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插班的孩子更需要爱
发布时间:2020-07-29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爱的教育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国庆节后苑苑小朋友插到了我班,她适应环境较慢又比较难沟通,每次和她说话她总是显得很紧张,低着头不理你。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不喜欢我吗?我很苦恼。于是我特别关注这个孩子。第二周的一次活动课上,我有了新发现:我偶然用余光扫到她时,发现她总是乐滋滋地用幸福的目光注视着我。这样的目光能不喜欢我吗?我马上给予微笑和友善的目光。但她发现我注意到了她,就马上把目光移开。午睡起床后,我给小朋友梳头时,总会有几个小女孩利用等待梳头的时间凑到我跟前说说悄悄话。这时我总会发现梳着短发的她也凑过来,在小朋友的身后享受着这份师幼间的亲密交流。当我发现她,把话题引给她时,她总是一愣,马上转身跑开了。我就把她叫回来,慢慢给她梳短短地头发,再借机会说几句话,交流地很真切,带有主动性,苑苑流露出了丝丝幸福之情。
噢,原来是这样的,孩子的经历和性格决定了她太过羞涩,难以与别人沟通。可是我已经感觉到她内心的热情及那份与老师亲近地渴望。
因此,在给孩子关爱地同时耐心地等待着机会,默默地帮助她,这样孩子才会轻松快乐地在广阔的天地里健康成长!
兴趣教育
今天清晨,当阳光洒满整个院子的时候,孩子们出操了。统一的音乐,却没有统一的编排、同样的动作。每个班级的小朋友拿着各自制作的器械——花环、扇子、哑铃…….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的十分投入,十分快乐,不时的还有孩子自己的即兴表演。一切是那么有序,又那么自然;是在做操,又像是在舞蹈,在游戏,在尽情地演绎着自己的天性。
激发兴趣,让孩子在愉快情绪的支配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是我们台后幼儿园一贯坚持的宗旨。
探索科学的乐趣
今天早上入园时,我发现李代龙身边围了许多小朋友,正玩得有声有色。我也感到新奇,大清早,李代龙又出了什么‘好招’?走近一看,原来是他带来了好玩的磁铁,我灵机一动,何不大家一起玩玩?
于是我连忙从材料袋里找来好几块磁铁,又随手在活动室里收集了一些物品,加入到孩子们中间。每件物品我都先让孩子们猜一猜能不能吸住,然后让他们试一试,把能吸住的放在一边,吸不住的放在另一边,最后让孩子们总结出能吸住的都是铁做的。随后我把发卡丢在水里,问谁能不湿手把发卡取上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我按他们的建议用磁铁做了一个小鱼钩去‘钩’发卡,孩子们开心极了。
接下来我又变起了魔术,在塑料小熊的肚子里装进一个铁块,放在薄板上,用磁铁在板子下面吸着小熊前进,再让小朋友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孩子聪明极了
,一会就把谜底
话说“秋冻”
秋天已到,天气渐渐凉了,这句“春捂秋冻”的老话对于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实行起来并非易事,“春捂”还容易,要“秋冻”就舍不得了。“秋冻’,就是说自秋季开始就适当给孩子少穿一点衣服,这样到了严冬孩子才会不怕寒,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户外活动锻炼的项目不同,但那些穿得过多的儿童,稍一活动就会大汗淋漓。每天户外活动时,常见一些孩子满脸通红,头发湿漉漉的,汗水顺着发梢往下滴。当孩子活动时,如不能充分散去身上的热,就会处于“郁热”状态,使其活动能力下降,新陈代谢不良,久之,这些孩子就会既怕热又怕冷,还容易感冒。
与成人相比,孩子是怕热而耐寒的。孩子的活动量少一增加,就出一身汗。当成年人感到冷时,摸摸孩子的手并不凉。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文静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思婉来幼儿园有一段时间了,在一日活动中的没一个环节都表现的非常好,但唯独在吃饭睡觉环节让老师头疼,无论老师怎么说怎么做,思婉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式。
思婉的种种表现确实让老师有些不知所措,老师说她她就瞪着圆圆的眼睛冲你笑,你不说她,她就用眼睛一直看着你。后来与奶奶沟通得知,思婉在家都是有家长陪在身边睡觉,吃饭的时间大都是奶奶细心有耐心的喂着吃,听到这里联想到思婉的种种表现,他可能是需要老师的关怀和陪伴,确实平日里思婉乖巧听话,老师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进而忽略了思婉。分析原因后我们开始修正,在关注调皮孩子的同时,也多关注那些文静内向的孩子,果然午休时老师坐在思婉的旁边五分钟不到思婉就安静的睡着了,吃饭时做到思婉的旁边对她说“思婉好好吃饭啊,吃完了老师送你一个小贴画”,虽说思婉吃的有些慢但还是能股全部吃完。
通过思婉的事情我明白了不论平日里多么文静的孩子,比起那些俏皮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调皮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提到调皮的孩子,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头疼,尤其对我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手来说,真的很难应付!刚刚接到这个班,我对每一位孩子都充满了爱心。对那些调皮的小朋友我也是非常有耐心的跟他们沟通交流。但是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他们根本不买我的帐。甚至变本加厉起来,这些孩子往往个性强、胆子大、对自己约束能力差,吵吵闹闹的给班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的声音时常会变成“沙式比哑”。正当自己无计可施时,在一次集体教育中我偶然发现,这些孩子特别喜欢受表扬。只要我每次说要表扬谁谁谁,他们的神情就都开始专注起来。就连那些特别好动的小朋友也会安静下来。其实他们都喜欢被老师关注被别人表扬的。从这开始,我对他们施行了一套策略。那就是一旦发现他们表现好,立刻表扬,而且非常高调!渐渐的,孩子的进步非常快,我上课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大呼小叫”了。看来,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可以有改变的。好动的孩子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这些孩子好动的习性,让他们协助我们工作,给予他们鼓励与表扬,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安静,不要动等,这样效果可能要好一些。原来我也曾经认为,有些孩子真的就怎样怎样了,调皮孩子再怎么付出也是没有用的。但是现在,我改变了这样的想法。在他们玩劣的外表下,我已经看到了希望,跟他们在一起,现在我也真正的体会到为人师者的真谛——付出,也需要用对方法!
他其实更需要关爱
祺祺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告状不爱发言的孩子,但也不大惹人注意。上午我刚上班时,刚好小朋友在喝水,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口渴了要喝水,”他了我的话,拿口杯喝水去了。第二游戏结束,喝水时,他又来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又习惯地摸摸他的头,说着同样的话,我想,不对,祺祺这孩子并不湖涂,为什么刚刚告诉了,现在又来问呢?这时,我无意间看见他往回走一蹦一跳的,副很得意的样子。下午他又来问我同样的话,这时他已经不那样怯生生的了。而是充满期盼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原来,他来问老师是期盼的肯定和抚爱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反思:这说明我平时对这个孩子的关注太少了,以至孩子要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故意提问,来引起我的注意,得到我的关心爱护。我为自已的疏忽感到深深的自和内疚
于是,第二天,他又来问我同样的话时,我非常真诚地用双手抚摸了下他的脸,用眼睛看着他的眼睛,笑着地说:“小宝宝贝,是的,口渴了要喝水“祺祺笑了笑,笑得那样动人,然后,一蹦一跳地去拿口杯喝水了。此时,他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
我想,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对孩子起的作用多大呀,客观存在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便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委屈。烦恼和消沉。
“乖孩子”也需要爱(小班)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教师的最大愿望就是:别哭闹、听话就行了,但这是不现实的,总有一部分幼儿大哭大闹。怕影响其他幼儿的情绪,对哭闹的幼儿,教师关注的的别多,经常抱抱亲亲他们,带他们出去玩一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她们玩,甚至还给他好吃的。此时,不知老师是否留意了那些“乖孩子”不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笑脸绷得紧紧地,脸上无笑容,一言不发。
这些幼儿,来园前,家长对他们进行了“熏陶”,教育他们上幼儿园不哭不闹,要做个好孩子,并戴上了勇敢听话的桂冠。但是,这些孩子同样也有分离、焦虑
,他们离开父母、亲人的怀抱,来到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教师和同伴,他们也紧张、恐惧,也思念自己的亲人。但是,他们千方百计的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是个“乖孩子”。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有的“乖孩子”离开老师的视线,会偷偷抹眼泪,见到老师时,又装出如无其事的样子。
对这些“乖孩子”,教师如果忽视了他们,不但他们的心理、情绪会受到压抑,性格变得孤独,学会看人脸色行事,而且时间长了这种压抑的情绪还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关心、爱护“乖孩子”,多亲近他们,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父母般的爱心温暖他们,引导他们参加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高兴起来,真正感到幼儿园像我家,老是像妈妈,从而从心理上消除分离焦虑。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成为一名身心健康快乐、懂事的孩子。
教育随笔:孩子更需要尊重
我班李**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上课也变得不积极了,一开始我没大在意。可这天早上,她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李**在家不起床了,哭着说不上幼儿园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李**这几天的变化没那么简单,于是我就回想,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突然我记得有天中午,我在整理卫生时,李**和另一个小朋友帮我做值日,她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兴致勃勃的和我说了很多事情,由于我当时心情不是很好,只是“嗯”“啊”的应付她,没和以前一样和她聊天,从那以后,她就变得沉默了,想到这里我有点内疚,真不应该敷衍她,决定向她道歉。等她到园后第一时间把她叫到办公室,跟她沟通并说老师做的不好,请原谅等之类的话,我发现她的心结慢慢打开了,又露出了甜甜的笑脸。
经过这件事我进行了自我检讨,其实孩子更需要尊重,作为老师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然不知不觉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
小班教育随笔 他其实更需要关爱
祺祺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告状不爱发言的孩子,但也不大惹人注意。上午我刚上班时,刚好小朋友在喝水,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口渴了要喝水,”他了我的话,拿口杯喝水去了。第二游戏结束,喝水时,他又来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又习惯地摸摸他的头,说着同样的话,我想,不对,祺祺这孩子并不湖涂,为什么刚刚告诉了,现在又来问呢?这时,我无意间看见他往回走一蹦一跳的,副很得意的样子。下午他又来问我同样的话,这时他已经不那样怯生生的了。而是充满期盼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原来,他来问老师是期盼的肯定和抚爱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反思:这说明我平时对这个孩子的关注太少了
,以至孩子要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故意提问,来引起我的注意,得到我的关心爱护。我为自已的疏忽感到深深的自和内疚
于是,第二天,他又来问我同样的话时,我非常真诚地用双手抚摸了下他的脸,用眼睛看着他的眼睛,笑着地说:“小宝宝贝,是的,口渴了要喝水“祺祺笑了笑,笑得那样动人,然后,一蹦一跳地去拿口杯喝水了。此时,他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
我想,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对孩子起的作用多大呀,客观存在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便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委屈。烦恼和消沉。
孩子插嘴,要善待!
琳琳是个漂亮的小女孩,皮肤的白白的,大大的眼睛,小嘴巴特别甜,每次入园见到老师都会亲切地和老师打招呼,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琳琳认识很多字,幼儿用书上的故事她能自己讲下来。每次活动课上,琳琳总是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更让老师们对她刮目相看。可是,在一次活动课上,我的行为让琳琳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让她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那是在一次活动课上,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好担心》,在讲故事前我向孩子们询问有谁知道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先让坐在前面的华华说(华华的妈妈是小学老师,华华可能知道的多一点),华华站起来说:“老师,小学里桌椅和幼儿园的不一样,还有……”没等华华说完,琳琳插嘴说:“老师,我知道还有厕所不一样……”琳琳还想说下去,我招手示意她坐下,让华华继续说。华华说:“小学里不能带玩具,还不能……”这时,琳琳又插嘴说:“上小学以后,我们会有很多书,还有漂亮的书包……”没等琳琳把话说完,我凶凶地瞪了她一眼,说:“琳琳不能总是插嘴,这样很没礼貌。”琳琳慢慢地坐下了,埋着头趴在桌子上了。看到琳琳的变化,我后悔极了,我为什么不让琳琳说,为什么不表扬她呢?如果我让琳琳把话说完,也许会使活动内容更加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在后面的活动中,我极力让琳琳来回答,可是,琳琳已经没有以前的那种兴致了。
善待孩子的插嘴,不只是为了我们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我们老师的随机教育,为我们的活动内容增加精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要注意善待孩子的插嘴。
执拗的孩子更需呵护
我们班上有一个叫松松的小男孩,3岁半,模样可爱十分,但性格拗起来却是十二分,他的“拗劲”在于:挑食说不吃什么,任你老师磨破嘴皮,怎么喂你都喂不到他的嘴里,敢于和老师对抗,拗起来一天都用“恶狠狠”的眼光看着你,总之拗迹多多,不胜枚举。事例一:早读结束后,因小班的座位不固定,椅子位置有了变化,吃点心时,别的小朋友都坐在各自的座位上,牵牵和松松却在抢椅子,我生气地把那把椅子搬开,大声地让他们重新去搬,不要抢这把椅子,牵牵听话,照着我的话去做了,可松松还是站在那儿不肯动,因为他刚搬的那把是个红椅子,这时候已没有红椅子可以坐了,我对他说,松松你再去搬一把吧,他不肯去,犟在那儿不动。游戏活动时,他还是什么游戏也不参加,问他想干什么,他也不吭声,请他跟小朋友一块玩,他也不去,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事例二:今天,松松一入园就不高兴,不肯进教室,我好说歹说把他拉到了座位上,他就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也不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原因,是今天早晨妈妈没有满足了他穿白色毛衣的要求,就给妈妈拗起来,妈妈给他穿上衣服,他就自己脱下来,就这样,反复几回,妈妈一怒之下,打了他,才算解决了矛盾,但孩子一天的情绪都不好。三、造成松松拗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松松小朋友的观察和跟他妈妈谈话,我了解到:松松小朋友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他认为:只要老师和妈妈吵他,就是不喜欢他,你每次批评他,他反复重复的一句话就是:“谁要你吵我呢?你为什么不跟我好好说”,这个小家伙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只要你吵他,他就不听你的。真没想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会有这么强烈的自尊心。另外,松松小朋友从小和他的姥姥、姥爷一块长大,因为孩子离开父母特别远,老人自然对他是百依百顺;特别是她的妈妈,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总感觉对不起孩子,每次和孩子团聚,都给孩子买很多吃的和玩的,并且每次总得许诺下一次来还要买什么等等。和孩子在一起,只要松松提要求,他的妈妈总是满足他,哪怕是贵重玩具也是这样。因此,形成了松松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坏习惯,同时也助长了他的拗劲,如果大人不满足他,就拗起来,直到大人满足他为止。四、解决办法:类似的事情,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象松松这样的小朋友在我们所执教的班上也很多,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处理?1、教师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教育孩子,要爱护、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我内在要求的“小大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经常和他谈谈心,以大朋友的身份去帮助他,告诉他老师批评他,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是让他改正缺点,坏毛病改正了,老师和妈妈自然就不批评他了,让孩子在感情上亲近老师,这样施教,他才能欣然接受。2、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允许孩子失败和错误,一定要慎重对待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每一件事情,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而不应该让孩子为此事而感到难堪。要讲究方式方法,掌握好教育的尺度,针对性地施教。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明白自己怎样的言行大家才能接受。一件处理不当的事件,不仅教育不了孩子,而且会伤了孩子那极其脆弱的自尊心,同时也影响师生关系。这不正是早期社会化所遵循的教育艺术吗?3、另外,和松松的妈妈教育达成一致,对于松松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适当地采取一些冷处理,合理的满足,不合理的先不去理会他,等他拗劲过去了,再找他悄悄地谈心,避免当着许多孩子的面批评他,这样潜移默化地点化了一段时间,松松的拗劲还真改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