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是心灵的沟通
发布时间:2020-07-29 幼儿园大熊的拥抱节说课稿 什么是教育笔记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前几天看“讲述”的节目,里面有位主人公换了心理疾病,出现了自捏现象,有事没事总是抓自己的头发。她的父母也因此很伤心,后来请了心理医生来给她看病。医生发现她的父亲很严厉甚至有些苛刻。她觉得这可能是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心理医生请孩子的父母同时在场,发表对孩子现状的看法,她父亲一味的埋愿孩子。说得医生已经实在看不下去了。然后医生就对父亲说:“孩子已经这样了,你还在责怪她,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她如何摆脱困境,亲爱的爸爸,请给孩子一个拥抱吧。/父亲在心理医生的劝说下给了孩子一个拥抱,一下子父子俩都是泪流满面,心贴心的感觉使他们的距离变得更近了,其实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温暖的拥抱呀,此时拥抱是他们最好的沟通方式。看到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很多。
我们在照顾小朋友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拥抱呢!孩子哭了我们先不要问原因
,先给她一个拥抱,她马上会擦干眼泪,然后再来问问她哭的原因。在照顾自己的宝宝时,我们也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拥抱,把他抱起来,让他的耳朵贴着你的胸口,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一个温馨的氛围,他因此长得会更快而且建立更健全的人格。
我们中国人常常小时候抱得太多,大了又抱得太少。可不是嘛,当孩子大了你不再抱抱他了,他也会很少抱抱你。亲子之间彼此都认为抱抱是肉麻的表现,却忘了这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法,它能唤起我们儿时的记忆,缩短彼此的距离。
各位爸爸妈妈,当你抱抱自己娃娃的时候,会不会希望将来宝宝长大,还能抱抱你呢?那么,也回头去抱抱曾经把你抱大的老父老母,或风烛残年的祖父母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家有“熊孩子”,父母是时刻都不能省心的。对于处在3-12岁的孩子来说正是好动的年纪,这不免就会给家长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的“麻烦”,着实是件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对于“熊孩子”,家长们请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怀,让自己的家庭充满爱,毕竟家才是我们休息心灵的港湾,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张开手,拥抱你的“熊孩子”吧!下面,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家长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章来自作者——浮云听风原创,请勿
【文章分享】
借着国庆假期,我读完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那本《为何家会伤人》,感觉受益匪浅,其实,在刚刚读完第一章时,好像是被人点到了任督二脉上的大穴,整个人都随之一震。
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一个好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被这个问题问住,家不是所谓的归宿和避风港么?可是再细想,有的时候,的确我们也会有想要从家里逃离的念头。这是为什么呢?
“来互相伤害呀”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互相伤害呀”,品一品,其实这话挺有意思,看似调侃,实则却道出了本质: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互相帮助和取暖,而是有意无意的互相伤害。
武志红曾在天涯论坛发表过一个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反响非常强烈。
这个帖子看似和我们的基本认知甚至是和我们的三观是相悖的,但是读后却不得不说,它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总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因此似乎注定了“爱”这面旗帜在父母这里能够屹立不倒,可是,要知道,有多少个家庭,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在伤害孩子,却仍觉得自己是伟大的,无私的。
想必会有人反对,认为这些都是个例,个别变态的家长,以爱之名,折磨孩子,虐待孩子,而多数家长都是正常的,并没有伤害孩子,是真的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我多么希望,这是真的……
然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当你的孩子淘气闯祸、任性不听话时;
当你的孩子不听讲,不写作业,被老师告状时;
当你的孩子学最基础的东西,可学了好几遍还是不会时;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谎被你发现时;
当你的孩子和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被对方家长找来时;
当你的孩子迷上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就是不学习时;
当你的孩子……
当这些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这么说也许你不信,但,遇到以上情况,多数家长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在伤害孩子……
“摧毁熊孩子”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讨论的很热闹,拥有两万五千多关注量:“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类似如何摧毁熊孩子的问题似乎都挺火爆,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与此唱反调的问题:““摧毁熊孩子”这种病态问题为什么能一直被推荐?”,而它的关注量却只有50多,并且回答的内容里仍有一部分是如何治熊孩子,甚至还有抨击题主的。
于是,一个问题随即涌上心头:熊孩子该拥抱还是该摧毁?
为此,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熊孩子”这个词,在百度百科上,对熊孩子的定义是: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由此显而易见,在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使得孩子变为熊孩子的根本原因,那么,当您下次再抱怨家里怎么有个熊孩子时,请反问自己,家里出了个熊孩子该赖谁?是熊孩子还是自己?
熊孩子养成记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对于初来乍到、白纸一般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随便一个小事都可能激起孩子无限的好奇,因此,探索,即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是一件毫无头绪的事情,没有步骤,也没有方向,因此父母以及家人的陪伴与指引就成了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行的方向。
可是,有一些父母或长辈,要么过于溺爱,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都没关系,要么就是太偷懒了,没有在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探索时及时的加以制止和修正,于是,孩子便认定此路通畅,于是,从此大胆前行,也由此走上了熊孩子的奇妙旅程。
每个孩子降生时,都如同一个刚刚落入凡间的纯洁的天使,安详宁静,笑颜盈盈。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如果说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么,熊孩子长成之路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慢慢蜕变成熊孩子后,真正该受到责备和斥责的,是孩子吗?并不是……
曾听到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小的孩子,甚至可能还不懂自己说的是什么的时候,某一天突然学着大人的样子说了一句脏话,这时,家长的反应是什么?居然是觉得很有意思,就笑了,且在笑过之后,也未加任何的教育和制止。而这样的反应只能让孩子明白,这么做是好的,可以让大人笑的,于是,重复并将其发扬光大就会成为孩子心中正确的方向。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有人说,学前的孩子熊,那是调皮,那是淘气,觉得可爱,可以适度放纵,上学后的孩子熊,那是恶劣,那是问题,觉得惹人厌,必须严厉管教。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只想问两个问题:
1.是谁告诉您孩子探索的天性到了上学的年纪就自动停止了?孩子就已经对世界和人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别忘了,18岁才成人啊,成人前就算到了初中高中,他们也仍就是个孩子。还是孩子,探索就是他们的天性,探索就代表着会朝着各个从未涉及过的方向进行尝试,而此时,仍然需要家长的陪伴与指引。
为什么家长容易觉得熊孩子越大越招人厌呢?那是因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能力逐渐增强,可探索的方向也越来越广泛,也许从很小的时候只能探索:香蕉和苹果哪个更甜?慢慢开始变为:我想要那个玩具,使劲哭的话妈妈会不会答应?再到后来:忘了带作业编一次瞎话会怎么样?再随着成长,也许能探索的便是抽烟和喝酒哪个更刺激了。其实,对于孩子,甚至是对于成年人,探索的本质没变,只是探索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因此闯祸、给父母添麻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2.小时候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觉得可爱不管,大了以后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还管得了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的养成之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万分痛苦,怎么管教孩子都几乎不起作用,那是因为家长早已错过了与孩子一起养成教育和被教育,引导和被引导,以及双向沟通的黄金时期,已经无法有效的管教孩子。然而,家长前期的放纵欠下的债,迟早,还是要还的。
因此,家有熊孩子,若怪只能怪这一路走来家长的懈怠和放纵,可是太多太多的家长却又将所有的责任反推到孩子身上,无法为自己辩驳的孩子们,似乎就成了此事起始和终止处的双重受害者。
如此说来,各位家长,你们是不是欠自己的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呢?回到家里,抱一抱你们的熊孩子,告诉他们:不怪你,是我错了。
拥抱你的熊孩子吧,和他一起慢慢去揭开这世界的面纱,去领略着世界的精彩吧,他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亲子沟通是什么?
什么是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学会同理孩子的感受,
及时纾解孩子的情绪。
为什么要亲子沟通?
没有亲子沟通,
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有了隔阂,
此心和彼心之间就有了距离。
您和孩子之间,
没有亲子沟通哪来爱的升华?
没有爱的升华哪来圆融亲情?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70%是情绪,30%是话语。
情绪不对,
爱的话语也会被扭曲。
没有积极的情绪,
孩子的心里话不愿倾诉,
您的金玉良言孩子也置若罔闻。
说话凶神恶煞,
让孩子误以为是训斥。
情绪一旦失控,
亲子沟通瞬间转变为暴力相向。
亲子沟通,贵在心平气和。
平和的情绪,关切的语气。
控制得了情绪,
你就是情绪的主人;
被情绪所控制,
你就注定是情绪的奴隶。
不要让情商成为硬伤,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用大果情商工具调整好情绪。
千万不要让孩子
因为你的低情商而受伤!
千万不要让孩子
因为你的暴脾气而遭殃!
良好的亲子沟通
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情商
对于家长
无异于凤凰涅槃式的成长
父母的拥抱孩子的需要
打雷会引发地震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孩子看似稚嫩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耐心解释,能让他们从对地震单纯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积极的、关心别人的阳光里。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把锤子、螺钉、饥渴、死亡,全都抛在脑后。在一颗星球上,在一颗行星上,在我的行星上,在地球上有一个小王子需要安慰。”——《小王子》
这几天,广州电闪雷鸣,连降暴雨。王女士8岁的女儿问她,打雷会地震吗?她意识到,地震对女儿的影响,可能比自己想象得大。在这之前,白女士已经告诉女儿一些和地震有关的知识,为什么她仍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呢?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她明白?
孩子普遍感到不安全
看电视、读报纸、问爸爸妈妈,这些天,孩子得到了不少地震的消息。从这些消息里,他们知道地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会伤害很多人。中山三院心理科关念红医生指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恐惧会多一些。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并不奇怪。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还会害怕一个人待着;原来能做的事,现在却不愿意做了;身体不舒服,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反应,都是因为孩子觉得不安全。作为家长,当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时,首先要告诉他,害怕是正常的,每个人看到这样的事,都会难受。同时,王医生强调,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我们生活的地方,现在不会发生地震。
多一些拥抱多几次解释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但他们可能完全不吃这套。相比之下,拿一张漫画给他讲故事,做游戏,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关医生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真实的环境里,说一些避震自救的小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应该多有身体接触。不仅要耐心的听孩子讲,他对地震的看法,还要多抱抱孩子,让他体会到切实的安全。
孩子对地震的害怕,可能隔几天,就冒出一个想法。关医生说,对孩子来说,可能要解释好几次,他才能慢慢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放下对地震的幻想。所以,不要喝斥孩子,用一句话打发掉。像“别老想着地震”这样的话,尽量少对孩子说。
另外,孩子问的问题,也许每次都不同,家长要看具体的情况。对王女士来说,除了告诉孩子地震是怎么回事,还应该告诉她,打雷和地震,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如果孩子对地震的恐惧持续时间长,超过了两周,并且通过上面的这些方法,都无法缓解,应该立刻带他们去找心理医生,尽早恢复。
从积极的角度了解地震
想让孩子多了解地震,但电视、报纸的画面,有时候自己看了都受不了,怎么办呢?关医生提醒,和地震有关的直播节目,比较震撼人的画面,少让孩子看。看一看新闻报道,了解一下进展就可以了。
让孩子了解地震,多从正面积极的方向,更加有益。比如,大家正在努力的救助伤员,为灾区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另外,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心。比如,给灾区的小朋友写卡片,画画,用实际的方式来关心别人。
自救意识很重要
有的孩子还担心,如果上课的时候发生地震,爸爸妈妈会来救自己吗?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一定会去救你的。”关医生指出,家长这么做,的确能让孩子安心。但同时,也要向孩子强调,自己赶到学校,需要花些时间,在这之前,一定要先保护自己,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远离溺爱,拥抱健康
远离溺爱,拥抱健康常常在想,中国一直在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就是让孩子无形中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享受着全家人的宠爱,这无疑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虽然现在已经在开始推行二胎政策,但是任何事情的改变都不是一蹙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而且,二胎政策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的,那么,对于众多的象我这样不符合二胎政策的,或者放弃二胎权利的家长来说,又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作为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改掉溺爱的缺点,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一、杜绝过分注意
经常的,会有孩子时刻被全家人过度的关注着,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在其他的场合,家长总是会这样要求:来,宝贝,给大家唱首歌,或者跳个舞,然后所有的人为孩子鼓掌夸赞。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自己才是家里的中心,只要自己做了,就一定能够得到掌声。
第二、杜绝特殊待遇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家里可以享受几乎所有的特殊待遇,饿了,可以先吃饭,喜欢吃的,可以端到自己面前,过生日,一定要给买礼物,买蛋糕,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会变得自私,不顾及他人。
第三、杜绝生活懒散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家里,杖着自己的宠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在生活上,毫无规律可言,晚睡晚起,不按时吃饭,不规律作息,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懒散的坏习惯,会难以自律,缺乏上进心。
第四、杜绝轻易满足
经常的,会有孩子发现,只要自己提了要求,或者采取其他的哭闹手段,这些要求就会被轻易的满足,比如想买玩具啊,想去游乐园啊,不愿意去幼儿园啊,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不懂得珍惜,轻易浪费的坏习惯,会缺乏忍耐精神。
第五、杜绝大惊小怪
经常的,会有孩子一旦有个头疼闹热,摔跤呛水之类的,家长则会惊慌失措,张罗着赶紧上医院,看医生,吃要打针,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娇气不能吃苦的坏习惯,会过分的依赖家长。
第六、杜绝祈求央告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吃饭或者睡觉的时候,会要求再玩五分钟,再看一个动画片,再讲两个故事,不满足要求,就不做,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凡事讲条件的坏习惯,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也会让家长失去应有的信任。
第七、杜绝剥夺独立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剥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会给洗干净,切好,放在面前,在出去玩的时候,家长会亦步亦趋,担心孩子磕了碰了受伤了,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在家里却横行霸道。
第八、杜绝包办替代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要求喂,在穿衣的时候要求家长给穿,在睡觉的时候要家长帮忙收拾玩具,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要家长帮着拿书包拿水壶,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劳动的快乐,会缺少责任感。
第九、杜绝当面袒护
经常的,会有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在父母批评教育的时候,会有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出面袒护,说什么:别打孩子,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了,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时时寻求庇护所,不懂得承认错误,遇事首先想到躲避。
第十、杜绝害怕哭闹
经常的,会有孩子不顺心了,就大声哭闹,而家长一旦看到了孩子的眼泪,所有的原则和要求全部彻底放弃,会无条件的顺从孩子,等等。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自私、无情、任性,会对人缺乏尊重。
不知道众位家长能否对照着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无形中通过各种行为在给孩子上枷锁,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设下种种障碍?
如何让你的孩子拥抱快乐
“我快乐,所以你快乐”
一个有关快乐的故事
一个犹太小男孩,在5岁生日前的一天,和父亲一起突然被纳粹抓进了集中营。小男孩的父亲用平常的语气告诉他:“我们正在参加一场惊险、刺激和有趣的游戏。如果我们取得了1000分,我们就会获胜,奖品是一辆坦克。”父亲和孩子制定了游戏规则,把凶恶的纳粹看做是敌人,在充满恐怖的集中营做着游戏。当感觉到濒临溃败的德国人将要进行最后的大屠杀时,父亲悄悄地把孩子藏在一个大柜子里,并告诉他,“现在我们已经积了940分,只差60分就是最后的大赢家了。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藏在这里面,不许说话不许动,不许任何人发现你。否则,前面我们的940分都白攒了!敌人就获胜了。只有当外面没有任何人时,你才能出来……记住:一直到外面没有人时,你才能出来”。天真的孩子以为父亲是和自己在玩游戏,他遵守了游戏规则,耐心地守在柜子里……一直到他确信外面没有了一个人。他对着人群里的妈妈欢喜大叫:“妈妈,我们赢了!1000分,坦克!我们赢了!”
这个故事感动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这位父亲的智慧和勇气值得现代家长们的学习。他为了不让孩子纯真、脆弱的心灵蒙上战争的阴影,用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度过难关,走向光明。正是这位父亲的乐观、诙谐伴随着天真的孩子度过最黑暗的日子,最终走向光明。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又何尝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天天开心,天天快乐呢?可是,你们想过自己是否真正快乐,在孩子眼中你们快乐么?不妨也向这位伟大的父亲一样,多一些诙谐与幽默,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快乐的回忆!
请你不要这样说
我们倡导“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儿童,父母这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起来,在今后的生活中支配他们的行为。所以,亲爱的家长们,请您“口中留情”,避免使用以下这些言辞:
“你怎么这么笨!”
“怎么和你爸爸/妈妈小时候一个样,没出息!”
“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
“我不喜欢你这样的孩子。”
这些话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日后的生活带来阴影,所以作为家长,请您一定不要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乐观的家长,乐观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乐观快乐的精神世界,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1、拥有快乐的情绪。孩子的可塑性强,好模仿,易受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并注意自己的情绪、性格和为人处事
,做到乐观豁达,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2、建立和睦愉快的家庭气氛。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的快乐品质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有利于孩子快乐性格的形成。家长认为怎样做能令人快乐,就应该身体力行去做,而且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感到快乐,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孩子。
3、互相赞赏,互相激励。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用于坦白自己明确的观点和过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父母有时候也会烦恼、发火,但应该尽量避开孩子。如果让孩子卷入压抑沉闷的氛围中,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要想使孩子成为快乐的人,父母自己首先要生活得快乐,乐观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4、密切同孩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引导孩子如何与人交往。让孩子懂得与人和睦相处、与人关系融洽是快乐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可以常带孩子走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