支持与反对,而是说,各有各的好处,如果能正确引导,那么,都是发现有益处的一面。
家长杨丹认为,这个是可以给孩子说明白的,如果能给孩子把道理讲明白,就不会出现亲情淡化、责任缺失,而反倒能促进孩子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观。
■专家解读
要让孩子学会爱、感谢和尊重
“让孩子做家务,该不该给钱?”专家如何看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李灿说,但是,如果家长用了物质奖励,那么一旦取消物质奖励,孩子就不再愿意参与家务活动。家长这时候要给孩子讲,家庭是大家的,爸爸妈妈为这个家,为孩子做了许多事情,但是没有要孩子回报,这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在不同年龄可以参与不同的家务活动,这也是让他们成为家庭成员、对家庭有归属感的重要部分,快乐生长。如果孩子因为做家务要父母给物质奖励,那么父母是否也应该因为给孩子做了这么多事情而让孩子给予回报呢?要让孩子知道,做家务是培养能力,也是一种爱的付出。让孩子知道最好的回报不是金钱,是让孩子学会爱、感谢和尊重。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做家务?
李灿说,家务活先从游戏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家务,慢慢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意识。另外,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天经地义的,而不要用物质做奖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请鼓励你家的孩子做家务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
这张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或许可以借鉴一下。
1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8-13岁以上: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孩子易分心,爸妈该咋办?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很容易分心,和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左顾右盼,看书的时候没几分钟就要起来做其他事情,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甚至还会影响到他的成绩。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呢?
1.营造安静的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刺激而转移,这样就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游戏或者糖果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就好像课堂教学,都是要求学生们要保持安静,才能够静得下心来学习。所以平常家长应多注意观察孩子,同时也不要随意的打扰孩子,让他保持安静的思考。
2.孩子感兴趣的事情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会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一些事情或者事物,有些喜欢钢琴,有些喜欢画画,有些喜欢写作等。此时父母可以投其所好,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多花一点事情,你会发现他们在面对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注意力很容易集中。
3.作息要有规律
作息规律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跟孩子讨论,听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制定一个清晰的作息表,规定好起床、就餐、玩耍、看电视和就寝的时间表,每天安排好每个活动的时间,如果没有意外,尽量不要去打扰一天的安排,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4.补充营养元素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可能是因为营养元素不均衡,主要是缺锌。补锌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妈妈平时可以多给孩子吃核桃,花生、鱼、鸡蛋和肉类等,保证孩子营养均衡,身体倍棒注意力才能更集中噢。
5.父母要有耐心
当父母要教会孩子某种新的知识时,要有耐心解释内容尽可能简短、清晰,让他能够更好的理解你表达的意思。如果孩子一两次并不能记住,那么就耐心的重复多几遍,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忆。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集中了,家长不要一直要求孩子专注,注意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的,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中,慢慢培养集中注意力。
家园共育:爸爸妈妈,你有这样做过吗?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各方面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作为家长,你是否碰到过以下的情况:
看着孩子笨拙的动作,干脆上前帮一把。
看到孩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干脆直接告诉他。
看到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替他整理了算了。
如果这些事您都做过了,那么以下提出的建议很是适合您。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幼儿园的亲子活动课上,一个孩子在玩各种各样的锁玩具,妈妈在旁边看。刚开始,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打开了几把锁,但后来碰到一把比较复杂的锁,孩子动动这儿,又动动那儿,正抓耳挠腮地想办法。这时,妈妈伸手帮他打开了:“这样不就行了嘛,很简单的!”
案例分析:孩子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特点与相应的水平,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很费脑筋”的大事;但是他们愿意为此费脑筋,并常常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而兴奋不已。
但有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懂得“等待孩子”自主探索事物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帮他找到答案是最省事的途径。但这种方式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以后还可能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和惰性。
案例2
“我自己来!”
浩浩今年三岁半。有一天早晨,妈妈想帮浩浩穿鞋子,准备送他去幼儿园。谁知浩浩推开她的手:“我自己来!”由于时间快来不及了,妈妈便执意帮他穿,而小孩却坚持自己穿。妈妈一生气,强硬地替他穿好,结果孩子大哭起来。
案例分析:
孩子有自己动手完成自己事情的天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刚帮孩子整理好小书包,孩子却把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再一件一件放回去。家长为了省事,有时会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但孩子是不希望成人事事插手的,他们更想要的是体验整个过程的快乐,而非结果。
案例反思:不要去打扰孩子的活动
一、保护孩子的自主活动本能
同样有这样一个例子:屋子里放着一摞叠好的毛巾,一个儿童把一条毛巾取下来,放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拿下第二条,放在第一条的上面;随后是第三条、第四条……直到把所有毛巾挪动完毕,然后又一条一条地把这些毛巾挪回到原处。
他这样做是没有什么目的的,他只是体验这个过程。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儿童挪动毛巾时,没有家长看到,因此没有受到成人的吆喝。没有成人的干扰,他才能如此轻松快乐。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家长千万要学会等待、耐心,尽量不去干扰孩子的活动。
二、保护孩子自己的行动节奏
当成人看到一个儿童正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成人瞬间就可以完成,并且会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了。
但是儿童有自己的行动节奏,而且节奏是不易改变的,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改变的正当理由。
其实当儿童被迫接近于成人的节奏时,他是痛苦的。然而很多成人,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而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这种“帮助”孩子做事的方式,容易使孩子依附于成人,而懒得再自己做任何事情。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的,只是由于身边有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不做了,放弃了可以自己做的事,也就永远得不到通过自己努力而随之带来的快乐。
由此可见,家长要做的就是最好不要去打扰孩子的自主活动,保护孩子天赋的自主活动本能,并尊重孩子自己活动的节奏,让他们真正地自己享受自己活动的过程,并且在自主活动过程中自由地成长。
让孩子做家务去吧
让孩子做家务去吧最近看到一篇短文,说的是德国立法规定孩子必须做家务。那规定很细: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要不干呢,父母有权通知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会派专门的执法人员上门监督孩子完成。要是孩子生病的话,也得给父母一纸书面说明。
要论生活条件,德国要比我们高出许多,但人家对孩子做家务都写到法规上了。为什么呢,我想,这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懂,却未必能付之实践。在不少家长的心里,认为现在生活质量好了,小孩子读书已经够累了,只要好好的读书,其它的事都不用做的。父母都这样说了,孩子当然就什么也不用做,最后就什么也不会做了。
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小学生的例子吧。
小A是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她比一般的小女孩要高,要瘦,刚见她时,感觉她会被一阵风吹走。开学后,我发现小A的动作很慢,不管是吃饭,写作业,做游戏,收拾学习用具,而且动作并不协调。经过对她成长的了解,我知道了,她从小就被捧着像个小公主。书包有爷爷背,吃饭有奶奶喂,去花园玩,累了有人背,从不让她单独下去小区里玩耍,怕她摔倒。
小B是个很调皮的小男孩,长得白白胖胖的,特别爱动。刚开学不久,就发现他经常丢三落四的,午睡后的被子也是乱放,连鞋带松了也要老师帮他系,吃饭时桌子上全是饭粒,作业老是完成不了。通过了解,知道他的爸妈是中年得子,所以宠爱得不行。什么事都帮他做,就连吃饭也是跟着他屁股后面跑着喂。他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玩。
这样的小学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们在家时就不会发现问题,一旦孩子上学了,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其实他们都很聪明,只是缺少了一种引导。只要家长善于从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相信他们在学校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劳动是光荣的。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责任感,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何不学学德国人,让孩子每天都做些家务活吧。
孩子说谎,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
有一些研究发现,孩子说谎其实是一种比较正常的行为。有的孩子可能从两岁的时候开始,一直到12岁都会有说谎的行为出现,这个时候被称作最不诚实的时候。
专家说明,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里面,说谎率为96%;4岁孩子每两个小时说一些没有多大影响的谎话率为80%;6岁的孩子,基本上一个小时就会出现一个谎话。
如果孩子经常性说谎的话,那跟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正确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变成一个诚实的人。
孩子知道自己的谎言吗
孩子现在还小,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说了谎。孩子说的一般都是随机谎言。比方说爸爸妈妈问他有没有吃掉水果的时候,孩子说吃掉了,可是他们面前的盘子仍然装满水果,因为孩子现在还不会藏起揭穿谎话的证据。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的时候,孩子会变得为了避免惩罚,或更复杂的原因而编造谎话。通过说谎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提高权力和控制感。在孩子6岁的时候,孩子会慢慢知道爸爸妈妈不可能知道全部的事情,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爸爸妈妈是不会知道的。
孩子说谎的理由
根据临床儿童心理学家塔尼亚解释,孩子说谎其实是孩子大脑发展的一个标志。孩子之所以会说谎。是因为孩子的意识当中对真相有所了解,孩子在想着另外的一种情况,然后希望自己传达的信息能够让别人相信。
事实上,一些专家觉得这是孩子处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过程当中出现的行为,有的孩子可能还会说出“善意的谎言”。
如何让孩子不说谎
专家告诉爸爸妈妈的一个办法是,可以主动跟孩子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然后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积极倡导诚信和透明。
第二,孩子说了真话以后,爸爸妈妈要表扬孩子,然后要鼓励并且支持他们把诚实放首位。要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十分喜欢你告诉我们真相。
要是爸爸妈妈搞清楚孩子在故意误导,可以跟孩子说清楚:说谎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一定要学会说出真相,这样爸爸妈妈才会更加信任你们。
还要跟爸爸妈妈说的是,孩子听到的谎话越多、自己也会说更多的谎话。孩子平时会观察爸爸妈妈的行为。因此,爸爸妈妈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无关痛痒的小谎,都不能随便说。爸爸妈妈还要让孩子区分谎言的性质,特备是对于学龄前孩子。
幻想和想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项非常正常的行为。所以,爸爸妈妈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地夸赞一下孩子:“你的想象力很精彩!”或者“你说的这些吸引了我的注意”。特别是当孩子说出夸张、俏皮的想象,比方说“我家的宠物是恐龙”,爸爸妈妈可以询问一下孩子:是什么样的恐龙?你平时和它是怎么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