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孩子吃饭时看电视的好方法
发布时间:2020-09-29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改正孩子吃饭时看电视的好方法
想必很多父母都为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的坏习惯而感到苦恼?今天,学习方法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位妈妈纠正孩子这一坏习惯的育儿心得,看后各位爸妈可能就会豁然开朗。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学习方法网!
女儿四岁了,聪明活泼,是家里的小开心果。女儿非常喜欢看少儿频道,每天下午从幼儿园把她接回家,她就坐在沙发前有滋有味地看起来。每每吃晚饭,她总是心不在焉,不一会儿就溜回客厅,沉湎于动画片之中,根本没有心思吃饭。
对于女儿的这一举动,我是软硬兼施,但一直未奏效。到了后来,女儿变本加厉,吃饭时硬是坐在客厅里不动,等我们把饭端给她,她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应付着吃几口,饭凉了,她正好也就不吃了。
一大早就把她送到幼儿园,中午在幼儿园吃饭与午休,等到下午才接回家。早晨,我们匆匆忙忙上班,根本无暇认真准备她的早餐,中午我们又鞭长莫及,只有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正餐,正想补一补营养。可是女儿如此迷恋动画片,真是让我大伤脑筋。
可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地不吃晚饭或是吃凉饭也不是个办法呀。针对女儿这一情况,我左思右想,慢慢引导,终于将女儿从动画片中“请”回到饭桌前,和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吃晚饭了。
第一次劝导还是比较麻烦的,但一定要有耐心。
那天晚上,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动画片《天降小子》,我走到她面前,对她说:“女儿,肚子饿了吧?”女儿不耐烦地摇了摇头,“女儿喜欢天降小子吗?”“喜欢,妈妈也陪着我看吧?”女儿兴冲冲地说。“好的,不过我们必须加点营养,再来看,好吗?”我以商量的口气对女儿说。
“不行!”女儿的口气很坚决。“到了吃饭的时间,天降小子也该饿了,也要补充营养,不然,他就不棒了。”“可是,我吃饭回来,动画片就没有了。”女儿不依不饶。“动画片演完了,我们可以去买碟片看,如果不吃饭呀,小朋友没有营养,就不能长得又健康又漂亮了。”“我想看完再吃。”
女儿有些松口了,这可是个好苗头。“我今天到幼儿园里接女儿,听老师说呀,我们的女儿表现很好,还是老师的小助手呢!”
我的这句话引起了女儿的兴趣,她的眼睛从动画片中移开了,兴奋地说:“妈妈,老师还奖励小红花给我了呢!”“是呀,我们女儿表现很好。老师还说,女儿在幼儿园里吃饭最认真,专心吃饭不说话,也不看电视!”“可是,我……”
女儿看了看电视,又看了看我,仍然不舍得离开。“可是我们的小宝贝,在家里的表现不太好。如果能和在幼儿园里一样,爸爸妈妈就更喜欢你了,你能做到吗?”
“妈妈,我看完这个片子再吃饭可以吗?”女儿像是下了决心。“这当然好。可是,如果妈妈闭上眼睛数到三,睁开眼睛一看,女儿在餐厅里吃饭的话,那么妈妈会想,我们的小宝贝到哪儿去呢?”
“妈妈,你闭上眼睛,别睁开。等我喊到三,你再睁开眼睛,好吗?”女儿急急地说。
我心中一喜,赶紧用双手蒙住眼睛。从手指缝里,我看到女儿向餐厅跑去,稳稳地坐在椅子上,嘴里还不住地喊着:“一,二,三!妈妈睁开眼睛找我吧。”
“如果我的宝贝,认真吃饭的话,妈妈就更吃惊了,妈妈会说,咦,我的小女儿什么时候开始吃饭的?怎么这么棒呀?”看着指缝间埋头吃饭的女儿,我对着坐在一旁的老公做了个鬼脸,哼,功夫不负有心人。
后来的每顿晚饭,我基本上都是用手蒙上眼睛,嘴里喊着:“一,二,三!”开始的,女儿都会在“三”未喊的时候离开电视,按时用心地吃晚饭。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就不用我督促了,非常主动地从电视机前走开,认真吃晚饭。
从中,我发现没有倔强的孩子,只有不用心思的家长。只要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慢慢地引导,教育,孩子一定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培养孩子看电视的好习惯
和朋友聊起孩子看电视的话题,她说只要孩子在家,那电视谁也别想看,全成孩子的了。而我的女儿溪溪在这件事上很听话,说看几分钟就看几分钟,然后会主动关掉电视。朋友睁大眼睛看着我,满是惊讶与羡慕。
记得刚开始溪溪要看动画片,我先是答应了她,接着又问:“你准备看多长时间啊?”我这一问让溪溪感到了压力,不耐烦地说:“就看一会儿嘛!”“一会儿是多长时间?时间不能太长啊,20分钟必须关电视。”我的坚决态度令溪溪本能地反抗,“不嘛,我就要看我就要看。”这时,溪爸走过来给我使了个眼色说:“你不用急,溪溪现在可乖了,不用妈妈提醒,到时候自己就会主动关电视。”我明白了溪爸的意思,配合他唱双簧,“是吗?我怎么不知道?”溪爸说:“你等着,20分钟后她肯定自己主动就关了。”“真的吗?好,我看看。”溪溪边看电视边听到了我和溪爸的谈话。此时,我和溪爸都不再出声,各干各的事儿。过了一会儿,“奇迹”真的出现了:溪溪看完动画片,主动拿起遥控器关了电视。此时,溪爸表情夸张地说:“你看见没?看见没?溪溪不用你催,她自己就会主动关电视的。我说的没错吧?”“嗯,爸爸说的没错,溪溪确实很棒!”我回应道。溪爸的信任与夸赞继续:“她知道看电视久了会得近视眼,所以不用爸爸妈妈催促,她自己会管住自己的。”此时溪溪一边听着爸爸对她的夸赞,一边腼腆地离开客厅,跑去自己的小屋拿玩具玩去了。
如今,溪溪每次看电视,在我们约定好看几个节目后,她就会主动关电视。这已成为她的一个生活习惯。
因为我很早就意识到无节制地看电视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从孩子能听懂大人的话开始,我就想尽各种办法丰富她的生活,以吸引她的注意力,而不是让孩子无所事事地待在电视机前。
搭积木、讲故事、做手工、玩游戏,凡是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我都不厌其烦地陪她玩儿。这样一来,溪溪基本就没有多余时间去看电视了。因为生活中有很多比看电视更有趣的事情,她自然就不会惦记电视了。
看电视对孩子是好是坏
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所以父母如何了解孩子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并选择适合他年龄观看的节目内容,可说是现代父母非常重要的责任。
看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1、认知外界环境
幼儿期的宝宝,所能接受的任何刺激,都是他们体认外在环境的重要开始,因此可以说,“电视”经验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很多时候,妈妈喂孩子吃饭的时候,或者和宝宝一块在屋里面玩耍时,家里的电视都是打开着的。幼儿期的宝宝,并非主动地寻求收看内容,而是被动地被吸引。因此,家长如何及早协助幼儿认识他所接触的影像,就能及早让他认知外在的环境。
2、获得视觉满足
通常来讲,电视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开始有极大的吸引力。尽管这个年龄层次的宝宝,对于电视内容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充足的声光效果,丰富多变的画面,都会让孩子对电视产生“爱不释手”的好奇和喜欢。
据医学专家指出,2~3岁的宝宝最喜欢看的是广告。因为,广告画面色彩鲜艳,声光效果强,而且动态变化快,容易吸引宝宝的视线,更能让他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
3、警惕不良影响
a、电视机对人单向交流,缺少思维锻炼,不利于宝宝创造性发展;
b、电视中混杂着很多暴力、色情、低俗、荒诞的不健康因素,在幼儿分析、思考能力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会盲目模仿电视中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语言、思考等方面有不好的影响;
c、某些恐怖、紧张情节,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忧郁、不安、恐惧、孤独的感受,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d、孩子眼球发育不固定,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导致近视、散光等眼科疾病。
如何选择电视节目
因此专家也提醒家长,电视可能是益友,更可能成为损友,如何慎重选择孩子适合观看的电视节目,并让电视成为幼儿语言刺激的辅助工具,及亲子间另一互动的桥梁,而不是电子保姆,就要看父母的智慧了。
1、先过滤电视节目内容
首先父母必须先看几遍孩子喜欢看的每一个电视节目,千万不要太武断认为卡通就一定是孩子喜欢、适合看的。有些外国的卡通节目太过暴力,或剧情过于荒诞,都不适合幼儿观看。因此,替孩子选择电视节目时,必须了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
2、陪孩子一起观看
在孩子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您不妨先放下手边的事情,坐下来陪孩子一起观看,也可以试着去询问孩子,现在看的这节目什么地方觉得比较有趣?或是可以尽量安排全家一起看电视时间,不但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更可适时指导孩子吸也正确的知识与观念。 3、安排看电视时段
父母在对孩子喜爱的电视节目内容做评断后,再安排看电视的时段;因为有些时候家长可能只注意时间的控制,以及生活作息的配合,却忽略此阶段时间、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观看。
4、考虑孩子兴趣,与孩子一起讨论
父母可与孩子共同选择,也可以了解孩子喜欢看及适合的节目有哪些。如认为节目不适合孩子看,也可适时告诉孩子父母反对的理由,不是禁止孩子看电视,而是认为节目内容不适,且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重视,也给孩子表达意见和喜好的机会。
正确指导孩子看电视
除了选择适合的电视节目让孩子观看,专家也强调,正确指导孩子看电视,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知识、价值判断与观念,以下提供一些指导孩子看电视的技巧。
1、保持适当距离
通常适当看电视的距离为荧光幕五到六倍的长度,父母可在椅子与电视之间,摆上桌子、茶几等隔出安全距离;保持正确姿势和注意控制看电视时间,约半小时休息一下,可减少孩子得近视的机会。
2、提出问题,了解孩子对节目内容的看法
与孩子一同观看节目时,可以从聊天中了解孩子想法,适时纠正孩子的纠正孩子的观念,进而对孩子在人、事、物的判断方面,做正确引导。 3、启发孩子的想法
在与孩子一起观看时,不妨提出一些问题举例让孩子去联想,鼓励孩子一起去思考,启发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判断能力。
4、对孩子提出的疑问,尽量给予明确、肯定的回答
一些节目孩子看了之后会有些疑惑,此时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尽量给予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要有搪塞、敷衍的态度。
除此之外,发现孩子受电视影响而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应适时给予督导,以纠正孩子的行为和观念。 从事看电视以外的休闲活动。
过多的接触电视对孩子并不是件好事,父母可以带孩子从事其它的活动,引导孩子朝着多方面发展。据有关调查显示,每个儿童平均每天看4个小时的电视。可以规定让孩子看1小时的电视,另外1小时阅读书籍或画画,2小时从事户外运动,这样不仅可以分散孩子在电视上的注意力,也能让孩子朝着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1、户外活动
3岁以下宝宝的发展特质主要是以感觉、动作为主,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家中的小宝贝多从事户外活动,例如郊游、踏青,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另外,也可以跟宝宝一起玩掏沙子、堆城堡等游戏,这样不但能激发宝宝的创造力,也能让宝宝的感觉和动作得到协调发展。
2、在家中创作
爸爸妈妈可以买一些色彩鲜艳的积木,教自己的宝宝堆出高高的城门、漂亮的房子;或者让宝宝拿起彩笔涂涂抹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纸上彩色世界。让孩子在家中除了看电视之外,还有其它种类的休闲活动。
对于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孩子,每一个家长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电视,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起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身为“护花使者”的家长,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电视这一“媒介”,关系到是否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父母能掌握以上几个要点,使电视充分发挥其正面的效用,那么无形之中您的孩子就多了一个良师益友,您也多了一条与孩子沟通的途径。
最后,专家也指出,为人父母者多付出实际的关爱行动,选择好的、适合的电视节目陪孩子一起观看,并与孩子一起分享,增进孩子对电视节目的理解。如果父母能以上要点,电视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益友,帮助孩子在认知方面的成长,更能成为亲子沟通最佳途径。
别烦恼,让孩子好好吃饭有办法
别烦恼,让孩子好好吃饭有办法
我们常常会看到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追着孩子跑,连骗带哄地央求孩子吃饭。每每如此,一顿饭下来,大人是精疲力尽,小孩呢,是喜笑颜开,好像做了一场游戏!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吃饭显然是所有父母不能接受的。当孩子不愿意的时候,焦心的长辈就会想尽办法喂一口是一口,唯恐宝贝饿着了。
这该怪谁呢?是孩子太调皮?太不听话?还是大人的错?
也许大家可以发现似乎生活中父母觉得越是重要的事,要求得越多的事,往往是孩子们越不在乎的事,这就像一种逆反心理,或者根本就是孩子在向父母挑战。
(网络图片)
法国曾有一个超级保姆的节目,说的是超级保姆(一位育儿高手)奔赴不同的家庭,帮助父母纠正育儿的错误行为。通常都是那些有着父母已无法管教的霸王级孩子的家庭。
(该保姆现因癌症已谢世,但她的超级保姆生涯却是从王公贵族,到明星富翁,到百姓人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育儿经验。)
在节目中有一次超级保姆说了这样一句话:把吃饭看作一件普通的事。这让我受益匪浅,把此运用到我自己的育儿之中,还真灵。
现在就来说说我自己的经验吧(前提:1-不针对婴儿;2-孩子身体健康,无病痛):
1/不要让孩子觉得他不吃饭对你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
如果孩子不愿意吃,在确定孩子没有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不要逼迫,无需打骂,只要告诉他没关系,如果他真的不饿,可以不吃,但是明确只能到下一顿开饭时才能再吃东西。
如果孩子真的不饿,那么错过一顿,对身体也没什么大碍,如果他是故意胡闹,那么就得尝尝饿肚子的味道。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许下次他就不会轻易地说不要吃了。
2/说到做到,不要让孩子把你的话当儿戏。
如果孩子真的不吃,那么在两端饭之间,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给他东西吃,不然就前功尽弃,孩子会觉得只要哭一哭,闹一闹,妈妈会心疼,马上会填饱他的小肚子。那么等待父母的就会是经常的“我不要吃,我不想吃。”
3/不要把好好吃饭作为一个筹码。
如果孩子不想玩某一种游戏,或者不想听某一种音乐,父母一定不会觉得有什么重要的,很轻易地就会同意换一个,那么把吃饭也看作如此,不要哄宝宝说:宝宝乖,好好吃饭,吃完了,妈妈给你一个新玩具,或者妈妈给你吃糖,或者爸爸带你出去玩之类的话,更不要追在后面喂着吃,这样,无形之中父母就把吃饭变成一个筹码,成为孩子可以讨价还价的工具,或者把吃饭作为一场游戏了。其实吃饭就象睡觉,上厕所一样,是生活中一件很平常但又必需的事。
4/不要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除了常规的点心时间和三餐,不要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不然就是父母自找苦吃,让孩子在正餐的时候没有了食欲,而且对孩子的健康也是大不利。
举个我家两小儿的例子,在他们小的时候,晚餐一般是三道:蔬菜加一点点淀粉类的食物(以蔬菜为主)--酸奶--水果。记得女儿3岁的时候,开始有点排斥蔬菜,其实很多孩子都会这样,但我们都知道蔬菜是必需的。有一天,女儿把面条吃完了,但边上的蔬菜却纹丝不动,看着我说不饿了。我对她说了蔬菜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然后对她说:如果你真的不饿了,可以离开餐桌,但是既然不饿了,也就不用再吃酸奶和水果了,如果半夜肚子饿,也只能等到明天早上吃早餐。就这样,女儿的这顿晚饭就此结束了,我也知道那一点点面条是根本不垫饥的。女儿看到我们吃酸奶水果,瘪了瘪嘴,也没说什么,然后是一觉睡到天亮。以后我们也没有特别谈起这件事,女儿也再没有提出不吃蔬菜的要求。
直到两年后,当儿子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小家伙赌气不肯吃午饭,我对他说:你不想吃可以,但是等我们吃完了,过了吃饭时间,你就不能吃了,要等到下午吃点心的时候才可以吃东西。这时,令我吃惊的是,女儿也在一边对弟弟说:我有一次不肯吃蔬菜,最后只能饿着肚子睡觉,妈妈说的可是真的哦。儿子显然不以为然,还是只顾赌气。最后他的午餐就在赌气中烟消云散了。下午儿子肚子饿了,来找我要吃的,我也是很心平气和地,淡淡地对他说:你刚才选择了不吃,现在吃饭时间过了,那么只能等到吃点心的时候了。看着他泪汪汪的样子,我当然心疼,但是我得说话算数。那时孩子们还小,不会看钟,我只是把本该4点多吃点心的时间悄悄提前了15分钟。
以后,也有遇到孩子因为玩乐或不高兴,吃饭时间不愿就桌的情况,但是只要静静地告诉他们:没问题,可以到下一顿再吃。不一会儿,就会看到他们洗完手,悄悄落座了。
当然有些特别的情况,也要灵活变通,比如有段时间,女儿对某种蔬菜特别反感,我们就建议给她换成另外一种蔬菜,有时也建议她自己列一张喜欢吃的蔬菜名单。
所以那么多年来,除了那两次,我们几乎从未为孩子吃饭的事特别烦恼过。在我们家,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家人一起聊天畅谈的好时光。只是常常需要提醒孩子们别光顾着说话,忘了吃饭。
有雅兴和创意的妈妈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漂亮的“艺术餐”,帮助提高孩子的食欲
改正孩子作业拖拉的方法
许多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在家长的“看管”下才勉强完成,甚至完不成家庭作业。其实孩子做作业爱磨蹭,主要原因是孩子缺乏时间观念、有畏难情绪,也有的孩子是学习兴趣低落,硬着头皮应付,能拖就拖。因此家长应采取鼓励或正确引导的方法,来改正这一不良的学习习惯。
一、少说“慢”字
经常批评孩子“动作慢”,孩子会认为自己每次的学习时间都很漫长,很容易出现一些“小插曲”:发呆、上厕所等。因此,父母要改变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你可以快起来,只要在学习的时候不做其他事情就可以了。
二、感受“我可以快”
助孩子记录十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多少道题,能背多少个单词。然后,再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结果肯定会使孩子惊讶:原来我能这么快完成呀!孩子有了信心,写作业的速度自然能得到提高。
三、体验“快得值”
孩子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处理?有些家长会利用这些时间让孩子“加餐”(额外布置作业)。这样,孩子会觉得,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快任务越多。所以,节约出来的时间,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或者陪孩子一起玩。
四、鼓励多“提问”
如果作业中有不会的,不懂的内容,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问,并主动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家长不会的题建议百度)。家长实在不会辅导的问题要鼓励孩子回到学校后问同学或老师,第二天回来再让孩子讲给家长听。这样,孩子就不会在不懂的问题上耽搁太长的时间了。
五、说出“我下定决心了”
有些时候,孩子拖拉不完成作业,也可以适当的惩罚,让孩子品尝一下磨蹭的后果。惩罚过后要与孩子谈心:“我为什么要罚你,你错在哪里,你应该怎么做,以后会怎么做”,让孩子明白家长的苦心,同时下定决心改正拖拉的坏习惯。
改正孩子拖拉的方法有什么
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磨蹭,家长们怎么办好呢?家长们,面对孩子,您是不是有点着急?为了他的动作慢而着急,为了他写作业慢而着急,为了他吃饭慢而着急,为了他成绩提高慢而着急!那么,家长们要如何改变孩子磨蹭坏习惯呢?下面是学路小编分享的如何改变磨蹭坏习惯。
孩子学习磨蹭的原因
第一种是没有兴趣型。这种孩子是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所以一让他写作业,他就头疼,一个人干着令自己头疼的事,他当然不会主动情愿,而是能拖则拖。
第二种是注意力不集中型。这种情况在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中比较多,这些孩子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如果让他们连续做作业超过20分钟,他就会坐不住,写一个字走神5分钟,当然作业就拖拖拉拉了。
第三种是没有方法型。这些孩子做作业不知道该怎么做,缺乏一些必要的方法,所以做起来就很慢。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妈妈说他写作业很慢,一页习题要做一个小时。经过观察,我看见他一会在第一题中写上几小题,一会又跑到第五大题,一会又在第二大题中写了两个字。他这样“跑来跑去”,不但耽误了很多时间,而且还漏掉了不少作业。
如何改变磨蹭坏习惯
对策1: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对策2: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孩子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们还没有时间观念。家长要及时对孩子指出磨蹭带来的后果,与孩子一起制定生活日程表,加强时间观念。所以父母可以尝试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对策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父母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如何让宝宝管理好时间
1、父母以身作则
有的孩子早晨起床晚,磨磨蹭蹭地等父母为他们穿衣服、准备早饭、送他们上学,其实这是在助长孩子的磨蹭心理。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并在一旁告诉孩子,再不抓紧时间就要迟到了。孩子迟到后肯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挨了老师的批评,就会主动树立时间观念了。
2、榜样法
父母还可以通过讲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只有珍惜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还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提醒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3、制定作息时间表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最好是具体到细节,比如什么时间起床,洗漱需要多长时间,吃饭需要多长时间,放学后做作业和看电视多长时间,几点休息等,都要严格制定,这样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宝宝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他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孩子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才能明确地认识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习惯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守秩序。
4、正面强化
当一向对时间缺乏概念的孩子做出了按时作息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吝啬奖励,因为赞赏和表扬可以激发起孩子更大的积极性。
5、让孩子安排好学习和玩的时间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做作业时间长,是因为孩子把时间都用在了玩上,不能专心地做作业,于是就不停地埋怨孩子、催促孩子,甚至以给孩子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让他们尊崇自己的内心秩序,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做作业。
比如,孩子穿鞋这件事,我们总是认为与其让孩子慢悠悠地浪费时间,不如自己替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
我们只注重了结果,却打乱了孩子的节奏,让他失去了尝试的机会。
孩子的“慢”,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他们其实一直在前行,只是需要时间积蓄能量,打好基础。
父母只需要多给孩子一点耐心,等一等,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教会孩子时间管理
孩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当他们磨蹭时,正是教他们管理时间的好机会
比如,起床时告诉孩子,“最晚七点二十要出发,否则上学会迟到。”
当孩子磨蹭开小差时,清楚地告诉她,“宝贝,你慢点没关系,但如果因此迟到,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更坚定,允许孩子磨蹭,一旦迟到,让他去承担后果。
如此一次、两次后,孩子就会慢慢地有时间概念,他会意识到,早晨上学这事真的是要靠自己。
为了不迟到,他会慢慢地加速,在预定的时间完成该完成的事,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做“慢半拍”父母
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
我们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与头脑,
却没有让他们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
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
而这些技能,往往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获得。
当孩子在一只猫咪、一扇落地窗,甚至一滩积水旁流连忘返的时候,我们常常难以理解,这哪里值得浪费一上午的时间?
这些在我们看来无聊的事情、重复的游戏,实际都是孩子特定阶段的一种专注力与学习力的成长。
何不做“慢半拍”父母,放慢脚步,陪孩子去感知这些让他们着迷的事物。
成长本就是一件缓慢的事情。
孩子,是慢慢养大的,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你要放慢脚步,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多姿多彩。
想要孩子不磨蹭,就告诉孩子,
“慢点来,才稳当。”
学着做“慢一点”父母,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听鸟叫,听虫鸣, 看满天亮丽的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