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拿我和别人比,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发布时间:2020-07-17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俞悦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记得小班刚刚进来的时候,每天总是不愿放开妈妈的手,总是会问好多遍:“顾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呀?”面对这个漂亮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我们给予了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渐渐地她熟悉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对周围一切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这儿看看,那儿摸摸,但是总是显得有些胆怯。
俞悦妈妈每天都会来幼儿园接送孩子,每天早上总是会与老师们主动交流,“你看xxx怎么样,但是俞悦怎么样”是俞悦妈妈的口头禅。于是每天都会上演类似这样的对话:“顾老师,你看我们遇到邹佳秀小朋友早上吃馄饨她可以吃两碗,还要加一个鸡蛋,但是俞悦一碗都吃不了,真是让我头痛。”“顾老师,你看周瑾钰跳舞跳得多好呀,但是俞悦也去学,让她在大家面前表现一下都不敢,真是让我头痛。”“顾老师,你看黄思睿去画画班,画画学的多好,但是俞悦去学画画老师都说她不认真,真是气死我了。”“顾老师,你看张承宇回家都说得出今天学了些什么,你看俞悦问她就只会躲到我的身后……”不难看出,俞悦妈妈就像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寄语孩子很高的期望。还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yjS21.com
于是我留心观察俞悦,发现孩子的节奏感、身体协调性确实没有别的孩子好,多数孩子已经掌握的动作,她做起来拍子总是不对,而且常常出错。在幼儿园跳舞时总表现出兴趣缺缺的样子,每当我问小朋友谁愿意来为大家表现一下,她总是藏起自己的小手,低着头生怕老师请她,显得那么的不自信,还皱着一张小脸。但是她对于画画却很感兴趣,能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画下来。针对这一发现我与俞悦妈妈进行交流,“俞悦妈妈你觉得孩子最擅长什么呀?”“俞悦挺喜欢画画的,家里的的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视机旁都会有她的画,而且呀她只要看到电视里的东西也可以自己画下来,画得还有模有样的呢!有时候她想法都让我感到惊奇。”从俞悦妈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还是十分了解孩子的爱好的,于是我继续追问。“那孩子参加舞蹈班时开心么?”“哎,每次送她去舞蹈班总是垂着头,还说自己跳的不好,小朋友都笑话她,可是周瑾钰她们都能跳得那么好,俞悦怎么就学不好呢,我回家还总是帮她复习,付出的努力都不比别人少呀。”发现俞悦妈妈的问题是喜欢将孩子进行对比,于是我把俞悦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她,俞悦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说:“顾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总是拿俞悦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孩子的压力很大,脸上总是缺乏笑容,当妈妈的总是希望孩子过得快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谢谢您......”
在一次区域游戏讲评时,我意外地发现俞悦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而且还挺着胸膛,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我请她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俞悦介绍自己的作品海底世界,下面的小朋友都露出了钦佩的眼神,“哇,她连海蛇都画出来了,真能干呀......”俞悦的小眼睛都笑弯了。自由活动时,俞悦拉着我的手对我说:“顾老师,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妈妈现在就让我参加画画班了,可以不去学跳舞咯,我要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爸爸妈妈,别让孩子看不懂
在幼儿园生活时间长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有时也会走进孩子们的家门,走进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时你会感叹:现在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世界很无奈。现在的爸爸妈妈虽然给了孩子太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灵的关爱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纷纷扰扰中,孩子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节过后来幼儿园的大班男孩,长得很清秀。报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关于孩子的证件和证明,就是缠着园长要入园。经过园长的悉心解释,他终于同意回去试着找找相关资料,直到孩子报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带来了村里的一个简单证明。在办完孩子的入园手续后,他很紧张也很严肃的找到我,根本顾不了孩子,有时打个电话就是要老人们对孩子严厉点,孩子不管不顾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气得老人在家大发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妈妈那玩,没过几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节回家几天,赶上日期早,还可以接送儿子几天,在家看见儿子太淘,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脾气对孩子动粗。时间长了,孩子也无所畏惧。今年开学时,我们了解到小威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皮球。看着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操场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常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开放自由、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的家庭伦理责任感为何世风日下,看着一个个聪活泼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还有什么障碍跨越不了呢?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时,你们打算把你们的孩子置于何境地?为什么要让无辜的生命去承担你们放任的责任呢?
请勿拿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您小时候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您现在是否也常对孩子这样说呢?最近,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
微博热议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做我自己abc:大人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比如说“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干什么都比你干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听了心里什么滋味吗?
Dr_Bruce: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吴雨熹peter:“别人家的孩子”引发社会大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反感呢?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对他/她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孩子进入12岁后的“身份认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家长又反复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泛个性的优点集合体来指导他/她,孩子必然会迷失方向。
歇在树上的风_p23:与女儿一起读《别人家的孩子》,女儿慨叹:我怎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对她说:你一直都是别人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途: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CrossCloud: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那是因为有的家长虽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处,但确不懂如何客观评价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点,而却非常愿意看到或听到其他孩子如何优秀云云,殊不知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
痛苦经历:“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高中、大学。”现在读初三的小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恒说,一开始我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认为他们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很厌恶。
家长经验: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专家建议: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黄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
育儿观念: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比!
晚上,嘟嘟在餐桌上问爸爸:“粑粑!粑粑!你知道你们家长最喜欢什么样的小孩吗?”爸爸想了想:“聪明一些的,懂事一些的乖孩子!”嘟嘟马上摇摇头,嘟着嘴巴说:“才不是呢!你们喜欢的是别人家的小孩啊!”
家长总是这样,在和人聊天的时候,谈到孩子,总会莫名其妙的就贬低自己的孩子,夸奖别人的孩子,甚至有些父母还整天唠叨唠叨去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攀比,然后输的还总是自己的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话语,带给孩子的是多么大的伤害!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什么都不懂或者什么都不在乎,当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时,大人给孩子的感觉是背叛和遗弃。
孩子可能因为小还不会反抗,但这种负面的不良影响会慢慢积累,孩子渐渐地不仅学会了嫉妒,还对父母产生怨恨,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会让孩子非常在意大人的看法,心灵也会变得异常敏感。
贬低孩子,具体有哪方面的危害?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无论让孩子跟差生或优生比较,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经常跟差生比较容易让孩子沾沾自喜、自满自大,如果跟优生比较,听到父母表扬别人贬低自己,孩子会因为不如人而自尊受创。
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不如人时,很可能孩子已经很失落,甚至正在想办法努力。如果无知的父母这么一对比,孩子感觉到大人的背叛——父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不喜欢自己,孩子无论在父母面前还是“别人家孩子”面前都会觉得低人一等,也没有了改变的动力。
孩子会抗拒反感
处于弱势的孩子被“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是非常受伤的,孩子由于难受会抗拒反感,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他那么好,你让他当你儿子”,“我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我就是这样子”,或者故意往差的方向表现,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相信作为父母的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管是童年时学习成绩的对比,还是成年后工作的对比、相貌的对比、成就的对比等等,把你和别人做对比,你不如意时自然会非常的难过、不舒服,但你想过没有,身为父母的你,怎么也把这份难受转嫁给自己的孩子了呢?
“别人家孩子”给你带来了多少阴影,难道你已经遗忘了吗?如果你还记得,那你怎么会忍心把这份阴影带给你可爱的孩子呢?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个性,也有自己的脾气和发展路径,没有绝对的优秀和不优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无需进行比较。毕竟,人生的马拉松,从来不是谁跑在前面就是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培育自己的孩子,让他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