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妈妈,我从不拿你和别人比较,但你总说别人的孩子好”
发布时间:2020-07-25 幼儿园我的好妈妈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你很特别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也成了我们一个攀比的理由;
不知道是出于激励孩子,还是出于面子,
我们总能听到:你看别人家怎么怎么样……
01
昨天在菜市场遇见一对母子在路边争吵,两个人都很不高兴,我路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听男孩妈妈在说:
“你不是说这次进步了么?还是没有考过豆豆啊,你下回可要努力了啊!”
尽管男孩妈妈说话没有很大声,但是语气里充满难以掩饰的失望,而小男孩也很倔强,朝他妈妈在吼:“为什么总拿我和豆豆比啊?他那么聪明,我这次不是考过硕硕了嘛。”
他的妈妈低低地叹口气,又摇摇头,仍然不满意:“你干嘛总是和硕硕比?要比就比学习好的。”
男孩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是大概又想不出什么语言来反驳妈妈,低头灰心地说了句:“哦。”
然后男孩妈妈就把这个话题转移过去了,问她的儿子:“晚饭你想吃什么啊?排骨还是虾?”小男孩儿根本提不起兴趣,依然低沉地说:“随便啊。”
我心里想,好可惜啊,吃一顿美味大餐的心情就这样被他妈妈搅黄了,而且他的妈妈还浑然不觉自己做错了什么,转身就忘记了自己刚才把孩子同别人比来比去,非让儿子亲口承认被比下去了才问他想吃什么。可怜的孩子,被最亲的、最爱的妈妈否定了。
02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孩子说:
“谁谁的妈妈做菜比饭店还好吃。”
“谁谁的爸爸是哪个公司的老板,一年赚100多万。”
“谁谁的爸爸,他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辆宝马。”
“谁谁的家里,每年都要出去旅游3次。”
……
末了再加一句“我的爸爸妈妈怎么这么没用?”试问作为家长的你感受会如何?
心里一定不好受吧?
希望父母能从小种下这样一棵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虽然需要你的精心浇灌,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没有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一样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必定也有他独到的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
你看人家谁谁谁怎么怎么样,你看你……
这句话最伤害孩子的心。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
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无论妈妈爱大吼大叫还是温柔体贴,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
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看到自己的妈妈,眼睛都会发亮,会跑过去张开双臂,迎接自己最爱的妈妈。孩子都可以做到这样,为什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做不到呢?
03
不要总拿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如果真要比,请学会“三比”:“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不断指出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的进步,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
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上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更容易接受。
如果家长坚持这样做,在孩子心中,家长就会是一个伟大、善解人意、懂得尊重、真爱孩子的好家长。
请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样的爱才是他所需要的良性的爱。加油,爸爸妈妈们。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妈妈不要拿我和别人比,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俞悦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记得小班刚刚进来的时候,每天总是不愿放开妈妈的手,总是会问好多遍:“顾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呀?”面对这个漂亮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我们给予了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渐渐地她熟悉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对周围一切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这儿看看,那儿摸摸,但是总是显得有些胆怯。
俞悦妈妈每天都会来幼儿园接送孩子,每天早上总是会与老师们主动交流,“你看xxx怎么样,但是俞悦怎么样”是俞悦妈妈的口头禅。于是每天都会上演类似这样的对话:“顾老师,你看我们遇到邹佳秀小朋友早上吃馄饨她可以吃两碗,还要加一个鸡蛋,但是俞悦一碗都吃不了,真是让我头痛。”“顾老师,你看周瑾钰跳舞跳得多好呀,但是俞悦也去学,让她在大家面前表现一下都不敢,真是让我头痛。”“顾老师,你看黄思睿去画画班,画画学的多好,但是俞悦去学画画老师都说她不认真,真是气死我了。”“顾老师,你看张承宇回家都说得出今天学了些什么,你看俞悦问她就只会躲到我的身后……”不难看出,俞悦妈妈就像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寄语孩子很高的期望。还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于是我留心观察俞悦,发现孩子的节奏感、身体协调性确实没有别的孩子好,多数孩子已经掌握的动作,她做起来拍子总是不对,而且常常出错。在幼儿园跳舞时总表现出兴趣缺缺的样子,每当我问小朋友谁愿意来为大家表现一下,她总是藏起自己的小手,低着头生怕老师请她,显得那么的不自信,还皱着一张小脸。但是她对于画画却很感兴趣,能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画下来。针对这一发现我与俞悦妈妈进行交流,“俞悦妈妈你觉得孩子最擅长什么呀?”“俞悦挺喜欢画画的,家里的的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视机旁都会有她的画,而且呀她只要看到电视里的东西也可以自己画下来,画得还有模有样的呢!有时候她想法都让我感到惊奇。”从俞悦妈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还是十分了解孩子的爱好的,于是我继续追问。“那孩子参加舞蹈班时开心么?”“哎,每次送她去舞蹈班总是垂着头,还说自己跳的不好,小朋友都笑话她,可是周瑾钰她们都能跳得那么好,俞悦怎么就学不好呢,我回家还总是帮她复习,付出的努力都不比别人少呀。”发现俞悦妈妈的问题是喜欢将孩子进行对比,于是我把俞悦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她,俞悦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说:“顾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总是拿俞悦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孩子的压力很大,脸上总是缺乏笑容,当妈妈的总是希望孩子过得快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谢谢您......”
在一次区域游戏讲评时,我意外地发现俞悦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而且还挺着胸膛,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我请她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俞悦介绍自己的作品海底世界,下面的小朋友都露出了钦佩的眼神,“哇,她连海蛇都画出来了,真能干呀......”俞悦的小眼睛都笑弯了。自由活动时,俞悦拉着我的手对我说:“顾老师,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妈妈现在就让我参加画画班了,可以不去学跳舞咯,我要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育儿观念:别指望他人给你带孩子
育儿观念:别指望他人给你带孩子
一
住我家楼上的小夫妻爱吵架,在整栋楼都出了名。
有时半夜两三点,夫妻俩也会突然“开战”,骂骂咧咧摔盆砸碗,甚至大打出手,两岁多的儿子被吓得嚎啕大哭。
吵来吵去,原因居然只有一个:男方的父母不来带孩子。
没孩子的时候,二人世界过得有滋有味,房贷车贷不在话下。但自从有了孩子,公婆却守着乡下的几亩薄田不肯到城里来长住,说“把孩子放回老家,我就给你带”。
妻子不想把孩子放回老家做“留守儿童”,只得无奈做了全职妈妈。双薪家庭变单薪,经济压力由此而生,夫妻间的感情也随着“钱”而变俗变糟。
她吐苦水:“我父母要带我哥家的双胞胎,顾不了我。公婆年纪并不大,身体也很好。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帮我们带孩子,更不明白为什么我老公不去说服他们。想起这事儿我心里就拧成一个‘疙瘩’,觉得是他们亏欠了我!”看的出,她为此很痛苦,甚至掉入了“你们都不给我带孩子,我跟你们没完”的泥淖。
其实,“强扭的瓜不甜”。试图改变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只会消耗女人有限的精力。与其整天抱怨、争吵,不如多想想如何有质量地陪伴孩子。
更何况,为此跟老公终日吵得天翻地覆,既伤害夫妻感情,又给孩子营造了充满火药味的家庭氛围。何苦呢?得不偿失啊!
人活着不如有些骨气——你们不帮我带孩子,那我就自己带,而且我还要把他养得很好。若她以这种方式“赌气”,想必能发现另一番人生。
二
大学舍友F结婚多年,因习惯性流产,怀孕多次未果。好不容易终于努力保胎生下了儿子。全家人都乐坏了,早早请来一个据说经验非常丰富的高价月嫂伺候月子和带婴儿。
宝宝满月,我便兴冲冲地带着礼物去看他们娘俩,却发现新妈咪一脸憔悴和苦闷。原来,孩子出生后就跟月嫂睡,全家人也挺满意挺省心的。但在宝宝出生26天的时候,月嫂不知为何辞职走了。
这一走可不得了啊,接下来的几天宝宝哭闹不止,不要任何人抱,睡眠很少,质量也不好。新手妈咪F一筹莫展,手忙脚乱自己也没休息好,就觉得好烦好烦,烦得产后抑郁症都要发作了。索性就摆明了态度不愿意带孩子。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当我问F:“好多人没有母乳,千方百计的催奶。你为什么宁可吃回奶药,都不给宝宝吃母乳?太可惜了!”
她说:“因为奶粉谁喂都可以啊!我想尽快上班,不想让宝宝太依恋我,所以不敢母乳,甚至不敢怎么抱他。”我不禁吃了一惊:“你又不缺钱,干嘛急着上班?”
她说:“好几个人盯着我的职位呢,我再不回去就彻底被冷藏了,反正公婆愿意给我带孩子。再说,我们将来要送儿子出国,花钱的地方多着呢,靠老公一个人打拼不行啊!”
因为怕宝宝太依赖自己而故意不与孩子亲近?我想F大概是还没有适应妈妈这个身份,随口说的吧。可后来,她都没过完3个月的产假,就真的去上班了。
现在宝宝才不到半岁,就独自常住爷爷奶奶家,他们夫妻俩们每周末去看他。真是心疼这孩子,和留守儿童有什么分别……
你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个小天使,却在宝宝最需要你的时候把他交给别人带,连他睡得好不好、每天喝几次奶都不了解。再高的职位,再多的收入,值得吗?对孩子来说,什么都比不过妈妈温暖的怀抱呀!
三
在亲朋好友眼里,我算是个很“作”的妈妈。
因为,我拒绝公公婆婆要帮我带孩子的好意,放弃高薪的工作,心安理得花着老公赚的钱,“没出息”的在家带孩子。
而且,我一个人带孩子分分钟累成狗:喂奶、陪玩、陪睡、做辅食、做家务、随时随地收拾娃的“作案现场”,还要时刻绷紧每一个神经细胞以确保娃的安全。
为了给娃“37℃的爱”,松垮没型的哺乳内衣,爱美的我穿了两年多;从怀孕起就收起了心爱的口红和高跟鞋,素面朝天地蹬着运动鞋散步遛娃,平和自信的笑容成了我最好的化妆品。
也曾有朋友问,你脱离社会至少三年,会不会out?会不会永远就追不上自己原本的脚步了?
是呀,作为全职妈妈,我当然害怕自己脱离社会,也曾因暂停事业而迷茫过。好在现在网络空前发达,学习资源很丰富,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几页书、听听喜欢的线上讲座,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所以,只要我不愿意,就不会被封闭。
当然,经济压力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供房供车养孩子人情往来,全体压力都背在孩子爸一人身上,好在,老公擦了擦头上的汗说:“媳妇,谢谢你做我的‘财政部长’,放心吧,我还挺得住!”
我们认真权衡过,三年全职妈妈的生涯,换来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且让我学会跟随孩子的脚步、听从自己的内心,真心觉得太超值了。
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对周遭的事物充满爱心和好奇心,我所有的辛劳和委屈都烟消云散。见证一个小生命的成长,我的心里满是感恩,如是而已。
请勿拿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您小时候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您现在是否也常对孩子这样说呢?最近,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
微博热议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做我自己abc:大人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比如说“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干什么都比你干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听了心里什么滋味吗?
Dr_Bruce: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吴雨熹peter:“别人家的孩子”引发社会大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反感呢?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对他/她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孩子进入12岁后的“身份认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家长又反复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泛个性的优点集合体来指导他/她,孩子必然会迷失方向。
歇在树上的风_p23:与女儿一起读《别人家的孩子》,女儿慨叹:我怎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对她说:你一直都是别人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途: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CrossCloud: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那是因为有的家长虽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处,但确不懂如何客观评价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点,而却非常愿意看到或听到其他孩子如何优秀云云,殊不知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
痛苦经历:“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高中、大学。”现在读初三的小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恒说,一开始我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认为他们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很厌恶。
家长经验: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专家建议: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黄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