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家长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难了
发布时间:2020-09-30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过了家长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难了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少家长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希望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也许,你至今还没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一种,但别急,先来看看这些家长的“教育经”,你或许会有新收获。
龙应台,我国台湾著名的现代作家。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她将自己对亲子间的感悟写在字里行间。她究竟有怎样独到的教育观点呢?
-01-
抓住父母的有效期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02-
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
现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03-
孩子的“离开”是去开展他自己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儿子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儿子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考试祝福网 wWW.692p.COM)
我知道:和儿子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他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儿子上中学,看着他冲进队伍,不再羞怯;儿子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他回头一瞥,他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儿子正在离开他的朋友们,他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他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时也正在离开我。这,是一种永远的离开。
但我明白,儿子一定要“离开”,才能展开他自己。所谓父母,就是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那些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们 不要再吓唬孩子了
有些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或不允许他做某件事,常常采取吓唬的办法,比如说“不要你了”、“坏蛋来了”、“老虎来吃你了”等等,或者干脆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让孩子听完好听家长的话,更有甚者,家里人自己装成鬼怪,以强调“教育”的效果。要知道,小儿幼小的心灵接受不了强烈的恐怖刺激,久而久之会使小儿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幼小的孩子要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如果小儿不听话,可以用诱导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讲一些有比喻性的小故事,但必须注意故事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如果故事的内容总是很恐怖,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不健全,变得胆小怕事。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胆子小的孩子,甚至天黑就不敢出门了,一个人独处时总是疑神疑鬼,左顾右盼,这都与幼儿时期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吓唬宝宝甚至影响他的智力发育。有些研究表明,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比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时的效果好,理解快也记得牢,这是因为紧张压抑时的学习会受恐惧的影响和干扰。所以我们提倡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反对吓唬宝宝。
家长肺腑之言:父母变成了孩子,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开始正文之前,我想让你们看这样一个故事,内容很简单,看了之后却让人反思。
平安夜,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当妈妈为橱窗里装饰着的彩灯,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物品感叹时,她的小宝贝却紧紧拽着母亲的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多漂亮的圣诞夜景啊!孩子,你为什么要哭呢?
当妈妈蹲下身询问后,无意中抬起头来,她眼中原先漂亮的夜景都不见了——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也没有装饰华丽的商店,出现在视野里的只是一双双粗大的鞋跟和女人们低低的裙摆在街上互相摩擦、碰撞。这是妈妈第一次从5岁儿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看世界。当妈妈真的能够从孩子的眼中看世界时,俩人就有了沟通,孩子自然会平静下来,大人的一句哄、一句训也不用,这就是最有效的教育。
曾经有位妈妈向我们描述了她和孩子间的故事,总结之后小编深深地反思了好久。
一天,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画自己妈妈的脸,绝大部分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妈妈画得特别漂亮特别完整,结果乐乐只画了一条弯弯的线。老师觉得非常奇怪,便告诉了她的妈妈。
她的妈妈也觉得很疑惑,便问乐乐是怎么回事,可乐乐坚持说她画的就是妈妈的脸,当时这位妈妈心里非常不解,还以为这个孩子智力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她蹲下来帮乐乐系鞋带的时候,抬头看她的孩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每次她的孩子抬起头看到她的时候,最容易看到的是她的下巴,所以那一道弯弯的线就是她的下巴。
其实这个孩子画出来的是最真实的,而这个困惑只有当我们站到孩子的角度来看时才能找到它的答案。
学会跟孩子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
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以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换位思考,还是一种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要尊重与理解孩子,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孩子的不听话问题。
要想有效地教育孩子,家长不妨先把自己变成个孩子!
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
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
前几天西藏旅行回来,正逢上滴滴事件,心里一直堵得慌。
有了孩子之后,最看不得孩子被伤害的事情。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心还是在滴血,在愤恨,在迷茫:
在这样一个危险和机遇齐头并进的时代,我们如何让孩子「强壮」地成长?
我的孩子,我想对你说——
读着绘本长大的你,心里一定存储了很多真善美。然而,亲爱的孩子,我该如何告诉你: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阴暗之处,你该如何防备,才不至于受到伤害?
孩子,爸妈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才是好孩子;乖,才有糖吃。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没糖吃,你就哭吧……
但我和你爸爸,都很不巧地长成了「不太听话的孩子」。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糖果」。
我们希望你做个善良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但是,千万别做「书本里的乖孩子」!
这次妈妈的川藏行16天,可谓是一场极简的社会课。这是远比书本来得更真实的课程,我想与你分享其中的几个故事。
并鼓励你享受书本之余,更能走出书本,走进现实,去勇敢地拥抱真实甚至残酷的世界。也许这场拥抱会很痛,但是值得。
川藏线有一站,要去稻城亚丁。我几天前就通过某网预订了3个房间,房费每间400元。
但是快到目的地前,我接到某网客服的电话:
民宿老板说,很不巧你们订的3个房间马桶坏了,要不办理一下退房?
然后巴拉巴拉一堆理由。
what?这时景区的民宿,都涨到一两千元了。你让我退房?
我在电话里忍着怒火调侃:
理解理解,马桶坏了,那就修啊~
开民宿不会修马桶?传出去不合适吧?
实在不行,让老板等着,我来修!
反正房间我们要定啦!
电话那头沉默5秒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照旧。
同行的90后小君老师,听我挂完电话,戚戚然说:
还好有你在,如果我接到这样的电话,可能会答应退房的……
小君老师就是我眼中标准的乖孩子,有礼貌,有教养。
然而,孩子你要记住,在突发状况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利用了人性中不敢拒绝的弱点,实施他的目的啊。
我们顺利入住了「马桶火速修好」的民宿。在前台办理手续时,只见大厅里凡是能落脚的地方,都搭满了帐篷——200元租一个。
这老板的脑子永远机灵着呢。
房间不够,绞尽脑汁忽悠网订的客人退房,然后抬高价格给过路客。契约精神在哪里?还有某网也跟着唱双簧算什么鬼?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软柿子」被捏了?
孩子,你看,这样一个小事件,就是商业社会的一个小阴影,一切唯利是从,把契约当儿戏。
孩子,我希望你懂得包容,但不是对势利者的纵容。
在任何可能的场景下,要机智勇敢地捍卫自己正当的权益。我不希望你认怂,前提是确保安全。
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唉,算了算了,算我倒霉呗,不追究了……省得惹事」。
商业秩序会因为公众的隐忍和宽容,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到拉萨之前的几天,西藏的一位企业家朋友介绍了一个做旅游的小A给我们,帮忙买布达拉宫和文成公主演出的门票。
我和小A联系上之后,对方说话极其漂亮流畅:
包在我身上,肯定让你满意。
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早早就把票款打给了他。
孩子,当你在社会上遇到这样爱说满话、套话、漂亮话的人,可要留心了!妈妈这样身经百战的人,这次都上了套……
晚上要看文成公主演出,他当天才给我们出票,位子差到极点,而且大家还不连坐,我已经不爽了。
第二天去布宫,他之前口口声声说:
肯定给我们1号线路(全套景点)。
然而我们拿到手的居然是2号线路(差不多只有一半的景点,价格也不一样)。
我打电话给他,他说:
不可能啊,我肯定给你1号线路啊,你可是某总的好朋友啊~
好吧,又开始嘴里抹油了。对付这样的人,就算是亲娘介绍来的朋友也不必客套和绕弯了,而是要直接攻其要点——
我直接问:「别解释那么多,直接说如何处理?」
他茫然地表示要想想。而这时,讲解员已经在催我们进去,否则门票要作废了。我当机立断:
算了,我们就走2号线吧,你退款给我。
一听退款,小A就开始玩失联,一直不回复。我在拉萨玩了3天,他只给我一条华丽的留言:
姐,您放心,肯定给您退款,这事包在我身上,肯定让您满意~
然后,就是没动静。一会儿说支付宝里没有钱,一会儿说微信余额不足。总之,就是一个字,「拖」。
我知道,只要我一松口,他就心安理得地消失了;我知道,其实我没必要较真,这样追着讨钱别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很low?
打住!千万要警惕这样的思想,因为欠钱不还的是他,low的也是他,我,坦坦荡荡。
在我锲而不舍的催促下,他终于让他的一个朋友,给我退了款。收到款之后,我2秒钟内,手起刀落删除了他。世界清静了。
孩子,在这个事件中,妈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遵循「银货两讫」的原则,而是提前付款,以至于后来变得被动。
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一旦牵涉到钱,就会变得复杂,如果钱夹杂了人情,就更为复杂。
只有能把钱这个东西驾驭好,才有资格谈感情,谈风月。
这就是为啥我们的家规是:第一,不问别人借钱,也不轻易借钱给别人;第二,朋友聚餐AA制。
这次的教训让我不得不加一条:第三:银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拉萨休整之后,我们换了一个越野车司机。这一位有些奇葩,跑上来就一直给我们洗脑:要求我们提前一天结束行程。
听下来,这样他可以省下不少油钱和时间。他甚至预告,「最后一天不送我们去机场」,虽然服务条款写明了有送机服务。
一开始我忍着没发声,看他越来越肆无忌惮,我终于开口了:
师傅,你说了大半天,给我一个直接的理由,为什么要提前一天结束?为什么不送机?
我们是有旅游合同的,每天的行程安排都有明文规定,你虽然是司机,但是你有责任履行这个旅游服务。
我不是搭你的顺风车赶路,我是付钱的游客,你是赚钱的司机,请做好你的本分事。
话音刚落,司机哑了。
最后他弱弱地问了句:“你是做什么职业的?”
我笑答:“你猜。”
之后的几天就非常愉快了,司机简直换了一张脸,每个景点都主动停留和介绍,最后一天圆满地送我们到机场。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在我和司机据理力争的时候,车上其他3位乘客秒变看客,都只用沉默为我加油。
孩子,这就是人性。
在社会这个万花筒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N种花样,但我不希望你活成一个看客。
每个人都是看客,迟早都变成受害者。
最近,无论是名人圈性侵系列案件、还是顺风车伤害案件,我想到的都是这个词——「多余的礼貌」。
对待豺狼,你可以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撕破脸皮。
要知道,坏人在使坏时,内心其实是恐惧和侥幸的,只有勇敢地「踢爆」对方营造的掌控氛围,在博弈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才有可能自救。
川藏线,路途风光绮丽,但也危险重重。
就在我们离开亚丁之后,四个成都女士自驾川藏线,出车祸掉进了怒江!四条生命戛然而止。其中三个还是年轻的妈妈,令人扼腕!
新闻里说,事发地是一处急弯,叫骆驼山,边上好像在施工。目击者的车开到弯道减速的时候,就发现一辆车从对面开来,然后眼睁睁看着车子径直冲到了江中。
我们在旅游途中,也听到司机说起前几年的另外一件事,一家四口,爸爸开车,在川藏线「怒江72拐」处,冲进大江,全家殒命。
就在我旅游期间,一个朋友私信我说:他老爸也想自驾进藏,问我如何。我回复他一句话:一定要量力而行。
孩子,你知道吗?人能有「自知」,是多么难得!
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自驾西藏,山路多有泥石流和塌方,好几处都被当地司机称为「死亡之线」。
路线恶劣不说,最可怕的是高反。缺氧导致的嗜睡、头晕、头胀会直接影响到驾驶行为。
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自驾高原出事的消息,我们除了默哀,还要默念这两个字:自知。
孩子,行走社会,学会「自知」,你会减少很多头破血流的机会。我提倡「有把握地冒险」,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壮丽的人生风景。
育儿心得:她就用了一招,孩子就变平和了
假期回老家,见了一位老朋友,我们约了几个人一起吃饭,闲聊孩子的时候,她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教过孩子的事情,孩子犯了错,不要责备他!
这位朋友的孩子,在上本书的《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中曾经提到,因为听力方面有障碍,他的成长面临更多的挑战。一般孩子自然而然能学会的东西,他未必能学会,需要刻意地教会他。
我这位朋友举了个例子,因为孩子听力不好,所以,孩子很大声地关门,把别人吓一跳自己都浑然不觉。或者,一家人回家,他开门先进屋,随手就带上了门,把爸爸妈妈丢在了门外。这时候,爸爸会很生气,说他不懂礼貌,不懂得替别人考虑。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还会上升到自私的高度。对此,妈妈持不同意见,她说:我从来不为没教过孩子的事情责备他!
妈妈的做法,就是不断地让孩子体会,比如,让孩子反复练习关门,让他体会多大的力气关门是合适的。孩子把他们关在门外,敲开门,把孩子叫出来,锁上门重新开一次。我们不难想象,重新演示一遍,孩子就懂得了,不需要任何的批评和责备,在平和的心境下,孩子学会了为别人考虑。
有一次,许多朋友一起出去玩,吃饭的时候,孩子拿起菜单就点菜,并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妈妈觉得很不妥,就制止了孩子,没再多说什么。回家以后,详细和他说其中的缘由:吃饭是大家的事情,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要照顾到大家的喜好,不能你一个人说了算。这个孩子就非常坦然地问妈妈:这样做不对,是吗?我以后不这样了!作为旁观者,看到母子俩这么平静地谈论对错,我心里也觉得很温暖。犯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本可以这样温和地谈论,自然地改正。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来看,他确实不知道点菜的学问。回家后,妈妈是教会孩子,而不是单纯地责备孩子。
我好朋友说:你看,我一直用这个办法,他现在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了。我猛然意识到,的确哦,孩子确实很平和了,尤其是最近两年。因为听力不好,小时候,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急躁,如果说不过别人,他就非常着急地去捂住别人的嘴。如果妈妈和别人说话,因为他听不清,又急切地想知道聊天的内容,他就会不管不顾地打断别人:妈妈,他在说什么?在说什么呀?告诉我!告诉我好吗?告诉我吧……
我好朋友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等别人把话说完,再告诉你!如果当时不方便,回家我也会告诉你。现在,就算他非常想知道,也会静静地等在旁边,等别人说完的当口,再插言。这几年,孩子唇读的能力也在增强,他能通过唇读,大致了解谈话内容。
他很喜欢和我聊天,我们聊历史、政治,还聊UFO之类的话题,因为不经常和他在一起,有的话,他要重复三五遍,甚至还需要妈妈帮忙“翻译”,说实话,我有时候都不忍心,但是,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急躁和不耐烦,一遍遍地重复,直到我听懂为止。然后,我们的话题继续,虽然有许多地方需要重复,但这样的重复完全不会影响他的心情。很显然,这并不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在这份坦然背后,隐藏的是妈妈多少年不厌其烦的引导。
我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没记性。说孩子不懂事之前,我们不妨想想,我们有没有教过他,有没有让孩子去体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进行不间断的学习,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承担言传身教的任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其实,说了,不代表教了;教了,也不代表会了。作为家长,我们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责任心,要“包教包会”。
通常,我们总喜欢做“事后诸葛亮”,发现孩子做错了,给孩子单纯地讲一番道理,听上去很透彻,但孩子下次依然不会。一般来说,讲道理都不是一个高效的方法。以这个孩子为例,如果孩子大声关门,妈妈事后告诉孩子小点声,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似乎讲得很明白,但孩子依然不知道用什么力度关门,算“小声点”,如果让孩子直接体会,则很容易明白,并且会形成一种“手感”,孩子很容易通过感觉来判断是否用力过度。
许多人发现孩子错了,会立刻教育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会走入一个误区,以为严厉地训斥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会学得更认真。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效果反倒不好,情绪是智力的守护神,当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学习效率也很难保证。
那么,遇到孩子不会的地方,我们怎样教会孩子呢?至少要注意三个方面,分别是方法、时机和语言。以点菜为例,如果妈妈当着众人的面,严厉地批评孩子,那么,方法、时机、语言的选择都不妥当。妈妈当时只是简单制止了孩子,但并没有立刻教孩子,而是选择回家以后,和颜悦色地解释因由,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语气温和,心情平静,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也许,我这位好朋友的做法,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信心和启示。岁月像一条悠长的曲线,昨天和今天,看不出太多的改变,她就这样一天天地坚持着,我想,她的内心,经历过的煎熬和惶恐,是我们所无法体会的。我与这位朋友相识已经整整十年,回首十年,我见证了一个孩子从急躁走向平和,有感慨,更多的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